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隆和帝:朕的兒子有點無賴
小侍郎重生後被戲精王爺叼迴家啦 作者:一斤鹹魚五斤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賭坊一事,隆和帝重新開始審視安王這個被自己忽視已久的孩子,也重新思考起皇位繼承人的事情。
太子的處境太過安逸了,認為天下盡在掌握。
這可不是件好事。
隆和帝並不相信,安王會對皇位沒有想法,隻為晏世清那一點小恩小惠就繞著人轉。
如果安王對皇位有興趣,隆和帝願意給他和其他有意的皇子一些希望。
聽了昨夜暗衛的迴稟後。
隆和帝又懷疑起自己對安王的判斷來。
要晏世清當兄長?
可真能想!
安王一副醉酒後精神頭不濟的樣子出現在隆和帝麵前。
隆和帝揮退宮人:“來,陪朕手談一局。”
安王打了個哈欠在隆和帝對麵坐下:“父皇好興致,一大早就下棋。”
隆和帝神色溫和的打趣他:“你倒是有些萎靡,怎麽,昨夜做賊去了?”
“沒睡好,做了一夜的夢。”安王把自己編的怪誕夢境又說了一遍,他扭扭脖子:“在夢裏一直變換形態逃跑,太累了,父皇讓一讓兒臣?”
隆和帝好笑道:“還沒開始,就讓朕讓你?”
安王摸摸鼻子,不好意思的說:“兒臣下棋,隻是會下而已。”
隆和帝拿起白棋:“朕讓你先手。”
安王不太熟練的抓著黑子,嘴裏嘟囔著:“先下手遭殃。”
說著他隨便落了一子。
“朕隻聽說過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隆和帝沒有落子:“你若覺得先手不好,朕就讓你執白子。”
安王催促隆和帝落子:“算了,好事才輪不到兒臣,父皇你就下吧,反正兒臣贏不了。”
大約一盞茶的時間,安王眉頭擰成一團,幹瞪著棋盤。
隆和帝調侃他:“眼珠子瞪出來也扭轉不了此局了。”
“那不一定。”安王抓起一把棋子,鬆開手,棋子落迴棋笥,發出清脆的聲音:“父皇恕兒臣無罪,兒臣就能贏。”
隆和帝略微挑眉:“哦?行,朕恕你無罪。”
他話音未落,安王就伸手在棋盤上攪和一通,白子落下棋盤,黑子留在棋盤上。
“你這……”隆和帝好笑的看著安王:“你管這叫贏了?”
安王理直氣壯的:“數空、數子,再減去貼目,父皇你就說兒臣是不是贏了吧!”
隆和帝搖搖頭,抬手點他:“你啊,無賴。”
安王揚起下巴:“父皇說了恕兒臣無罪的。”
隆和帝笑著一枚一枚拾起棋子,放迴棋笥。
“一眾皇子,就數你最沒樣子,幸虧你不是太子。”
安王把黑子往棋笥裏劃拉,聞言眼皮都不帶抬的:“誰都可能會成為太子,除了兒臣,閑散王爺要什麽樣子?隻要別丟皇家的臉就行了。”
隆和帝笑道:“醉酒撒潑,算不算丟皇家的臉?”
安王避而不答,加快速度把棋子收好:“父皇該批折子了吧,兒臣就不打擾了!”
“慢著,朕讓你走了?”隆和帝還在慢悠悠的收著白子。
安王跟個小媳婦兒似的看著他:“父皇你今兒拿兒臣消遣來了?兒臣就醉了一次酒,這都過去多久了?”
隆和帝不緊不慢道:“本來想賞賜你點東西,既然你這麽著急離開,那就算了。”
安王立馬坐直了:“兒臣不急,父皇這棋子重,仔細傷了手,兒臣替你收啊。”
隆和帝格開他的手,自己將最後幾顆棋子放迴棋笥:“器物、金銀,你想要什麽?”
安王雙手端放在桌子上:“都想要。”
隆和帝沒有說話。
安王聲音小了一些:“不行的話,兒臣要金銀,比較實在。”
最終,隆和帝給了安王一百兩黃金,外加些古玩字畫。
他讓人將這些東西送去安王府上。
宮人迴來複命時,說:“安王殿下步履輕快,走路帶風,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隆和帝抬手,宮人躬身退出。
殿內安靜下來,一名身著青色朝服的中年男子走出來。
“陛下。”
隆和帝問:“安王做的夢,何解?”
