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迎平虜侯,及遼東萬千英靈!
人在明末,八旗被我一頓黑打! 作者:黑眼圈先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城,
主街道上。
馬蹄,踩踏在青磚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為首一人,
身著金甲掛白孝。
身側護衛,也都如此,手裏還舉著白幡。
後麵,
跟著皇太子的鑾駕以及數十個官吏。
原本準備熱鬧喜慶的節目,在見到這一幕後,大家都沉默了。
皇太子朱慈烺準備了一晚上的吉祥話,結果半個字都沒蹦出來,隻能咽迴肚子裏。
禮部安排的吹拉彈唱,敲鑼打鼓,
現在,
也隻有嗩呐獨奏,而且還是平虜侯爺親自安排改的曲目。
京城裏的百姓,一直以來,對這位平虜侯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戰功經曆是一方麵,最主要的還是他在遼東幹出的那一番驚天偉業。
他們雖是京城的百姓,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並不妨礙他們熱情的追捧。
畢竟,
他們是大明的子民,而平虜侯,是大明的平虜侯。
然而,
期盼已久的王師凱旋,在見到這一幕後,
京城百姓都傻眼了。
平虜侯,是來了。
但卻是披麻戴孝的來了。
平虜侯爺等二十人,走出了肅殺和悲涼的氣質,再配合那淒然揪心的嗩呐曲,整個現場就像是國喪一般。
前麵披麻戴孝,後麵是皇太子的鑾駕和百官沉默的行走。
若是不知道的,
還以為是宮裏的那位駕崩了呢。
沒有人敢上來阻攔,街道兩側的百姓大氣都不敢喘,就這麽遠遠的觀望著。
人群裏,沒有了擁擠,也沒有人再去蹦高,就連爬柱子的稚童都被家長低聲嗬斥著拽了下來,然後一頓胖揍。
騎在馬上的高公公,落後張侯爺半個身位,
悄悄的看了自家侯爺一眼,然後咽了咽唾沫,扯著嗓子,高聲喊道:
“遼東已定,清虜臣服,平虜侯攜遼東戰死的萬千英靈,進京複命!”
皇太子朱慈烺渾身一顫,若不是坐在馬車裏,恐怕就要出醜了。
後麵的百官無不心頭一凜,麵麵相覷,但無人敢在此時吭聲。
主街道兩側的百姓,本就是來湊熱鬧的,在看到金甲掛白的平虜侯爺時,高漲的情緒本就有些迴落,在聽到平虜侯爺是為在遼東戰死的萬千將士披麻戴孝後,
所有人的心情也都沉重了起來。
興許是嗩呐匠的嗩呐吹得太過淒涼和悲壯,一些百姓開始低聲抽泣,漸漸的,有些人已經控製不住情緒,開始嚎啕大哭起來。
大有一副十裏長街送英魂的既視感。
那些個沒有在迎接隊伍裏出現的權貴高官們,知道陛下今晚會在宮中設宴為平虜侯接風洗塵,早早的就準備了喜慶的禮服,
可剛出門,卻得知平虜侯率親衛孝服入城後,大家又都馬不停蹄地返迴府中,重新換上了官服。
禮部在得知此事後,更是大驚失色,
趕緊讓下麵的吏員去準備白幡和孝服,然後朝著謹身殿的方向一路狂奔,去請示陛下去了。
平虜侯這哪是隻身進京啊,這是帶著遼東陣亡的萬千將士們的英靈來京城了。
傻子都清楚,
今晚,
不適合飲宴,更不適合歌舞。
這個時候,
沒有禦史去彈劾平虜侯不遵禮數,更沒有哪個官員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說他平虜侯犯忌諱。
畢竟,
遼東打了二十多年,大明的將士和百姓死了太多太多。
平虜侯搞這麽一出,
誰敢說他平虜侯的不是?誰又敢去阻攔?
死者為大,誰也不想晚上做噩夢不是。
……
謹身殿內,
崇禎帝朱由檢正與周延儒、吳甡等一眾大臣開小會。
禮部官員倉惶稟報道:“陛下,平虜侯進京了……”
“朕知道,”朱由檢不愉道:“何事讓你如此驚慌?真是有失朝廷顏麵!”
“陛下,平虜侯是穿孝服入的城,說是攜遼東陣亡將士的萬千陰靈來向陛下複命!”
“什麽!”
朱由檢心中大驚,隻覺眼前一黑,身子一軟……
王承恩見朱由檢癱軟在龍椅上,大驚失色,不禁驚唿:“陛下!”
周延儒和吳甡等一眾官員也都嚇了一跳,焦急道:“快,傳太醫!”
王承恩一邊掐著朱由檢的人中穴,一邊揉撫著朱由檢的胸口,額頭上大顆大顆的汗珠往下落。
很快,
朱由檢便清醒了過來,拽著王承恩的衣袖,急切道:
“快,在皇極殿設祭台,朕……朕要與平虜侯一起,告慰這些年在遼東陣亡的將士和被清虜屠戮的百姓!”
