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命令,盧植想了想何進的性格和當今的局勢,點頭說道:“老臣尊主公之意。
任職之事無須多慮,何進等文和,如盼日月。
我等可借此商談機會,替主公探聽何進對於主公如今局勢有何看法。也好出言,讓其行事對我等有利。”
賈詡聽完說道:“善!詡也正有此意,你我去時,主要勸說何進應拖住袁家,勿要其助曹節等。
另外還應勸說何進,於宮內說動何皇後收攏宦官對抗董太後,對其施壓。
並製造輿論,說主公仁德,更有太子資格。
此點我也會指示趙逸於市井百姓間傳播,讓所有心向漢室之臣認可主公,獨立於何進掌控之外。
隻需讓人,提到主公時,並非與何進為伍便可。
如此朝堂之中必會有為主公說話之人,私下也會有暗中自薦之士。”
盧植聽完,當即舉杯,對賈詡敬道:“漢室有文和此等智謀忠義之士留存,真乃大幸也。
助主公重振天威,重興盛世,非文和先生莫屬也。”說完,便喝光了杯中酒水。
一場私下的謀劃,就在盧植、賈詡的開懷暢飲下商議而定。
第二日,卯時,朝堂之上。伴駕常侍張讓朗聲喊道:“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喊完頓了頓,見無人出班,便又喊道:“列位大人,聖上臨朝,有事速奏。”
話音剛落,就見持金吾袁逢出班奏請:“啟稟陛下,老臣有奏。”
張讓轉頭看向靈帝,見靈帝點頭,便接著喊道:“持金吾袁逢,請速奏來!“
袁逢手拿象牙玉板舉過頭頂,躬身說道:“昨日晚時老臣接到密報,今長安附近出現北地郡羌族叛軍,入境騷擾百姓。
已有多所村莊被毀,其中百姓也多遭擄掠劫殺。
老臣感其茲事體大,入侵三輔之地,恐動搖國本。
便連夜發兵,遣派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帶兵五千前往征討。
並遣人傳書與並州牧董卓發兵助陣,前兩軍夾擊,爭取一戰而定匪亂,還百姓朗朗乾坤,彰顯朝廷威儀。
老臣起奏完畢。昨日事態緊急,請陛下饒恕老臣先斬後奏之過。”
說完,袁逢還從躬身姿勢,改為伏地叩首。
(這裏對官員手持的玉板做個解釋:玉板也叫笏板,東漢時,官職不同,所持的玉板也有不同。
文官有:三公及太傅,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太傅。
武官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作為朝廷最高等級官員,使用的是玉質笏板。
文官有:九卿,也就是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
武官有:衛尉、執金吾,中郎將,北軍五校尉。屬於中高級官員,使用的是象牙材質笏板。
文官有:尚書台的官員,尚書台在東漢實際掌握重要政治權力,尚書台的侍郎、令史等官員。
武官有:校尉、都尉等低級武將等。使用的是竹、木材質笏板。
各位看官,以後可以通過不同的玉板材質區分官員的地位高低。)
靈帝其實早已在昨晚就已經知道此事,並且還是他親自下的命令。
今天袁逢出班奏請,隻不過是走個過場。
至於袁逢,他能白撿個功勞,當然願意出這個頭。
於是,我們英明神武的東漢靈帝,大手一揮,說道:“袁愛卿此舉甚善,心係百姓,朕豈會怪罪。
望孫校尉與董刺史早日平叛,還我大漢百姓安寧。”
此時朝堂上大臣們交頭接耳,對這突如其來的叛亂議論紛紛。
盧植心中冷笑,他清楚這所謂的羌族叛亂,不過是某些人精心策劃的陰謀。
目的是掩蓋孫羽之死,隻是不知背後還有多少秘密。
袁逢謝恩起身,退迴班列。朝堂上一時安靜下來,再無大臣出列奏事。
張讓見狀,高聲喊道:“若無他事,今日朝會便至此為止。”
說完,迴頭看向靈帝,見靈帝點頭,便轉迴頭剛要喊出退朝。
就聽堂下又有一人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有請起奏!”
