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瞧瞧,這世上還是有明白人的
大唐:棄文從商,我要當財神 作者:水果抹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不隻是國子監的四門學,李綱幾乎發動了所有的力量來幫助柳葉,極力的推廣《大唐周刊》。
確切的說,並不是推廣《大唐周刊》,而是推廣這一期頭版頭條之中的《三字經》。
長安城,興華坊官學!
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一千七百餘縣,每一個縣都有自己的官學。
規模不一,大的可能承載上百人,小的估計有兩三個人就不錯了。
除此之外,鄉間農裏也有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的鄉塾。
大戶人家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家學。
這些教學地點,構成了大唐的基礎教育網絡。
像王積那種能夠從蒙學階段開始,一直教導到足以讓人參加科舉的先生,實在是太少了。
大多數官學,頂多是將學生教導到蒙學之後,開始初步試著撰寫文章的水平,就要前往更大的城市,去更好的官學就讀。
長安官學,在許多外地學子眼中,已經是學問的最高殿堂。
至於國子監和弘文館...僅僅是夢想而已。
沒有背景,想要去國子監和弘文館讀書,比登天還難!
二十歲的孫處約已經在長安官學教書三年了。
自貞觀二年從國子監的四門學中畢業之後,他就留在了長安,相比於其他的同窗,他要幸運得多。
最起碼,在等待科舉的過程之中,不用來迴的瞎跑,節約了大量路途上的時間。
而且,在長安官學中教書,還能積攢下不少人脈。
雖然這些人脈都來自於小門小戶,大部分都是各級官府之中的吏員,但他在長安城裏辦事,要遠比普通人方便得多。
孫處約懷中抱著一本《大唐周刊》,小心翼翼的來到教室。
裏邊坐著四十多個孩童,每個孩童都用充滿希冀的眼神看著孫處約。
“見過先生!”
孫處約臉上掛滿了笑容。
“今日為師想給你們講解一些不同的學問,咱們隻有一本書籍,一會兒大家都隨為師念,聲音一定要低一些,萬萬不能大聲!”
孩童們雖然不知道先生要幹什麽,滿腹的疑惑,但還是遵從了先生的意思。
孫處約把《大唐周刊》翻到頭版頭條,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下邊的孩童跟著小聲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孫處約指著第一排,一個瘦小的孩子道:“你來給大家解釋解釋,你所理解的含義!”
瘦小孩童顯得有些得意。
“先生考不倒我,這幾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簡直太容易了,就是說,人生下來之後,天性本來是純良的...”
孫處約臉上的笑容更濃了。
誇讚了瘦小孩童一番之後,繼續帶領孩童們往下念。
每念一句,就要找一個人起身給大家解釋一番。
《三字經》的道理都很淺顯,隻要是聽說過其中的典故,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蘊藏的道理。
孫處約隻是偶爾提點上幾句,一堂課半個時辰,竟然將《三字經》學了四五成!
一個年齡比孫處約大了幾歲的先生,無意間路過教室門口,聽到裏邊的讀書人,臉色忽然一變!
“處約兄是瘋了不成?若是讓孔家得知他教導《大唐周刊》中的內容,豈還有前途可言?”
他正想衝進去把孫處約拉出來,可看見孩童們學得正起勁,硬生生遏製住了這種想法。
等下課的梆子聲響起,孩童們四散離去,他才衝進去,道:“處約兄,你實在是太冒失了!”
“原來是處俊兄!”
來人名叫郝處俊,經曆和孫處約相似,都是在長安官學裏教書,等待科舉考試的機會。
郝處俊急道:“孔家的簇擁者無數,你在課堂之上公然教導孩童們《大唐周刊》中的學問,若是讓孔家人得知,你連參加科舉的機會都沒有了!”
“說不定,連國子監畢業的憑證都會被收迴去!”
孫處約的臉頓時冷了下來。
“我教我的,關他孔家什麽事?”
郝處俊苦笑一聲,道:“為兄知道你性情剛硬,從不喜歡與權貴同流合汙,但孔家畢竟是孔家,孔衝遠親自下令封殺《大唐周刊》,你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
“多為自己的前途想想!”
