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田豐自責的話,我趕緊笑著上前,將他雙手扶起,說道:“元皓先生莫要掛懷,先生為這莊子勞心費力,孤怎會為此小事責怪於你。今觀此莊內,如今可是煥然一新,孤心中頗為歡喜,此皆先生之功也。”
田豐恭敬地向劉辯迴話:“主公切勿過譽,豐不過依主公吩咐行事,隻盼三裏莊能於主公庇護下愈發昌盛,豐也不負主公重托矣。”
賈詡看著那些農具,好奇的向田豐問道:“元皓兄,此屋內器具觀之精巧非常,其中可有何門道乎?”
田豐笑著向賈詡解釋:“文和兄有所不知。此皆主公新創之農耕之具,後派遣馬恆甫,率工匠等悉心營造而成。且觀此鐮刀,其刀刃之形與刀柄之長皆具有巧意,用之甚是便利,於收割之時可省諸多氣力耳。”
我也點頭稱是:“正是此理。孤心想,若農具好用,莊戶等於耕種省力省時,可多播種田地,那產量自然也甚多。”
田豐又道:“主公遠見卓識。現今莊內鐵匠工坊日夜忙碌,所製農具除了自家使用,還可與鄰莊交換些所需之物,也算一樁美事。”
正說著,一莊戶匆匆跑來,向眾人行禮後:“稟報殿下,田先生,莊外有行商之人,聽聞三裏莊有利於耕種之器具,欲來與三裏莊通商,不知當如何應對?”
見賈詡與田豐對視一眼,二人眼中都透出欣喜的神色,於是我決定道:“既如此,我等且去看看,若能互利互惠,自是好事一樁。然此事,元皓先生以莊主之身份出麵商談即可,勿使孤牽涉其中。”說完,田豐欣然點頭應:“喏。”帶頭與眾人一同往莊外走去。
行至莊門,看見數位商人牽著馱馬,馬背上馱著各類貨物,有布帛、粗鹽、藥材等物。
為首的商人見從莊內出來三人,趕忙上前拱手向田豐行禮,口中稱道:“拜見莊主,我等聽聞三裏莊出了甚多精良農耕之用具,特來求些,願以等價之物相換。”
田豐微笑點頭,開口問道:“你等從何處來?可曉我這三裏莊農具之妙處否?”
商人恭敬答道:“我等從鄰縣而來,近些時日沿途聽聞三裏莊鐵匠技藝高超,所造之農具可使耕種事半功倍,故而率商隊慕名前來。”
聽了此話, 田豐迴身小聲對劉辯說道:“主公,此乃推廣三裏莊農具之良機,若與他們通商,不僅可換得莊內所需之物,也能使三裏莊之名傳揚更廣。”
賈詡也點頭稱是:“元皓所言極是,也可借此探聽周邊郡縣之市況,於日後大有裨益。”
我略微一思量,低聲對田豐說道:“既如此,先生可先觀其貨物,再議交換之事。”
田豐上前交涉,那些商人連忙就帶著劉辯等人來到貨物前,一一介紹。我們三人仔細查看了一遍,心中已有計較,轉頭對田豐與賈詡小聲說道:“我觀其布帛質地尚佳,粗鹽也是酒肆所需,可與之交換適量農具,然交易之數與細則,還需元皓先生與之詳談。”
田豐領命,上前與商人就交換數量、品類等開始細致商議。賈詡則在劉辯身旁輕聲道:“主公,如此一來,三裏莊與外界往來漸多,日後或可成為周邊莊縣商貿之地,於主公大業之資財積累助益不小。”
我麵露微笑:“文和先生所言,正合孤意。且看此次交易之後情形,再做長遠謀劃。”
此時,田豐與那商人已經談得差不多了,田豐迴來低聲道:“主公,已與其談妥,以百件農具換其五十匹布帛、三十袋粗鹽及若幹藥材,如此布帛與藥材可補莊內所需,鹽可供酒肆之用,也未虧負我等勞作。”
我點頭同意:“既已談妥,便安排交割之事。日後再有此類通商,元皓先生仍可做主,隻需將大概情形報知孤即可。”
眾人開始忙碌起來,莊戶們將農具搬出,商隊的人也將貨物卸下,雙方交割完畢。那隊商人得了農具,也是滿心歡喜,連聲稱謝後,便帶著貨物返程,一路仍不住誇讚三裏莊的富足與大方。
我望著遠去的行商隊伍,對田豐與賈詡說道:“今日之事,讓孤更覺三裏莊大有可為。元皓先生,日後這莊內諸事,還需先生多多操勞,若有何需求,隻管告知孤。”
田豐向劉辯行禮:“主公放心,豐定當竭盡心力,將這三裏莊打理得更好。”
賈詡想了想,提議道:“主公,如今三裏莊發展順利,然而為今之世道,卻越見混亂,恐此繁榮之景招人嫉恨,致使有歹人來犯。莫若揀選青壯,教習武藝,組為莊中私兵護衛,守禦三裏莊,保其太平,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我摸著下巴,思索片刻,沉聲道:“文和此議甚好。此刻,且迴莊內,孤欲與二位先生再商三裏莊後續之事,皆需細細謀劃才是。”說完,三人轉身迴莊。
田豐屋舍內,我率先問道:“元皓先生,今莊內莊戶幾何?鐵匠幾何?木匠又幾何?”
