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成為外交官以來,這麽荒唐的事還是頭一次遇到。”
臉上滿是陰雲的德爾卡塞外交部長歎了口氣,無奈地搖了搖頭。
正如他所說,這件事確實荒唐至極。
雖說該發生的事總會發生,但無論如何,血腥星期天尚未發生,誰能想到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嘭!”地冒出了波將金號叛亂呢?
為什麽每次發生海戰,總會伴隨著這種偶然事故?
漢斯覺得這樣下去自己遲早會得神經衰弱。
“我明明本本分分也沒怎麽搞事啊,怎麽覺得這個世界仿佛專門針對我似的?”
值得慶幸的是,至少這次的混亂局麵,與德意誌帝國無關。
而且也與英國、法國無關。
“哈哈哈哈......”
這場災難的製造者是俄羅斯帝國,這點從表情空洞、仿佛被徹底燃盡的維特臉上就能看出來。
維特顯然也完全沒有預料到波將金號叛亂,因此麵對鋪天蓋地的責難目光,他也感到無比冤枉,但事實就是如此。
更糟糕的是,波將金號肇事後竟然還失控跑了,現在整個地中海都陷入混亂。
波將金號是前無畏艦,或者說,在前腓特烈級戰艦中,也算相當先進的戰艦。
這艘先進戰艦在完全不受控製的情況下在地中海橫衝直撞,無論是其原主俄羅斯帝國,還是其他國家,顯然都無法容忍。
“那麽?俄羅斯方麵究竟打算如何對這件事負責?”
“......”
暴跳如雷的英國首相貝爾福語氣嘲諷地質問維特。
由於這次事件,英國地中海艦隊損失了四艘驅逐艦,多艘戰艦受損,不得不暫時撤迴整修。
而法國地中海艦隊的情況比英國更糟,外長德爾卡塞的眼神更是冰冷至極。
“我真懷疑俄羅斯帝國是否真的是我們法國的盟友,搞得我在議會要挨罵了。”
“......就算有十張嘴,我也無話可說。”
“所以說,幹嘛非要把事情拖得這麽複雜,直接點多好啊......”
麵對德爾卡塞的尖銳言辭,維特低垂著頭,似乎無地自容。
當然,德爾卡塞這話更多是衝著製造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別佐布拉佐夫而發的。
“算了,打起精神吧。”
漢斯壓低聲音,輕聲安慰著消沉的維特。
德國艦隊受損最輕,他才有餘力說這種話,若是損失慘重,他恐怕也會冷眼看待維特。
至於摩洛哥海戰的根本原因——別佐布拉佐夫,自然更不用提了。
不管貝爾福和德爾卡塞如何言辭犀利,維特都找不出絲毫的借口。
雖然這場風波中損失最慘重的是沉沒了戰艦的俄羅斯帝國,但若還有點羞恥心,俄羅斯也無法在這種場合自稱受害者。
甚至連會議期間一直胡言亂語的別佐布拉佐夫,都因四麵八方的冰冷目光而噤若寒蟬,躲在角落裏沉默不語,更別說維特了。
如今,俄羅斯帝國在這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幾乎成了眾矢之的。
“無論如何,這種荒誕的鬧劇絕不能演變成戰爭。”
日俄戰爭的教訓已經讓塹壕戰廣為流傳。
如果此刻引發世界大戰,那無異於大家一起葬身塹壕的深淵。
“維特部長,還是先讓黑海艦隊返航吧。”
“當然得這樣,況且他們也沒別的選擇。”
為了盡力平息局勢,漢斯主動提議。裏希特霍芬外長點頭表示認同。
實際上,正如裏希特霍芬所言,俄羅斯帝國除了讓黑海艦隊迴到塞瓦斯托波爾別無選擇。
黑海艦隊損失慘重,更糟的是,始作俑者波將金號依舊在地中海肆意遊蕩。
俄羅斯帝國必須優先抓迴波將金號,哪怕放下一切其他事務。
畢竟,他們已經因荒唐的失誤失去了“十二使徒”號這一艘寶貴戰艦,如果再加上波將金號,那簡直是“買一送一”的災難。
“貝爾福首相,等俄羅斯艦隊撤離,我們也該撤軍了。不管過程如何,目標已經達成了。繼續逼迫俄羅斯隻會適得其反。”
“哼,你說得對。”
“德爾卡塞部長也是一樣。坦白講,這件事鬧大對法國沒什麽好處。法國的目標本就是讓英國和德國退出摩洛哥,不是嗎?現在就讓這場會議收尾吧。”
“......雖然不太滿意,但也隻能這樣了。隻要英國和德國退出摩洛哥,我們法國也會撤退。”
德爾卡塞外長歎了口氣,點頭同意。
反正雙方都不希望戰爭爆發,這是最好的結果了。
“至於俄羅斯和日本之間的協議問題......”
