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晏世清:帶安王賺錢
小侍郎重生後被戲精王爺叼迴家啦 作者:一斤鹹魚五斤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管家窺視著安王的神情,小心的說:“這是、是娘娘今日差人送來的,老奴便用來待客了。”
“哦——這茶不錯,本王進宮找母妃再要一些。”
安王起身就往外走。
徐管家不過是胡謅的,他心說安王那個不受寵的母妃,哪裏用的上這麽好的茶。
忙道:“王爺、王爺,是老奴記錯了,這是、是一位大人送來的,老奴記著王爺愛喝茶,便自作主張收下來了。”
“本王愛喝茶?”
安王冷笑一聲,真把他當傻子哄呢。
他從腰間抽出一把匕首,貼在徐管家的頸側:“這段時間,誰、什麽時候、送了什麽,現在就寫下來,若是有遺漏——
本王不打你也不殺你,畢竟你是母妃的人,本王會直接把你帶到父皇麵前,朱昭嗣的下場想必你有所耳聞。”
徐管家嚇的尾音都顫起來:“老奴寫,老奴這就寫!”
他留了個心眼,寫的時候,貴重的不寫、官職高的不寫,反正安王無從得知。
徐管家寫的時候,安王把府上的人都召集到前院,他的手上拿著一個荷包,裏麵是滿滿一袋金瓜子。
“你們把這段時間,來府上拜訪過的、送過東西的、徐管家前去赴宴的,知道的都說出來,隻要是不重複的,一件事情賞一粒金瓜子。”
大多數人都不會和金子過不去。
安王把他們說的事情全部記錄下來。
徐管家拿著紙找到安王。
安王兩邊一比對,把紙轉過來對著徐管家,皮笑肉不笑:“徐管家記性不大好啊。”
徐管家沒想到安王還有這麽一手,這份詳細的單子,他是從哪裏得來的?
愣了愣,徐管家道:“老奴寫少了,年紀大,一時間確實想不起來這麽多。”
安王抖了抖紙:“行了,把東西都交出來吧,或者你更希望本王把你移交給官府?”
徐管家哪裏能照單拿出來?金銀他揮霍了不少,還有賄賂王府上下的,否則怎麽能瞞的過安王去?
不能變賣的,他拿去自己家中和外室那裏放著。
能變賣的早就換成銀子花了!
“王爺……”
安王冷下臉來:“呦,全叫你花掉了?”
徐管家咬牙,決定把所有人都拖下水,正所謂法不責眾。
他把收了他銀錢的下人全部都供出來。
安王記錄後,讓徐管家畫押。
隨後便轉身出門。
徐管家心中忐忑,決定收拾東西先出城躲一躲。
他沒注意到,迴房間的路上下人們看見他的眼神有些閃躲。
徐管家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準備從小門離開。
“徐管家,準備去哪兒啊?”
剛出小門,就看見安王。
徐管家暗叫糟糕,看見安王身後的官兵更是腿直接一軟:“王爺!饒命啊王爺!”
安王對官兵說:“有勞了。”
官兵把徐管家抓起來,又衝進王府抓了許多下人。
這麽大的動靜,很快就傳遍京城了。
說安王府上的奴才們勾結起來欺瞞主子,背著主子收受、瓜分官員送來的孝敬。
安王完全不知情,還在皇帝麵前擔了個結黨營私的名聲。
“唉,沒想到,王府上下最後隻有廚房的兩個廚子、一個啞巴婆子和她的孫女沒有和徐管家沆瀣一氣。”
安王抱著酒壇子,灌了一口酒,長歎一聲:“我活的好窩囊啊!”
晏世清把安王手上酒壇拿過來,如果他不知道安王把徐管家收下來沒變賣的、沒來得及花掉的金銀悄悄留下,他或許會真心實意的安慰上幾句。
“王爺仁厚,是下人不識好歹。”
安王此刻分明是做給外頭人看的。
店小二敲門後,推門進來上菜。
他們一頓飯還沒吃完,京城又傳開了:安王失意買醉,覺得自己被一群奴才欺瞞,活的窩囊。
待吃完飯,兩人去茶樓喝茶,已經傳成了安王尋死覓活的想尋短見,晏侍郎苦口婆心才把人勸迴來。
“什麽?你說晏侍郎為什麽在?”
