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李綱
大唐:棄文從商,我要當財神 作者:水果抹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子監!
朗朗的讀書聲從每一間教舍裏傳來,已經多年不曾在國子監內走動的李綱,坐在一輛小推車上,讓最喜歡的學生推著走,蒼老的臉上滿滿享受之色。
“想當年老夫在國子監擔任祭酒的時候,全監上下算上先生也不過四百餘人罷了,而今卻直接翻了好幾倍!”
“這是讀書人的盛世呀!你們一定要萬分珍惜!”
顯然李綱的心情很好,被幾個學生推著,不斷向他們講述各種曆史典故,還要提點他們學問上的問題。
可當他們來到四門學的教舍之後,李綱突然一下子嚴肅了起來。
“李綱先生雖是當世大儒,治學嚴謹,但在蒙學一道上確實有所欠缺,若我等,不能直視問題所在,何談進步?又何談教化子民?”
“黃口小兒大放厥詞!李綱先生的學問豈是你能質疑的?”
“王積先生已經多年沒有入世,沒有人知道那篇文章究竟是誰所做的,以此來質疑李綱先生,隻能說有些人不顧體麵,一心想著借此來宣揚自己的名聲罷了!”
“哈哈,簡直是無稽之談!”
“文章寫的好壞跟作者的名聲有關係嗎?有理就是有理,李綱先生若是沒有缺點,那就是聖人了,恐怕連李綱先生自己都不這麽認為!”
其實不光是四門學,自從《大唐周刊》發布了質疑李綱蒙學學問的頭版頭條之後,這樣的爭論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甚至於蔓延到了販夫走卒之中!
身後的學生生怕李綱聽了生氣,小聲說道:“先生,不如咱們去後花園轉一轉?”
李綱搖了搖頭。
“咱們進去!”
學生們隻好推著李剛走進四門學的教舍。
一看見李綱過來了,爭吵聲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所有的學生紛紛起身。
“見過先生!”
四門學在國子監中,隻能排在末流。
雖然裏邊的學生並不是平頭百姓,但是和國子學和太學中的學生相比,和平頭百姓也沒有多大差別了。
他們大多出身小門小戶,族中可能隻有一兩個人當了大唐的低級官員。
也正是因此,四門學的學生才更知道學習,也要遠比其他幾個學館更加刻苦。
不刻苦的話,他們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
李綱一隻手向下按了按。
“諸位都坐吧。”
“方才老夫在門外聽了一會兒,心中有頗多感慨,想要與諸位分享一下。”
“治學嚴謹是我等畢生所追求的目標,身為讀書人雖然手不能提,但肩上卻擔負著教化天下的重責,若不嚴謹,貽笑大方是輕的,若是誤人子弟,我等縱是萬死也難以贖罪。”
“因此,有爭論是好事,據理力爭才是我輩讀書人的傲骨,老夫很希望看到你們在學問上爭辯!”
“雖然老夫時至今日,也不知道那篇文章究竟是不是出自王積先生之手,但那篇文章寫的有理有據,鞭辟入裏,那是難得的佳作。”
“若是你們能論出個一二,務必要立刻知會老夫,《左傳》上寫的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是老夫出現了錯誤,及時改正,也要多謝各位讀書人的提點才是。”
這番話說的,那些學生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李綱是何等人物?
那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教過好幾位太子的大儒。
他做到了天下讀書人力所能及的巔峰,不知有多少人視他為精神偶像。
有這樣的態度,實在是太難得了…
“我等謹記先生教誨!”
李綱滿意的點了點頭。
“至於《大唐周刊》,諸位也要辯證的看,其中固然有好文章,但也有一些文章並不出彩。”
“想必你們也都知道《大唐周刊》編輯部那幾個年輕人的水平,放在同齡人之中算是出類拔萃的,可畢竟年輕,缺少閱曆。”
“老夫已經不是國子監的祭酒了,但身為長者,也就僭越一些,給你們提一個要求,日後可以爭論,但無需過於激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未必見得要大打出手。”
“若是有本事,不妨也寫出文章來,放在《大唐周刊》刊登,讓天下人評判一下誰是英雄。”
說完,李綱衝著眾人微微一笑,點了點頭,被身後的學生推了出去。
他剛一走,教舍裏就炸了鍋。
“先生說的不錯,因為學問上的爭端而大打出手,簡直愚蠢到了極點!”
