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退敵之策
明末,重生朱由校嚇壞崇禎 作者:捕鼠隊隊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盯著跪在地上的田爾耕,朱由校沒多餘的廢話,直接下令道:“馬上派一個千戶所前往居庸關與宣府,另外再各派一個百戶所前去紫荊關與倒馬關,隨時了解建奴的動向,以及監督三關的城防!”
田爾耕渾厚有力地低聲答道:“是,陛下!”
“京城這幾天要格外的小心,一經發現蠱惑人心之輩,立馬緝拿審理!”
“臣遵旨!”
“戰後多派點人去關外蒙古諸部走走,了解漠南蒙古諸部現在最新的情況!”
“是!”
“退下吧!”
“臣告退!”
沒過多久,曹化淳也風塵仆仆地趕了過來。
等曹化淳看完急遞後,朱由校急忙問道:“勇士營與騰驤左衛現在在哪?”
“迴皇爺,建奴在寬河堡撤軍後,已經撤迴了遵化城!”
“馬上連夜派人去遵化,讓他們以最快速度返迴京城!”
“是,皇爺!”
“馬上通知其它軍隊,讓他們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調往它處作戰!”
“是,皇爺!”
“燧發槍現在已經裝配了哪些軍隊?”
“除了勇士營與騰驤左衛,剩下的騰驤右衛、武驤左右衛與虎賁營各配備了一半軍隊!”
“騎兵呢?”
“除了勇士營與騰驤左衛全員騎兵,其它五營各有兩個千戶所!”
“好,你先把軍令讓人傳出去,你等會兒留下來與內閣兵部商討退敵之策!”
“是!”
沒等朱由校等太久,內閣與兵部堂官們一同出現在了昭和殿內。
等幾人看完急遞後,朱由校開口道:“都說說吧,該如何退敵?”
袁可立作為兵部尚書,不得不率先出列答道:“稟陛下,建奴遠道而來,所求肯定是為了錢糧之事,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讓宣府各城堡緊守城池,不給建奴輕易破城的機會。
在這份急遞中,陳奇瑜已經按照臣剛才所言下令宣府五路嚴守城池,但僅憑宣府兵馬守住幾個大城肯定沒有太大的問題,要想靠他們自己擊退建奴與守住眾多的墩堡驛站,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雖然孫閣老的信件還沒送達京城,但臣相信他已經聚集了大同兵馬,正在援救宣府的路上!”
“這都是被動消極應敵之策,等建奴退出邊牆,那也是在他們劫掠有所得之後,到那時,宣府將是一片破敗,軍民與他們的財產將會損失慘重!”
“既然建奴已經入寇宣府,劫掠軍民之事再所難免,我們除了讓他們早日退出宣府,還應該想想如何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施鳳來實在是聽不下去了,“陛下,臣彈劾大司馬消極避戰,沒有明確的退敵之策!”
與建奴打過多年交道的閻鳴泰出聲反駁道:“施閣老可能對建奴的野戰能力有所不知,此次入寇宣府的軍隊建奴加蒙古人一起不下四萬,關外可能還有建奴後軍隨時入關支援,大司馬之策雖然不是快速退敵之策,但也是最穩妥的應對之策。
要是讓宣府軍隊盲目出城與建奴野戰,損失隻怕更大。
若建奴在野外擊敗了宣府主力,他們後路就沒了掣肘,建奴便真的可能無後顧之憂地肆意攻打居庸、紫荊與倒馬三關!”
“你這簡直是畏建奴如虎,咱大明邊軍現在糧草充足,豈能再怕深入大明之境的小小幾萬建奴兵馬?”
朱由校最煩施鳳來這種盲目自大的自負,要是大明邊軍真有他說的那麽厲害,那為何在遼東多次脆敗於建奴?
不是朱由校膽小怯懦,而是大明軍隊的野戰能力實在讓人懷疑,他不敢有太多的信任。
還沒等朱由校開口打斷,閻鳴泰不客氣地反駁道:“施閣老還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現在的大明已經不是國朝初期的大明了,而且建奴也不是當初那個蝸居長白山深處的漁獵部落!
大明九邊長期欠餉,外加家丁橫行,各自為戰,其它軍隊又多疏於操練,難道這些施閣老不知嗎?”
