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到典韋如此憨厚耿直的一麵,內心裏也不禁莞爾一笑。我快步繞過眾人,來到典韋身前。
伸手去幫他拍打掉身上的塵土,典韋見到我這樣,卻是立刻退後了一步,與劉辯拉開距離後。
行禮說道:“主公無須待屬下如此,屬下本乃粗鄙之人,些許塵土,無妨也,主公為何屈尊,屬下實不配也。”
見典韋如此動作,隻是笑著說:“哈哈,典韋你當得、當得,適方才乃孤失於算計,待日後,孤必為你尋覓一匹良馬以供騎乘。”
在一旁見到整個過程的田豐,也開口恭喜劉辯,說道:“豐恭賀殿下納典壯士於麾下。豐視典壯士實乃雄毅魁偉之士,較古之惡來也未遑多讓。豐今見殿下誠乃禮賢下士之主,豐心也是甚喜也。”
聽到這田豐拿典韋與商紂王時期的惡來革相比較,轉念想到,記載中,典韋確實是隻有名沒有字的,心念一動,伸手拉著典韋問:“孤知你有名而無字,不若孤為你取一表字,可否?”
典韋倒是欣喜說道:“屬下願主公賜字。”我道:“既然元皓先生以惡來革與你比較,便稱你為“惡來”,意指典韋之勇力可與惡來比肩,你意下如何?”
典韋高興的向劉辯行禮:“謝主公賜字,自今往後,屬下即為主公之古之惡來也,雖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
一旁的蘇越見我們已經暢談許久,站出來行禮匯報:“稟告殿下,屬下已遵殿下之命,在今日出發前,送兩套桌椅至袁家矣。”
聽蘇越已經把袁家桌椅的事情都安排完了,除去洛陽還有一套金絲楠木的沒有雕刻圖紋外,其它的事都已經完結,便吩咐眾人再次啟程。
帶著滿心的期待與憧憬,我們浩浩蕩蕩的踏上了前往三裏莊的路。此刻,我的心早已飛到了三裏莊,不知道莊裏幾天不見,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這一路上,馬車緩緩前行,車身隨著顛簸的道路搖晃。我偶然間拉開車簾向外看去,隻見官道外是一片荒蕪的景象。前些日裏,那道路兩側是綠意盎然,而如今看到的卻是枯草叢生,我也沒有過多留意,隻是看了看就放下了車簾。
一行人在抵達三裏莊時,師啟早已帶著眾人在莊門外等候。我掀起車帷一瞧,莊戶們的狀態讓我心裏非常不是滋味。
怎麽就幾天沒見,他們的身體變得更加的瘦弱了?各個的衣服都越加殘破髒亂,頭發也是散亂的,臉上更加沒有了血色,嘴唇還都幹裂著,都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一個個都無精打采的。
看到三裏莊這樣的場景,立刻讓我感覺到了憂慮,不禁在心裏好奇,這莊子裏是遭遇了什麽變故麽?
下了車駕,第一時間劉辯就問師啟:“君複,此數日間可有何事發生乎,莊民為何皆如此憔悴也?”
師啟慌忙向劉辯拜倒,迴道:“迴稟殿下,因今夏已近兩月未雨矣。殿下前番到此時,還不見如此幹旱。然而自那時又過八日,竟然就成了這般模樣。若仍再無雨降,所種之穀物生長不佳,恐對歲末之收成也有損失。”
不對呀,我記憶裏,在曆史記載中,中平五年(188 年)大漢朝並沒有發生任何大旱啊!隻是到了六月和七月的時候,有七個郡縣遭受了大風與強降雨,而且還發生了水災。
因為超出了我所知道的曆史記載。所以感覺到事情有些棘手了,我先吩咐師啟先遣散莊戶,再安排好蘇越一行人進入莊子。
師啟按照劉辯的吩咐,將眾人都安頓好後,便帶著田豐、典韋、蘇越、來到師啟房內,我坐在上首位問:“今旱情已近兩月之久,君複於這期間竟沒思得任何良策乎?”