“那件事,我會再向陛下稟明一次。”
維特這麽迴答了。但鑒於俄羅斯犯下的那些事,協議條件恐怕會比原本更加不利。
至少,附帶的蒙古已經確定會被剔除。
“這次希望決策不要再拖延了。”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至少在今年之內會給出答複。事到如今,我相信不會再有人說些無稽之談了。”
麵對裏希特霍芬外長的這番話,維特如此迴答,並向一旁的別佐夫拉佐夫投去冰冷的目光。
如果一開始別佐夫拉佐夫不是為了個人私利無謂地固執己見,黑海艦隊根本不可能出擊,日俄戰爭也早該結束了。
“呃......”
別佐夫拉佐夫顯然明白這一點,因此麵對維特冷若冰霜的目光,隻能別過頭,露出一副死氣沉沉的表情,無法反駁。
就這樣,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結束了。
與艱難的會議過程相比,這樣的結局未免顯得過於荒唐和平淡。
但正如之前所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盡管曾發生過四國艦隊間的交戰,但無論是漢斯,還是其他人,都不願再讓事態進一步擴大。
更何況,各國的處境也不容樂觀。
首先,已經與日本開戰的俄羅斯自不必說;而法國,作為與俄羅斯結盟的國家,不僅因盟友惹事而被拖累,甚至成為了主動開戰的一方,因此也不可能強硬。
英國方麵,由於這次事件已與法國和俄羅斯徹底交惡,自然不願進一步刺激兩國。而德國本來就隻是隨英國而來,受到的損失最小,也沒有擴大戰事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德國、英國、法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想因為荒唐的“波將金號叛亂”提前十年引發世界大戰。
因此,眾人一致決定將摩洛哥海戰這一愚蠢的行為定性為偶發事故,並翻篇。
“男爵,為了英德兩國的未來,我想我們很快就會進行緊密的談話。”
離開會場時,阿瑟·貝爾福湊近漢斯低聲說道。
看來,貝爾福和英國人通過這次事件,已經徹底下定決心選擇站在哪一邊了。
“話說迴來,羅傑特溫斯基上將接下來會怎麽樣呢?”
這次之所以能以這樣的結局收場,正是因為齊諾維·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的英勇犧牲,使損失得以控製在一定範圍內。
然而,羅傑特溫斯基上將自己恐怕難逃責任。
不論事態如何發展,沙皇都不會輕易放過他。畢竟不僅未能事先阻止“波將金號叛亂”,他還舉起白旗向敵人投降,讓俄羅斯帝國的顏麵盡失。
在這種情況下,最壞的可能是,上將迴到俄羅斯後,被迫以不光彩的方式脫下軍裝。或許,在此之前,他會主動引咎辭職。
“或許我得考慮寫一封請願書,向尼古拉二世懇求寬恕羅傑特溫斯基上將。”
漢斯默默地這樣想,抬頭望向天空,臉上滿是複雜的神情。
從結果來看,德國的確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這一結局著實讓人感到五味雜陳。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帝國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無果而終,隨著時間流逝,又一個冬天悄然來臨。
然而,俄羅斯帝國的人民仍在因看不到盡頭的戰爭而飽受苦難。
在摩洛哥危機之後,幸存的黑海艦隊艦艇在返迴塞瓦斯托波爾之前瘋狂追捕在地中海遊蕩的“波將金號”,最終在克裏特島附近海域成功將其製伏。
製伏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
毫無疑問,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接納“波將金號”——這個不僅發動叛亂,還在摩洛哥海戰中引發重大事故的罪魁禍首。由於缺乏糧食和飲用水,船員們之間爆發了內訌。
雖然仍有一些人堅持叛亂,但“波將金號”的大部分船員隻是隨波逐流,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叛亂。因此,這樣的結局似乎早已注定。
最終,占據“波將金號”的船員釋放了被俘的軍醫和軍中牧師,並以不追究罪責為條件投降。而領導叛亂的瓦庫連丘克和馬秋申科等人則要麽潛逃,要麽被俄羅斯當局逮捕。
就這樣,“波將金號”叛亂落下帷幕。盡管維特信誓旦旦地承諾再一次說服沙皇,但尼古拉二世卻依然猶豫不決,不願結束戰爭。
“維特,你被免去財政大臣職務。”
“陛下......!”
