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他們辦事效率還是很高的,暮色草棚子已經煥然一新,有了田園風的草廬。室內也是煥然一新,采光極好。書桌辦公臥室一應俱全我都懷疑我到山莊度假了。林清歡還是不放心的去尋了林太傅,可惜他不在,假小子她倆也不在。
母子依依不舍分別學院門口。
第二日我早早到了學堂,竟然無一人到學堂。看來大家休息休過頭了呀!我看了一眼四周樂嗬一下也就收了心神,開始翻開去年的鄉試試卷參考做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闡述內涵、強調意義角度創作:
蓋聞國之大本,在乎於民。民者,國之基也,社稷依之而立,君權賴之而存。此千古不易之理,當為治國者所深察。
天下之重,莫重於民。民安,則社稷固;民富,則國家興。君者,代天牧民,當以民為本,方得長治久安。
夫民者,國之元氣也。元氣充盈,則社稷昌盛,君位穩固。反之,民困則國危,君亦難安。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實乃至理名言 。
“嗬嗬,不錯!”林太傅輕輕捋著胡須,目光落在卷上,緩緩開口:“你看這開篇,‘蓋聞國之大本,在乎於民。民者,國之基也,社稷依之而立,君權賴之而存。此千古不易之理,當為治國者所深察。’破題精準,直切‘民貴君輕’的要義,將民為國本的理念拋出,起筆便顯大氣。能有這般見識,可見這陸十三對治國理政的根本有著深刻認知。”
王陽明頂著兩黑眼圈微微頷首,接話道:“確實,此破題先立‘民為國本’這個大論,社稷、君主皆依托於民,邏輯清晰。隻是表述稍顯傳統,若能再添些新穎見解,會更出彩。比如可結合當下民生疾苦,談談如何踐行民貴之道,便更貼合時事。”
林太傅微笑著點頭,補充說:“你所言極是。這‘民貴君輕’的理念雖古已有之,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詮釋與運用。陸十三若能將經典智慧與現實問題結合,展現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學問。”
王陽明又看向試卷,思索著說:“像這份破題,雖已闡明要義,但在情感表達上還可加強。若能在論述中融入對蒼生的悲憫,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深切期許,文章的感染力便會更強,更能打動考官。”
林太傅目光炯炯,望著遠方:“是啊,為學之人,不僅要有學識,更要有情懷。這份試卷,基礎打得不錯,但若能在深度、廣度與情感上下功夫,必能脫穎而出。這也是你們日後為文、為官應當謹記的。”
我迴頭望了望不知道什麽時候駐足的倆人,起身作揖。“謝先生師兄提點,十三謹記。”
“嗬嗬,坐吧。其他幾個都玩野了心,難道你倆還能記得上學。今日我正經有空給你一對一考校一番,陽明你作為師兄也可發表你的意見。”
二人隨意落座,林太傅輕撫長須,目光在書卷間流轉,思索片刻,悠然開口:“就以《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題,且論其於家國治理、為人處世之道,你且作答。
我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緩緩說道:“於為人處世,此句乃修身之根本。人若能常思己所不欲之事,便不會強加於他人,如此可避紛爭,促和諧。以日常交際觀之,不隨意苛責他人,尊重他人意願,方能廣結善緣。”頓了頓,我接著道,“至於家國治理,君主若能以此為念,便能洞察百姓疾苦,製定利民政策,而非強推擾民之法,如此國家可安,社稷可穩。
王陽明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所言有理,從個人修身到家國治理,思路清晰。隻是於論述時,可再深入挖掘。於為人處世,不僅是避免紛爭,更是涵養個人品德。當人秉持此念,內心會愈發寬厚,境界自會提升。”他略作停頓,又道,“在論及家國治理時,可舉例曆代興衰。如秦皇暴政,強征勞役,不顧百姓死活,此乃施百姓之所不欲,終致民怨沸騰,秦朝二世而亡。反之,梁文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正是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開創文景之治,國家昌盛。如此論述,會使觀點更具說服力。”
林太傅亦頷首讚同:“陽明所言極是,答題時,需將經典與實際結合,以史為鑒,方能彰顯學識與見解。你當牢記,經義並非空洞理論,而是用於指導生活、治理國家的智慧。
我躬身作揖。接著林太傅四書五經隨意的抽查,我迴答,王陽明給出個人見解。林太傅校正,解釋自己的閱曆見解。三人倒也融洽。
林太傅喝了一口香茗,“你二人課業紮實,理論知識也理解通透。吾輩治學,當親民,知百姓之疾苦。自力更生,方知生活之不易。爾等皆應深入民間,體驗百姓生活,方可成為有識之士。”林太傅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目光掃過二人。