靈帝向下看去,原來是驃騎將軍董重,靈帝點頭向張讓示意。
於是張讓又喊道:“驃騎將軍董重,陛下準奏!”
董重出班,雙手握著的是玉質的玉板,高舉過頭。
躬身說道:“陛下,羌族叛亂關乎三輔安危,北軍屯騎校尉孫羽畢竟職位低微,恐難當大任。
臣懇請陛下選派朝中大臣前往督戰,確保戰事順利。”
盧植見是董太後的侄子出班提議派人監督,心中暗叫不好,如果真派人去了,那孫羽之死可就瞞不住了。
見靈帝思索片刻,正要開口,尚書盧植突然站了出來,雙手高舉竹製的玉板。
躬身說道:“陛下,臣以為袁大人既然已經安排妥當,孫校尉勇略過人,又有董州牧相助,此戰必勝。
此時再派人督戰,恐會分散兵力、擾亂軍心,不如讓將士專心作戰,早日凱旋。”
靈帝身旁的張讓雖然也是詫異盧植怎麽會出來說話,幫他們一起掩蓋孫羽已死的事情。
但也來不及多想,趕忙也小聲對靈帝說道:“陛下,如今大軍已出,孫羽帶兵有法。
董刺史也是忠心社稷並且通曉軍事之人,然二位大人說的又皆有道理,還請陛下聖裁。”
一旁一同伴駕的曹節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看是同為太後一黨的董重出言。
而且反對之人還是向來不和的盧植,也沒多考慮張讓話裏的意思。
也忙出言小聲對靈帝說道:“陛下,現今確實大軍已出,但董刺史收到軍令還需時日。
匪亂波及三輔重地,不得不慎重,董將軍所說乃穩妥之計。還請陛下聖裁。”
張讓、趙忠聽到此話,均都眯起眼看向曹節,此時曹節還未有所覺,仍是躬身低頭,等著靈帝下旨。
靈帝左看看曹節,右看看張讓,正猶豫拿不定主意的時候。
就聽大將軍何進也出班,手持玉質的玉板,朗聲稟奏道:“陛下,臣也有要事起奏!”
任職之事無須多慮,何進等文和,如盼日月。
我等可借此商談機會,替主公探聽何進對於主公如今局勢有何看法。也好出言,讓其行事對我等有利。”
賈詡聽完說道:“善!詡也正有此意,你我去時,主要勸說何進應拖住袁家,勿要其助曹節等。
另外還應勸說何進,於宮內說動何皇後收攏宦官對抗董太後,對其施壓。
並製造輿論,說主公仁德,更有太子資格。
此點我也會指示趙逸於市井百姓間傳播,讓所有心向漢室之臣認可主公,獨立於何進掌控之外。
隻需讓人,提到主公時,並非與何進為伍便可。
如此朝堂之中必會有為主公說話之人,私下也會有暗中自薦之士。”
盧植聽完,當即舉杯,對賈詡敬道:“漢室有文和此等智謀忠義之士留存,真乃大幸也。
助主公重振天威,重興盛世,非文和先生莫屬也。”說完,便喝光了杯中酒水。
一場私下的謀劃,就在盧植、賈詡的開懷暢飲下商議而定。
第二日,卯時,朝堂之上。伴駕常侍張讓朗聲喊道:“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喊完頓了頓,見無人出班,便又喊道:“列位大人,聖上臨朝,有事速奏。”
話音剛落,就見持金吾袁逢出班奏請:“啟稟陛下,老臣有奏。”
張讓轉頭看向靈帝,見靈帝點頭,便接著喊道:“持金吾袁逢,請速奏來!“
袁逢手拿象牙玉板舉過頭頂,躬身說道:“昨日晚時老臣接到密報,今長安附近出現北地郡羌族叛軍,入境騷擾百姓。
已有多所村莊被毀,其中百姓也多遭擄掠劫殺。
老臣感其茲事體大,入侵三輔之地,恐動搖國本。
便連夜發兵,遣派北軍屯騎校尉孫羽帶兵五千前往征討。
並遣人傳書與並州牧董卓發兵助陣,前兩軍夾擊,爭取一戰而定匪亂,還百姓朗朗乾坤,彰顯朝廷威儀。
老臣起奏完畢。昨日事態緊急,請陛下饒恕老臣先斬後奏之過。”
說完,袁逢還從躬身姿勢,改為伏地叩首。
(這裏對官員手持的玉板做個解釋:玉板也叫笏板,東漢時,官職不同,所持的玉板也有不同。