“好像是偶遇,晏侍郎本來和安王就不熟,他見安王失魂落魄的往河邊走,出於好心才上前安慰的。”
“安王往河邊走?!”
“對啊!不然怎麽說他尋短見呢!你是不知道啊,安王府上那些個惡仆,給王爺上菜之前,自己先吃個飽,王爺吃的都是殘羹冷炙!”
“啊?那安王也太沒脾氣了,這都不整治他們?”
“你是不知道啊,安王從小就是個受氣包,估計也想不起來拿出王爺的架子。我覺得啊,就算他拿出來,那些惡仆都是穿一條褲子的,說不定還反過來打他呢!”
“搞不好真打過,不然安王能忍這麽久?這次肯定是忍無可忍,才借著證據確鑿把人交給官府。”
“你說的對,誰家處理下人是報官啊!家醜還不外揚呢!”
沒有影的事情被傳的有鼻子有眼的。
晏世清哭笑不得,他算是領會了百姓傳謠的能力。
隻要給他們一句話,一圈傳下來,他們就能給你一個完整的故事。
安王這次酒喝的不算多,他端著茶杯斜靠著,聽著雅間外頭的議論聲。
“哎,還得添置幾個下人,又得花錢。”
晏世清:“你現在應該不缺錢才是。”
安王心裏嘀咕,是不缺錢,晏家太有錢了,萬一以後能和晏世清成親,他不管是嫁是娶,彩禮也要、嫁妝也罷,總不能太磕磣吧!
“缺是不缺,就是不會錢生錢,還擔心買的下人又吃裏扒外。”
晏世清想起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咱們去裏間說話。”
這間茶樓正是家裏伯伯給他的,他們所在的雅間有個暗門。
在裏麵說話,外頭聽不見。
“有些事情,我無法和你說消息的來源,但你如果願意信我,就把手上的錢拿去北方買糧食,買到後即刻運迴衛城。
發生災情的時候,每斤糧食可加價一到二文,不可加多,每人最多賣十斤,免得有人從你這裏買了再高價賣出。”
買糧的事情,晏世清也早早的和大伯說了。
前世,南方春汛發水災,糧商一起漲價,官商勾結,糧價高企。
春汛後百姓還沒緩過來,又是夏汛,很多人手中的餘錢不足以再去購買價格高昂的糧食,受災的百姓餓死無數。
這一世,他不會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哦——這茶不錯,本王進宮找母妃再要一些。”
安王起身就往外走。
徐管家不過是胡謅的,他心說安王那個不受寵的母妃,哪裏用的上這麽好的茶。
忙道:“王爺、王爺,是老奴記錯了,這是、是一位大人送來的,老奴記著王爺愛喝茶,便自作主張收下來了。”
“本王愛喝茶?”
安王冷笑一聲,真把他當傻子哄呢。
他從腰間抽出一把匕首,貼在徐管家的頸側:“這段時間,誰、什麽時候、送了什麽,現在就寫下來,若是有遺漏——
本王不打你也不殺你,畢竟你是母妃的人,本王會直接把你帶到父皇麵前,朱昭嗣的下場想必你有所耳聞。”
徐管家嚇的尾音都顫起來:“老奴寫,老奴這就寫!”
他留了個心眼,寫的時候,貴重的不寫、官職高的不寫,反正安王無從得知。
徐管家寫的時候,安王把府上的人都召集到前院,他的手上拿著一個荷包,裏麵是滿滿一袋金瓜子。
“你們把這段時間,來府上拜訪過的、送過東西的、徐管家前去赴宴的,知道的都說出來,隻要是不重複的,一件事情賞一粒金瓜子。”
大多數人都不會和金子過不去。
安王把他們說的事情全部記錄下來。
徐管家拿著紙找到安王。
安王兩邊一比對,把紙轉過來對著徐管家,皮笑肉不笑:“徐管家記性不大好啊。”
徐管家沒想到安王還有這麽一手,這份詳細的單子,他是從哪裏得來的?
愣了愣,徐管家道:“老奴寫少了,年紀大,一時間確實想不起來這麽多。”
安王抖了抖紙:“行了,把東西都交出來吧,或者你更希望本王把你移交給官府?”
徐管家哪裏能照單拿出來?金銀他揮霍了不少,還有賄賂王府上下的,否則怎麽能瞞的過安王去?
不能變賣的,他拿去自己家中和外室那裏放著。
能變賣的早就換成銀子花了!