“吾輩讀書人,胸中自有溝壑,筆杆子便是我手中的刀劍,有本事的,在《大唐周刊》上見個真章,讓天下人去評判!”
“我今日就要寫篇文章去投稿!”
“《大唐周刊》便是我等讀書人的戰場!”
“我聽聞近來已經有不少人投稿,咱們還要加快些速度,否則誰都不知道會排到何年何月去!”
“可惜呀,《大唐周刊》每隔七天才會出一期,若是天天都有該多好!”
…
從國子監離開的李綱,心情依舊難以平複。
將幾個學生轟迴去繼續上課,李綱在老仆的攙扶下坐上牛車。
他這個歲數,已經坐不得顛簸的馬車了。
“去勝業坊,柳家。”
老仆小心翼翼的說道:“有幾位即將遠行赴任的官員要來拜謁您,是不是先迴家一趟?”
李綱搖了搖頭。
“這些年老夫沒幹別的,除了治學之外,就是教人讀書,若是每一個遠行赴任的人都要來拜謁老夫,幹脆就不要幹別的事情了。”
“不必理會他們,直接去勝業坊,老夫品嚐過幾次登科樓的美食,卻也知道登科樓的手藝就是從他柳家學來的。”
“腳程快一些,若是耽擱了時辰,怕是柳家還要單獨給老夫開個小灶。”
老仆應了一聲,牽著牛車朝勝業坊的方向行去。
穿過朱雀大街的時候,李綱忽然說道:“先停一停。”
“你且去買幾盒點心,上門不能失了禮數,帶些手信才顯得有誠意。”
老仆麵露古怪之色。
他知道自家老爺不管去哪裏,都會被人家當成老祖宗一樣供著。
去柳家還需要帶禮物?
他跟了李綱這麽多年,還是頭一次幹這種事情。
朗朗的讀書聲從每一間教舍裏傳來,已經多年不曾在國子監內走動的李綱,坐在一輛小推車上,讓最喜歡的學生推著走,蒼老的臉上滿滿享受之色。
“想當年老夫在國子監擔任祭酒的時候,全監上下算上先生也不過四百餘人罷了,而今卻直接翻了好幾倍!”
“這是讀書人的盛世呀!你們一定要萬分珍惜!”
顯然李綱的心情很好,被幾個學生推著,不斷向他們講述各種曆史典故,還要提點他們學問上的問題。
可當他們來到四門學的教舍之後,李綱突然一下子嚴肅了起來。
“李綱先生雖是當世大儒,治學嚴謹,但在蒙學一道上確實有所欠缺,若我等,不能直視問題所在,何談進步?又何談教化子民?”
“黃口小兒大放厥詞!李綱先生的學問豈是你能質疑的?”
“王積先生已經多年沒有入世,沒有人知道那篇文章究竟是誰所做的,以此來質疑李綱先生,隻能說有些人不顧體麵,一心想著借此來宣揚自己的名聲罷了!”
“哈哈,簡直是無稽之談!”
“文章寫的好壞跟作者的名聲有關係嗎?有理就是有理,李綱先生若是沒有缺點,那就是聖人了,恐怕連李綱先生自己都不這麽認為!”
其實不光是四門學,自從《大唐周刊》發布了質疑李綱蒙學學問的頭版頭條之後,這樣的爭論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甚至於蔓延到了販夫走卒之中!
身後的學生生怕李綱聽了生氣,小聲說道:“先生,不如咱們去後花園轉一轉?”
李綱搖了搖頭。
“咱們進去!”
學生們隻好推著李剛走進四門學的教舍。
一看見李綱過來了,爭吵聲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所有的學生紛紛起身。
“見過先生!”