“至於別佐布拉佐夫,你現在就從我眼前消失吧。別再妄想踏入冬宮一步!”
憤怒於摩洛哥的醜聞,尼古拉二世罷免了維特的財政大臣職務,並將別佐布拉佐夫驅逐出宮。
但他卻對羅傑特溫斯基海軍上將網開一麵,允許他體麵辭職。
然而,尼古拉二世隨後聲稱黑海艦隊的失敗純屬運氣不佳,並計劃派遣波羅的海艦隊前往遠東,以挽迴摩洛哥醜聞的顏麵。
維特雖然失去了財政大臣職位,但仍擔任國務委員,因此與其他俄羅斯官員、軍方高層及貴族們一致反對沙皇這一冒險的計劃。
這是很正常的結果。
目前俄羅斯海軍中唯一有能力執行遠東遠征的羅傑特溫斯基上將已因摩洛哥海戰的責任辭職。此外,“波將金號”叛亂和摩洛哥海戰的損失使得俄羅斯海軍內部士氣低落。
就這樣,與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一樣,時間毫無意義地流逝著。而戰爭導致的物價飆升、過度的糧食出口政策引發的糧荒,以及為籌集軍費而征收的沉重稅收,使得俄羅斯工人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
他們也有耳有眼,也大致了解當前的局勢。
他們清楚地知道,隻要沙皇不再固執,戰爭本可以結束。
“這裏是援助金,希望能對你們的活動有所幫助。”
“雖然我不想背叛祖國,但為了革命,別無選擇。多謝了。”
為了迫使俄羅斯帝國盡快結束戰爭,包括明石元二郎和西德尼·賴利在內的日本和英國間諜向俄羅斯的革命者提供了資金,為怒火中燒的工人階級火上澆油,工人們的不滿情緒已達危險邊緣。
“大家請冷靜。”
此時,深受俄羅斯工人支持的格奧爾吉·阿波洛諾維奇·加邦(Гeopгnn Апoллohoвnч Гaпoh)神父走到憤怒而饑餓的工人們麵前。
“讓我們直接向陛下請求:結束戰爭,給我們帶來和平,為饑餓的子民賜予麵包。”
“哦哦......!”
“皇帝陛下是一位仁慈的君主。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前往冬宮,表達我們的真誠,他一定會接受我們的請求。”
加邦神父麵帶慈愛地說道,工人們紛紛點頭,覺得很有道理。
讓我們去見俄國的君主、俄羅斯人民的父——沙皇。
隻要我們親自請求和平,他一定會答應。
滿懷對沙皇的忠誠和信任,俄羅斯工人們天真地相信了這一點,決定跟隨加邦神父前往冬宮。
看到這一幕,加邦神父在心中鬆了一口氣。
此時,工人們的不滿和憤怒已到達極限。
若任由情況繼續發展,爆發大規模罷工或暴動將是不可避免的。
加邦神父對當局的解決方式已了然於心。
“又會掀起腥風血雨吧。”
動用軍隊和哥薩克騎兵進行武力鎮壓——這就是俄羅斯帝國處理工人罷工和示威的方式。
出於對工人的真切關懷,加邦神父想要阻止這一切。
此外,他本人反對激進革命,主張以更少流血的方式改善工人待遇,這也是他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之一。
加邦神父的行動還得到了俄羅斯帝國秘密警察“公共安全與秩序保衛部”(即“奧克瑞納okhrana”)的財政支持,不過這是另一迴事。
就這樣,1904年12月12日星期一,按照俄羅斯東正教使用的儒略曆,這一天是11月29日,也就是首任君士坦丁堡主教、俄羅斯的守護聖徒聖安德烈節的前夕。
大約五萬名工人跟隨加邦神父,沒有前往教堂,而是向著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所在的冬宮進發。
臉上滿是陰雲的德爾卡塞外交部長歎了口氣,無奈地搖了搖頭。
正如他所說,這件事確實荒唐至極。
雖說該發生的事總會發生,但無論如何,血腥星期天尚未發生,誰能想到偏偏在這個時候,又“嘭!”地冒出了波將金號叛亂呢?
