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楊奉見到年僅十五但身高已有一米七十五的劉辯時,看著他嚴肅威嚴的神態,立時產生了些許畏懼。
這種敬畏感哪怕是上位已久,剛剛見過的何苗身上也是沒有的。
楊奉起先還想著憑借自己的三寸之舌,多表忠心,可以討得劉辯的歡心,從而能得到重視。
可如今見到劉辯那雙銳利眸子射出的可以穿透人心的眼神時,楊奉當即打消了阿諛奉承的心思。
他恭敬來到劉辯身前,跪拜向劉辯施禮:“主公在上,末將便是楊奉,幸得主公垂憐,這才得已擺脫賊身重歸正途。
自今起,末將願追隨左右,唯主公馬首是瞻,以報主公提攜再造之恩。”說完,跪著的楊奉彎腰向劉辯叩首。
劉辯作為穿越人士是知道楊奉的,這楊奉說壞不壞,說好也談不上。
從先投李傕郭汜,後保獻帝東歸,再到因為曹操的不重視轉投他人,最後被劉備誘殺來看。
他也就是個純粹的利己主義的人,野心也是不小,為了自身利益多次改換門庭。
劉辯對他也沒有多少好感,所以淡淡的開口說道:
“孤感念楊將軍就元皓先生之恩,況且你亦是有從善之心,孤施以援手救將軍脫離苦海亦是應當,將軍不必掛懷。
自今日起楊將軍已為孤二舅之麾下將領,應勤勉為公,多助車騎將軍以為社稷。
他日於這京師之內若有事,楊將軍大可來尋孤,孤定會再助將軍也。”
聽完劉辯的話,楊奉當即心中就咯噔一下,自己已經表示拜主跟隨了,可劉辯話裏話外卻跟自己劃清了界限。
完全出乎意料的楊奉趕忙又說道:
“主公在上,末將所投者乃主公耳,絕沒想過要投他人。
此番歸於車騎將軍所轄,乃陛下旨意,絕非末將本意也,還望主公明鑒。”說完,楊奉又對劉辯叩首。
見狀,劉辯緩聲說道:“楊將軍先請起,你乃元皓先生恩人,無須如此大禮。
至於你之從屬關係,楊將軍要明白,此乃京師朝堂,人多嘴雜,你心所向可有,然不得言明於他人。
且孤之二舅亦為孤之臣屬,你效力於他,便是效力於孤,你可懂得?”
聽完劉辯這次的話語,楊奉沒有起身,而是繼續向劉辯叩首說道:“末將知曉主公之意矣。
先前是末將思慮不周,未明白主公之意,現已知曉,末將定當遵從。”說完,楊奉這才起身恭敬站立一旁。
見楊奉表現的還是中規中矩,雖然因為曆史記載的緣故。
剛見麵時還是對他有些腹誹,但畢竟現在的楊奉對自己還是異常的恭敬。
於是劉辯想了想,最後又勉勵道:“楊將軍可暫留於車騎將軍處任職,若他日得有軍功,屆時孤會將你調至左右。
你且先迴車騎將軍處吧,日後但有所需,再來尋孤便是。”
楊奉也沒再多言,聽了劉辯的話,立即躬身告退,臨走時還對劉辯承諾以後會多加努力,讓劉辯看到自己的能力。
等呂芳送走楊奉後,一同在側的王越向劉辯說道:
“主公,屬下與其亦是共處多日,其人武藝平平,卻野心不小。主公當甚用之。”
聽了這話,劉辯笑著對王越迴道:“哦?孤可從未聽得安睿於背後言其他人之語,今日可是與楊奉有嫌隙乎?”
