第249章 海禁新途,初試鋒芒
穿越大明成為朱重八的兄弟朱重九 作者:常看常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海禁新途,初試鋒芒
“海禁……嗬,有意思……”李明望著窗外,喃喃自語,眼神中閃爍著一種難以捉摸的光芒,仿佛在說,“這潭水,我偏要攪一攪!”
他轉身,對張居正大手一揮:“居正,地圖拿來了嗎?咱們今晚挑燈夜戰!不把這沿海幾萬裏海岸線給捋順了,我這心裏,總覺得少了點啥。”
張居正嘿嘿一笑,從懷裏掏出一卷比他還高的地圖:“大人,您就瞧好吧!這地圖,可是我托了關係,從兵部‘借’出來的,絕對是最新最全的!”
李明拍了拍張居正的肩膀,眼中滿是讚許:“好小子,有你的!等這事兒成了,我給你記一大功!”
但李明心裏清楚,海禁這事兒,可比士族改革要複雜得多。
士族改革,動的是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海禁,動的可是大明朝的“祖宗家法”,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不過,士族改革的成功,就像給李明打了一針強心劑。
他心想:“老子連士族那幫老頑固都能搞定,還怕這海禁?不就是一群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榆木腦袋嘛,看我怎麽收拾你們!”
為了摸清海禁的底細,李明決定親自下基層,到沿海地區走一趟。
他換上了一身粗布衣裳,戴上了一頂鬥笠,活脫脫一個走街串巷的小商販。
他來到一處漁村,隻見碼頭上冷冷清清,幾艘破舊的漁船無精打采地靠在岸邊,漁網上還掛著幾條幹癟的小魚。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海腥味,混雜著漁民們無奈的歎息。
李明走到一位老漁民身邊,遞上一塊幹糧:“老人家,這年頭,打魚的生意不好做吧?”
老漁民接過幹糧,狠狠地咬了一口,苦澀地笑了笑:“小夥子,你這是明知故問啊!海禁這麽嚴,咱們這些靠海吃飯的人,都快餓死了!”
“朝廷為啥要禁海啊?這不是把大家往絕路上逼嗎?”李明裝作不解地問道。
“唉,誰知道呢!”老漁民歎了口氣,”
李明又走訪了幾位漁民代表,他們紛紛向李明訴苦,說海禁讓他們失去了生計,生活困苦不堪。
他們眼巴巴地望著李明,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李明看著他們飽經風霜的麵孔,聽著他們一聲聲的哀求,心裏沉甸甸的。
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壓力,不是來自朝堂上的爭鬥,而是來自百姓的期盼。
他緊緊握住一位漁民代表的手,聲音有些顫抖:“鄉親們,你們放心,我一定會把你們的苦衷告訴皇上,讓他知道,海禁,真的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漁民代表們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李明迴到京城,連夜趕寫了一份奏折,詳細陳述了沿海地區的現狀,以及海禁對百姓造成的巨大傷害。
他把這份奏折遞給了張居正,說:“居正,明天早朝,我要把這份奏折呈給皇上!”
張居正看著李明堅定的眼神,知道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第二天,朝堂之上,氣氛異常緊張。
李明站在大殿中央,朗聲宣讀著奏折。
他的聲音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重磅炸彈,在朝堂上炸開。
“……海禁之策,本為防倭,然如今倭患已平,海禁卻仍未解除,此舉實乃因噎廢食,得不償失……”
“……沿海百姓,世代以漁為生,海禁一出,生計斷絕,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臣懇請皇上,順應民意,調整海禁政策,開放海禁,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李明話音剛落,大殿內立刻炸開了鍋。
“大膽李明!竟敢妖言惑眾,妄議朝政!”
“海禁乃祖宗之法,豈可輕易更改?!”
“開放海禁,無異於引狼入室,置我大明於危牆之下!”
