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見到你,馬哈雷羅酋長。我是漢斯·馮·喬男爵。”
“......我是塞繆爾·馬哈雷羅。”
塞繆爾·馬哈雷羅在與漢斯握手時,盡管麵帶平靜,卻難以掩飾對眼前這個少年的驚訝神情。
當他最初得知對方要來到瓦特貝格時,他便覺得,終究是來了。
正如洛伊特溫所警告的,德意誌帝國在短短數月內便派遣了軍隊前來,占據了他們的土地。
軍隊的規模竟高達一萬餘人。
這樣的龐大陣容讓赫雷羅人甚至連塞繆爾·馬哈雷羅都感到震驚。
“他們一定是想將我們赫雷羅人趕盡殺絕。”
塞繆爾·馬哈雷羅早已清楚,德國定居者們一直在喊著要對赫雷羅人進行血腥報複。
而他也很明白,遠在歐洲的德國人對他們的看法恐怕也好不到哪裏去。
如果他們真的像口頭上所說的那樣渴望和平,就不會派遣軍隊來了。
塞繆爾·馬哈雷羅一度懷疑,自己所做的選擇是否是個錯誤。但他很快搖了搖頭。
這不是誰逼迫的決定,而是他和赫雷羅人共同的選擇。
他們選擇了寧死不屈,而不是如奴隸般苟活。
即使最終戰死在此,他也無怨無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拚盡全力直到最後。
帶著這樣的決心再次堅定立場的馬哈雷羅,卻發現德國軍隊竟然出乎他的意料,表現出了談判的意願。
盡管他擔心這可能是一個陷阱,但聽說那位被德皇任命為平叛負責人的人物要親自前來瓦特貝格,他還是決定接受德國軍隊的提議。
於是,塞繆爾·馬哈雷羅見到了自稱漢斯·馮·喬男爵的貴族。
在整個西南非洲殖民地都聲名在外的男爵,竟然是個看起來還需要兩三年才能真正長成戰士的少年。
而且他的膚色與隨行的洛伊特溫總督和其他德國軍官都不同。
當然,他也並非黑人。
“話說迴來,遠在東方好像的確有皮膚泛黃的人種。”
塞繆爾·馬哈雷羅第一次親眼見到黃種人。這或許也是為何對方不像其他白人那樣對與他握手感到排斥。
馬哈雷羅對眼前的少年產生了興趣,開口問道:
“那麽,您今天來見我是為了什麽?”
“平叛者主動找上叛軍,理由隻有一個。”
“想要我們投降吧。”
聽了塞繆爾·馬哈雷羅的話,赫雷羅人竊竊私語。
但男爵似乎並未在意,他飲下一杯褐色液體後,繼續說道:
“我認為,現在正是放下武器的好時機。”
“在您承諾廢除對赫雷羅人的歧視並改善待遇之前,這是不可能的。”
“廢除歧視?你應該很清楚這有多麽困難吧?盡管可以通過法律去禁止,但要改變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並不容易。就連我自己,雖然深得皇帝陛下的信任,卻仍然有人背後喊我是‘黃皮猴子’呢。”
男爵苦笑著說道,塞繆爾·馬哈雷羅沉默了。
看來黃種人也像黑人一樣,受到白人的歧視。
不過,憑塞繆爾·馬哈雷羅以往的經曆,這並不讓他感到驚訝。
“盡管如此,我仍會盡最大努力改善待遇,這對於殖民地的穩定也是必要的。”
“哼......”
洛伊特溫總督附和了男爵的話,而塞繆爾·馬哈雷羅則陷入了深思。
他很清楚,如果繼續與德國軍隊作戰,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
正因為如此,他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但是,如果什麽都無法改變,即使放下武器,又能有什麽意義呢?
此外,馬哈雷羅心中還有另一個疑慮。
“對於發動叛亂的後果會如何處置?”
