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盧植、王越、師啟四人聽完劉辯的訓教,也都麵有慚愧,又想到劉辯今年不過十五歲而已,遇事就已經有沉穩老練的風度,再看那一往無前的氣勢。
瞬間也都拋開了煩憂,一個個均抬眼堅定的看向劉辯,在內心打定主意,不論事情到最後會是什麽結果,都會堅定不移的跟隨在劉辯身邊。
當看見眾人從眼神到氣勢上的變化時,我這才算鬆了口氣,還好人心士氣還在,也不知道是什麽事情能讓大家都失了方寸。轉頭看向賈詡,示意他發言。
賈詡向劉辯點頭,很是嚴肅的說起了事情的經過:“啟稟主公,昨日李佑店內一學徒偶然見有大隊人馬從南門入洛陽,直奔中街,此學徒便跟隨在後欲尋熱鬧以看。待主公將事解決後,此人也並未迴返,仍繼續跟隨袁、馮二人。在遣散官兵後,聽聞袁術言語挑撥馮芳,馮芳受其蠱惑,欲在背後算計主公,以報當街羞辱之仇,昨日屬下剛聽說此事時,還並未緊張急迫,想於今日午後再尋主公匯報此事,然今日辰時過半盧公便找到屬下細說了下早朝之事,屬下認為事情緊急就叫來師啟同盧公一同覲見殿下。至於朝堂之事,屬下認為應請盧公講述。”說完,看向劉辯,等著指示。
我明白這是賈詡不搶功,再給盧植表現的機會。剛才我說的那番話中,用女兒之態形容幾人也是有些過分了,於是便點頭緩聲說:“朝堂之事,本就盧先生費神聽得,理應由盧先生親為眾人訴說,還請先生言與孤知。”
聽賈詡推薦,並且還被劉辯直接點名,盧植立馬就起身,我趕緊伸手示意了一下:“盧公乃孤之先生,凡事勿須多禮,入坐緩言便可。”
劉辯說完,盧植仍然是站著行禮說道:“老臣於朝堂軍政行事多年,今日之事卻未有主公行事灑脫果決,有負主公信任與所托,實乃慚愧也。然主公並未深責,而是解惑激勵,並且仍以禮相待,老臣深謝之。”
聽到這,我趕緊打斷道:“盧先生無須如此,孤知先生往日之行事功績,並非無能之人,然觀先生今日之神情,想必是棘手至極也。先生也不必心急,想我等君臣一體,同心同謀之下,必有良策將其反製。如今速請先生入座,無須再站立,入座言說。”
見劉辯再次安慰還催促他坐下說,感動之餘也是盛情難卻,向劉辯施禮,坐下說道:“迴稟主公,今日早朝太傅袁愧,先出班揍請陛下,大司農馮芳於街市帶兵過境滋擾百姓,被主公路過當街斥責,為皇室體麵,爭得百姓好評愛戴。”說到這,盧植停頓了下,抬眼看了看劉辯。
見盧植停頓看我,想想昨天出現的袁家嫡子袁術,心裏不禁感歎,這幫老陰貨啊!為了不明麵與何進一黨對立,用這種避重就輕的方式將我擺在朝堂上來說。要是我估計沒錯的話,接下來馮芳背後的勢力就該出來針對我了。
我微笑點頭示意盧植繼續往下說,聽聽他們會用什麽說辭來搬弄是非。盧植授意繼續接著講出了早朝的全過程。
原本靈帝在聽完袁隗的稟奏,當即於殿前震怒對馮芳加以嚴厲訓斥,大司農馮芳出班叩拜,口稱冤枉。今日隨朝伴駕的常侍張讓出言:“陛下還請息怒,觀馮芳於鐵證之前還敢喊冤,想必也是有隱情,不如聽聽他之所說,再行重責處罰。”
靈帝聽信其言讓馮芳辯解,沒想到,那馮芳竟直言劉辯的不是:“稟奏陛下,微臣冤枉啊!昨日微臣隻是隨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帶士卒出城辦差,路過南街偶遇殿下,當街叫停微臣等前行,說微臣帶人路過南街便是擾民,微臣不敢衝撞殿下,隻好下馬跪拜解釋求饒。而且立刻將此事派人報與大將軍處,幸好大將軍明察秋毫請了虎賁中郎將袁術調節此事,希望能平息殿下之怒,以免將此事擴大從而失了皇室威嚴。然而等虎賁中郎將親至調節,殿下仍舊不聽勸誡,又將袁將軍羞辱一番,直至大將軍怕袁將軍難以說服殿下,又親派心腹傳語勸殿下就此作罷。殿下得信,仍是當場宣稱微臣滋擾百姓,當眾罰微臣白銀千兩,才肯放我等離去。