以兵部尚書為首的保守派大臣們,像一群被踩了尾巴的貓,跳出來對李明群起而攻之。
他們一個個義憤填膺,唾沫星子橫飛,恨不得把李明生吞活剝了。
李明冷冷地看著他們,心中沒有一絲懼意。
他知道,這場仗,才剛剛開始。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一個清脆的聲音在大殿內響起:“李大人所言極是,臣妾以為,海禁之策,確實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了。”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一位身著宮裝的女子,款款走來。
她麵容姣好,氣質優雅,正是皇帝最為寵愛的賢妃娘娘。
賢妃娘娘走到李明身邊,輕輕地為他遞上一杯茶,柔聲說道:“李大人,一路辛苦,先喝口茶潤潤嗓子吧。”
李明接過茶杯,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幽香撲鼻而來。
他抬眼望去,隻見賢妃娘娘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
李明心中一暖,一股莫名的情愫在心底悄然滋生。
他朝賢妃娘娘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賢妃娘娘轉過身,對皇帝說道:“皇上,臣妾以為,李大人所言,並非毫無道理。海禁之策,雖有其曆史原因,但如今時過境遷,若仍固守成規,恐將貽誤國家發展之大計。”
皇帝看著賢妃娘娘,
這時,兵部尚書又跳了出來,大聲說道:“娘娘此言差矣!海禁乃國之根本,豈可兒戲?若開放海禁,海防空虛,倭寇來犯,誰來負責?!”
李明看著他,嘴角泛起一抹玩味的笑。
他突然提高了聲音,目光直視著兵部尚書:“那麽,依尚書大人之見,這海禁,是永遠都不能解除了?”
兵部尚書被他這突如其來的一問,噎了一下,隨後梗著脖子說道:“那是自然!祖宗之法不可變!”
李明冷笑一聲,目光掃視著朝堂上的每一個人,他突然指著兵部尚書的鼻子說:“我看你不是怕倭寇,你是怕你那幾艘走私的船沒生意做了吧?”
李明這突如其來的指控,如同平地一聲雷,炸得整個朝堂嗡嗡作響。
兵部尚書的臉瞬間變成了豬肝色,指著李明的手指哆哆嗦嗦,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你……你……血口噴人!”兵部尚書憋了半天,才從牙縫裏擠出這幾個字。
李明卻絲毫不為所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是不是血口噴人,尚書大人心裏清楚。我聽說,尚書大人家中,似乎有不少海外奇珍異寶,不知從何而來啊?”
“你……你這是誣陷!”兵部尚書的聲音都開始顫抖了,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李明嗬嗬一笑,不再理會他,轉而麵向皇帝,朗聲說道:“皇上,海禁的弊端,臣已經說得夠多了。如今國庫空虛,百姓困苦,正是需要開源節流之時。海外貿易,利國利民,為何要將其拒之門外?”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海防問題,臣以為,與其閉關鎖國,不如加強海防建設。我們可以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配備先進的武器裝備,巡視海疆,打擊倭寇,保衛我們的海岸線。”
李明這番話,說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讓不少原本猶豫不決的官員開始動搖。
他們竊竊私語,交頭接耳,似乎都在重新思考海禁的利弊。
坐在一旁的胡宗憲,也對李明的見解暗自佩服。
他一直以來都對海禁政策持保留態度,認為其弊大於利。
如今聽到李明這番慷慨激昂的陳詞,更是覺得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他忍不住點了點頭,對李明投去讚許的目光。
這一切,都被兵部尚書看在眼裏。
他氣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他狠狠地瞪了李明一眼,心中暗罵:“小兔崽子,你給我等著!”
李明感受到兵部尚書的目光,卻隻是淡淡一笑,絲毫沒有放在心上。
他知道,自己今天的表現,已經徹底激怒了這些保守派大臣。
但他並不後悔。
為了大明的未來,為了百姓的福祉,他必須站出來,挑戰這些腐朽的觀念,打破這些陳舊的枷鎖。
“皇上,”李明再次開口,“臣建議,可以先選擇幾個沿海地區,進行試點開放。如果效果良好,再逐步推廣到全國。”
皇帝沉吟片刻,緩緩說道:“此事,容後再議。”
李明知道,這已經是皇帝最大的讓步了。
他躬身行禮,退迴到自己的位置上。
下朝後,胡宗憲走到李明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李大人,好樣的!你這番話,說得真是痛快!”
李明笑了笑,說道:“胡大人過獎了。我隻是說了些實話而已。”
胡宗憲歎了口氣,說道:“唉,這朝堂之上,說真話的人,太少了。”
李明點了點頭,深有同感。
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傍晚,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滿大地。
李明站在書房的窗前,望著遠處的風景,陷入了沉思。
果然,就在這時,一個黑衣人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他的身後。
“大人,”黑衣人低聲說道,“有消息了。”
李明轉過身,
“說。”
“走私集團的頭目,已經開始行動了……”黑衣人壓低了聲音,將打探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明。
李明聽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哼,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他走到書桌前,拿起一支毛筆,在紙上寫下幾個字。
“傳令下去,準備收網!”
