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諺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管用什麽手段,過程如何,隻要抵達終點就行了。
因此,漢斯才會用這樣一句話來解釋他的計劃:
‘無論如何,先幫俄羅斯挺過去再說。’
如果俄羅斯按照目前的情況在日俄戰爭中失敗,那就如同曆史一樣,隻會讓英國徹底開始敵視德國。
當熊倒下後,下一個看起來礙眼的總是狼。
所以,俄羅斯帝國現在絕不能暴露自己的虛弱。
俄羅斯必須繼續保持一頭隨時能向南伸出魔爪的威脅性北極熊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與英國持續糾纏、爭鬥下去。
漢斯希望英國即便不是盟友,至少也要讓其一直保持中立狀態,不與俄羅斯和法國建立友好關係。
簡而言之,他的目標是阻止協約國的誕生。
‘但是,協約國的三大元老成員中,法國和俄羅斯已經結盟了。’
更糟的是,法國與德國的關係已經完全破裂,而俄羅斯雖然在奧匈帝國問題上可能與德國暫時合作,但要真正修複關係卻很困難。
因此,德國唯一可以選擇的對象隻剩下英國了。
畢竟,英國目前還沒有站在任何一方。
當然,按曆史來說,這個時期本該逐漸出現英法協商的跡象,但由於法國政界的混亂,英法協商還沒有任何征兆。
這也有漢斯提前布局在法國引爆德雷福斯事件這顆炸彈的緣故,這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這一進程。
‘不過,原本的曆史中,即便英國簽訂了英法協商和英俄協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還是在猶豫是否參戰,堅持保持中立。’
最終,直到德意誌帝國入侵英國承諾保護獨立的比利時後,英國才意識到戰爭無法避免,參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然,即使沒有比利時的入侵,英國也不會坐視德意誌帝國吞並法國而袖手旁觀,總會以某種方式介入。
可即便如此,對於當時處在危急中的法國來說,英國的這種行為依舊讓人無語。
“難怪英國總被稱作‘偽君子國家’。”
這些喝下午茶的家夥隻關心自己,根本不講什麽道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過於優先考慮本國軍隊的安全,甚至引發了盟國的不信任。
總之,漢斯在初次見到愛德華七世時,便迅速擬定了一個大致的計劃。
計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首先是第一階段,向英國人灌輸俄羅斯可能在與日本的戰爭中獲勝的危機感。
這一階段已經在他第一次見愛德華七世時,就已經通過故意炫耀般提起日俄戰爭而完成了。
至於愛德華七世是否認真聽取了他的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聽到了這個信息。
接下來是第二階段,確保俄羅斯至少不要輸給日本。
按照原曆史,俄羅斯無論是在陸地還是海上,都會百分之百地輸給日本。
就算讓俄羅斯使用拖延戰術以致日本破產,但隻要俄羅斯內部存在“血腥星期日”這顆定時炸彈,俄羅斯獲勝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如果俄羅斯失敗,他的努力也將化為泡影,一切都將歸零。
因此,俄羅斯絕不能輸,即使是平局也好,絕不能敗給日本。
雖然海上可能不行,但至少在陸地上必須如此。
陸地上是俄羅斯,海上是日本。
這便是英國人所喜歡的平衡之道。
但俄羅斯是否會按照他的意願行動,並無保障,因此他必須親自前往俄羅斯談判。最後,他通過與俄羅斯帝國的財政大臣維特的交易,終於完成了第二階段的目標。
然後是第三階段——挑撥離間。
“俄羅斯帝國?怎麽會提到俄羅斯?”
“幾個月前,我和海因裏希王子一同訪問了俄羅斯,海因裏希王子的夫人伊蓮妮王妃想見她的妹妹,也就是亞曆山德拉皇後。我正巧陪同二人同行。”
漢斯用一種仿佛要揭示重大秘密的隱秘語氣繼續說道:
“當我拜見尼古拉二世陛下時,沙皇私下請求海因裏希王子,希望能購買德意誌帝國的武器。”
“什麽?”
“等等,難道前些日子在遠東俄羅斯發現的德國製造武器,真的是德國賣給俄羅斯的?”