“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責任,畢竟德國人的鮮血已經流淌。不過,考慮到你保護了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平民,我們會盡量對赫雷羅人寬大處理。我保證,不會再有人流血犧牲。”
“馬哈雷羅,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寬大的提議了。”
他明白。
通常情況下,所有主謀都會被吊死,而參與叛亂的族人也會被送往礦山或農場,淪為強製勞工。
但即便如此,馬哈雷羅仍無法貿然做出決定。
這是需要與族人商議的重要問題。
“請給我一些時間考慮。”
......
“塞繆爾·馬哈雷羅究竟會接受投降嗎?”
“這就難說了。隻能拭目以待。說實話,我也不能確定。”
在騎馬返迴溫得和克的路上,聽到身旁萊托福爾貝克上尉的提問,漢斯如此迴答。
他個人希望赫雷羅人的叛亂能就此平息,但這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事情。
俗話說,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更何況,即便塞繆爾·馬哈雷羅想要投降,赫雷羅人其他人的想法可能也不盡相同。
“這正是叛亂領袖經常麵臨的兩難境地之一啊。”
從馬哈雷羅的立場來看,如果部族成員不斷高喊要繼續與德國作戰,他也無法忽視這種唿聲。
古羅馬時期發起斯巴達克起義的斯巴達克斯不也是在考慮撤退的情況下,因無法勸阻堅持與羅馬作戰的部下,最終走上了絕路嗎?
眼下赫雷羅人叛亂之所以發展到這種地步,也是因為他們幾次打贏了殖民軍後,變得驕傲自滿的結果。這種情況再次發生並非不可能。
“看來,最終還是無法排除戰鬥發生的可能性。”
“那你說說看,如果你是指揮官,會如何攻擊赫雷羅人?”
漢斯很好奇。
這位未來的名將究竟會有什麽樣的想法呢?
聽到漢斯的提問,萊托福爾貝克沉思片刻,隨後開口道:
“據我觀察,瓦特貝格背靠山脈,麵前是河流,地形對防守極為有利。將赫雷羅人困在瓦特貝格,切斷他們的補給,讓他們活活餓死,這是最理想的策略。而且瓦特貝格裏不僅有戰士,還有許多平民,效果會更顯著。不過,這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恐怕國內不太會滿意這種做法。”
“哈哈,確實如此,畢竟皇帝陛下希望盡快平息叛亂。”
萊托福爾貝克苦笑著繼續說道:
“如果選擇發起進攻,就必須在一場戰鬥中徹底殲滅赫雷羅人。需要從多個方向壓製,確保他們無法從瓦特貝格逃脫。如果赫雷羅人成功突圍,他們的遊擊戰將使叛亂曠日持久,鎮壓起來也會更加困難。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必要的話,也得考慮采取焦土政策......”
萊托福爾貝克看了漢斯一眼,語氣有所猶豫。
他顯然察覺到漢斯並不支持焦土政策所帶來的針對赫雷羅人的屠殺行為。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過,戰爭最終是政治的延續。”
“是的,這一點我也明白。德意誌帝國的軍官中沒有人沒讀過《戰爭論》。”
“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戰爭應當是達成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不能成為目的本身。從這一點來說,通過屠殺赫雷羅人,德意誌帝國究竟能在政治上獲得什麽呢?殖民地定居者的滿意?”
“這個......”