“食君俸祿忠君之事,他們現在每月有大明充足俸祿可拿,邊關退敵乃是他們應有之意,要是無法擊退建奴,朝廷必然要施以最嚴厲的懲罰,懲治這些偷奸耍滑的丘八!”
施鳳來的話,朱由校實在聽不下去了,大聲嗬斥道:“夠了,邊關將士世世代代用他們的鮮血來守衛大明邊疆,豈能容你在此如此詆毀輕賤!”
被皇帝當麵不留餘地地高聲嗬斥,施鳳來頓時感覺驚詫與羞怒,很快便跪地認罪道:“臣無意觸怒天子,請陛下治罪!”
還不請辭?
臉皮也真夠厚的!
“起來吧,議事就好好議事,別動不動輕賤他人!”
“謝陛下,臣定然牢記於心!”
說完,施鳳來這才重新站了起來,至於其他人投來的鄙夷眼神,他全然當做沒看到。
幾個鄙夷的眼神算什麽,有內閣次輔香嗎?
之前替受災的家鄉要了不少救災物資,不僅在浙江士林得到頌讚,老家平湖更是給自己建了一座牌坊,有這些就夠了。
經施鳳來這麽一打岔,其他人都有了較為充足的思考時間,朱由校看向黃立極道:“黃首輔,你們可有更好的退敵之策?”
黃立極一個詞臣出身,他真的沒有太好的退敵之策,但為了應付皇帝要求,他隻好臨時想了一個自認為還不錯的計策,“稟陛下,大司馬之策是堅壁清野,不給建奴劫掠錢糧的同時,也要謹防建奴入寇京畿,可以說是老成謀國之言。
但此策雖好,卻有失大明國格,臣私以為還是要派大軍前往宣府驅趕入寇的建奴,好早日還宣府一片朗朗乾坤!”
“調哪裏的大軍,怎麽調?”
戰情刻不容緩,朱由校可沒有心思跟黃立極他們慢慢磨嘴皮子。
“著令孫閣老聚集宣府、大同與山西三鎮兵馬,克期驅逐建奴於邊牆之外!”
“若宣大兵馬不足以驅趕建奴出關呢?”
“可從京城調派京營前去支援,京營在南,大同與山西兵馬在西,宣府兵馬居中,對建奴便能形成合圍之勢!”
“從京營調多少軍隊過去?”
“京營兩個團營,加勇衛營兩個營!”
田爾耕渾厚有力地低聲答道:“是,陛下!”
“京城這幾天要格外的小心,一經發現蠱惑人心之輩,立馬緝拿審理!”
“臣遵旨!”
“戰後多派點人去關外蒙古諸部走走,了解漠南蒙古諸部現在最新的情況!”
“是!”
“退下吧!”
“臣告退!”
沒過多久,曹化淳也風塵仆仆地趕了過來。
等曹化淳看完急遞後,朱由校急忙問道:“勇士營與騰驤左衛現在在哪?”
“迴皇爺,建奴在寬河堡撤軍後,已經撤迴了遵化城!”
“馬上連夜派人去遵化,讓他們以最快速度返迴京城!”
“是,皇爺!”
“馬上通知其它軍隊,讓他們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調往它處作戰!”
“是,皇爺!”
“燧發槍現在已經裝配了哪些軍隊?”
“除了勇士營與騰驤左衛,剩下的騰驤右衛、武驤左右衛與虎賁營各配備了一半軍隊!”
“騎兵呢?”
“除了勇士營與騰驤左衛全員騎兵,其它五營各有兩個千戶所!”
“好,你先把軍令讓人傳出去,你等會兒留下來與內閣兵部商討退敵之策!”
“是!”
沒等朱由校等太久,內閣與兵部堂官們一同出現在了昭和殿內。
等幾人看完急遞後,朱由校開口道:“都說說吧,該如何退敵?”
袁可立作為兵部尚書,不得不率先出列答道:“稟陛下,建奴遠道而來,所求肯定是為了錢糧之事,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讓宣府各城堡緊守城池,不給建奴輕易破城的機會。
在這份急遞中,陳奇瑜已經按照臣剛才所言下令宣府五路嚴守城池,但僅憑宣府兵馬守住幾個大城肯定沒有太大的問題,要想靠他們自己擊退建奴與守住眾多的墩堡驛站,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雖然孫閣老的信件還沒送達京城,但臣相信他已經聚集了大同兵馬,正在援救宣府的路上!”