顯然,阿瑟·貝爾福受到了震驚,他不由得站起身來大聲說道。
看來英國已經察覺到德國武器流入俄羅斯的情況了。
‘也是,畢竟英國和日本的間諜在俄羅斯活動正盛。’
但沒關係。從貝爾福的反應來看,他似乎並不知道詳細的內幕。
因此,漢斯點頭迴應貝爾福,假裝他的說法完全正確,並繼續說道:
“是的,果然您已經知道了。”
“難道這也是你的手筆?”
‘沒錯,就是我。’
......當然,他可不會蠢到直接承認這一點。
這件事必須隱瞞。
“不,陛下。當時我是反對的。”
漢斯毫不眨眼地撒了謊,當然,還摻雜了一點真相。
“不過,您也知道皇帝陛下對日本人的看法,尤其是在英日同盟的背景下,陛下那時候簡直失去了理智......”
“確實,若是那個凱撒,還真有可能做出這種事。”
“頗有說服力......”
蘭斯當侯爵和張伯倫大臣連連點頭,似乎覺得漢斯的話很有道理。
實際上,當日俄戰爭爆發時,威廉二世確實公開表示要幫助俄羅斯對抗日本。
當然,他並沒有實際提供幫助,僅僅是喊了幾句口號而已。
“但還是奇怪,那些容克貴族竟然容許向俄羅斯出售武器?”
愛德華七世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漢斯說道。
就像這位國王所說,那些貴族最初確實不歡迎漢斯的提議。
無論是比洛首相,還是施裏芬總參謀長,起初都表示反對。
‘要不是瓦德西無意中幫了我一把,我恐怕也難以成功。’
不過,瓦德西似乎因為這件事氣得不輕,離開了柏林,直接從第三軍總監的位置上退休,轉而擔任監察官,迴到了漢諾威。
但無論如何,那個老家夥的事情無關緊要。此時,最重要的是讓愛德華七世相信他的說辭。
“這是維特的推動。”
“維特?”
“是的,俄羅斯的財政大臣。最初說服沙皇從德國購買武器的也是他。畢竟俄羅斯的遠東軍隊當時根本處於無法作戰的狀態,尤其是在對抗日本的情況下。”
“嗯,這確實不是尼古拉二世能夠想出來的主意。”
“可為什麽是維特?”
麵對張伯倫的問題,漢斯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歎了口氣迴答道:
“是因為別佐布拉佐夫派係。盡管維特反對,但那些人為了私利,強行推進遠東擴張,導致遠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急劇上升。於是,維特選擇了購買武器作為權宜之計。如果無法避免戰爭,至少要做好準備。”
“別佐布拉佐夫派係......如果是這樣,那維特的行動就可以理解了。”
“維特財政大臣答應,為了換取德國向俄羅斯出售武器,俄羅斯會以更低的價格供應小麥,同時承諾這些武器隻在遠東地區使用。”
當然,這些承諾都是假的,根本不存在。
維特隻是單純與他達成了一筆交易而已。
“這樣的條件,容克貴族們確實有可能接受......”
“但漢斯,為什麽要向我們英國透露這些?你是打算背叛威廉嗎?”
麵對愛德華七世的質問,他搖了搖頭。
“不是的,陛下,這對德意誌帝國更有利。”
“有利?”
“俄羅斯帝國總有一天會成為德國的敵人。我們為什麽要幫助它?況且,現在俄羅斯正在打破遠東的平衡。”
“嗯,這倒是事實。”
聽到“平衡”一詞,一直熱衷於平衡外交的英國人紛紛點頭。
“不過,維特既然鐵了心要從德國購買武器來加強遠東防禦,這勢必讓本就有可能戰敗的日本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如果日本在戰爭中被俄羅斯徹底擊敗......”