我內心戲精又不經吐槽。
王陽明微微頷首,神色恭謹,卻也難掩眼中的思索:“先生所言,學生深以為然,知行本就不可分割,深入民間,正是將所學付諸實踐的契機。隻是,學堂之中,皇族子弟、世家子弟、商戶子弟匯聚,其出身與肩負之責各異,施教之道,也應有所區分。”
“嘶,我內心忍不住給王陽明點讚,這老頭教皇子,跟我們一套教。皇子就沒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經史子集,知道個大概就好,跟我們學習良民那一套。守著規矩做事那教的啥呀!人又不用考舉入士。廣南的蕭逸就值得點讚,你們不讓我掙,老子掀翻桌子,自己玩去。”
我雙手抱拳,上前一步:“學生也有同感。讓學子體驗民間疾苦固然重要,但教育更應因材施教。就拿世家子弟來說,他們日後多要肩負家族產業與地方事務,學會如何讓百姓富足生活,提升文化素養,才是關鍵。
林太傅眉頭輕皺,眼中閃過一絲悸動:“無論出身如何,體驗百姓生活皆是根基,這能讓他們懂得民生艱難,心懷悲憫。皇族子弟世家子弟眾人從小就享受了別人享受不到的生活,如果都野心勃勃,那世界就亂了套,沒了規矩。聖人雲,中庸之道,此乃處世之至理。”
王陽明輕咳一聲,語氣平和卻堅定:“先生,皇族子弟身負治國重任,日後手握權柄,他們更需從宏觀視角,學習如何製定利民政策,平衡各方利益。若隻以普通儒生的方式教學,恐難以培養出合格的治國之才。蕭師兄兩位就有點太守規矩,處理方法太搬書抄經了。”
我接著說道:“是啊,太傅。一味地用同一種方式教導,於皇族子弟而言,或許會讓他們與實際政務脫節。皇子需學習馭人之術、權衡之道,才能在日後治理國家時,遊刃有餘。我們世家子弟貼近百姓生活是好事亦是壞事。治下不嚴太過仁善平日都是和和氣氣,少了上位的規矩氣勢。久了就無了規矩。”
林太傅的臉色微微泛紅,聲音也提高了幾分:“可禮義廉恥、親民之道,是普世的準則,無論身份如何,都應牢記。”
“太傅所言極是,”我趕忙說道,“隻是禮義廉恥的傳播,也需講究方法。對於百姓,簡單易懂、深入淺出的教化方式或許更為合適,而非一味照搬高深的經義。”
王陽明也點頭附和:“學生以為,我們應根據不同身份,製定不同的教學計劃。讓皇族子弟學習治國理政,世家子弟專注地方發展,商戶子弟提升商業道德,同時,也不能忽視對百姓的教化,如此,方能各得其所,各盡其能。”
林太傅沉默良久,緩緩站起身來,望向窗外的遠方:“或許,是我過於執著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你們所言,也有道理,容我再斟酌一番。”
這場激烈的爭論,雖未得出定論,但在這秋日的學舍裏,思想的火花已然點燃,照亮了三人對治學與教育的新思考。
母子依依不舍分別學院門口。
第二日我早早到了學堂,竟然無一人到學堂。看來大家休息休過頭了呀!我看了一眼四周樂嗬一下也就收了心神,開始翻開去年的鄉試試卷參考做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闡述內涵、強調意義角度創作:
蓋聞國之大本,在乎於民。民者,國之基也,社稷依之而立,君權賴之而存。此千古不易之理,當為治國者所深察。
天下之重,莫重於民。民安,則社稷固;民富,則國家興。君者,代天牧民,當以民為本,方得長治久安。
夫民者,國之元氣也。元氣充盈,則社稷昌盛,君位穩固。反之,民困則國危,君亦難安。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實乃至理名言 。
“嗬嗬,不錯!”林太傅輕輕捋著胡須,目光落在卷上,緩緩開口:“你看這開篇,‘蓋聞國之大本,在乎於民。民者,國之基也,社稷依之而立,君權賴之而存。此千古不易之理,當為治國者所深察。’破題精準,直切‘民貴君輕’的要義,將民為國本的理念拋出,起筆便顯大氣。能有這般見識,可見這陸十三對治國理政的根本有著深刻認知。”
王陽明頂著兩黑眼圈微微頷首,接話道:“確實,此破題先立‘民為國本’這個大論,社稷、君主皆依托於民,邏輯清晰。隻是表述稍顯傳統,若能再添些新穎見解,會更出彩。比如可結合當下民生疾苦,談談如何踐行民貴之道,便更貼合時事。”
林太傅微笑著點頭,補充說:“你所言極是。這‘民貴君輕’的理念雖古已有之,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詮釋與運用。陸十三若能將經典智慧與現實問題結合,展現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學問。”
王陽明又看向試卷,思索著說:“像這份破題,雖已闡明要義,但在情感表達上還可加強。若能在論述中融入對蒼生的悲憫,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深切期許,文章的感染力便會更強,更能打動考官。”
林太傅目光炯炯,望著遠方:“是啊,為學之人,不僅要有學識,更要有情懷。這份試卷,基礎打得不錯,但若能在深度、廣度與情感上下功夫,必能脫穎而出。這也是你們日後為文、為官應當謹記的。”
我迴頭望了望不知道什麽時候駐足的倆人,起身作揖。“謝先生師兄提點,十三謹記。”