“拋開種族歧視的視角不談,屠殺最終是政治上的最差選擇。它不僅會惡化德意誌帝國的外交聲譽,還會對殖民地的穩定和經濟造成負麵影響。”
二戰後,英國等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紛紛讓大部分殖民地獨立,並不是毫無緣由的。
殖民地的性價比過於低下。
從殖民地掠奪所得的收益,還不及維持殖民地和鎮壓像赫雷羅戰爭這樣的地方抵抗所花費的成本。
“奴隸製的消失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當然,廢除奴隸製確實也有“即使膚色不同,人也不應奴役他人”這種道德因素的推動。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工業革命的開始讓奴隸製在經濟上變得不再劃算。
簡單來說,養奴隸的成本太高。
他們畢竟是人,要讓他們幹活,就得提供食物和住所。
此外,奴隸製效率低下。
奴隸並不愚蠢,他們知道自己幹得再賣力,受益的隻有主人。
而如果因為奴隸工作不努力而對其進行嚴厲懲罰,導致奴隸受傷甚至死亡,損失的還是主人自己。
因此,在工業革命後,雇傭勞工比使用奴隸更加劃算,最終對廢除奴隸製起到了重要影響。
不過,美國南部因為工業革命提升了棉花的經濟價值,導致繼續維持奴隸製反而更有利,這倒是一個諷刺的例外。
然而,以工業為中心的北方需要的不是奴隸,而是勞動者,因此希望廢除奴隸製。對此表示反對的南方發動了叛亂,最終引發了南北戰爭。
無論如何,殖民地也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與其掠奪殖民地,不如通過貿易賺錢,從經濟上來看更加劃算。
正因如此,19世紀帝國主義風潮席卷全球時,殖民地擴張的活躍更多是出於激發愛國心和轉移對體製不滿者注意力的目的,而非經濟原因。
“甚至連英國除了印度以外的殖民地都被傳說是賠錢貨。”
當然,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時代的變遷,主張讓殖民地獨立的人道主義聲音逐漸增大也是原因之一,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無法承擔殖民地的維護費用而放棄的。
像隔壁法國那樣,像個哭鬧的孩子一樣死死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嚐試也確實存在。
不過,這些嚐試最終導致了什麽結果,大家不用多說都知道。
“說實話,比起殖民地,不如在經濟上讓其依附,然後長久剝削更加劃算。”
當然,這隻是漢斯的個人看法。
而且,從軍事上來說,殖民地的存在也未必是好事。
因為除了本土外,還需要保護的地方呈指數級增加。
比如說,一戰時期英國和法國無法對德意誌帝國取得優勢,就是因為英法的軍事力量因殖民地分散到了全世界。
反過來說,殖民地較少的德國能夠將更多的力量集中於本土。
當然,即便當時漢斯提議立即讓殖民地獨立,也隻會被當成瘋子看待,因此他並未將這些話說出口。
即使進入20世紀,帝國主義的狂潮依然未曾消退。
“不管怎樣,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絕不是一個好選擇。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其他部族的反感,甚至將他們也推向敵對的立場。”
“嗯,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是的,他們看到赫雷羅人被屠殺,會認為自己也有可能遭遇同樣的命運。”
實際上,盡管特羅塔將赫雷羅人見一個殺一個,但西南非洲殖民地的戰爭並未結束。
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發生後,曾協助德國軍隊的亨德裏克·維特布伊和納馬族看到德國軍隊的殘暴行為感到震驚,於是發動了反叛。
“就算納馬人與赫雷羅人關係並不好,也如此做了。”
在21世紀,非洲經常因為部族間的衝突而頻繁爆發內戰,但在20世紀初,也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就在幾年前,由亨德裏克·維特布伊領導的納馬人不僅反抗德國,還會攻擊流浪而來的赫雷羅人。
