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尊嚴隻在劍鋒之上
讓你治理北疆,沒讓你一統世界 作者:惡魔吻德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不論是李世民,還是房玄齡、李靖等一眾大臣,都不是書呆子,也根本不相信所謂的仁義道德能約束人。
他們經曆了那麽多,對於這個世界的規則,自然看得比誰都要清楚。
隻不過,在此之前大家都沒有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問題。
但既然李恪發問了,容不得大家不去思考。
“老夫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陛下運籌帷幄,以及我大唐將士們以命相搏,屢屢打勝仗,威振四方。”
“周圍的小國忌憚我大唐,甚至都不敵大唐,這才得以維持如今這等局麵吧?”
李靖去年可是剛滅了東突厥,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自然更深刻一些,當然也是在軍事方麵。
去年那一戰,可都是用將士們的性命去堆出來的。
哪有什麽歲月靜好,隻不過有人拿命在負重前行罷了!
“李將軍所言甚是,特別是對待遊牧民族,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俯首稱臣;”
“若是中原王朝勢微,他們就開始騷擾,甚至是入侵,史上諸如此類的記載比比皆是。”
“而和他們相處,最大的依仗便是我大唐的軍力,隻有我大唐軍力強盛,他們才會乖乖做個附屬國。”
“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實力永遠是維護正義的基礎,國防才是外交真正的後盾!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鐵騎的輻射範圍之內!”
李恪突然想起了艾公的名言,順勢加以改編了一下。
轟—!
千古名言的威力自然不可小覷,頓時在朝堂之上迴蕩,震耳欲聾!
“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鐵騎的輻射範圍之內!!”李世民喃喃自語。
這句話如同黃鍾大呂,在他靈魂深處久久迴蕩,讓他霎時間熱血沸騰。
現在他已經徹底偏向李恪的言論,不再想著遷徙東突厥的人口入中原了。
“所以,本王彈劾齊國公長孫司空罔顧大唐利益,試圖養虎為患,喪權辱國…誰讚成,誰反對?”
李恪再將了長孫無忌一軍,懟的眾臣啞口無言。
這長孫無忌就像一條毒蛇,隻要一有機會就盯著自己,恨不得咬上一口,他自然也沒什麽好態度。
“陛下,臣目光短淺!”長孫無忌隻能向李世民告罪。
不過沒人看到,他嘴角泛起了一抹狡黠的弧度。
沒錯,這自然是他聯合各大門閥世一起商量出來的魚餌,而蜀王便是那條大魚。
既然已經說到這份上了,李恪不介意再多說一點,“父皇,兒臣還有話說。”
李世民瞪了他一眼,用眼神警告道:差不多得了!
然而,見李恪堅持他也沒轍,“你說。”
“父皇,兒臣以為別看現在大唐欣欣向榮,頗有一副萬邦來潮的盛況,可那些不過是假象罷了。”
轟—!
此話一出,再次讓李世民眉頭狂跳。
這孽子,朕已經好久沒打他了!好久沒打他了!
而下麵的大臣們紛紛出言製止:“殿下,慎言!”
你現在說這種話,是在否定陛下這些年的努力嗎?
是非功過,隻有他人評說;
你身為皇子,怎可發出如此言論,傷了陛下的心?!
李恪沒給李世民發作的機會,繼續解釋道:
“就拿倭國來舉例,倭國孤懸海外沒錯,大唐也並未派兵攻打過他們國家。”
“可父皇和眾大臣有沒有想過,他們派遣使臣來到長安,意欲何為?”
聽李恪這麽問,眾臣順著思路往下想,心中隱隱有了答案。
房玄齡發聲道:“殿下,您是想說,他們是來大唐學習的吧?”
李恪點點頭,又搖了搖頭,冷笑道:
“與其說他們是來學習的,倒不如說是來偷師的更為貼切。”
“你們好好迴憶一下,那些在大唐的倭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裏?”李恪循循善誘道。
房玄齡忽然想起之前倭國使臣提出的各種要求,恍然大悟道:
“貌似是造紙、冶鐵、印刷、紡織等作坊,似乎真是來偷師的!”
不論是李世民,還是一眾大臣,之前可都沒把注意力放在倭國身上,所以自然是沒有過多防範。
而且,他們也沒去過倭國本土,也不認為對方的軍事實力能對大唐構成威脅。
“區區一個倭國,居然敢來偷師,簡直狼子野心!何不就此驅逐?”
李靖剛滅了東突厥此等強國,自然也沒把小小的倭國放在眼中。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當今的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莫過於大唐、突厥以及阿拉伯帝國了。
阿拉伯帝國尚未與大唐碰撞過,大唐也體會不到對方的強悍;
突厥人倒是針鋒相對了這麽多年,眾臣深知他們的難纏。
李恪將後世的真相擺在他們眼前,再次發出靈魂拷問:
“那若是倭國偷師成功,到時候又以舉國人才之力偷偷發展技術,等他們軍事實力強盛後,出兵攻打我大唐領土,諸位當如何應對?”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那顆迴旋鏢釘在你子孫眉心的時候,讓諸位後輩子孫到爾等墳前唾罵爾等養虎為患,唾罵老糊塗不成?!”