“王爺……”
安王冷下臉來:“呦,全叫你花掉了?”
徐管家咬牙,決定把所有人都拖下水,正所謂法不責眾。
他把收了他銀錢的下人全部都供出來。
安王記錄後,讓徐管家畫押。
隨後便轉身出門。
徐管家心中忐忑,決定收拾東西先出城躲一躲。
他沒注意到,迴房間的路上下人們看見他的眼神有些閃躲。
徐管家收拾好自己的東西,準備從小門離開。
“徐管家,準備去哪兒啊?”
剛出小門,就看見安王。
徐管家暗叫糟糕,看見安王身後的官兵更是腿直接一軟:“王爺!饒命啊王爺!”
安王對官兵說:“有勞了。”
官兵把徐管家抓起來,又衝進王府抓了許多下人。
這麽大的動靜,很快就傳遍京城了。
說安王府上的奴才們勾結起來欺瞞主子,背著主子收受、瓜分官員送來的孝敬。
安王完全不知情,還在皇帝麵前擔了個結黨營私的名聲。
“唉,沒想到,王府上下最後隻有廚房的兩個廚子、一個啞巴婆子和她的孫女沒有和徐管家沆瀣一氣。”
安王抱著酒壇子,灌了一口酒,長歎一聲:“我活的好窩囊啊!”
晏世清把安王手上酒壇拿過來,如果他不知道安王把徐管家收下來沒變賣的、沒來得及花掉的金銀悄悄留下,他或許會真心實意的安慰上幾句。
“王爺仁厚,是下人不識好歹。”
安王此刻分明是做給外頭人看的。
店小二敲門後,推門進來上菜。
他們一頓飯還沒吃完,京城又傳開了:安王失意買醉,覺得自己被一群奴才欺瞞,活的窩囊。
待吃完飯,兩人去茶樓喝茶,已經傳成了安王尋死覓活的想尋短見,晏侍郎苦口婆心才把人勸迴來。
“什麽?你說晏侍郎為什麽在?”
“好像是偶遇,晏侍郎本來和安王就不熟,他見安王失魂落魄的往河邊走,出於好心才上前安慰的。”
“安王往河邊走?!”
“對啊!不然怎麽說他尋短見呢!你是不知道啊,安王府上那些個惡仆,給王爺上菜之前,自己先吃個飽,王爺吃的都是殘羹冷炙!”
“啊?那安王也太沒脾氣了,這都不整治他們?”
“你是不知道啊,安王從小就是個受氣包,估計也想不起來拿出王爺的架子。我覺得啊,就算他拿出來,那些惡仆都是穿一條褲子的,說不定還反過來打他呢!”
“搞不好真打過,不然安王能忍這麽久?這次肯定是忍無可忍,才借著證據確鑿把人交給官府。”
“你說的對,誰家處理下人是報官啊!家醜還不外揚呢!”
沒有影的事情被傳的有鼻子有眼的。
晏世清哭笑不得,他算是領會了百姓傳謠的能力。
隻要給他們一句話,一圈傳下來,他們就能給你一個完整的故事。
安王這次酒喝的不算多,他端著茶杯斜靠著,聽著雅間外頭的議論聲。
“哎,還得添置幾個下人,又得花錢。”
晏世清:“你現在應該不缺錢才是。”
安王心裏嘀咕,是不缺錢,晏家太有錢了,萬一以後能和晏世清成親,他不管是嫁是娶,彩禮也要、嫁妝也罷,總不能太磕磣吧!
“缺是不缺,就是不會錢生錢,還擔心買的下人又吃裏扒外。”
晏世清想起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咱們去裏間說話。”
這間茶樓正是家裏伯伯給他的,他們所在的雅間有個暗門。
在裏麵說話,外頭聽不見。
“有些事情,我無法和你說消息的來源,但你如果願意信我,就把手上的錢拿去北方買糧食,買到後即刻運迴衛城。
發生災情的時候,每斤糧食可加價一到二文,不可加多,每人最多賣十斤,免得有人從你這裏買了再高價賣出。”
買糧的事情,晏世清也早早的和大伯說了。
前世,南方春汛發水災,糧商一起漲價,官商勾結,糧價高企。
春汛後百姓還沒緩過來,又是夏汛,很多人手中的餘錢不足以再去購買價格高昂的糧食,受災的百姓餓死無數。
這一世,他不會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