“嗬嗬,坐吧。其他幾個都玩野了心,難道你倆還能記得上學。今日我正經有空給你一對一考校一番,陽明你作為師兄也可發表你的意見。”
二人隨意落座,林太傅輕撫長須,目光在書卷間流轉,思索片刻,悠然開口:“就以《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題,且論其於家國治理、為人處世之道,你且作答。
我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緩緩說道:“於為人處世,此句乃修身之根本。人若能常思己所不欲之事,便不會強加於他人,如此可避紛爭,促和諧。以日常交際觀之,不隨意苛責他人,尊重他人意願,方能廣結善緣。”頓了頓,我接著道,“至於家國治理,君主若能以此為念,便能洞察百姓疾苦,製定利民政策,而非強推擾民之法,如此國家可安,社稷可穩。
王陽明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所言有理,從個人修身到家國治理,思路清晰。隻是於論述時,可再深入挖掘。於為人處世,不僅是避免紛爭,更是涵養個人品德。當人秉持此念,內心會愈發寬厚,境界自會提升。”他略作停頓,又道,“在論及家國治理時,可舉例曆代興衰。如秦皇暴政,強征勞役,不顧百姓死活,此乃施百姓之所不欲,終致民怨沸騰,秦朝二世而亡。反之,梁文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正是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開創文景之治,國家昌盛。如此論述,會使觀點更具說服力。”
林太傅亦頷首讚同:“陽明所言極是,答題時,需將經典與實際結合,以史為鑒,方能彰顯學識與見解。你當牢記,經義並非空洞理論,而是用於指導生活、治理國家的智慧。
我躬身作揖。接著林太傅四書五經隨意的抽查,我迴答,王陽明給出個人見解。林太傅校正,解釋自己的閱曆見解。三人倒也融洽。
林太傅喝了一口香茗,“你二人課業紮實,理論知識也理解通透。吾輩治學,當親民,知百姓之疾苦。自力更生,方知生活之不易。爾等皆應深入民間,體驗百姓生活,方可成為有識之士。”林太傅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目光掃過二人。
我內心戲精又不經吐槽。
王陽明微微頷首,神色恭謹,卻也難掩眼中的思索:“先生所言,學生深以為然,知行本就不可分割,深入民間,正是將所學付諸實踐的契機。隻是,學堂之中,皇族子弟、世家子弟、商戶子弟匯聚,其出身與肩負之責各異,施教之道,也應有所區分。”
“嘶,我內心忍不住給王陽明點讚,這老頭教皇子,跟我們一套教。皇子就沒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經史子集,知道個大概就好,跟我們學習良民那一套。守著規矩做事那教的啥呀!人又不用考舉入士。廣南的蕭逸就值得點讚,你們不讓我掙,老子掀翻桌子,自己玩去。”
我雙手抱拳,上前一步:“學生也有同感。讓學子體驗民間疾苦固然重要,但教育更應因材施教。就拿世家子弟來說,他們日後多要肩負家族產業與地方事務,學會如何讓百姓富足生活,提升文化素養,才是關鍵。
林太傅眉頭輕皺,眼中閃過一絲悸動:“無論出身如何,體驗百姓生活皆是根基,這能讓他們懂得民生艱難,心懷悲憫。皇族子弟世家子弟眾人從小就享受了別人享受不到的生活,如果都野心勃勃,那世界就亂了套,沒了規矩。聖人雲,中庸之道,此乃處世之至理。”
王陽明輕咳一聲,語氣平和卻堅定:“先生,皇族子弟身負治國重任,日後手握權柄,他們更需從宏觀視角,學習如何製定利民政策,平衡各方利益。若隻以普通儒生的方式教學,恐難以培養出合格的治國之才。蕭師兄兩位就有點太守規矩,處理方法太搬書抄經了。”
我接著說道:“是啊,太傅。一味地用同一種方式教導,於皇族子弟而言,或許會讓他們與實際政務脫節。皇子需學習馭人之術、權衡之道,才能在日後治理國家時,遊刃有餘。我們世家子弟貼近百姓生活是好事亦是壞事。治下不嚴太過仁善平日都是和和氣氣,少了上位的規矩氣勢。久了就無了規矩。”
林太傅的臉色微微泛紅,聲音也提高了幾分:“可禮義廉恥、親民之道,是普世的準則,無論身份如何,都應牢記。”
“太傅所言極是,”我趕忙說道,“隻是禮義廉恥的傳播,也需講究方法。對於百姓,簡單易懂、深入淺出的教化方式或許更為合適,而非一味照搬高深的經義。”
王陽明也點頭附和:“學生以為,我們應根據不同身份,製定不同的教學計劃。讓皇族子弟學習治國理政,世家子弟專注地方發展,商戶子弟提升商業道德,同時,也不能忽視對百姓的教化,如此,方能各得其所,各盡其能。”
林太傅沉默良久,緩緩站起身來,望向窗外的遠方:“或許,是我過於執著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你們所言,也有道理,容我再斟酌一番。”
這場激烈的爭論,雖未得出定論,但在這秋日的學舍裏,思想的火花已然點燃,照亮了三人對治學與教育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