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侯府的門
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頓黑打! 作者:黑眼圈先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平虜侯爺迫使清國稱臣,平定遼東以來,
遼東的百姓,這半年來的生活,可以說是豐衣足食,小日子過得可以說是風生水起。
隻要你能勤勤懇懇的做事,必然能在遼東這個地方有口飯吃,不僅能吃飽,月末還有閑錢去肉鋪割二兩肉,再去酒鋪打一壺酒。
若是家裏的女人能吃苦,白日裏在工坊做活兒,晚上做點兒刺繡,一個月下來,也能攢下不少餘錢。
至於孩童,
社學、縣學、州學、府學,學生全部免費,包吃包住,統一管理。
升學製度,則是考試擇優錄取,考得好就可以升學!
不僅如此,
平虜侯府還在東寧衛開辦了兩個學堂,一個是講武堂,另一個就是民生堂。
前者類同軍校,為遼東培養軍事人才,
而民生堂則是按照國子監的標準設立的,結業以後去遼東都司報到,再分配到基層為吏曆練。
當然了,
從州學開始,每一輪都會有政審。
社學和縣學倒是沒有入學門檻,但要想升入州學就得有遼東戶口,想要進入府學就得審核家庭成份。
英烈家屬優先錄用,父母和爺爺輩有投敵等行為的不予錄用。
要想進入講武堂和民生堂,基礎條件就是家裏必須要有一名直係親屬在遼東軍政體係中效力,
當然,英烈家屬優先錄用。
張璟川之所以這樣設定,並不是想刻意造成一種權貴階級的特權,而是在遼東立藩的初期,
一定要保證根正苗紅。
上至遼東軍政官員,下至商賈百姓,一定要對平虜侯府絕對的效忠。
對於平虜侯府這個軍政府而言,人事框架結構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這二十多年來,
由於清虜的侵占,那些個真正的士族門閥幾乎都遷往了關內躲避戰亂,留下的,或多或少都和清人有染。
所以,
張璟川對這些留在遼東的士族門閥,地主豪紳們沒有手軟。
鬥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抄家的抄家,發配的發配。
我們的張侯爺,在整個遼東掀起了一場土改運動。
這半年下來,
遼東的百姓才深切的意識到,平虜侯府是真的打算將這裏當做自己的地盤來治理的。
所以除了一開始該有的清洗以外,倒也沒做出什麽天怒人怨的事兒來。
對於在遼東戰事上立過戰功的高麗人、倭人,無不因獲得遼東戶口而自豪。
對於他們而言,
隻要在平虜侯府麾下立下了戰功,便能獲得遼東戶口,成為二等公民。
他們的家人也可以通過金州商會給接到遼東來,正常務工,孩子免費上學。
至於賦稅和刑罰,則要比明百姓要重一些,但他們也能理解,畢竟這是人家的地盤嘛,
隻要自己更奉公守法,更努力一些,日子總比在倭國和高麗好吧。
時間久了,
大家的日子要漸漸的步入正軌,開始平淡起來。
有的人閑來沒事兒就會捏著一把脆豆去酒樓聽評書。
就這麽站在街邊門口,遠遠的聽著,也不進去消費,聽說書先生講著平虜侯爺是如何從吳三桂親兵,一步一步走到拜將封侯的。
久而久之,
百姓的心裏就會產生一個疑惑。
那就是遼東這片土地上,不僅有明軍,還有高麗軍、倭軍,甚至還有清軍和蒙軍。
這些軍隊都在平虜侯府麾下效力。
整個遼東可以說是兵強馬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
反觀關內,
流寇勢如破竹,官軍節節敗退。
朝廷如此無能,為何不請平虜侯爺入關主持大局呢?
直到……
直到數日前,京城來的宣旨太監來到平虜侯府。
敲門,門不開,
在侯府門口等了兩日,依舊無果,
最後一頭撞死在了侯府門口的石獅子上。
然後,
大家夥兒就察覺到事情不對勁兒了。
第二天,
大街小巷就開始傳言平虜侯在攻占複州衛後,朝廷斷糧斷餉,以及張侯爺既不聽調也不聽宣的事兒。
從第三天開始,城裏的百姓,那可真是隔三差五的心驚肉跳。
市麵上的話題一個比一個炸裂。
“清國向平虜侯府稱臣,皇太極勸平虜侯在遼東自立!”
“平虜侯府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是否包含大明?若是由平虜侯府主導,又置大明朝廷於何地?”
“山海關提督吳三桂揚言,若平虜侯爺揮師入關,他吳三桂願做先鋒官!”
“清國皇太子在平虜侯府做質,高麗和倭國也送來了皇室幼女做質,這是什麽含義?”
“平虜侯與清國西福晉有染,是否是權色交易?”