“海禁……嗬,有意思……”李明望著窗外,喃喃自語,眼神中閃爍著一種難以捉摸的光芒,仿佛在說,“這潭水,我偏要攪一攪!”
他轉身,對張居正大手一揮:“居正,地圖拿來了嗎?咱們今晚挑燈夜戰!不把這沿海幾萬裏海岸線給捋順了,我這心裏,總覺得少了點啥。”
張居正嘿嘿一笑,從懷裏掏出一卷比他還高的地圖:“大人,您就瞧好吧!這地圖,可是我托了關係,從兵部‘借’出來的,絕對是最新最全的!”
李明拍了拍張居正的肩膀,眼中滿是讚許:“好小子,有你的!等這事兒成了,我給你記一大功!”
但李明心裏清楚,海禁這事兒,可比士族改革要複雜得多。
士族改革,動的是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海禁,動的可是大明朝的“祖宗家法”,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不過,士族改革的成功,就像給李明打了一針強心劑。
他心想:“老子連士族那幫老頑固都能搞定,還怕這海禁?不就是一群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榆木腦袋嘛,看我怎麽收拾你們!”
為了摸清海禁的底細,李明決定親自下基層,到沿海地區走一趟。
他換上了一身粗布衣裳,戴上了一頂鬥笠,活脫脫一個走街串巷的小商販。
他來到一處漁村,隻見碼頭上冷冷清清,幾艘破舊的漁船無精打采地靠在岸邊,漁網上還掛著幾條幹癟的小魚。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海腥味,混雜著漁民們無奈的歎息。
李明走到一位老漁民身邊,遞上一塊幹糧:“老人家,這年頭,打魚的生意不好做吧?”
老漁民接過幹糧,狠狠地咬了一口,苦澀地笑了笑:“小夥子,你這是明知故問啊!海禁這麽嚴,咱們這些靠海吃飯的人,都快餓死了!”
“朝廷為啥要禁海啊?這不是把大家往絕路上逼嗎?”李明裝作不解地問道。
“唉,誰知道呢!”老漁民歎了口氣,”
李明又走訪了幾位漁民代表,他們紛紛向李明訴苦,說海禁讓他們失去了生計,生活困苦不堪。
他們眼巴巴地望著李明,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李明看著他們飽經風霜的麵孔,聽著他們一聲聲的哀求,心裏沉甸甸的。
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壓力,不是來自朝堂上的爭鬥,而是來自百姓的期盼。
他緊緊握住一位漁民代表的手,聲音有些顫抖:“鄉親們,你們放心,我一定會把你們的苦衷告訴皇上,讓他知道,海禁,真的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漁民代表們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李明迴到京城,連夜趕寫了一份奏折,詳細陳述了沿海地區的現狀,以及海禁對百姓造成的巨大傷害。
他把這份奏折遞給了張居正,說:“居正,明天早朝,我要把這份奏折呈給皇上!”
張居正看著李明堅定的眼神,知道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第二天,朝堂之上,氣氛異常緊張。
李明站在大殿中央,朗聲宣讀著奏折。
他的聲音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重磅炸彈,在朝堂上炸開。
“……海禁之策,本為防倭,然如今倭患已平,海禁卻仍未解除,此舉實乃因噎廢食,得不償失……”
“……沿海百姓,世代以漁為生,海禁一出,生計斷絕,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臣懇請皇上,順應民意,調整海禁政策,開放海禁,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李明話音剛落,大殿內立刻炸開了鍋。
“大膽李明!竟敢妖言惑眾,妄議朝政!”
“海禁乃祖宗之法,豈可輕易更改?!”
“開放海禁,無異於引狼入室,置我大明於危牆之下!”