而當時領導西南非洲殖民地防衛隊的總督洛伊特溫和塞繆爾·馬哈雷羅曾聯手對抗納馬人。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真是一件充滿諷刺意味的事情。
曾反叛德國的亨德裏克·維特布伊和納馬族成了德國的盟友,而當時與德國並肩作戰的塞繆爾·馬哈雷羅和赫雷羅人卻成了德國的敵人。
“總之,除非麵臨最糟糕的情況,否則絕不能采用焦土戰術。這樣對德意誌帝國和西南非洲殖民地都沒有任何好處。”
“那麽,盡可能摧毀赫雷羅人的鬥誌,促成談判是最優解。”
“沒錯,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理想的情況。”
然而,可惜的是,漢斯的願望並未實現。
幾天後,從塞繆爾·馬哈雷羅和赫雷羅人那裏收到的迴複是“nein”。
拒絕投降。
“......我是塞繆爾·馬哈雷羅。”
塞繆爾·馬哈雷羅在與漢斯握手時,盡管麵帶平靜,卻難以掩飾對眼前這個少年的驚訝神情。
當他最初得知對方要來到瓦特貝格時,他便覺得,終究是來了。
正如洛伊特溫所警告的,德意誌帝國在短短數月內便派遣了軍隊前來,占據了他們的土地。
軍隊的規模竟高達一萬餘人。
這樣的龐大陣容讓赫雷羅人甚至連塞繆爾·馬哈雷羅都感到震驚。
“他們一定是想將我們赫雷羅人趕盡殺絕。”
塞繆爾·馬哈雷羅早已清楚,德國定居者們一直在喊著要對赫雷羅人進行血腥報複。
而他也很明白,遠在歐洲的德國人對他們的看法恐怕也好不到哪裏去。
如果他們真的像口頭上所說的那樣渴望和平,就不會派遣軍隊來了。
塞繆爾·馬哈雷羅一度懷疑,自己所做的選擇是否是個錯誤。但他很快搖了搖頭。
這不是誰逼迫的決定,而是他和赫雷羅人共同的選擇。
他們選擇了寧死不屈,而不是如奴隸般苟活。
即使最終戰死在此,他也無怨無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拚盡全力直到最後。
帶著這樣的決心再次堅定立場的馬哈雷羅,卻發現德國軍隊竟然出乎他的意料,表現出了談判的意願。
盡管他擔心這可能是一個陷阱,但聽說那位被德皇任命為平叛負責人的人物要親自前來瓦特貝格,他還是決定接受德國軍隊的提議。
於是,塞繆爾·馬哈雷羅見到了自稱漢斯·馮·喬男爵的貴族。
在整個西南非洲殖民地都聲名在外的男爵,竟然是個看起來還需要兩三年才能真正長成戰士的少年。
而且他的膚色與隨行的洛伊特溫總督和其他德國軍官都不同。
當然,他也並非黑人。
“話說迴來,遠在東方好像的確有皮膚泛黃的人種。”
塞繆爾·馬哈雷羅第一次親眼見到黃種人。這或許也是為何對方不像其他白人那樣對與他握手感到排斥。
馬哈雷羅對眼前的少年產生了興趣,開口問道:
“那麽,您今天來見我是為了什麽?”
“平叛者主動找上叛軍,理由隻有一個。”
“想要我們投降吧。”
聽了塞繆爾·馬哈雷羅的話,赫雷羅人竊竊私語。
但男爵似乎並未在意,他飲下一杯褐色液體後,繼續說道:
“我認為,現在正是放下武器的好時機。”
“在您承諾廢除對赫雷羅人的歧視並改善待遇之前,這是不可能的。”
“廢除歧視?你應該很清楚這有多麽困難吧?盡管可以通過法律去禁止,但要改變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並不容易。就連我自己,雖然深得皇帝陛下的信任,卻仍然有人背後喊我是‘黃皮猴子’呢。”
男爵苦笑著說道,塞繆爾·馬哈雷羅沉默了。
看來黃種人也像黑人一樣,受到白人的歧視。
不過,憑塞繆爾·馬哈雷羅以往的經曆,這並不讓他感到驚訝。
“盡管如此,我仍會盡最大努力改善待遇,這對於殖民地的穩定也是必要的。”
“哼......”
洛伊特溫總督附和了男爵的話,而塞繆爾·馬哈雷羅則陷入了深思。
他很清楚,如果繼續與德國軍隊作戰,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
正因為如此,他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但是,如果什麽都無法改變,即使放下武器,又能有什麽意義呢?
此外,馬哈雷羅心中還有另一個疑慮。
“對於發動叛亂的後果會如何處置?”