“......俄羅斯佬就會向海上擴張。該死,絕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費舍爾海軍上將似乎忘了這是一個重要的場合,憤怒地吼出了這句話。
但沒有人責怪他。
阻止俄羅斯向海洋擴張,是所有英國人的共同信念。
更何況,他早已提前埋下了日俄戰爭這顆“魚餌”。
這套說辭不可能不起作用。
“費舍爾上將說得對,陛下。我們無論如何都必須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尤其是因為無畏艦計劃導致首相位置岌岌可危的阿瑟·貝爾福,此刻更是滿臉焦慮地對愛德華七世陳述著他的看法。
畢竟,如果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獲勝並向海洋擴張,貝爾福恐怕連自己的政治生涯都保不住,甚至會危及自身性命。
他這是在為自己的生存做最後的掙紮。
“我有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戰爭爆發後,我會想辦法說服凱撒陛下對俄羅斯施壓,最終將其拉到談判桌上。”
“男爵,你的意思是要調停俄羅斯和日本之間的戰爭?”
聽到張伯倫的話,漢斯點了點頭。
“是的,盡管可能需要向俄羅斯稍作妥協,但關鍵在於阻止俄羅斯向海洋擴張,不是嗎?”
“哦?詳細說說你的計劃。”
“讓俄羅斯帝國撤出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同時將北滿洲地區交給他們作為補償。”
漢斯把當初在俄羅斯時提議給維特的方案,原封不動地轉述給了愛德華七世和英國政府。
這是雙重協議。
我們的貝爾福先生最擅長的手段。
當然,這個提議與後來在巴勒斯坦引發腥風血雨的麥克馬洪宣言和貝爾福宣言不同。
他這項計劃,除了苦一苦日本外,其他各方都能感到滿意。
“北滿洲嗎......不過俄羅斯真的會放棄旅順這樣一個不凍港嗎?最初,俄羅斯帝國推行擴張政策,不就是為了占有不凍港嗎?”
蘭斯當侯爵說道。
然而,他的話中有一個嚴重的錯誤。
事實上,與外界的普遍認知不同,俄羅斯帝國並沒有那麽執著於不凍港。
這是在“大博弈”時期,作為海洋帝國的英國與俄羅斯對立過程中,逐漸被視為定論的一種誤解。
“最初俄羅斯向遠東和沿海地區擴張,僅僅是為了獲取毛皮資源罷了。”
像海參崴和旅順這樣的不凍港,不過是這一過程中意外得到的副產品。
而且最重要的是,俄羅斯帝國的對外貿易中心並非海運,而是通過陸路進行的貿易。
陸上貿易的收入遠遠超過海上貿易,而俄羅斯帝國的大部分海上航線主要用於進口,而非出口。
“正因為如此,維特才能輕易放棄旅順。反正這是個與本土分離,難以長期守住的地方。”
當然,漢斯並不需要特意向英國人說明俄羅斯擴張政策的真相。
他們保持這種誤解,對他反而更有利。
“關於這一點,我已經有了充分的考慮,侯爵閣下。所以,您大可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讚成。雖然無法完全消除俄羅斯在遠東的影響力,但這最終也符合我們英國的利益。”
“不過,俄羅斯會接受德國的調解嗎?這是個疑問。”
“正如張伯倫大臣所說,因此我打算讓美國來擔任調解角色。”
“美國嗎......這是個不錯的選擇,美國在太平洋也有利益,他們應該會對此提案持積極態度。”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解決委內瑞拉的問題。”
漢斯說道。
“如果英國同意我的提案,我會親自前往美國,將委內瑞拉問題妥善解決,同時順便談及俄羅斯的問題。”
“漢斯,你親自去?”
“是的,如我所說,我希望與英國保持友好關係。我認為這最符合德意誌帝國的利益。”
“可英德同盟的議題實際上已經終結了吧。”
張伯倫說道。
看樣子,英德同盟的挫折讓他對漢斯的提議持懷疑態度。
但那時和現在不同。
那時沒有他,現在他來了!
“我並不是說兩國要立刻締結同盟,從這樣的小型合作開始,逐步積累友好關係。我想這對英國而言,也並非壞事吧?”
“嗯......”
同盟的事,反正慢慢考慮也不遲。
坦率地說,隻要英國在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就已經足夠讓德意誌帝國獲益。
“那麽,您是同意了嗎?”