以兵部尚書為首的保守派大臣們,像一群被踩了尾巴的貓,跳出來對李明群起而攻之。
他們一個個義憤填膺,唾沫星子橫飛,恨不得把李明生吞活剝了。
李明冷冷地看著他們,心中沒有一絲懼意。
他知道,這場仗,才剛剛開始。
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一個清脆的聲音在大殿內響起:“李大人所言極是,臣妾以為,海禁之策,確實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了。”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一位身著宮裝的女子,款款走來。
她麵容姣好,氣質優雅,正是皇帝最為寵愛的賢妃娘娘。
賢妃娘娘走到李明身邊,輕輕地為他遞上一杯茶,柔聲說道:“李大人,一路辛苦,先喝口茶潤潤嗓子吧。”
李明接過茶杯,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幽香撲鼻而來。
他抬眼望去,隻見賢妃娘娘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
李明心中一暖,一股莫名的情愫在心底悄然滋生。
他朝賢妃娘娘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賢妃娘娘轉過身,對皇帝說道:“皇上,臣妾以為,李大人所言,並非毫無道理。海禁之策,雖有其曆史原因,但如今時過境遷,若仍固守成規,恐將貽誤國家發展之大計。”
皇帝看著賢妃娘娘,
這時,兵部尚書又跳了出來,大聲說道:“娘娘此言差矣!海禁乃國之根本,豈可兒戲?若開放海禁,海防空虛,倭寇來犯,誰來負責?!”
李明看著他,嘴角泛起一抹玩味的笑。
他突然提高了聲音,目光直視著兵部尚書:“那麽,依尚書大人之見,這海禁,是永遠都不能解除了?”
兵部尚書被他這突如其來的一問,噎了一下,隨後梗著脖子說道:“那是自然!祖宗之法不可變!”
李明冷笑一聲,目光掃視著朝堂上的每一個人,他突然指著兵部尚書的鼻子說:“我看你不是怕倭寇,你是怕你那幾艘走私的船沒生意做了吧?”
李明這突如其來的指控,如同平地一聲雷,炸得整個朝堂嗡嗡作響。
兵部尚書的臉瞬間變成了豬肝色,指著李明的手指哆哆嗦嗦,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你……你……血口噴人!”兵部尚書憋了半天,才從牙縫裏擠出這幾個字。
李明卻絲毫不為所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是不是血口噴人,尚書大人心裏清楚。我聽說,尚書大人家中,似乎有不少海外奇珍異寶,不知從何而來啊?”
“你……你這是誣陷!”兵部尚書的聲音都開始顫抖了,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李明嗬嗬一笑,不再理會他,轉而麵向皇帝,朗聲說道:“皇上,海禁的弊端,臣已經說得夠多了。如今國庫空虛,百姓困苦,正是需要開源節流之時。海外貿易,利國利民,為何要將其拒之門外?”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海防問題,臣以為,與其閉關鎖國,不如加強海防建設。我們可以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配備先進的武器裝備,巡視海疆,打擊倭寇,保衛我們的海岸線。”
李明這番話,說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讓不少原本猶豫不決的官員開始動搖。
他們竊竊私語,交頭接耳,似乎都在重新思考海禁的利弊。
坐在一旁的胡宗憲,也對李明的見解暗自佩服。
他一直以來都對海禁政策持保留態度,認為其弊大於利。
如今聽到李明這番慷慨激昂的陳詞,更是覺得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他忍不住點了點頭,對李明投去讚許的目光。
這一切,都被兵部尚書看在眼裏。
他氣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他狠狠地瞪了李明一眼,心中暗罵:“小兔崽子,你給我等著!”
李明感受到兵部尚書的目光,卻隻是淡淡一笑,絲毫沒有放在心上。
他知道,自己今天的表現,已經徹底激怒了這些保守派大臣。
但他並不後悔。
為了大明的未來,為了百姓的福祉,他必須站出來,挑戰這些腐朽的觀念,打破這些陳舊的枷鎖。
“皇上,”李明再次開口,“臣建議,可以先選擇幾個沿海地區,進行試點開放。如果效果良好,再逐步推廣到全國。”
皇帝沉吟片刻,緩緩說道:“此事,容後再議。”
李明知道,這已經是皇帝最大的讓步了。
他躬身行禮,退迴到自己的位置上。
下朝後,胡宗憲走到李明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李大人,好樣的!你這番話,說得真是痛快!”
李明笑了笑,說道:“胡大人過獎了。我隻是說了些實話而已。”
胡宗憲歎了口氣,說道:“唉,這朝堂之上,說真話的人,太少了。”
李明點了點頭,深有同感。
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傍晚,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滿大地。
李明站在書房的窗前,望著遠處的風景,陷入了沉思。
果然,就在這時,一個黑衣人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他的身後。
“大人,”黑衣人低聲說道,“有消息了。”
李明轉過身,
“說。”
“走私集團的頭目,已經開始行動了……”黑衣人壓低了聲音,將打探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明。
李明聽完,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哼,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他走到書桌前,拿起一支毛筆,在紙上寫下幾個字。
“傳令下去,準備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