王越立即有些惶恐行禮:“還請主公恕罪,是末將妄言矣。”
見王越因為一句半開玩笑的問話惶恐向自己賠罪,劉辯也是親扶說道:
“哈哈!孤乃一戲言罷了,安睿不必如此拘謹。
你所言楊奉之為人,孤亦與安睿所思一般無二,就讓其歸於何苗處任職吧,亦算孤報他救你等之恩也。”
又過了十天,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八日。
經曆了近兩個月水災的陳留郡,在劉辯一個多月的努力下終於徹底的從災患中走了出來,全郡恢複了正常生活。
於此同時,劉辯的府邸正堂中也坐滿了人。
左手依次是蔡邕、盧植、皇甫嵩、王越、鮑韜、錢猛、越兮。
右手從前到後則是賈詡、荀攸、牽招、甄堯、蘇越、史阿。
劉辯整個在京師洛陽的力量基本都已到齊,唯獨缺了留在三裏莊照看的典韋沒到。
劉辯示意呂芳為每人奉上茶盞後,整個會議也就正式開始了。
首先是賈詡先拱手發言:“啟稟主公,邇來陳留郡水患之治,俱已竣事,洛陽所遣之“暗影衛”亦皆返歸。
此番治水,耗費八百兩黃金,盡皆用諸糧草物資、人員征調,行以賑代役之策,助百姓葺理田莊、複起農桑等花費。
其間,於救災之際,自陳留郡前遷往泰山郡之百姓有十五萬戶,其中可得壯丁者,有六萬餘戶,願投軍從戎者,計一萬五千有餘。
再經我等宣揚,陳留郡百姓皆知乃主公傾財、遣力、發人,助其度過困厄之境,
皆感懷主公仁德。今陳留郡內家家戶戶,皆於宅中為主公立生祠,以謝主公搭救再造之恩。
至於錢財花費具體數目,及諸事詳情,屬下皆已造冊記錄,恭請主公親覽。”
說完賈詡從懷中拿出小冊雙手恭敬遞給馮芳。
劉辯從呂芳手中接過,打開來略一查看,先是每項具體方案的總數,其次再分每項細分花銷記錄,均井井有條記錄在案。
劉辯雖隻是粗略看了下,但心中也是十分滿意,如今有了劉辯創造的數字,再加上劉辯教給大家的細化各項的記錄方法。
就這種類似於記賬,列項,分化記事都有條理了許多,
眾人都是對劉辯佩服五體投地,尤其是士林之首的蔡邕,更是每天專研劉辯所提出的新的知識。
放下書冊,劉辯對眾人說道:“此番救災之舉,實乃諸公齊心協力所致,孤安能獨居其功?
文和、公達,運籌謀劃,居功至偉,孤當記爾等首功。
特賜文和、公達黃金二十兩,上等錦繒五十匹。
其餘有功吏民,文和、公達可悉心查明,按功行賞 ,勿使有遺。”
這種敬畏感哪怕是上位已久,剛剛見過的何苗身上也是沒有的。
楊奉起先還想著憑借自己的三寸之舌,多表忠心,可以討得劉辯的歡心,從而能得到重視。
可如今見到劉辯那雙銳利眸子射出的可以穿透人心的眼神時,楊奉當即打消了阿諛奉承的心思。
他恭敬來到劉辯身前,跪拜向劉辯施禮:“主公在上,末將便是楊奉,幸得主公垂憐,這才得已擺脫賊身重歸正途。
自今起,末將願追隨左右,唯主公馬首是瞻,以報主公提攜再造之恩。”說完,跪著的楊奉彎腰向劉辯叩首。
劉辯作為穿越人士是知道楊奉的,這楊奉說壞不壞,說好也談不上。
從先投李傕郭汜,後保獻帝東歸,再到因為曹操的不重視轉投他人,最後被劉備誘殺來看。
他也就是個純粹的利己主義的人,野心也是不小,為了自身利益多次改換門庭。
劉辯對他也沒有多少好感,所以淡淡的開口說道:
“孤感念楊將軍就元皓先生之恩,況且你亦是有從善之心,孤施以援手救將軍脫離苦海亦是應當,將軍不必掛懷。
自今日起楊將軍已為孤二舅之麾下將領,應勤勉為公,多助車騎將軍以為社稷。
他日於這京師之內若有事,楊將軍大可來尋孤,孤定會再助將軍也。”
聽完劉辯的話,楊奉當即心中就咯噔一下,自己已經表示拜主跟隨了,可劉辯話裏話外卻跟自己劃清了界限。
完全出乎意料的楊奉趕忙又說道:
“主公在上,末將所投者乃主公耳,絕沒想過要投他人。
此番歸於車騎將軍所轄,乃陛下旨意,絕非末將本意也,還望主公明鑒。”說完,楊奉又對劉辯叩首。
見狀,劉辯緩聲說道:“楊將軍先請起,你乃元皓先生恩人,無須如此大禮。
至於你之從屬關係,楊將軍要明白,此乃京師朝堂,人多嘴雜,你心所向可有,然不得言明於他人。
且孤之二舅亦為孤之臣屬,你效力於他,便是效力於孤,你可懂得?”