……
隊伍,行進於皇宮門口。
張侯爺翻身下馬,身後護衛也一起下馬。
皇宮外圍兩側,站著不少禁軍甲士,但卻沒有一人敢上前阻攔。
周圍不遠處,站著不少百姓和官員,還有五城兵馬司的兵卒在緊張地維持秩序。
大明百年來首位軍功侯,就藩於遼東,實打實的手握重兵和封疆大吏,這在行伍中人的心裏,地位是超然的。
何況,
這位侯爺在遼東所獲得的功績,更是超然中的超然。
眼下,
平虜侯爺與朝廷之間的關係頗為微妙,稍有不慎,便是大明傾覆的局麵。
也正是如此,京城裏的這些官員、將士,在張侯爺麵前,過於謹小慎微了。
宮門口,
站著兩個人,一個身穿官服,一個身穿宦服。
“錦衣衛指揮使、掌印官駱養性,拜見平虜侯爺!”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見過侯爺!”
兩人上前一起行禮。
然而,
較之駱養性的中規中矩,王德化的態度則更顯親近。
張璟川自然知道王德化和陳新甲已經被田弘遇拉攏,站在了自己這邊,於是語氣平和道:“王公公辛苦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表明了自己與王德化之間耐人尋味的關係。
王德化本人的心裏,可謂是欣喜萬分,這就像是得到老板認可的牛馬一般。
很快,
皇太子朱慈烺一路小跑過來,在張侯爺的身後,躬身行禮道:“學生,拜見先生。”
朱慈烺的態度,倒是讓在場眾人為之訝然。
沒有稱平虜侯爺,而是叫了一句老師。
雖說張侯爺的頭上頂著一個太子太保的官職,但兩人並無師生情誼,甚至這還是兩人第一次相見。
不得不說,
大部分皇家子弟,在人情世故方麵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
至少在他十四歲的年紀,已經顯露出夙成之態。
而且,自己在入城之時,並沒有去拜見朱慈烺,而是直奔城門,朱慈烺不僅沒有動怒,反而乖乖的跟在隊伍後麵。
由此,也可見其之英睿。
“太子請吧,”張侯爺開口道。
既然你敬我,那我也不會駁了你的臉麵。
“先生請!”
說著,
朱慈烺領著張侯爺往宮內走去。
過午門,
目之所及,皆是白幡素縞。
禦道兩側,百官披麻戴孝,跪伏於地。
皇太子朱慈烺見到這一幕,先是一愣,隨後高唿道:
“迎平虜侯,及遼東萬千英靈!”
……
主街道上。
馬蹄,踩踏在青磚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為首一人,
身著金甲掛白孝。
身側護衛,也都如此,手裏還舉著白幡。
後麵,
跟著皇太子的鑾駕以及數十個官吏。
原本準備熱鬧喜慶的節目,在見到這一幕後,大家都沉默了。
皇太子朱慈烺準備了一晚上的吉祥話,結果半個字都沒蹦出來,隻能咽迴肚子裏。
禮部安排的吹拉彈唱,敲鑼打鼓,
現在,
也隻有嗩呐獨奏,而且還是平虜侯爺親自安排改的曲目。
京城裏的百姓,一直以來,對這位平虜侯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戰功經曆是一方麵,最主要的還是他在遼東幹出的那一番驚天偉業。
他們雖是京城的百姓,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並不妨礙他們熱情的追捧。
畢竟,
他們是大明的子民,而平虜侯,是大明的平虜侯。
然而,
期盼已久的王師凱旋,在見到這一幕後,
京城百姓都傻眼了。
平虜侯,是來了。
但卻是披麻戴孝的來了。
平虜侯爺等二十人,走出了肅殺和悲涼的氣質,再配合那淒然揪心的嗩呐曲,整個現場就像是國喪一般。
前麵披麻戴孝,後麵是皇太子的鑾駕和百官沉默的行走。
若是不知道的,
還以為是宮裏的那位駕崩了呢。
沒有人敢上來阻攔,街道兩側的百姓大氣都不敢喘,就這麽遠遠的觀望著。
人群裏,沒有了擁擠,也沒有人再去蹦高,就連爬柱子的稚童都被家長低聲嗬斥著拽了下來,然後一頓胖揍。
騎在馬上的高公公,落後張侯爺半個身位,
悄悄的看了自家侯爺一眼,然後咽了咽唾沫,扯著嗓子,高聲喊道:
“遼東已定,清虜臣服,平虜侯攜遼東戰死的萬千英靈,進京複命!”