中年男子沉吟片刻,方道:“陛下,就安王殿下的夢境而言,恐非吉兆,殿下或會麵臨不測。但也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什麽事情令他心中惶惶,導致做了疲於逃命的夢。”
隆和帝又問:“安王可有帝王之相?但說無妨。”
中年男子惶恐的跪下,斟酌著說:“迴稟陛下,安王殿下命格雖貴,但無非聖人之命,而且陛下與安王對弈時所言,臣以為安王無心帝位。”
隆和帝點了點桌子,揮手讓他退下。
心中惶惶……
難道是擔心太子報複?
還說好事輪不到他。
也罷,若安王當真是個安分守己的,他自會保得其做一世閑散王爺。
隆和帝對暗處說:“讓暗衛迴來,不必再跟著安王了。”
在此之後,隆和帝可以說是雨露均沾的時常招見其他皇子,有時是考問功課,有時是對弈,有時是留著用膳。
朝堂上的大臣背地裏紛紛議論起來。
莫非皇帝想要改立太子?
皇後在後宮急的團團轉,不敢自己去東宮,免得隆和帝知道了怪罪。
隻能派自己身邊的人,打著噓寒問暖的旗號傳話,還想方設法與宮外聯係。
得到的隻有一句話:讓太子心無旁騖的學習。
以朱光祿對隆和帝的了解,此番作為是為了鞭策太子。
如果太子表現的慌亂、急躁,對其他兄弟暗中下手。
那隆和帝真的就要改立太子了。
隆和帝此舉,讓其他皇子的心思都活絡起來。
不過這些都和安王沒有關係,他依舊不與朝臣走的近——除了晏世清。
紅珊瑚手串做好時,也已經是年關將至,他準備將此作為賀歲禮來送給晏世清。
而晏世清則是得三伯指教,隱藏身份讓丐頭為自己所用。
他知道,隆和十七年,將會是多災之年,春汛、夏汛、幹旱、蝗災等等,大虞這片土地上天災頻發。
也是這一年,隆和帝殫精竭慮以至於在隆和十八年病重,而後著太子監國。
晏世清要利用乞丐,提前降下對天災的警醒。
“少爺,老爺那邊在催了。”
無疾將晏世清的官帽拿來。
晏世清收斂心神,戴上官帽後,出門上馬車,去參加闔宮宴了。
太子的處境太過安逸了,認為天下盡在掌握。
這可不是件好事。
隆和帝並不相信,安王會對皇位沒有想法,隻為晏世清那一點小恩小惠就繞著人轉。
如果安王對皇位有興趣,隆和帝願意給他和其他有意的皇子一些希望。
聽了昨夜暗衛的迴稟後。
隆和帝又懷疑起自己對安王的判斷來。
要晏世清當兄長?
可真能想!
安王一副醉酒後精神頭不濟的樣子出現在隆和帝麵前。
隆和帝揮退宮人:“來,陪朕手談一局。”
安王打了個哈欠在隆和帝對麵坐下:“父皇好興致,一大早就下棋。”
隆和帝神色溫和的打趣他:“你倒是有些萎靡,怎麽,昨夜做賊去了?”
“沒睡好,做了一夜的夢。”安王把自己編的怪誕夢境又說了一遍,他扭扭脖子:“在夢裏一直變換形態逃跑,太累了,父皇讓一讓兒臣?”
隆和帝好笑道:“還沒開始,就讓朕讓你?”
安王摸摸鼻子,不好意思的說:“兒臣下棋,隻是會下而已。”
隆和帝拿起白棋:“朕讓你先手。”
安王不太熟練的抓著黑子,嘴裏嘟囔著:“先下手遭殃。”
說著他隨便落了一子。
“朕隻聽說過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隆和帝沒有落子:“你若覺得先手不好,朕就讓你執白子。”
安王催促隆和帝落子:“算了,好事才輪不到兒臣,父皇你就下吧,反正兒臣贏不了。”
大約一盞茶的時間,安王眉頭擰成一團,幹瞪著棋盤。
隆和帝調侃他:“眼珠子瞪出來也扭轉不了此局了。”
“那不一定。”安王抓起一把棋子,鬆開手,棋子落迴棋笥,發出清脆的聲音:“父皇恕兒臣無罪,兒臣就能贏。”
隆和帝略微挑眉:“哦?行,朕恕你無罪。”
他話音未落,安王就伸手在棋盤上攪和一通,白子落下棋盤,黑子留在棋盤上。
“你這……”隆和帝好笑的看著安王:“你管這叫贏了?”