“如果這是最佳選擇的話。”
與其他人簡單商議後,愛德華七世這樣說道,並握住了漢斯的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英國其實已經別無選擇。
第三階段,完成。
不管用什麽手段,過程如何,隻要抵達終點就行了。
因此,漢斯才會用這樣一句話來解釋他的計劃:
‘無論如何,先幫俄羅斯挺過去再說。’
如果俄羅斯按照目前的情況在日俄戰爭中失敗,那就如同曆史一樣,隻會讓英國徹底開始敵視德國。
當熊倒下後,下一個看起來礙眼的總是狼。
所以,俄羅斯帝國現在絕不能暴露自己的虛弱。
俄羅斯必須繼續保持一頭隨時能向南伸出魔爪的威脅性北極熊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與英國持續糾纏、爭鬥下去。
漢斯希望英國即便不是盟友,至少也要讓其一直保持中立狀態,不與俄羅斯和法國建立友好關係。
簡而言之,他的目標是阻止協約國的誕生。
‘但是,協約國的三大元老成員中,法國和俄羅斯已經結盟了。’
更糟的是,法國與德國的關係已經完全破裂,而俄羅斯雖然在奧匈帝國問題上可能與德國暫時合作,但要真正修複關係卻很困難。
因此,德國唯一可以選擇的對象隻剩下英國了。
畢竟,英國目前還沒有站在任何一方。
當然,按曆史來說,這個時期本該逐漸出現英法協商的跡象,但由於法國政界的混亂,英法協商還沒有任何征兆。
這也有漢斯提前布局在法國引爆德雷福斯事件這顆炸彈的緣故,這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這一進程。
‘不過,原本的曆史中,即便英國簽訂了英法協商和英俄協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還是在猶豫是否參戰,堅持保持中立。’
最終,直到德意誌帝國入侵英國承諾保護獨立的比利時後,英國才意識到戰爭無法避免,參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當然,即使沒有比利時的入侵,英國也不會坐視德意誌帝國吞並法國而袖手旁觀,總會以某種方式介入。
可即便如此,對於當時處在危急中的法國來說,英國的這種行為依舊讓人無語。
“難怪英國總被稱作‘偽君子國家’。”
這些喝下午茶的家夥隻關心自己,根本不講什麽道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過於優先考慮本國軍隊的安全,甚至引發了盟國的不信任。
總之,漢斯在初次見到愛德華七世時,便迅速擬定了一個大致的計劃。
計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首先是第一階段,向英國人灌輸俄羅斯可能在與日本的戰爭中獲勝的危機感。
這一階段已經在他第一次見愛德華七世時,就已經通過故意炫耀般提起日俄戰爭而完成了。
至於愛德華七世是否認真聽取了他的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聽到了這個信息。
接下來是第二階段,確保俄羅斯至少不要輸給日本。
按照原曆史,俄羅斯無論是在陸地還是海上,都會百分之百地輸給日本。
就算讓俄羅斯使用拖延戰術以致日本破產,但隻要俄羅斯內部存在“血腥星期日”這顆定時炸彈,俄羅斯獲勝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如果俄羅斯失敗,他的努力也將化為泡影,一切都將歸零。
因此,俄羅斯絕不能輸,即使是平局也好,絕不能敗給日本。
雖然海上可能不行,但至少在陸地上必須如此。
陸地上是俄羅斯,海上是日本。
這便是英國人所喜歡的平衡之道。
但俄羅斯是否會按照他的意願行動,並無保障,因此他必須親自前往俄羅斯談判。最後,他通過與俄羅斯帝國的財政大臣維特的交易,終於完成了第二階段的目標。
然後是第三階段——挑撥離間。
“俄羅斯帝國?怎麽會提到俄羅斯?”
“幾個月前,我和海因裏希王子一同訪問了俄羅斯,海因裏希王子的夫人伊蓮妮王妃想見她的妹妹,也就是亞曆山德拉皇後。我正巧陪同二人同行。”
漢斯用一種仿佛要揭示重大秘密的隱秘語氣繼續說道:
“當我拜見尼古拉二世陛下時,沙皇私下請求海因裏希王子,希望能購買德意誌帝國的武器。”
“什麽?”
“等等,難道前些日子在遠東俄羅斯發現的德國製造武器,真的是德國賣給俄羅斯的?”