四門學在國子監中,隻能排在末流。
雖然裏邊的學生並不是平頭百姓,但是和國子學和太學中的學生相比,和平頭百姓也沒有多大差別了。
他們大多出身小門小戶,族中可能隻有一兩個人當了大唐的低級官員。
也正是因此,四門學的學生才更知道學習,也要遠比其他幾個學館更加刻苦。
不刻苦的話,他們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
李綱一隻手向下按了按。
“諸位都坐吧。”
“方才老夫在門外聽了一會兒,心中有頗多感慨,想要與諸位分享一下。”
“治學嚴謹是我等畢生所追求的目標,身為讀書人雖然手不能提,但肩上卻擔負著教化天下的重責,若不嚴謹,貽笑大方是輕的,若是誤人子弟,我等縱是萬死也難以贖罪。”
“因此,有爭論是好事,據理力爭才是我輩讀書人的傲骨,老夫很希望看到你們在學問上爭辯!”
“雖然老夫時至今日,也不知道那篇文章究竟是不是出自王積先生之手,但那篇文章寫的有理有據,鞭辟入裏,那是難得的佳作。”
“若是你們能論出個一二,務必要立刻知會老夫,《左傳》上寫的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是老夫出現了錯誤,及時改正,也要多謝各位讀書人的提點才是。”
這番話說的,那些學生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李綱是何等人物?
那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教過好幾位太子的大儒。
他做到了天下讀書人力所能及的巔峰,不知有多少人視他為精神偶像。
有這樣的態度,實在是太難得了…
“我等謹記先生教誨!”
李綱滿意的點了點頭。
“至於《大唐周刊》,諸位也要辯證的看,其中固然有好文章,但也有一些文章並不出彩。”
“想必你們也都知道《大唐周刊》編輯部那幾個年輕人的水平,放在同齡人之中算是出類拔萃的,可畢竟年輕,缺少閱曆。”
“老夫已經不是國子監的祭酒了,但身為長者,也就僭越一些,給你們提一個要求,日後可以爭論,但無需過於激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未必見得要大打出手。”
“若是有本事,不妨也寫出文章來,放在《大唐周刊》刊登,讓天下人評判一下誰是英雄。”
說完,李綱衝著眾人微微一笑,點了點頭,被身後的學生推了出去。
他剛一走,教舍裏就炸了鍋。
“先生說的不錯,因為學問上的爭端而大打出手,簡直愚蠢到了極點!”
“吾輩讀書人,胸中自有溝壑,筆杆子便是我手中的刀劍,有本事的,在《大唐周刊》上見個真章,讓天下人去評判!”
“我今日就要寫篇文章去投稿!”
“《大唐周刊》便是我等讀書人的戰場!”
“我聽聞近來已經有不少人投稿,咱們還要加快些速度,否則誰都不知道會排到何年何月去!”
“可惜呀,《大唐周刊》每隔七天才會出一期,若是天天都有該多好!”
…
從國子監離開的李綱,心情依舊難以平複。
將幾個學生轟迴去繼續上課,李綱在老仆的攙扶下坐上牛車。
他這個歲數,已經坐不得顛簸的馬車了。
“去勝業坊,柳家。”
老仆小心翼翼的說道:“有幾位即將遠行赴任的官員要來拜謁您,是不是先迴家一趟?”
李綱搖了搖頭。
“這些年老夫沒幹別的,除了治學之外,就是教人讀書,若是每一個遠行赴任的人都要來拜謁老夫,幹脆就不要幹別的事情了。”
“不必理會他們,直接去勝業坊,老夫品嚐過幾次登科樓的美食,卻也知道登科樓的手藝就是從他柳家學來的。”
“腳程快一些,若是耽擱了時辰,怕是柳家還要單獨給老夫開個小灶。”
老仆應了一聲,牽著牛車朝勝業坊的方向行去。
穿過朱雀大街的時候,李綱忽然說道:“先停一停。”
“你且去買幾盒點心,上門不能失了禮數,帶些手信才顯得有誠意。”
老仆麵露古怪之色。
他知道自家老爺不管去哪裏,都會被人家當成老祖宗一樣供著。
去柳家還需要帶禮物?
他跟了李綱這麽多年,還是頭一次幹這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