為什麽每次發生海戰,總會伴隨著這種偶然事故?
漢斯覺得這樣下去自己遲早會得神經衰弱。
“我明明本本分分也沒怎麽搞事啊,怎麽覺得這個世界仿佛專門針對我似的?”
值得慶幸的是,至少這次的混亂局麵,與德意誌帝國無關。
而且也與英國、法國無關。
“哈哈哈哈......”
這場災難的製造者是俄羅斯帝國,這點從表情空洞、仿佛被徹底燃盡的維特臉上就能看出來。
維特顯然也完全沒有預料到波將金號叛亂,因此麵對鋪天蓋地的責難目光,他也感到無比冤枉,但事實就是如此。
更糟糕的是,波將金號肇事後竟然還失控跑了,現在整個地中海都陷入混亂。
波將金號是前無畏艦,或者說,在前腓特烈級戰艦中,也算相當先進的戰艦。
這艘先進戰艦在完全不受控製的情況下在地中海橫衝直撞,無論是其原主俄羅斯帝國,還是其他國家,顯然都無法容忍。
“那麽?俄羅斯方麵究竟打算如何對這件事負責?”
“......”
暴跳如雷的英國首相貝爾福語氣嘲諷地質問維特。
由於這次事件,英國地中海艦隊損失了四艘驅逐艦,多艘戰艦受損,不得不暫時撤迴整修。
而法國地中海艦隊的情況比英國更糟,外長德爾卡塞的眼神更是冰冷至極。
“我真懷疑俄羅斯帝國是否真的是我們法國的盟友,搞得我在議會要挨罵了。”
“......就算有十張嘴,我也無話可說。”
“所以說,幹嘛非要把事情拖得這麽複雜,直接點多好啊......”
麵對德爾卡塞的尖銳言辭,維特低垂著頭,似乎無地自容。
當然,德爾卡塞這話更多是衝著製造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別佐布拉佐夫而發的。
“算了,打起精神吧。”
漢斯壓低聲音,輕聲安慰著消沉的維特。
德國艦隊受損最輕,他才有餘力說這種話,若是損失慘重,他恐怕也會冷眼看待維特。
至於摩洛哥海戰的根本原因——別佐布拉佐夫,自然更不用提了。
不管貝爾福和德爾卡塞如何言辭犀利,維特都找不出絲毫的借口。
雖然這場風波中損失最慘重的是沉沒了戰艦的俄羅斯帝國,但若還有點羞恥心,俄羅斯也無法在這種場合自稱受害者。
甚至連會議期間一直胡言亂語的別佐布拉佐夫,都因四麵八方的冰冷目光而噤若寒蟬,躲在角落裏沉默不語,更別說維特了。
如今,俄羅斯帝國在這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幾乎成了眾矢之的。
“無論如何,這種荒誕的鬧劇絕不能演變成戰爭。”
日俄戰爭的教訓已經讓塹壕戰廣為流傳。
如果此刻引發世界大戰,那無異於大家一起葬身塹壕的深淵。
“維特部長,還是先讓黑海艦隊返航吧。”
“當然得這樣,況且他們也沒別的選擇。”
為了盡力平息局勢,漢斯主動提議。裏希特霍芬外長點頭表示認同。
實際上,正如裏希特霍芬所言,俄羅斯帝國除了讓黑海艦隊迴到塞瓦斯托波爾別無選擇。
黑海艦隊損失慘重,更糟的是,始作俑者波將金號依舊在地中海肆意遊蕩。
俄羅斯帝國必須優先抓迴波將金號,哪怕放下一切其他事務。
畢竟,他們已經因荒唐的失誤失去了“十二使徒”號這一艘寶貴戰艦,如果再加上波將金號,那簡直是“買一送一”的災難。
“貝爾福首相,等俄羅斯艦隊撤離,我們也該撤軍了。不管過程如何,目標已經達成了。繼續逼迫俄羅斯隻會適得其反。”
“哼,你說得對。”
“德爾卡塞部長也是一樣。坦白講,這件事鬧大對法國沒什麽好處。法國的目標本就是讓英國和德國退出摩洛哥,不是嗎?現在就讓這場會議收尾吧。”
“......雖然不太滿意,但也隻能這樣了。隻要英國和德國退出摩洛哥,我們法國也會撤退。”
德爾卡塞外長歎了口氣,點頭同意。
反正雙方都不希望戰爭爆發,這是最好的結果了。
“至於俄羅斯和日本之間的協議問題......”