顯然,阿瑟·貝爾福受到了震驚,他不由得站起身來大聲說道。
看來英國已經察覺到德國武器流入俄羅斯的情況了。
‘也是,畢竟英國和日本的間諜在俄羅斯活動正盛。’
但沒關係。從貝爾福的反應來看,他似乎並不知道詳細的內幕。
因此,漢斯點頭迴應貝爾福,假裝他的說法完全正確,並繼續說道:
“是的,果然您已經知道了。”
“難道這也是你的手筆?”
‘沒錯,就是我。’
......當然,他可不會蠢到直接承認這一點。
這件事必須隱瞞。
“不,陛下。當時我是反對的。”
漢斯毫不眨眼地撒了謊,當然,還摻雜了一點真相。
“不過,您也知道皇帝陛下對日本人的看法,尤其是在英日同盟的背景下,陛下那時候簡直失去了理智......”
“確實,若是那個凱撒,還真有可能做出這種事。”
“頗有說服力......”
蘭斯當侯爵和張伯倫大臣連連點頭,似乎覺得漢斯的話很有道理。
實際上,當日俄戰爭爆發時,威廉二世確實公開表示要幫助俄羅斯對抗日本。
當然,他並沒有實際提供幫助,僅僅是喊了幾句口號而已。
“但還是奇怪,那些容克貴族竟然容許向俄羅斯出售武器?”
愛德華七世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漢斯說道。
就像這位國王所說,那些貴族最初確實不歡迎漢斯的提議。
無論是比洛首相,還是施裏芬總參謀長,起初都表示反對。
‘要不是瓦德西無意中幫了我一把,我恐怕也難以成功。’
不過,瓦德西似乎因為這件事氣得不輕,離開了柏林,直接從第三軍總監的位置上退休,轉而擔任監察官,迴到了漢諾威。
但無論如何,那個老家夥的事情無關緊要。此時,最重要的是讓愛德華七世相信他的說辭。
“這是維特的推動。”
“維特?”
“是的,俄羅斯的財政大臣。最初說服沙皇從德國購買武器的也是他。畢竟俄羅斯的遠東軍隊當時根本處於無法作戰的狀態,尤其是在對抗日本的情況下。”
“嗯,這確實不是尼古拉二世能夠想出來的主意。”
“可為什麽是維特?”
麵對張伯倫的問題,漢斯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歎了口氣迴答道:
“是因為別佐布拉佐夫派係。盡管維特反對,但那些人為了私利,強行推進遠東擴張,導致遠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急劇上升。於是,維特選擇了購買武器作為權宜之計。如果無法避免戰爭,至少要做好準備。”
“別佐布拉佐夫派係......如果是這樣,那維特的行動就可以理解了。”
“維特財政大臣答應,為了換取德國向俄羅斯出售武器,俄羅斯會以更低的價格供應小麥,同時承諾這些武器隻在遠東地區使用。”
當然,這些承諾都是假的,根本不存在。
維特隻是單純與他達成了一筆交易而已。
“這樣的條件,容克貴族們確實有可能接受......”
“但漢斯,為什麽要向我們英國透露這些?你是打算背叛威廉嗎?”
麵對愛德華七世的質問,他搖了搖頭。
“不是的,陛下,這對德意誌帝國更有利。”
“有利?”
“俄羅斯帝國總有一天會成為德國的敵人。我們為什麽要幫助它?況且,現在俄羅斯正在打破遠東的平衡。”
“嗯,這倒是事實。”
聽到“平衡”一詞,一直熱衷於平衡外交的英國人紛紛點頭。
“不過,維特既然鐵了心要從德國購買武器來加強遠東防禦,這勢必讓本就有可能戰敗的日本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如果日本在戰爭中被俄羅斯徹底擊敗......”