田豐迴複道:“稟告主公,自豐領此莊時,原有莊戶二百二十人,蘇越帶來三十六人,合共二百五十六人。其後豐納青壯流民四十人,又募得鐵匠十七人、木匠二十人。今莊戶計有三百三十三人。鐵匠之中,學徒九人,常工五人,熟工三人,隻有馬恆甫為大師級。木匠則有學徒十三人,常工七人,熟工八人,除蘇越外,另有一人新晉大師級。莊內原有一百二十三間屋舍,新納之人每四人一舍,加之已用原有七十三間屋舍,尚剩餘房舍三十一間。”
聽完田豐對三裏莊的匯報,我拍掌滿意的笑著說:“元皓先生真乃行政理事之大才也,孤得先生,理政之事無憂已。”
田豐又是謙虛了幾句,賈詡摸著胡須在一旁插話:“敢問元皓先生,現今莊內,青壯幾何?”
:“已有一百零三人也。”田豐脫口說出了數目。
田豐恭敬地向劉辯迴話:“主公切勿過譽,豐不過依主公吩咐行事,隻盼三裏莊能於主公庇護下愈發昌盛,豐也不負主公重托矣。”
賈詡看著那些農具,好奇的向田豐問道:“元皓兄,此屋內器具觀之精巧非常,其中可有何門道乎?”
田豐笑著向賈詡解釋:“文和兄有所不知。此皆主公新創之農耕之具,後派遣馬恆甫,率工匠等悉心營造而成。且觀此鐮刀,其刀刃之形與刀柄之長皆具有巧意,用之甚是便利,於收割之時可省諸多氣力耳。”
我也點頭稱是:“正是此理。孤心想,若農具好用,莊戶等於耕種省力省時,可多播種田地,那產量自然也甚多。”
田豐又道:“主公遠見卓識。現今莊內鐵匠工坊日夜忙碌,所製農具除了自家使用,還可與鄰莊交換些所需之物,也算一樁美事。”
正說著,一莊戶匆匆跑來,向眾人行禮後:“稟報殿下,田先生,莊外有行商之人,聽聞三裏莊有利於耕種之器具,欲來與三裏莊通商,不知當如何應對?”
見賈詡與田豐對視一眼,二人眼中都透出欣喜的神色,於是我決定道:“既如此,我等且去看看,若能互利互惠,自是好事一樁。然此事,元皓先生以莊主之身份出麵商談即可,勿使孤牽涉其中。”說完,田豐欣然點頭應:“喏。”帶頭與眾人一同往莊外走去。
行至莊門,看見數位商人牽著馱馬,馬背上馱著各類貨物,有布帛、粗鹽、藥材等物。
為首的商人見從莊內出來三人,趕忙上前拱手向田豐行禮,口中稱道:“拜見莊主,我等聽聞三裏莊出了甚多精良農耕之用具,特來求些,願以等價之物相換。”
田豐微笑點頭,開口問道:“你等從何處來?可曉我這三裏莊農具之妙處否?”