“京城又派來了宣旨太監,平虜侯府依舊大門緊閉,宣旨太監被逼無奈,又一頭撞死在了門口的石獅子上;
屍體留在侯府門口無人問津,直到第三天,衙門的人才過來收屍洗地,
這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慢慢的,
大家心裏的疑惑,變成了反問:“平虜侯打算什麽時候反?”
侯府門口的主街道上,
有一家珍寶店。
這家珍寶店剛好就在平虜侯府的斜對麵,站在門口就可以看到平虜侯府的大門。
一個熟客正站在一座西洋擺鍾的旁邊,一邊吃著手裏的脆豆,一邊往平虜侯府的方向看。
店老板很年輕,隻有十七歲,而且還是個倭人。
但並沒有哪位客人敢輕視他,因為這家店是金州商會所屬,能以這般年紀,又是倭人,做到這家店的老板,身份必然大有來頭。
“別看了,”老板習以為常道:“門一直關著呢。”
老板的中原話很流利,若不是發型,很難分辨他是倭國人。
“距離第二個撞死也有半個月了,也是不知道還會不會有第三個。”
老板先謹慎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在放下時,低聲道:
“估計快了吧。”
自從第一個宣旨太監撞死在平虜侯府到現在,東寧衛,乃至整個遼東都處於一種外鬆內緊的狀態中。
特別是東寧衛,城裏的百姓更是在一個高壓氛圍裏。
使得一些吃飽了撐的去關心朝局的百姓,都有些神經質了。
想要去探討一些敏感話題,卻又怕被衙門的人請去喝茶。
其實在遼東,
言論還是相對自由的。
否則那些個敏感的話題,也不會成為城內百姓的談資。
不過,
為了控製輿論影響,衙門的人還是會把聚眾探討的組織者帶迴衙門喝茶,進行思想教育一番。
“你是金州商會的人,消息靈,就沒半點風聲?”
“什麽風聲?”老板問道。
“咱們侯爺啊,是不是真要反?”
老板搖搖頭,道:“你們大明的事兒,我可不清楚!”
“你瞅瞅侯府門口的那兩尊石獅子,兩邊可都見紅了,要是第三個來了,就得撞門了吧。”
“撞門也沒辦法,裏頭沒動靜,這門,開不了!”老板說道。
就在這時,
外麵傳來一陣喧鬧聲。
熟客趕緊跑到門口去看:
“嘿,這第三個,排場可不小啊!”
……
遼東的百姓,這半年來的生活,可以說是豐衣足食,小日子過得可以說是風生水起。
隻要你能勤勤懇懇的做事,必然能在遼東這個地方有口飯吃,不僅能吃飽,月末還有閑錢去肉鋪割二兩肉,再去酒鋪打一壺酒。
若是家裏的女人能吃苦,白日裏在工坊做活兒,晚上做點兒刺繡,一個月下來,也能攢下不少餘錢。
至於孩童,
社學、縣學、州學、府學,學生全部免費,包吃包住,統一管理。
升學製度,則是考試擇優錄取,考得好就可以升學!
不僅如此,
平虜侯府還在東寧衛開辦了兩個學堂,一個是講武堂,另一個就是民生堂。
前者類同軍校,為遼東培養軍事人才,
而民生堂則是按照國子監的標準設立的,結業以後去遼東都司報到,再分配到基層為吏曆練。
當然了,
從州學開始,每一輪都會有政審。
社學和縣學倒是沒有入學門檻,但要想升入州學就得有遼東戶口,想要進入府學就得審核家庭成份。
英烈家屬優先錄用,父母和爺爺輩有投敵等行為的不予錄用。
要想進入講武堂和民生堂,基礎條件就是家裏必須要有一名直係親屬在遼東軍政體係中效力,
當然,英烈家屬優先錄用。
張璟川之所以這樣設定,並不是想刻意造成一種權貴階級的特權,而是在遼東立藩的初期,
一定要保證根正苗紅。
上至遼東軍政官員,下至商賈百姓,一定要對平虜侯府絕對的效忠。
對於平虜侯府這個軍政府而言,人事框架結構的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這二十多年來,
由於清虜的侵占,那些個真正的士族門閥幾乎都遷往了關內躲避戰亂,留下的,或多或少都和清人有染。
所以,
張璟川對這些留在遼東的士族門閥,地主豪紳們沒有手軟。
鬥地主、打土豪、分田地、抄家的抄家,發配的發配。
我們的張侯爺,在整個遼東掀起了一場土改運動。
這半年下來,
遼東的百姓才深切的意識到,平虜侯府是真的打算將這裏當做自己的地盤來治理的。
所以除了一開始該有的清洗以外,倒也沒做出什麽天怒人怨的事兒來。
對於在遼東戰事上立過戰功的高麗人、倭人,無不因獲得遼東戶口而自豪。
對於他們而言,
隻要在平虜侯府麾下立下了戰功,便能獲得遼東戶口,成為二等公民。
他們的家人也可以通過金州商會給接到遼東來,正常務工,孩子免費上學。
至於賦稅和刑罰,則要比明百姓要重一些,但他們也能理解,畢竟這是人家的地盤嘛,
隻要自己更奉公守法,更努力一些,日子總比在倭國和高麗好吧。
時間久了,
大家的日子要漸漸的步入正軌,開始平淡起來。
有的人閑來沒事兒就會捏著一把脆豆去酒樓聽評書。
就這麽站在街邊門口,遠遠的聽著,也不進去消費,聽說書先生講著平虜侯爺是如何從吳三桂親兵,一步一步走到拜將封侯的。
久而久之,
百姓的心裏就會產生一個疑惑。
那就是遼東這片土地上,不僅有明軍,還有高麗軍、倭軍,甚至還有清軍和蒙軍。
這些軍隊都在平虜侯府麾下效力。
整個遼東可以說是兵強馬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
反觀關內,
流寇勢如破竹,官軍節節敗退。
朝廷如此無能,為何不請平虜侯爺入關主持大局呢?