“......俄羅斯佬就會向海上擴張。該死,絕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費舍爾海軍上將似乎忘了這是一個重要的場合,憤怒地吼出了這句話。
但沒有人責怪他。
阻止俄羅斯向海洋擴張,是所有英國人的共同信念。
更何況,他早已提前埋下了日俄戰爭這顆“魚餌”。
這套說辭不可能不起作用。
“費舍爾上將說得對,陛下。我們無論如何都必須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尤其是因為無畏艦計劃導致首相位置岌岌可危的阿瑟·貝爾福,此刻更是滿臉焦慮地對愛德華七世陳述著他的看法。
畢竟,如果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獲勝並向海洋擴張,貝爾福恐怕連自己的政治生涯都保不住,甚至會危及自身性命。
他這是在為自己的生存做最後的掙紮。
“我有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戰爭爆發後,我會想辦法說服凱撒陛下對俄羅斯施壓,最終將其拉到談判桌上。”
“男爵,你的意思是要調停俄羅斯和日本之間的戰爭?”
聽到張伯倫的話,漢斯點了點頭。
“是的,盡管可能需要向俄羅斯稍作妥協,但關鍵在於阻止俄羅斯向海洋擴張,不是嗎?”
“哦?詳細說說你的計劃。”
“讓俄羅斯帝國撤出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同時將北滿洲地區交給他們作為補償。”
漢斯把當初在俄羅斯時提議給維特的方案,原封不動地轉述給了愛德華七世和英國政府。
這是雙重協議。
我們的貝爾福先生最擅長的手段。
當然,這個提議與後來在巴勒斯坦引發腥風血雨的麥克馬洪宣言和貝爾福宣言不同。
他這項計劃,除了苦一苦日本外,其他各方都能感到滿意。
“北滿洲嗎......不過俄羅斯真的會放棄旅順這樣一個不凍港嗎?最初,俄羅斯帝國推行擴張政策,不就是為了占有不凍港嗎?”
蘭斯當侯爵說道。
然而,他的話中有一個嚴重的錯誤。
事實上,與外界的普遍認知不同,俄羅斯帝國並沒有那麽執著於不凍港。
這是在“大博弈”時期,作為海洋帝國的英國與俄羅斯對立過程中,逐漸被視為定論的一種誤解。
“最初俄羅斯向遠東和沿海地區擴張,僅僅是為了獲取毛皮資源罷了。”
像海參崴和旅順這樣的不凍港,不過是這一過程中意外得到的副產品。
而且最重要的是,俄羅斯帝國的對外貿易中心並非海運,而是通過陸路進行的貿易。
陸上貿易的收入遠遠超過海上貿易,而俄羅斯帝國的大部分海上航線主要用於進口,而非出口。
“正因為如此,維特才能輕易放棄旅順。反正這是個與本土分離,難以長期守住的地方。”
當然,漢斯並不需要特意向英國人說明俄羅斯擴張政策的真相。
他們保持這種誤解,對他反而更有利。
“關於這一點,我已經有了充分的考慮,侯爵閣下。所以,您大可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讚成。雖然無法完全消除俄羅斯在遠東的影響力,但這最終也符合我們英國的利益。”
“不過,俄羅斯會接受德國的調解嗎?這是個疑問。”
“正如張伯倫大臣所說,因此我打算讓美國來擔任調解角色。”
“美國嗎......這是個不錯的選擇,美國在太平洋也有利益,他們應該會對此提案持積極態度。”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解決委內瑞拉的問題。”
漢斯說道。
“如果英國同意我的提案,我會親自前往美國,將委內瑞拉問題妥善解決,同時順便談及俄羅斯的問題。”
“漢斯,你親自去?”
“是的,如我所說,我希望與英國保持友好關係。我認為這最符合德意誌帝國的利益。”
“可英德同盟的議題實際上已經終結了吧。”
張伯倫說道。
看樣子,英德同盟的挫折讓他對漢斯的提議持懷疑態度。
但那時和現在不同。
那時沒有他,現在他來了!
“我並不是說兩國要立刻締結同盟,從這樣的小型合作開始,逐步積累友好關係。我想這對英國而言,也並非壞事吧?”
“嗯......”
同盟的事,反正慢慢考慮也不遲。
坦率地說,隻要英國在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就已經足夠讓德意誌帝國獲益。
“那麽,您是同意了嗎?”
“如果這是最佳選擇的話。”
與其他人簡單商議後,愛德華七世這樣說道,並握住了漢斯的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英國其實已經別無選擇。
第三階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