長孫無忌:“……”
尼瑪,我不玩了還不行嘛!
眾臣:“……”
李世民也反應過來,此事倒也並非不可能。
於是,他開口問道:“恪兒,那依你所言,我大唐該如何與周邊的這些國家相處?”
所有大臣的眼光頓時投射而來,期待後續之言。
既然蜀王殿下提出如此觀點,那自然應當有應對之法才對。
隻見李恪露出蜜汁微笑,道:“兒臣以為,國與國之間,根本沒有永恆的朋友,隻有永恆的利益!”
“但凡利益有所衝突,必然會遭到抵抗。”
“所以隻有將他們利益與大唐捆綁在一起才能讓大唐邊疆安定。”
一旁的魏征也忍不住出言提醒:“殿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臣聽說您在長安城開了萬寶閣,生意也做得如火如荼。臣怎麽感覺您掉到錢眼裏去了,張口閉口就是利益?”
“自古以來,我們中原王朝與其他國家的相處原則都是‘以義為先、以理服人’,怎麽到了殿下口就變成了利益?”
沒辦法,大唐畢竟是以儒學為官學,連國子監都是孔穎達的天下,各個都被儒家文化熏陶的…
李恪迴懟:“那本王敢問,曆朝曆代以來,‘以義為先、以理服人’處之,結果又是如何?”
“周邊的這些異族可曾真正臣服過?從狄、鬼方、匈奴等到現在突厥,哪一次不是死灰複燃?”
“即便去年我大唐滅了東突厥,可現在朝廷對草原的控製力又有多少呢?”
“若是‘以義為先、以理服人’有用,你們能保證他們不再次背叛嗎?”
“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若是哪位大臣能站出來以項上人頭作保,確保那些異族沒有壞心思,那本王無話可說!”
魏征也沒有非要糾纏,他就是站出來表達一下存在感。
李恪說完這番話,他就退下不再說話了。
眾大臣:“……”這話怎麽接?沒法接!
在他們看來,大唐能做到滅了實力強悍的東突厥,就能威震四方了,也沒有太多的追求了。
但李恪的目標可不是光一個東突厥,他要的是:日月所及,皆我唐土!
“殿下,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倭國的使臣給遣迴倭國?”房玄齡問道。
他現在倒是覺得此言有理,想著盡快把這個漏洞給補上。
“那倒也不用!”李恪搖了搖頭,笑道:
“禁止他們學習任何技術勢在必行,不如讓他們去國子監學習‘以義為先、以理服人’那一套不就挺好?!”
不論是李世民,還是房玄齡、李靖等一眾大臣,都不是書呆子,也根本不相信所謂的仁義道德能約束人。
他們經曆了那麽多,對於這個世界的規則,自然看得比誰都要清楚。
隻不過,在此之前大家都沒有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問題。
但既然李恪發問了,容不得大家不去思考。
“老夫認為,最主要的還是陛下運籌帷幄,以及我大唐將士們以命相搏,屢屢打勝仗,威振四方。”
“周圍的小國忌憚我大唐,甚至都不敵大唐,這才得以維持如今這等局麵吧?”
李靖去年可是剛滅了東突厥,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自然更深刻一些,當然也是在軍事方麵。
去年那一戰,可都是用將士們的性命去堆出來的。
哪有什麽歲月靜好,隻不過有人拿命在負重前行罷了!
“李將軍所言甚是,特別是對待遊牧民族,中原王朝強盛時,他們俯首稱臣;”
“若是中原王朝勢微,他們就開始騷擾,甚至是入侵,史上諸如此類的記載比比皆是。”
“而和他們相處,最大的依仗便是我大唐的軍力,隻有我大唐軍力強盛,他們才會乖乖做個附屬國。”
“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實力永遠是維護正義的基礎,國防才是外交真正的後盾!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鐵騎的輻射範圍之內!”
李恪突然想起了艾公的名言,順勢加以改編了一下。
轟—!
千古名言的威力自然不可小覷,頓時在朝堂之上迴蕩,震耳欲聾!
“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鐵騎的輻射範圍之內!!”李世民喃喃自語。
這句話如同黃鍾大呂,在他靈魂深處久久迴蕩,讓他霎時間熱血沸騰。
現在他已經徹底偏向李恪的言論,不再想著遷徙東突厥的人口入中原了。
“所以,本王彈劾齊國公長孫司空罔顧大唐利益,試圖養虎為患,喪權辱國…誰讚成,誰反對?”
李恪再將了長孫無忌一軍,懟的眾臣啞口無言。
這長孫無忌就像一條毒蛇,隻要一有機會就盯著自己,恨不得咬上一口,他自然也沒什麽好態度。
“陛下,臣目光短淺!”長孫無忌隻能向李世民告罪。
不過沒人看到,他嘴角泛起了一抹狡黠的弧度。
沒錯,這自然是他聯合各大門閥世一起商量出來的魚餌,而蜀王便是那條大魚。
既然已經說到這份上了,李恪不介意再多說一點,“父皇,兒臣還有話說。”
李世民瞪了他一眼,用眼神警告道:差不多得了!