師啟忙解釋:“殿下有所不知,三裏莊內,本來尚有少數水井有水,然半月前,井水盡枯。屬下就命莊戶往北一裏外之澗水支流取水,然而所取之水甚少,實難夠用,今水源愈見匱乏矣。”
我聽了師啟的解釋,暗自思量起來。“從曆史的記載中來分析,這次兩個月沒有降水的情況應該隻是暫時的,不會對人的生命產生多大影響。現在最為主要的應當是田產問題,如果在五月裏莊稼得不到充分的水源灌溉,很有可能會導致收獲時減產或者顆粒無收的,那這整個莊子上的人,可怎麽度過下半年的冬天啊?看來必須得馬上找到水源,好讓田地能夠得到灌溉才行。
師啟剛才說這附近往北一裏左右,有澗水(現今洛陽澗河)的支流,漢代的一裏與後世的一裏,相對少了近 90 米,那麽算下來這條支流與莊子的距離應該還不到500米。”
想到這我忙又問師啟說:“我等若於澗水支流處,掘出一個寬為一丈、深達半丈之水渠,引其水入田地,你等以為此事可行與否?挖掘水渠幾日可成?”
說完意見,我向眾人看去,田豐隻是輕撚胡須做沉思狀,而蘇越卻是一副點頭認可的神態,典韋這個憨憨,隻是在一旁安靜的站立,就跟沒聽到一樣。
唯有師啟開口接話:“殿下,此事恐難成功。雖三裏莊與澗水支流離的不遠,即便眾莊戶齊心合力,三日便可掘通寬一丈、深半丈之水渠,然而其地勢低於三裏莊,水因地勢之緣故,難以倒灌至莊內,此計終是不可行也。”
聽師啟說完緣由,我心想,“需要讓水逆流而上麽?這個時代應該已經有了最簡單的翻車,為什麽不利用翻車引水呢?是因為 500 米太遠一架翻車不夠用麽?”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追問師啟:“君複,何故不用翻車引水哉?即使路途遙遠,無妨多架翻車以接續之便可。”
師啟再次無奈的迴複:“迴稟殿下,非也,實乃屬下已考慮及此。但因人力有限,多架翻車所需人手甚多,實難為之,故此種引水之法也不可行也。”
伸手去幫他拍打掉身上的塵土,典韋見到我這樣,卻是立刻退後了一步,與劉辯拉開距離後。
行禮說道:“主公無須待屬下如此,屬下本乃粗鄙之人,些許塵土,無妨也,主公為何屈尊,屬下實不配也。”
見典韋如此動作,隻是笑著說:“哈哈,典韋你當得、當得,適方才乃孤失於算計,待日後,孤必為你尋覓一匹良馬以供騎乘。”
在一旁見到整個過程的田豐,也開口恭喜劉辯,說道:“豐恭賀殿下納典壯士於麾下。豐視典壯士實乃雄毅魁偉之士,較古之惡來也未遑多讓。豐今見殿下誠乃禮賢下士之主,豐心也是甚喜也。”
聽到這田豐拿典韋與商紂王時期的惡來革相比較,轉念想到,記載中,典韋確實是隻有名沒有字的,心念一動,伸手拉著典韋問:“孤知你有名而無字,不若孤為你取一表字,可否?”
典韋倒是欣喜說道:“屬下願主公賜字。”我道:“既然元皓先生以惡來革與你比較,便稱你為“惡來”,意指典韋之勇力可與惡來比肩,你意下如何?”