“這都是被動消極應敵之策,等建奴退出邊牆,那也是在他們劫掠有所得之後,到那時,宣府將是一片破敗,軍民與他們的財產將會損失慘重!”
“既然建奴已經入寇宣府,劫掠軍民之事再所難免,我們除了讓他們早日退出宣府,還應該想想如何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施鳳來實在是聽不下去了,“陛下,臣彈劾大司馬消極避戰,沒有明確的退敵之策!”
與建奴打過多年交道的閻鳴泰出聲反駁道:“施閣老可能對建奴的野戰能力有所不知,此次入寇宣府的軍隊建奴加蒙古人一起不下四萬,關外可能還有建奴後軍隨時入關支援,大司馬之策雖然不是快速退敵之策,但也是最穩妥的應對之策。
要是讓宣府軍隊盲目出城與建奴野戰,損失隻怕更大。
若建奴在野外擊敗了宣府主力,他們後路就沒了掣肘,建奴便真的可能無後顧之憂地肆意攻打居庸、紫荊與倒馬三關!”
“你這簡直是畏建奴如虎,咱大明邊軍現在糧草充足,豈能再怕深入大明之境的小小幾萬建奴兵馬?”
朱由校最煩施鳳來這種盲目自大的自負,要是大明邊軍真有他說的那麽厲害,那為何在遼東多次脆敗於建奴?
不是朱由校膽小怯懦,而是大明軍隊的野戰能力實在讓人懷疑,他不敢有太多的信任。
還沒等朱由校開口打斷,閻鳴泰不客氣地反駁道:“施閣老還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現在的大明已經不是國朝初期的大明了,而且建奴也不是當初那個蝸居長白山深處的漁獵部落!
大明九邊長期欠餉,外加家丁橫行,各自為戰,其它軍隊又多疏於操練,難道這些施閣老不知嗎?”
“食君俸祿忠君之事,他們現在每月有大明充足俸祿可拿,邊關退敵乃是他們應有之意,要是無法擊退建奴,朝廷必然要施以最嚴厲的懲罰,懲治這些偷奸耍滑的丘八!”
施鳳來的話,朱由校實在聽不下去了,大聲嗬斥道:“夠了,邊關將士世世代代用他們的鮮血來守衛大明邊疆,豈能容你在此如此詆毀輕賤!”
被皇帝當麵不留餘地地高聲嗬斥,施鳳來頓時感覺驚詫與羞怒,很快便跪地認罪道:“臣無意觸怒天子,請陛下治罪!”
還不請辭?
臉皮也真夠厚的!
“起來吧,議事就好好議事,別動不動輕賤他人!”
“謝陛下,臣定然牢記於心!”
說完,施鳳來這才重新站了起來,至於其他人投來的鄙夷眼神,他全然當做沒看到。
幾個鄙夷的眼神算什麽,有內閣次輔香嗎?
之前替受災的家鄉要了不少救災物資,不僅在浙江士林得到頌讚,老家平湖更是給自己建了一座牌坊,有這些就夠了。
經施鳳來這麽一打岔,其他人都有了較為充足的思考時間,朱由校看向黃立極道:“黃首輔,你們可有更好的退敵之策?”
黃立極一個詞臣出身,他真的沒有太好的退敵之策,但為了應付皇帝要求,他隻好臨時想了一個自認為還不錯的計策,“稟陛下,大司馬之策是堅壁清野,不給建奴劫掠錢糧的同時,也要謹防建奴入寇京畿,可以說是老成謀國之言。
但此策雖好,卻有失大明國格,臣私以為還是要派大軍前往宣府驅趕入寇的建奴,好早日還宣府一片朗朗乾坤!”
“調哪裏的大軍,怎麽調?”
戰情刻不容緩,朱由校可沒有心思跟黃立極他們慢慢磨嘴皮子。
“著令孫閣老聚集宣府、大同與山西三鎮兵馬,克期驅逐建奴於邊牆之外!”
“若宣大兵馬不足以驅趕建奴出關呢?”
“可從京城調派京營前去支援,京營在南,大同與山西兵馬在西,宣府兵馬居中,對建奴便能形成合圍之勢!”
“從京營調多少軍隊過去?”
“京營兩個團營,加勇衛營兩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