直到……
直到數日前,京城來的宣旨太監來到平虜侯府。
敲門,門不開,
在侯府門口等了兩日,依舊無果,
最後一頭撞死在了侯府門口的石獅子上。
然後,
大家夥兒就察覺到事情不對勁兒了。
第二天,
大街小巷就開始傳言平虜侯在攻占複州衛後,朝廷斷糧斷餉,以及張侯爺既不聽調也不聽宣的事兒。
從第三天開始,城裏的百姓,那可真是隔三差五的心驚肉跳。
市麵上的話題一個比一個炸裂。
“清國向平虜侯府稱臣,皇太極勸平虜侯在遼東自立!”
“平虜侯府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是否包含大明?若是由平虜侯府主導,又置大明朝廷於何地?”
“山海關提督吳三桂揚言,若平虜侯爺揮師入關,他吳三桂願做先鋒官!”
“清國皇太子在平虜侯府做質,高麗和倭國也送來了皇室幼女做質,這是什麽含義?”
“平虜侯與清國西福晉有染,是否是權色交易?”
“京城又派來了宣旨太監,平虜侯府依舊大門緊閉,宣旨太監被逼無奈,又一頭撞死在了門口的石獅子上;
屍體留在侯府門口無人問津,直到第三天,衙門的人才過來收屍洗地,
這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慢慢的,
大家心裏的疑惑,變成了反問:“平虜侯打算什麽時候反?”
侯府門口的主街道上,
有一家珍寶店。
這家珍寶店剛好就在平虜侯府的斜對麵,站在門口就可以看到平虜侯府的大門。
一個熟客正站在一座西洋擺鍾的旁邊,一邊吃著手裏的脆豆,一邊往平虜侯府的方向看。
店老板很年輕,隻有十七歲,而且還是個倭人。
但並沒有哪位客人敢輕視他,因為這家店是金州商會所屬,能以這般年紀,又是倭人,做到這家店的老板,身份必然大有來頭。
“別看了,”老板習以為常道:“門一直關著呢。”
老板的中原話很流利,若不是發型,很難分辨他是倭國人。
“距離第二個撞死也有半個月了,也是不知道還會不會有第三個。”
老板先謹慎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在放下時,低聲道:
“估計快了吧。”
自從第一個宣旨太監撞死在平虜侯府到現在,東寧衛,乃至整個遼東都處於一種外鬆內緊的狀態中。
特別是東寧衛,城裏的百姓更是在一個高壓氛圍裏。
使得一些吃飽了撐的去關心朝局的百姓,都有些神經質了。
想要去探討一些敏感話題,卻又怕被衙門的人請去喝茶。
其實在遼東,
言論還是相對自由的。
否則那些個敏感的話題,也不會成為城內百姓的談資。
不過,
為了控製輿論影響,衙門的人還是會把聚眾探討的組織者帶迴衙門喝茶,進行思想教育一番。
“你是金州商會的人,消息靈,就沒半點風聲?”
“什麽風聲?”老板問道。
“咱們侯爺啊,是不是真要反?”
老板搖搖頭,道:“你們大明的事兒,我可不清楚!”
“你瞅瞅侯府門口的那兩尊石獅子,兩邊可都見紅了,要是第三個來了,就得撞門了吧。”
“撞門也沒辦法,裏頭沒動靜,這門,開不了!”老板說道。
就在這時,
外麵傳來一陣喧鬧聲。
熟客趕緊跑到門口去看:
“嘿,這第三個,排場可不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