典韋高興的向劉辯行禮:“謝主公賜字,自今往後,屬下即為主公之古之惡來也,雖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
一旁的蘇越見我們已經暢談許久,站出來行禮匯報:“稟告殿下,屬下已遵殿下之命,在今日出發前,送兩套桌椅至袁家矣。”
聽蘇越已經把袁家桌椅的事情都安排完了,除去洛陽還有一套金絲楠木的沒有雕刻圖紋外,其它的事都已經完結,便吩咐眾人再次啟程。
帶著滿心的期待與憧憬,我們浩浩蕩蕩的踏上了前往三裏莊的路。此刻,我的心早已飛到了三裏莊,不知道莊裏幾天不見,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這一路上,馬車緩緩前行,車身隨著顛簸的道路搖晃。我偶然間拉開車簾向外看去,隻見官道外是一片荒蕪的景象。前些日裏,那道路兩側是綠意盎然,而如今看到的卻是枯草叢生,我也沒有過多留意,隻是看了看就放下了車簾。
一行人在抵達三裏莊時,師啟早已帶著眾人在莊門外等候。我掀起車帷一瞧,莊戶們的狀態讓我心裏非常不是滋味。
怎麽就幾天沒見,他們的身體變得更加的瘦弱了?各個的衣服都越加殘破髒亂,頭發也是散亂的,臉上更加沒有了血色,嘴唇還都幹裂著,都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一個個都無精打采的。
看到三裏莊這樣的場景,立刻讓我感覺到了憂慮,不禁在心裏好奇,這莊子裏是遭遇了什麽變故麽?
下了車駕,第一時間劉辯就問師啟:“君複,此數日間可有何事發生乎,莊民為何皆如此憔悴也?”
師啟慌忙向劉辯拜倒,迴道:“迴稟殿下,因今夏已近兩月未雨矣。殿下前番到此時,還不見如此幹旱。然而自那時又過八日,竟然就成了這般模樣。若仍再無雨降,所種之穀物生長不佳,恐對歲末之收成也有損失。”
不對呀,我記憶裏,在曆史記載中,中平五年(188 年)大漢朝並沒有發生任何大旱啊!隻是到了六月和七月的時候,有七個郡縣遭受了大風與強降雨,而且還發生了水災。
因為超出了我所知道的曆史記載。所以感覺到事情有些棘手了,我先吩咐師啟先遣散莊戶,再安排好蘇越一行人進入莊子。
師啟按照劉辯的吩咐,將眾人都安頓好後,便帶著田豐、典韋、蘇越、來到師啟房內,我坐在上首位問:“今旱情已近兩月之久,君複於這期間竟沒思得任何良策乎?”
師啟忙解釋:“殿下有所不知,三裏莊內,本來尚有少數水井有水,然半月前,井水盡枯。屬下就命莊戶往北一裏外之澗水支流取水,然而所取之水甚少,實難夠用,今水源愈見匱乏矣。”
我聽了師啟的解釋,暗自思量起來。“從曆史的記載中來分析,這次兩個月沒有降水的情況應該隻是暫時的,不會對人的生命產生多大影響。現在最為主要的應當是田產問題,如果在五月裏莊稼得不到充分的水源灌溉,很有可能會導致收獲時減產或者顆粒無收的,那這整個莊子上的人,可怎麽度過下半年的冬天啊?看來必須得馬上找到水源,好讓田地能夠得到灌溉才行。
師啟剛才說這附近往北一裏左右,有澗水(現今洛陽澗河)的支流,漢代的一裏與後世的一裏,相對少了近 90 米,那麽算下來這條支流與莊子的距離應該還不到500米。”
想到這我忙又問師啟說:“我等若於澗水支流處,掘出一個寬為一丈、深達半丈之水渠,引其水入田地,你等以為此事可行與否?挖掘水渠幾日可成?”
說完意見,我向眾人看去,田豐隻是輕撚胡須做沉思狀,而蘇越卻是一副點頭認可的神態,典韋這個憨憨,隻是在一旁安靜的站立,就跟沒聽到一樣。
唯有師啟開口接話:“殿下,此事恐難成功。雖三裏莊與澗水支流離的不遠,即便眾莊戶齊心合力,三日便可掘通寬一丈、深半丈之水渠,然而其地勢低於三裏莊,水因地勢之緣故,難以倒灌至莊內,此計終是不可行也。”
聽師啟說完緣由,我心想,“需要讓水逆流而上麽?這個時代應該已經有了最簡單的翻車,為什麽不利用翻車引水呢?是因為 500 米太遠一架翻車不夠用麽?”
帶著這樣的疑惑,我追問師啟:“君複,何故不用翻車引水哉?即使路途遙遠,無妨多架翻車以接續之便可。”
師啟再次無奈的迴複:“迴稟殿下,非也,實乃屬下已考慮及此。但因人力有限,多架翻車所需人手甚多,實難為之,故此種引水之法也不可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