孫處約一邊收拾課本,一邊道:“我隻知道,《三字經》是很好的啟蒙文章,其中的道理淺顯易懂,能讓孩子們飛快的成長起來,這就夠了!”
“孔家的確勢大,堪稱大唐學閥一樣的存在,可在學問上,孔家已經沒落了,還偏偏不允許更好的學問出現?”
“我認為,和我相同的人不在少數,至少,但凡是咱們四門學出身的人,都不會拒絕這個教導孩童積極向上的機會。”
“至於前途,哼!”
“若是因為教授孩子們更好的知識,而耽擱了前途,這份前途,孫某不要也罷!”
郝處俊呆呆的看著孫處約,這一刻,仿佛這個二十歲年輕人的身影變得格外高大。
他咬了咬牙,道:“我是你的學長,在長安官學之中也是你的上司,這份壓力,我替你頂了!”
“明日,凡是我麾下的先生,都要在課堂上教授《三字經》!”
孫處約這才露出幾分笑容,將桌子上的《大唐周刊》拍在郝處俊的懷裏。
“處俊兄,教書育人,德化天下,乃是我輩最大的願景,你我出身國子監,就該為天下萬民著想!”
“明日我打算去《大唐周刊》投稿,為《三字經》爭辯,也要在學問上征討他孔家的學閥作風,不知...處俊兄可有意隨我一同前去?”
...
同樣的一幕,在整個關中都上演著。
或許,有人並不理解,為什麽孔家明明已經嚴格禁止《大唐周刊》流出,還是有那麽多人私自購買。
勝業坊,柳葉大宅之中。
柳葉看著新投稿來的文章,臉上滿是笑容。
“瞧瞧,這世上還是有明白人的。”
“罵竹葉軒罵得越狠,罵《大唐周刊》罵的越狠,熱度也就越高。”
“熱度上來之後,就會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大唐周刊》才能運轉起來,孔家的命令,就是個屁!”
不隻是國子監的四門學,李綱幾乎發動了所有的力量來幫助柳葉,極力的推廣《大唐周刊》。
確切的說,並不是推廣《大唐周刊》,而是推廣這一期頭版頭條之中的《三字經》。
長安城,興華坊官學!
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一千七百餘縣,每一個縣都有自己的官學。
規模不一,大的可能承載上百人,小的估計有兩三個人就不錯了。
除此之外,鄉間農裏也有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的鄉塾。
大戶人家或多或少也有自己的家學。
這些教學地點,構成了大唐的基礎教育網絡。
像王積那種能夠從蒙學階段開始,一直教導到足以讓人參加科舉的先生,實在是太少了。
大多數官學,頂多是將學生教導到蒙學之後,開始初步試著撰寫文章的水平,就要前往更大的城市,去更好的官學就讀。
長安官學,在許多外地學子眼中,已經是學問的最高殿堂。
至於國子監和弘文館...僅僅是夢想而已。
沒有背景,想要去國子監和弘文館讀書,比登天還難!
二十歲的孫處約已經在長安官學教書三年了。
自貞觀二年從國子監的四門學中畢業之後,他就留在了長安,相比於其他的同窗,他要幸運得多。
最起碼,在等待科舉的過程之中,不用來迴的瞎跑,節約了大量路途上的時間。
而且,在長安官學中教書,還能積攢下不少人脈。
雖然這些人脈都來自於小門小戶,大部分都是各級官府之中的吏員,但他在長安城裏辦事,要遠比普通人方便得多。
孫處約懷中抱著一本《大唐周刊》,小心翼翼的來到教室。
裏邊坐著四十多個孩童,每個孩童都用充滿希冀的眼神看著孫處約。
“見過先生!”
孫處約臉上掛滿了笑容。
“今日為師想給你們講解一些不同的學問,咱們隻有一本書籍,一會兒大家都隨為師念,聲音一定要低一些,萬萬不能大聲!”