陛下,微臣實未擾民,若為朝堂辦事出行也算擾民,那微臣再不敢帶人辦事矣。此事陛下可查問虎賁中郎將袁術及北軍屯騎校尉孫羽、還有當日圍觀百姓皆可替微臣作證。”說完,還在朝堂當場伏地痛哭出聲。
靈帝聽完,便傳大將軍何進、虎賁中郎將袁術及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出班,命令如實稟奏此事。虎賁中郎將袁術率先迴道:“迴稟陛下,末將昨日卻是得大將軍命前往南街調節此事,到時已見馮芳跪地求饒,經詢問卻是與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出行辦事。末將見左右並未涉及他人,百姓也沒有出言喊冤者,便好言相勸殿下放過大司農馮芳,以免耽誤朝廷差事,其後之事就如大司農所言一般無它。”袁術迴稟完便叩首不起。
一旁的屯騎校尉孫羽見袁術說完,看看大將軍,見何進並沒有先開口的意思,於是硬著頭皮說道:“迴稟陛下,昨日末將確有帶兵卒,與大司農馮大人前往北軍查閱軍餉發放情況之舉。行進中也不知殿下緣何攔路責罰。”說完,也是低頭叩首不起。
何進聽完幾人的稟奏,因為當時沒有出現在現場,也不知道詳情究竟如何。那是隻因袁術在場,不能不給袁家這個麵子,才決定放過馮芳,讓袁術去調節。也沒想到第二天朝堂上就有人將這事提出來。看看現在這個局麵,明白劉辯昨天不止是羞辱了馮芳,肯定也將袁術得罪了。現在如果直接出麵袒護劉辯,會有護短之嫌,而且也不敢將劉辯所說的馮芳當街帶人逼迫民女之事說出,因為如此大事,當時何進知道了,不僅沒有上報有關部門調查,而且還沒有到場查實懲處,還下令讓劉辯放過馮芳。
瞬間也都拋開了煩憂,一個個均抬眼堅定的看向劉辯,在內心打定主意,不論事情到最後會是什麽結果,都會堅定不移的跟隨在劉辯身邊。
當看見眾人從眼神到氣勢上的變化時,我這才算鬆了口氣,還好人心士氣還在,也不知道是什麽事情能讓大家都失了方寸。轉頭看向賈詡,示意他發言。
賈詡向劉辯點頭,很是嚴肅的說起了事情的經過:“啟稟主公,昨日李佑店內一學徒偶然見有大隊人馬從南門入洛陽,直奔中街,此學徒便跟隨在後欲尋熱鬧以看。待主公將事解決後,此人也並未迴返,仍繼續跟隨袁、馮二人。在遣散官兵後,聽聞袁術言語挑撥馮芳,馮芳受其蠱惑,欲在背後算計主公,以報當街羞辱之仇,昨日屬下剛聽說此事時,還並未緊張急迫,想於今日午後再尋主公匯報此事,然今日辰時過半盧公便找到屬下細說了下早朝之事,屬下認為事情緊急就叫來師啟同盧公一同覲見殿下。至於朝堂之事,屬下認為應請盧公講述。”說完,看向劉辯,等著指示。
我明白這是賈詡不搶功,再給盧植表現的機會。剛才我說的那番話中,用女兒之態形容幾人也是有些過分了,於是便點頭緩聲說:“朝堂之事,本就盧先生費神聽得,理應由盧先生親為眾人訴說,還請先生言與孤知。”
聽賈詡推薦,並且還被劉辯直接點名,盧植立馬就起身,我趕緊伸手示意了一下:“盧公乃孤之先生,凡事勿須多禮,入坐緩言便可。”
劉辯說完,盧植仍然是站著行禮說道:“老臣於朝堂軍政行事多年,今日之事卻未有主公行事灑脫果決,有負主公信任與所托,實乃慚愧也。然主公並未深責,而是解惑激勵,並且仍以禮相待,老臣深謝之。”
聽到這,我趕緊打斷道:“盧先生無須如此,孤知先生往日之行事功績,並非無能之人,然觀先生今日之神情,想必是棘手至極也。先生也不必心急,想我等君臣一體,同心同謀之下,必有良策將其反製。如今速請先生入座,無須再站立,入座言說。”