皇太子朱慈烺渾身一顫,若不是坐在馬車裏,恐怕就要出醜了。
後麵的百官無不心頭一凜,麵麵相覷,但無人敢在此時吭聲。
主街道兩側的百姓,本就是來湊熱鬧的,在看到金甲掛白的平虜侯爺時,高漲的情緒本就有些迴落,在聽到平虜侯爺是為在遼東戰死的萬千將士披麻戴孝後,
所有人的心情也都沉重了起來。
興許是嗩呐匠的嗩呐吹得太過淒涼和悲壯,一些百姓開始低聲抽泣,漸漸的,有些人已經控製不住情緒,開始嚎啕大哭起來。
大有一副十裏長街送英魂的既視感。
那些個沒有在迎接隊伍裏出現的權貴高官們,知道陛下今晚會在宮中設宴為平虜侯接風洗塵,早早的就準備了喜慶的禮服,
可剛出門,卻得知平虜侯率親衛孝服入城後,大家又都馬不停蹄地返迴府中,重新換上了官服。
禮部在得知此事後,更是大驚失色,
趕緊讓下麵的吏員去準備白幡和孝服,然後朝著謹身殿的方向一路狂奔,去請示陛下去了。
平虜侯這哪是隻身進京啊,這是帶著遼東陣亡的萬千將士們的英靈來京城了。
傻子都清楚,
今晚,
不適合飲宴,更不適合歌舞。
這個時候,
沒有禦史去彈劾平虜侯不遵禮數,更沒有哪個官員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說他平虜侯犯忌諱。
畢竟,
遼東打了二十多年,大明的將士和百姓死了太多太多。
平虜侯搞這麽一出,
誰敢說他平虜侯的不是?誰又敢去阻攔?
死者為大,誰也不想晚上做噩夢不是。
……
謹身殿內,
崇禎帝朱由檢正與周延儒、吳甡等一眾大臣開小會。
禮部官員倉惶稟報道:“陛下,平虜侯進京了……”
“朕知道,”朱由檢不愉道:“何事讓你如此驚慌?真是有失朝廷顏麵!”
“陛下,平虜侯是穿孝服入的城,說是攜遼東陣亡將士的萬千陰靈來向陛下複命!”
“什麽!”
朱由檢心中大驚,隻覺眼前一黑,身子一軟……
王承恩見朱由檢癱軟在龍椅上,大驚失色,不禁驚唿:“陛下!”
周延儒和吳甡等一眾官員也都嚇了一跳,焦急道:“快,傳太醫!”
王承恩一邊掐著朱由檢的人中穴,一邊揉撫著朱由檢的胸口,額頭上大顆大顆的汗珠往下落。
很快,
朱由檢便清醒了過來,拽著王承恩的衣袖,急切道:
“快,在皇極殿設祭台,朕……朕要與平虜侯一起,告慰這些年在遼東陣亡的將士和被清虜屠戮的百姓!”
……
隊伍,行進於皇宮門口。
張侯爺翻身下馬,身後護衛也一起下馬。
皇宮外圍兩側,站著不少禁軍甲士,但卻沒有一人敢上前阻攔。
周圍不遠處,站著不少百姓和官員,還有五城兵馬司的兵卒在緊張地維持秩序。
大明百年來首位軍功侯,就藩於遼東,實打實的手握重兵和封疆大吏,這在行伍中人的心裏,地位是超然的。
何況,
這位侯爺在遼東所獲得的功績,更是超然中的超然。
眼下,
平虜侯爺與朝廷之間的關係頗為微妙,稍有不慎,便是大明傾覆的局麵。
也正是如此,京城裏的這些官員、將士,在張侯爺麵前,過於謹小慎微了。
宮門口,
站著兩個人,一個身穿官服,一個身穿宦服。
“錦衣衛指揮使、掌印官駱養性,拜見平虜侯爺!”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見過侯爺!”
兩人上前一起行禮。
然而,
較之駱養性的中規中矩,王德化的態度則更顯親近。
張璟川自然知道王德化和陳新甲已經被田弘遇拉攏,站在了自己這邊,於是語氣平和道:“王公公辛苦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表明了自己與王德化之間耐人尋味的關係。
王德化本人的心裏,可謂是欣喜萬分,這就像是得到老板認可的牛馬一般。
很快,
皇太子朱慈烺一路小跑過來,在張侯爺的身後,躬身行禮道:“學生,拜見先生。”
朱慈烺的態度,倒是讓在場眾人為之訝然。
沒有稱平虜侯爺,而是叫了一句老師。
雖說張侯爺的頭上頂著一個太子太保的官職,但兩人並無師生情誼,甚至這還是兩人第一次相見。
不得不說,
大部分皇家子弟,在人情世故方麵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
至少在他十四歲的年紀,已經顯露出夙成之態。
而且,自己在入城之時,並沒有去拜見朱慈烺,而是直奔城門,朱慈烺不僅沒有動怒,反而乖乖的跟在隊伍後麵。
由此,也可見其之英睿。
“太子請吧,”張侯爺開口道。
既然你敬我,那我也不會駁了你的臉麵。
“先生請!”
說著,
朱慈烺領著張侯爺往宮內走去。
過午門,
目之所及,皆是白幡素縞。
禦道兩側,百官披麻戴孝,跪伏於地。
皇太子朱慈烺見到這一幕,先是一愣,隨後高唿道:
“迎平虜侯,及遼東萬千英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