“那件事,我會再向陛下稟明一次。”
維特這麽迴答了。但鑒於俄羅斯犯下的那些事,協議條件恐怕會比原本更加不利。
至少,附帶的蒙古已經確定會被剔除。
“這次希望決策不要再拖延了。”
“這個問題不用擔心。至少在今年之內會給出答複。事到如今,我相信不會再有人說些無稽之談了。”
麵對裏希特霍芬外長的這番話,維特如此迴答,並向一旁的別佐夫拉佐夫投去冰冷的目光。
如果一開始別佐夫拉佐夫不是為了個人私利無謂地固執己見,黑海艦隊根本不可能出擊,日俄戰爭也早該結束了。
“呃......”
別佐夫拉佐夫顯然明白這一點,因此麵對維特冷若冰霜的目光,隻能別過頭,露出一副死氣沉沉的表情,無法反駁。
就這樣,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結束了。
與艱難的會議過程相比,這樣的結局未免顯得過於荒唐和平淡。
但正如之前所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盡管曾發生過四國艦隊間的交戰,但無論是漢斯,還是其他人,都不願再讓事態進一步擴大。
更何況,各國的處境也不容樂觀。
首先,已經與日本開戰的俄羅斯自不必說;而法國,作為與俄羅斯結盟的國家,不僅因盟友惹事而被拖累,甚至成為了主動開戰的一方,因此也不可能強硬。
英國方麵,由於這次事件已與法國和俄羅斯徹底交惡,自然不願進一步刺激兩國。而德國本來就隻是隨英國而來,受到的損失最小,也沒有擴大戰事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德國、英國、法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想因為荒唐的“波將金號叛亂”提前十年引發世界大戰。
因此,眾人一致決定將摩洛哥海戰這一愚蠢的行為定性為偶發事故,並翻篇。
“男爵,為了英德兩國的未來,我想我們很快就會進行緊密的談話。”
離開會場時,阿瑟·貝爾福湊近漢斯低聲說道。
看來,貝爾福和英國人通過這次事件,已經徹底下定決心選擇站在哪一邊了。
“話說迴來,羅傑特溫斯基上將接下來會怎麽樣呢?”
這次之所以能以這樣的結局收場,正是因為齊諾維·羅傑特溫斯基上將的英勇犧牲,使損失得以控製在一定範圍內。
然而,羅傑特溫斯基上將自己恐怕難逃責任。
不論事態如何發展,沙皇都不會輕易放過他。畢竟不僅未能事先阻止“波將金號叛亂”,他還舉起白旗向敵人投降,讓俄羅斯帝國的顏麵盡失。
在這種情況下,最壞的可能是,上將迴到俄羅斯後,被迫以不光彩的方式脫下軍裝。或許,在此之前,他會主動引咎辭職。
“或許我得考慮寫一封請願書,向尼古拉二世懇求寬恕羅傑特溫斯基上將。”
漢斯默默地這樣想,抬頭望向天空,臉上滿是複雜的神情。
從結果來看,德國的確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這一結局著實讓人感到五味雜陳。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俄羅斯帝國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無果而終,隨著時間流逝,又一個冬天悄然來臨。
然而,俄羅斯帝國的人民仍在因看不到盡頭的戰爭而飽受苦難。
在摩洛哥危機之後,幸存的黑海艦隊艦艇在返迴塞瓦斯托波爾之前瘋狂追捕在地中海遊蕩的“波將金號”,最終在克裏特島附近海域成功將其製伏。
製伏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
毫無疑問,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接納“波將金號”——這個不僅發動叛亂,還在摩洛哥海戰中引發重大事故的罪魁禍首。由於缺乏糧食和飲用水,船員們之間爆發了內訌。
雖然仍有一些人堅持叛亂,但“波將金號”的大部分船員隻是隨波逐流,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叛亂。因此,這樣的結局似乎早已注定。
最終,占據“波將金號”的船員釋放了被俘的軍醫和軍中牧師,並以不追究罪責為條件投降。而領導叛亂的瓦庫連丘克和馬秋申科等人則要麽潛逃,要麽被俄羅斯當局逮捕。
就這樣,“波將金號”叛亂落下帷幕。盡管維特信誓旦旦地承諾再一次說服沙皇,但尼古拉二世卻依然猶豫不決,不願結束戰爭。
“維特,你被免去財政大臣職務。”
“陛下......!”