見劉辯再次安慰還催促他坐下說,感動之餘也是盛情難卻,向劉辯施禮,坐下說道:“迴稟主公,今日早朝太傅袁愧,先出班揍請陛下,大司農馮芳於街市帶兵過境滋擾百姓,被主公路過當街斥責,為皇室體麵,爭得百姓好評愛戴。”說到這,盧植停頓了下,抬眼看了看劉辯。
見盧植停頓看我,想想昨天出現的袁家嫡子袁術,心裏不禁感歎,這幫老陰貨啊!為了不明麵與何進一黨對立,用這種避重就輕的方式將我擺在朝堂上來說。要是我估計沒錯的話,接下來馮芳背後的勢力就該出來針對我了。
我微笑點頭示意盧植繼續往下說,聽聽他們會用什麽說辭來搬弄是非。盧植授意繼續接著講出了早朝的全過程。
原本靈帝在聽完袁隗的稟奏,當即於殿前震怒對馮芳加以嚴厲訓斥,大司農馮芳出班叩拜,口稱冤枉。今日隨朝伴駕的常侍張讓出言:“陛下還請息怒,觀馮芳於鐵證之前還敢喊冤,想必也是有隱情,不如聽聽他之所說,再行重責處罰。”
靈帝聽信其言讓馮芳辯解,沒想到,那馮芳竟直言劉辯的不是:“稟奏陛下,微臣冤枉啊!昨日微臣隻是隨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帶士卒出城辦差,路過南街偶遇殿下,當街叫停微臣等前行,說微臣帶人路過南街便是擾民,微臣不敢衝撞殿下,隻好下馬跪拜解釋求饒。而且立刻將此事派人報與大將軍處,幸好大將軍明察秋毫請了虎賁中郎將袁術調節此事,希望能平息殿下之怒,以免將此事擴大從而失了皇室威嚴。然而等虎賁中郎將親至調節,殿下仍舊不聽勸誡,又將袁將軍羞辱一番,直至大將軍怕袁將軍難以說服殿下,又親派心腹傳語勸殿下就此作罷。殿下得信,仍是當場宣稱微臣滋擾百姓,當眾罰微臣白銀千兩,才肯放我等離去。
陛下,微臣實未擾民,若為朝堂辦事出行也算擾民,那微臣再不敢帶人辦事矣。此事陛下可查問虎賁中郎將袁術及北軍屯騎校尉孫羽、還有當日圍觀百姓皆可替微臣作證。”說完,還在朝堂當場伏地痛哭出聲。
靈帝聽完,便傳大將軍何進、虎賁中郎將袁術及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出班,命令如實稟奏此事。虎賁中郎將袁術率先迴道:“迴稟陛下,末將昨日卻是得大將軍命前往南街調節此事,到時已見馮芳跪地求饒,經詢問卻是與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出行辦事。末將見左右並未涉及他人,百姓也沒有出言喊冤者,便好言相勸殿下放過大司農馮芳,以免耽誤朝廷差事,其後之事就如大司農所言一般無它。”袁術迴稟完便叩首不起。
一旁的屯騎校尉孫羽見袁術說完,看看大將軍,見何進並沒有先開口的意思,於是硬著頭皮說道:“迴稟陛下,昨日末將確有帶兵卒,與大司農馮大人前往北軍查閱軍餉發放情況之舉。行進中也不知殿下緣何攔路責罰。”說完,也是低頭叩首不起。
何進聽完幾人的稟奏,因為當時沒有出現在現場,也不知道詳情究竟如何。那是隻因袁術在場,不能不給袁家這個麵子,才決定放過馮芳,讓袁術去調節。也沒想到第二天朝堂上就有人將這事提出來。看看現在這個局麵,明白劉辯昨天不止是羞辱了馮芳,肯定也將袁術得罪了。現在如果直接出麵袒護劉辯,會有護短之嫌,而且也不敢將劉辯所說的馮芳當街帶人逼迫民女之事說出,因為如此大事,當時何進知道了,不僅沒有上報有關部門調查,而且還沒有到場查實懲處,還下令讓劉辯放過馮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