文官有:三公及太傅,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太傅。
武官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作為朝廷最高等級官員,使用的是玉質笏板。
文官有:九卿,也就是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
武官有:衛尉、執金吾,中郎將,北軍五校尉。屬於中高級官員,使用的是象牙材質笏板。
文官有:尚書台的官員,尚書台在東漢實際掌握重要政治權力,尚書台的侍郎、令史等官員。
武官有:校尉、都尉等低級武將等。使用的是竹、木材質笏板。
各位看官,以後可以通過不同的玉板材質區分官員的地位高低。)
靈帝其實早已在昨晚就已經知道此事,並且還是他親自下的命令。
今天袁逢出班奏請,隻不過是走個過場。
至於袁逢,他能白撿個功勞,當然願意出這個頭。
於是,我們英明神武的東漢靈帝,大手一揮,說道:“袁愛卿此舉甚善,心係百姓,朕豈會怪罪。
望孫校尉與董刺史早日平叛,還我大漢百姓安寧。”
此時朝堂上大臣們交頭接耳,對這突如其來的叛亂議論紛紛。
盧植心中冷笑,他清楚這所謂的羌族叛亂,不過是某些人精心策劃的陰謀。
目的是掩蓋孫羽之死,隻是不知背後還有多少秘密。
袁逢謝恩起身,退迴班列。朝堂上一時安靜下來,再無大臣出列奏事。
張讓見狀,高聲喊道:“若無他事,今日朝會便至此為止。”
說完,迴頭看向靈帝,見靈帝點頭,便轉迴頭剛要喊出退朝。
就聽堂下又有一人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有請起奏!”
靈帝向下看去,原來是驃騎將軍董重,靈帝點頭向張讓示意。
於是張讓又喊道:“驃騎將軍董重,陛下準奏!”
董重出班,雙手握著的是玉質的玉板,高舉過頭。
躬身說道:“陛下,羌族叛亂關乎三輔安危,北軍屯騎校尉孫羽畢竟職位低微,恐難當大任。
臣懇請陛下選派朝中大臣前往督戰,確保戰事順利。”
盧植見是董太後的侄子出班提議派人監督,心中暗叫不好,如果真派人去了,那孫羽之死可就瞞不住了。
見靈帝思索片刻,正要開口,尚書盧植突然站了出來,雙手高舉竹製的玉板。
躬身說道:“陛下,臣以為袁大人既然已經安排妥當,孫校尉勇略過人,又有董州牧相助,此戰必勝。
此時再派人督戰,恐會分散兵力、擾亂軍心,不如讓將士專心作戰,早日凱旋。”
靈帝身旁的張讓雖然也是詫異盧植怎麽會出來說話,幫他們一起掩蓋孫羽已死的事情。
但也來不及多想,趕忙也小聲對靈帝說道:“陛下,如今大軍已出,孫羽帶兵有法。
董刺史也是忠心社稷並且通曉軍事之人,然二位大人說的又皆有道理,還請陛下聖裁。”
一旁一同伴駕的曹節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但看是同為太後一黨的董重出言。
而且反對之人還是向來不和的盧植,也沒多考慮張讓話裏的意思。
也忙出言小聲對靈帝說道:“陛下,現今確實大軍已出,但董刺史收到軍令還需時日。
匪亂波及三輔重地,不得不慎重,董將軍所說乃穩妥之計。還請陛下聖裁。”
張讓、趙忠聽到此話,均都眯起眼看向曹節,此時曹節還未有所覺,仍是躬身低頭,等著靈帝下旨。
靈帝左看看曹節,右看看張讓,正猶豫拿不定主意的時候。
就聽大將軍何進也出班,手持玉質的玉板,朗聲稟奏道:“陛下,臣也有要事起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