“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責任,畢竟德國人的鮮血已經流淌。不過,考慮到你保護了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平民,我們會盡量對赫雷羅人寬大處理。我保證,不會再有人流血犧牲。”
“馬哈雷羅,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寬大的提議了。”
他明白。
通常情況下,所有主謀都會被吊死,而參與叛亂的族人也會被送往礦山或農場,淪為強製勞工。
但即便如此,馬哈雷羅仍無法貿然做出決定。
這是需要與族人商議的重要問題。
“請給我一些時間考慮。”
......
“塞繆爾·馬哈雷羅究竟會接受投降嗎?”
“這就難說了。隻能拭目以待。說實話,我也不能確定。”
在騎馬返迴溫得和克的路上,聽到身旁萊托福爾貝克上尉的提問,漢斯如此迴答。
他個人希望赫雷羅人的叛亂能就此平息,但這也不是他能左右的事情。
俗話說,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更何況,即便塞繆爾·馬哈雷羅想要投降,赫雷羅人其他人的想法可能也不盡相同。
“這正是叛亂領袖經常麵臨的兩難境地之一啊。”
從馬哈雷羅的立場來看,如果部族成員不斷高喊要繼續與德國作戰,他也無法忽視這種唿聲。
古羅馬時期發起斯巴達克起義的斯巴達克斯不也是在考慮撤退的情況下,因無法勸阻堅持與羅馬作戰的部下,最終走上了絕路嗎?
眼下赫雷羅人叛亂之所以發展到這種地步,也是因為他們幾次打贏了殖民軍後,變得驕傲自滿的結果。這種情況再次發生並非不可能。
“看來,最終還是無法排除戰鬥發生的可能性。”
“那你說說看,如果你是指揮官,會如何攻擊赫雷羅人?”
漢斯很好奇。
這位未來的名將究竟會有什麽樣的想法呢?
聽到漢斯的提問,萊托福爾貝克沉思片刻,隨後開口道:
“據我觀察,瓦特貝格背靠山脈,麵前是河流,地形對防守極為有利。將赫雷羅人困在瓦特貝格,切斷他們的補給,讓他們活活餓死,這是最理想的策略。而且瓦特貝格裏不僅有戰士,還有許多平民,效果會更顯著。不過,這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恐怕國內不太會滿意這種做法。”
“哈哈,確實如此,畢竟皇帝陛下希望盡快平息叛亂。”
萊托福爾貝克苦笑著繼續說道:
“如果選擇發起進攻,就必須在一場戰鬥中徹底殲滅赫雷羅人。需要從多個方向壓製,確保他們無法從瓦特貝格逃脫。如果赫雷羅人成功突圍,他們的遊擊戰將使叛亂曠日持久,鎮壓起來也會更加困難。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必要的話,也得考慮采取焦土政策......”
萊托福爾貝克看了漢斯一眼,語氣有所猶豫。
他顯然察覺到漢斯並不支持焦土政策所帶來的針對赫雷羅人的屠殺行為。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過,戰爭最終是政治的延續。”
“是的,這一點我也明白。德意誌帝國的軍官中沒有人沒讀過《戰爭論》。”
“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戰爭應當是達成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不能成為目的本身。從這一點來說,通過屠殺赫雷羅人,德意誌帝國究竟能在政治上獲得什麽呢?殖民地定居者的滿意?”
“這個......”