然而,見李恪堅持他也沒轍,“你說。”
“父皇,兒臣以為別看現在大唐欣欣向榮,頗有一副萬邦來潮的盛況,可那些不過是假象罷了。”
轟—!
此話一出,再次讓李世民眉頭狂跳。
這孽子,朕已經好久沒打他了!好久沒打他了!
而下麵的大臣們紛紛出言製止:“殿下,慎言!”
你現在說這種話,是在否定陛下這些年的努力嗎?
是非功過,隻有他人評說;
你身為皇子,怎可發出如此言論,傷了陛下的心?!
李恪沒給李世民發作的機會,繼續解釋道:
“就拿倭國來舉例,倭國孤懸海外沒錯,大唐也並未派兵攻打過他們國家。”
“可父皇和眾大臣有沒有想過,他們派遣使臣來到長安,意欲何為?”
聽李恪這麽問,眾臣順著思路往下想,心中隱隱有了答案。
房玄齡發聲道:“殿下,您是想說,他們是來大唐學習的吧?”
李恪點點頭,又搖了搖頭,冷笑道:
“與其說他們是來學習的,倒不如說是來偷師的更為貼切。”
“你們好好迴憶一下,那些在大唐的倭人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哪裏?”李恪循循善誘道。
房玄齡忽然想起之前倭國使臣提出的各種要求,恍然大悟道:
“貌似是造紙、冶鐵、印刷、紡織等作坊,似乎真是來偷師的!”
不論是李世民,還是一眾大臣,之前可都沒把注意力放在倭國身上,所以自然是沒有過多防範。
而且,他們也沒去過倭國本土,也不認為對方的軍事實力能對大唐構成威脅。
“區區一個倭國,居然敢來偷師,簡直狼子野心!何不就此驅逐?”
李靖剛滅了東突厥此等強國,自然也沒把小小的倭國放在眼中。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當今的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莫過於大唐、突厥以及阿拉伯帝國了。
阿拉伯帝國尚未與大唐碰撞過,大唐也體會不到對方的強悍;
突厥人倒是針鋒相對了這麽多年,眾臣深知他們的難纏。
李恪將後世的真相擺在他們眼前,再次發出靈魂拷問:
“那若是倭國偷師成功,到時候又以舉國人才之力偷偷發展技術,等他們軍事實力強盛後,出兵攻打我大唐領土,諸位當如何應對?”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那顆迴旋鏢釘在你子孫眉心的時候,讓諸位後輩子孫到爾等墳前唾罵爾等養虎為患,唾罵老糊塗不成?!”
長孫無忌:“……”
尼瑪,我不玩了還不行嘛!
眾臣:“……”
李世民也反應過來,此事倒也並非不可能。
於是,他開口問道:“恪兒,那依你所言,我大唐該如何與周邊的這些國家相處?”
所有大臣的眼光頓時投射而來,期待後續之言。
既然蜀王殿下提出如此觀點,那自然應當有應對之法才對。
隻見李恪露出蜜汁微笑,道:“兒臣以為,國與國之間,根本沒有永恆的朋友,隻有永恆的利益!”
“但凡利益有所衝突,必然會遭到抵抗。”
“所以隻有將他們利益與大唐捆綁在一起才能讓大唐邊疆安定。”
一旁的魏征也忍不住出言提醒:“殿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臣聽說您在長安城開了萬寶閣,生意也做得如火如荼。臣怎麽感覺您掉到錢眼裏去了,張口閉口就是利益?”
“自古以來,我們中原王朝與其他國家的相處原則都是‘以義為先、以理服人’,怎麽到了殿下口就變成了利益?”
沒辦法,大唐畢竟是以儒學為官學,連國子監都是孔穎達的天下,各個都被儒家文化熏陶的…
李恪迴懟:“那本王敢問,曆朝曆代以來,‘以義為先、以理服人’處之,結果又是如何?”
“周邊的這些異族可曾真正臣服過?從狄、鬼方、匈奴等到現在突厥,哪一次不是死灰複燃?”
“即便去年我大唐滅了東突厥,可現在朝廷對草原的控製力又有多少呢?”
“若是‘以義為先、以理服人’有用,你們能保證他們不再次背叛嗎?”
“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若是哪位大臣能站出來以項上人頭作保,確保那些異族沒有壞心思,那本王無話可說!”
魏征也沒有非要糾纏,他就是站出來表達一下存在感。
李恪說完這番話,他就退下不再說話了。
眾大臣:“……”這話怎麽接?沒法接!
在他們看來,大唐能做到滅了實力強悍的東突厥,就能威震四方了,也沒有太多的追求了。
但李恪的目標可不是光一個東突厥,他要的是:日月所及,皆我唐土!
“殿下,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倭國的使臣給遣迴倭國?”房玄齡問道。
他現在倒是覺得此言有理,想著盡快把這個漏洞給補上。
“那倒也不用!”李恪搖了搖頭,笑道:
“禁止他們學習任何技術勢在必行,不如讓他們去國子監學習‘以義為先、以理服人’那一套不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