“至於別佐布拉佐夫,你現在就從我眼前消失吧。別再妄想踏入冬宮一步!”
憤怒於摩洛哥的醜聞,尼古拉二世罷免了維特的財政大臣職務,並將別佐布拉佐夫驅逐出宮。
但他卻對羅傑特溫斯基海軍上將網開一麵,允許他體麵辭職。
然而,尼古拉二世隨後聲稱黑海艦隊的失敗純屬運氣不佳,並計劃派遣波羅的海艦隊前往遠東,以挽迴摩洛哥醜聞的顏麵。
維特雖然失去了財政大臣職位,但仍擔任國務委員,因此與其他俄羅斯官員、軍方高層及貴族們一致反對沙皇這一冒險的計劃。
這是很正常的結果。
目前俄羅斯海軍中唯一有能力執行遠東遠征的羅傑特溫斯基上將已因摩洛哥海戰的責任辭職。此外,“波將金號”叛亂和摩洛哥海戰的損失使得俄羅斯海軍內部士氣低落。
就這樣,與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一樣,時間毫無意義地流逝著。而戰爭導致的物價飆升、過度的糧食出口政策引發的糧荒,以及為籌集軍費而征收的沉重稅收,使得俄羅斯工人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
他們也有耳有眼,也大致了解當前的局勢。
他們清楚地知道,隻要沙皇不再固執,戰爭本可以結束。
“這裏是援助金,希望能對你們的活動有所幫助。”
“雖然我不想背叛祖國,但為了革命,別無選擇。多謝了。”
為了迫使俄羅斯帝國盡快結束戰爭,包括明石元二郎和西德尼·賴利在內的日本和英國間諜向俄羅斯的革命者提供了資金,為怒火中燒的工人階級火上澆油,工人們的不滿情緒已達危險邊緣。
“大家請冷靜。”
此時,深受俄羅斯工人支持的格奧爾吉·阿波洛諾維奇·加邦(Гeopгnn Апoллohoвnч Гaпoh)神父走到憤怒而饑餓的工人們麵前。
“讓我們直接向陛下請求:結束戰爭,給我們帶來和平,為饑餓的子民賜予麵包。”
“哦哦......!”
“皇帝陛下是一位仁慈的君主。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前往冬宮,表達我們的真誠,他一定會接受我們的請求。”
加邦神父麵帶慈愛地說道,工人們紛紛點頭,覺得很有道理。
讓我們去見俄國的君主、俄羅斯人民的父——沙皇。
隻要我們親自請求和平,他一定會答應。
滿懷對沙皇的忠誠和信任,俄羅斯工人們天真地相信了這一點,決定跟隨加邦神父前往冬宮。
看到這一幕,加邦神父在心中鬆了一口氣。
此時,工人們的不滿和憤怒已到達極限。
若任由情況繼續發展,爆發大規模罷工或暴動將是不可避免的。
加邦神父對當局的解決方式已了然於心。
“又會掀起腥風血雨吧。”
動用軍隊和哥薩克騎兵進行武力鎮壓——這就是俄羅斯帝國處理工人罷工和示威的方式。
出於對工人的真切關懷,加邦神父想要阻止這一切。
此外,他本人反對激進革命,主張以更少流血的方式改善工人待遇,這也是他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之一。
加邦神父的行動還得到了俄羅斯帝國秘密警察“公共安全與秩序保衛部”(即“奧克瑞納okhrana”)的財政支持,不過這是另一迴事。
就這樣,1904年12月12日星期一,按照俄羅斯東正教使用的儒略曆,這一天是11月29日,也就是首任君士坦丁堡主教、俄羅斯的守護聖徒聖安德烈節的前夕。
大約五萬名工人跟隨加邦神父,沒有前往教堂,而是向著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所在的冬宮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