“拋開種族歧視的視角不談,屠殺最終是政治上的最差選擇。它不僅會惡化德意誌帝國的外交聲譽,還會對殖民地的穩定和經濟造成負麵影響。”
二戰後,英國等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紛紛讓大部分殖民地獨立,並不是毫無緣由的。
殖民地的性價比過於低下。
從殖民地掠奪所得的收益,還不及維持殖民地和鎮壓像赫雷羅戰爭這樣的地方抵抗所花費的成本。
“奴隸製的消失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當然,廢除奴隸製確實也有“即使膚色不同,人也不應奴役他人”這種道德因素的推動。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工業革命的開始讓奴隸製在經濟上變得不再劃算。
簡單來說,養奴隸的成本太高。
他們畢竟是人,要讓他們幹活,就得提供食物和住所。
此外,奴隸製效率低下。
奴隸並不愚蠢,他們知道自己幹得再賣力,受益的隻有主人。
而如果因為奴隸工作不努力而對其進行嚴厲懲罰,導致奴隸受傷甚至死亡,損失的還是主人自己。
因此,在工業革命後,雇傭勞工比使用奴隸更加劃算,最終對廢除奴隸製起到了重要影響。
不過,美國南部因為工業革命提升了棉花的經濟價值,導致繼續維持奴隸製反而更有利,這倒是一個諷刺的例外。
然而,以工業為中心的北方需要的不是奴隸,而是勞動者,因此希望廢除奴隸製。對此表示反對的南方發動了叛亂,最終引發了南北戰爭。
無論如何,殖民地也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與其掠奪殖民地,不如通過貿易賺錢,從經濟上來看更加劃算。
正因如此,19世紀帝國主義風潮席卷全球時,殖民地擴張的活躍更多是出於激發愛國心和轉移對體製不滿者注意力的目的,而非經濟原因。
“甚至連英國除了印度以外的殖民地都被傳說是賠錢貨。”
當然,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時代的變遷,主張讓殖民地獨立的人道主義聲音逐漸增大也是原因之一,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無法承擔殖民地的維護費用而放棄的。
像隔壁法國那樣,像個哭鬧的孩子一樣死死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嚐試也確實存在。
不過,這些嚐試最終導致了什麽結果,大家不用多說都知道。
“說實話,比起殖民地,不如在經濟上讓其依附,然後長久剝削更加劃算。”
當然,這隻是漢斯的個人看法。
而且,從軍事上來說,殖民地的存在也未必是好事。
因為除了本土外,還需要保護的地方呈指數級增加。
比如說,一戰時期英國和法國無法對德意誌帝國取得優勢,就是因為英法的軍事力量因殖民地分散到了全世界。
反過來說,殖民地較少的德國能夠將更多的力量集中於本土。
當然,即便當時漢斯提議立即讓殖民地獨立,也隻會被當成瘋子看待,因此他並未將這些話說出口。
即使進入20世紀,帝國主義的狂潮依然未曾消退。
“不管怎樣,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絕不是一個好選擇。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其他部族的反感,甚至將他們也推向敵對的立場。”
“嗯,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是的,他們看到赫雷羅人被屠殺,會認為自己也有可能遭遇同樣的命運。”
實際上,盡管特羅塔將赫雷羅人見一個殺一個,但西南非洲殖民地的戰爭並未結束。
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發生後,曾協助德國軍隊的亨德裏克·維特布伊和納馬族看到德國軍隊的殘暴行為感到震驚,於是發動了反叛。
“就算納馬人與赫雷羅人關係並不好,也如此做了。”
在21世紀,非洲經常因為部族間的衝突而頻繁爆發內戰,但在20世紀初,也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就在幾年前,由亨德裏克·維特布伊領導的納馬人不僅反抗德國,還會攻擊流浪而來的赫雷羅人。
而當時領導西南非洲殖民地防衛隊的總督洛伊特溫和塞繆爾·馬哈雷羅曾聯手對抗納馬人。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真是一件充滿諷刺意味的事情。
曾反叛德國的亨德裏克·維特布伊和納馬族成了德國的盟友,而當時與德國並肩作戰的塞繆爾·馬哈雷羅和赫雷羅人卻成了德國的敵人。
“總之,除非麵臨最糟糕的情況,否則絕不能采用焦土戰術。這樣對德意誌帝國和西南非洲殖民地都沒有任何好處。”
“那麽,盡可能摧毀赫雷羅人的鬥誌,促成談判是最優解。”
“沒錯,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理想的情況。”
然而,可惜的是,漢斯的願望並未實現。
幾天後,從塞繆爾·馬哈雷羅和赫雷羅人那裏收到的迴複是“nein”。
拒絕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