聽完劉辯這次的話語,楊奉沒有起身,而是繼續向劉辯叩首說道:“末將知曉主公之意矣。
先前是末將思慮不周,未明白主公之意,現已知曉,末將定當遵從。”說完,楊奉這才起身恭敬站立一旁。
見楊奉表現的還是中規中矩,雖然因為曆史記載的緣故。
剛見麵時還是對他有些腹誹,但畢竟現在的楊奉對自己還是異常的恭敬。
於是劉辯想了想,最後又勉勵道:“楊將軍可暫留於車騎將軍處任職,若他日得有軍功,屆時孤會將你調至左右。
你且先迴車騎將軍處吧,日後但有所需,再來尋孤便是。”
楊奉也沒再多言,聽了劉辯的話,立即躬身告退,臨走時還對劉辯承諾以後會多加努力,讓劉辯看到自己的能力。
等呂芳送走楊奉後,一同在側的王越向劉辯說道:
“主公,屬下與其亦是共處多日,其人武藝平平,卻野心不小。主公當甚用之。”
聽了這話,劉辯笑著對王越迴道:“哦?孤可從未聽得安睿於背後言其他人之語,今日可是與楊奉有嫌隙乎?”
王越立即有些惶恐行禮:“還請主公恕罪,是末將妄言矣。”
見王越因為一句半開玩笑的問話惶恐向自己賠罪,劉辯也是親扶說道:
“哈哈!孤乃一戲言罷了,安睿不必如此拘謹。
你所言楊奉之為人,孤亦與安睿所思一般無二,就讓其歸於何苗處任職吧,亦算孤報他救你等之恩也。”
又過了十天,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八日。
經曆了近兩個月水災的陳留郡,在劉辯一個多月的努力下終於徹底的從災患中走了出來,全郡恢複了正常生活。
於此同時,劉辯的府邸正堂中也坐滿了人。
左手依次是蔡邕、盧植、皇甫嵩、王越、鮑韜、錢猛、越兮。
右手從前到後則是賈詡、荀攸、牽招、甄堯、蘇越、史阿。
劉辯整個在京師洛陽的力量基本都已到齊,唯獨缺了留在三裏莊照看的典韋沒到。
劉辯示意呂芳為每人奉上茶盞後,整個會議也就正式開始了。
首先是賈詡先拱手發言:“啟稟主公,邇來陳留郡水患之治,俱已竣事,洛陽所遣之“暗影衛”亦皆返歸。
此番治水,耗費八百兩黃金,盡皆用諸糧草物資、人員征調,行以賑代役之策,助百姓葺理田莊、複起農桑等花費。
其間,於救災之際,自陳留郡前遷往泰山郡之百姓有十五萬戶,其中可得壯丁者,有六萬餘戶,願投軍從戎者,計一萬五千有餘。
再經我等宣揚,陳留郡百姓皆知乃主公傾財、遣力、發人,助其度過困厄之境,
皆感懷主公仁德。今陳留郡內家家戶戶,皆於宅中為主公立生祠,以謝主公搭救再造之恩。
至於錢財花費具體數目,及諸事詳情,屬下皆已造冊記錄,恭請主公親覽。”
說完賈詡從懷中拿出小冊雙手恭敬遞給馮芳。
劉辯從呂芳手中接過,打開來略一查看,先是每項具體方案的總數,其次再分每項細分花銷記錄,均井井有條記錄在案。
劉辯雖隻是粗略看了下,但心中也是十分滿意,如今有了劉辯創造的數字,再加上劉辯教給大家的細化各項的記錄方法。
就這種類似於記賬,列項,分化記事都有條理了許多,
眾人都是對劉辯佩服五體投地,尤其是士林之首的蔡邕,更是每天專研劉辯所提出的新的知識。
放下書冊,劉辯對眾人說道:“此番救災之舉,實乃諸公齊心協力所致,孤安能獨居其功?
文和、公達,運籌謀劃,居功至偉,孤當記爾等首功。
特賜文和、公達黃金二十兩,上等錦繒五十匹。
其餘有功吏民,文和、公達可悉心查明,按功行賞 ,勿使有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