安王理直氣壯的:“數空、數子,再減去貼目,父皇你就說兒臣是不是贏了吧!”
隆和帝搖搖頭,抬手點他:“你啊,無賴。”
安王揚起下巴:“父皇說了恕兒臣無罪的。”
隆和帝笑著一枚一枚拾起棋子,放迴棋笥。
“一眾皇子,就數你最沒樣子,幸虧你不是太子。”
安王把黑子往棋笥裏劃拉,聞言眼皮都不帶抬的:“誰都可能會成為太子,除了兒臣,閑散王爺要什麽樣子?隻要別丟皇家的臉就行了。”
隆和帝笑道:“醉酒撒潑,算不算丟皇家的臉?”
安王避而不答,加快速度把棋子收好:“父皇該批折子了吧,兒臣就不打擾了!”
“慢著,朕讓你走了?”隆和帝還在慢悠悠的收著白子。
安王跟個小媳婦兒似的看著他:“父皇你今兒拿兒臣消遣來了?兒臣就醉了一次酒,這都過去多久了?”
隆和帝不緊不慢道:“本來想賞賜你點東西,既然你這麽著急離開,那就算了。”
安王立馬坐直了:“兒臣不急,父皇這棋子重,仔細傷了手,兒臣替你收啊。”
隆和帝格開他的手,自己將最後幾顆棋子放迴棋笥:“器物、金銀,你想要什麽?”
安王雙手端放在桌子上:“都想要。”
隆和帝沒有說話。
安王聲音小了一些:“不行的話,兒臣要金銀,比較實在。”
最終,隆和帝給了安王一百兩黃金,外加些古玩字畫。
他讓人將這些東西送去安王府上。
宮人迴來複命時,說:“安王殿下步履輕快,走路帶風,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隆和帝抬手,宮人躬身退出。
殿內安靜下來,一名身著青色朝服的中年男子走出來。
“陛下。”
隆和帝問:“安王做的夢,何解?”
中年男子沉吟片刻,方道:“陛下,就安王殿下的夢境而言,恐非吉兆,殿下或會麵臨不測。但也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什麽事情令他心中惶惶,導致做了疲於逃命的夢。”
隆和帝又問:“安王可有帝王之相?但說無妨。”
中年男子惶恐的跪下,斟酌著說:“迴稟陛下,安王殿下命格雖貴,但無非聖人之命,而且陛下與安王對弈時所言,臣以為安王無心帝位。”
隆和帝點了點桌子,揮手讓他退下。
心中惶惶……
難道是擔心太子報複?
還說好事輪不到他。
也罷,若安王當真是個安分守己的,他自會保得其做一世閑散王爺。
隆和帝對暗處說:“讓暗衛迴來,不必再跟著安王了。”
在此之後,隆和帝可以說是雨露均沾的時常招見其他皇子,有時是考問功課,有時是對弈,有時是留著用膳。
朝堂上的大臣背地裏紛紛議論起來。
莫非皇帝想要改立太子?
皇後在後宮急的團團轉,不敢自己去東宮,免得隆和帝知道了怪罪。
隻能派自己身邊的人,打著噓寒問暖的旗號傳話,還想方設法與宮外聯係。
得到的隻有一句話:讓太子心無旁騖的學習。
以朱光祿對隆和帝的了解,此番作為是為了鞭策太子。
如果太子表現的慌亂、急躁,對其他兄弟暗中下手。
那隆和帝真的就要改立太子了。
隆和帝此舉,讓其他皇子的心思都活絡起來。
不過這些都和安王沒有關係,他依舊不與朝臣走的近——除了晏世清。
紅珊瑚手串做好時,也已經是年關將至,他準備將此作為賀歲禮來送給晏世清。
而晏世清則是得三伯指教,隱藏身份讓丐頭為自己所用。
他知道,隆和十七年,將會是多災之年,春汛、夏汛、幹旱、蝗災等等,大虞這片土地上天災頻發。
也是這一年,隆和帝殫精竭慮以至於在隆和十八年病重,而後著太子監國。
晏世清要利用乞丐,提前降下對天災的警醒。
“少爺,老爺那邊在催了。”
無疾將晏世清的官帽拿來。
晏世清收斂心神,戴上官帽後,出門上馬車,去參加闔宮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