孩童們雖然不知道先生要幹什麽,滿腹的疑惑,但還是遵從了先生的意思。
孫處約把《大唐周刊》翻到頭版頭條,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下邊的孩童跟著小聲念道:“人之初,性本善...”
孫處約指著第一排,一個瘦小的孩子道:“你來給大家解釋解釋,你所理解的含義!”
瘦小孩童顯得有些得意。
“先生考不倒我,這幾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簡直太容易了,就是說,人生下來之後,天性本來是純良的...”
孫處約臉上的笑容更濃了。
誇讚了瘦小孩童一番之後,繼續帶領孩童們往下念。
每念一句,就要找一個人起身給大家解釋一番。
《三字經》的道理都很淺顯,隻要是聽說過其中的典故,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蘊藏的道理。
孫處約隻是偶爾提點上幾句,一堂課半個時辰,竟然將《三字經》學了四五成!
一個年齡比孫處約大了幾歲的先生,無意間路過教室門口,聽到裏邊的讀書人,臉色忽然一變!
“處約兄是瘋了不成?若是讓孔家得知他教導《大唐周刊》中的內容,豈還有前途可言?”
他正想衝進去把孫處約拉出來,可看見孩童們學得正起勁,硬生生遏製住了這種想法。
等下課的梆子聲響起,孩童們四散離去,他才衝進去,道:“處約兄,你實在是太冒失了!”
“原來是處俊兄!”
來人名叫郝處俊,經曆和孫處約相似,都是在長安官學裏教書,等待科舉考試的機會。
郝處俊急道:“孔家的簇擁者無數,你在課堂之上公然教導孩童們《大唐周刊》中的學問,若是讓孔家人得知,你連參加科舉的機會都沒有了!”
“說不定,連國子監畢業的憑證都會被收迴去!”
孫處約的臉頓時冷了下來。
“我教我的,關他孔家什麽事?”
郝處俊苦笑一聲,道:“為兄知道你性情剛硬,從不喜歡與權貴同流合汙,但孔家畢竟是孔家,孔衝遠親自下令封殺《大唐周刊》,你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
“多為自己的前途想想!”
孫處約一邊收拾課本,一邊道:“我隻知道,《三字經》是很好的啟蒙文章,其中的道理淺顯易懂,能讓孩子們飛快的成長起來,這就夠了!”
“孔家的確勢大,堪稱大唐學閥一樣的存在,可在學問上,孔家已經沒落了,還偏偏不允許更好的學問出現?”
“我認為,和我相同的人不在少數,至少,但凡是咱們四門學出身的人,都不會拒絕這個教導孩童積極向上的機會。”
“至於前途,哼!”
“若是因為教授孩子們更好的知識,而耽擱了前途,這份前途,孫某不要也罷!”
郝處俊呆呆的看著孫處約,這一刻,仿佛這個二十歲年輕人的身影變得格外高大。
他咬了咬牙,道:“我是你的學長,在長安官學之中也是你的上司,這份壓力,我替你頂了!”
“明日,凡是我麾下的先生,都要在課堂上教授《三字經》!”
孫處約這才露出幾分笑容,將桌子上的《大唐周刊》拍在郝處俊的懷裏。
“處俊兄,教書育人,德化天下,乃是我輩最大的願景,你我出身國子監,就該為天下萬民著想!”
“明日我打算去《大唐周刊》投稿,為《三字經》爭辯,也要在學問上征討他孔家的學閥作風,不知...處俊兄可有意隨我一同前去?”
...
同樣的一幕,在整個關中都上演著。
或許,有人並不理解,為什麽孔家明明已經嚴格禁止《大唐周刊》流出,還是有那麽多人私自購買。
勝業坊,柳葉大宅之中。
柳葉看著新投稿來的文章,臉上滿是笑容。
“瞧瞧,這世上還是有明白人的。”
“罵竹葉軒罵得越狠,罵《大唐周刊》罵的越狠,熱度也就越高。”
“熱度上來之後,就會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大唐周刊》才能運轉起來,孔家的命令,就是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