商人恭敬答道:“我等從鄰縣而來,近些時日沿途聽聞三裏莊鐵匠技藝高超,所造之農具可使耕種事半功倍,故而率商隊慕名前來。”
聽了此話, 田豐迴身小聲對劉辯說道:“主公,此乃推廣三裏莊農具之良機,若與他們通商,不僅可換得莊內所需之物,也能使三裏莊之名傳揚更廣。”
賈詡也點頭稱是:“元皓所言極是,也可借此探聽周邊郡縣之市況,於日後大有裨益。”
我略微一思量,低聲對田豐說道:“既如此,先生可先觀其貨物,再議交換之事。”
田豐上前交涉,那些商人連忙就帶著劉辯等人來到貨物前,一一介紹。我們三人仔細查看了一遍,心中已有計較,轉頭對田豐與賈詡小聲說道:“我觀其布帛質地尚佳,粗鹽也是酒肆所需,可與之交換適量農具,然交易之數與細則,還需元皓先生與之詳談。”
田豐領命,上前與商人就交換數量、品類等開始細致商議。賈詡則在劉辯身旁輕聲道:“主公,如此一來,三裏莊與外界往來漸多,日後或可成為周邊莊縣商貿之地,於主公大業之資財積累助益不小。”
我麵露微笑:“文和先生所言,正合孤意。且看此次交易之後情形,再做長遠謀劃。”
此時,田豐與那商人已經談得差不多了,田豐迴來低聲道:“主公,已與其談妥,以百件農具換其五十匹布帛、三十袋粗鹽及若幹藥材,如此布帛與藥材可補莊內所需,鹽可供酒肆之用,也未虧負我等勞作。”
我點頭同意:“既已談妥,便安排交割之事。日後再有此類通商,元皓先生仍可做主,隻需將大概情形報知孤即可。”
眾人開始忙碌起來,莊戶們將農具搬出,商隊的人也將貨物卸下,雙方交割完畢。那隊商人得了農具,也是滿心歡喜,連聲稱謝後,便帶著貨物返程,一路仍不住誇讚三裏莊的富足與大方。
我望著遠去的行商隊伍,對田豐與賈詡說道:“今日之事,讓孤更覺三裏莊大有可為。元皓先生,日後這莊內諸事,還需先生多多操勞,若有何需求,隻管告知孤。”
田豐向劉辯行禮:“主公放心,豐定當竭盡心力,將這三裏莊打理得更好。”
賈詡想了想,提議道:“主公,如今三裏莊發展順利,然而為今之世道,卻越見混亂,恐此繁榮之景招人嫉恨,致使有歹人來犯。莫若揀選青壯,教習武藝,組為莊中私兵護衛,守禦三裏莊,保其太平,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我摸著下巴,思索片刻,沉聲道:“文和此議甚好。此刻,且迴莊內,孤欲與二位先生再商三裏莊後續之事,皆需細細謀劃才是。”說完,三人轉身迴莊。
田豐屋舍內,我率先問道:“元皓先生,今莊內莊戶幾何?鐵匠幾何?木匠又幾何?”
田豐迴複道:“稟告主公,自豐領此莊時,原有莊戶二百二十人,蘇越帶來三十六人,合共二百五十六人。其後豐納青壯流民四十人,又募得鐵匠十七人、木匠二十人。今莊戶計有三百三十三人。鐵匠之中,學徒九人,常工五人,熟工三人,隻有馬恆甫為大師級。木匠則有學徒十三人,常工七人,熟工八人,除蘇越外,另有一人新晉大師級。莊內原有一百二十三間屋舍,新納之人每四人一舍,加之已用原有七十三間屋舍,尚剩餘房舍三十一間。”
聽完田豐對三裏莊的匯報,我拍掌滿意的笑著說:“元皓先生真乃行政理事之大才也,孤得先生,理政之事無憂已。”
田豐又是謙虛了幾句,賈詡摸著胡須在一旁插話:“敢問元皓先生,現今莊內,青壯幾何?”
:“已有一百零三人也。”田豐脫口說出了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