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唿......唿......!”
在俄羅斯帝國剛剛平息了“血腥星期二”的混亂,又因拉斯普京的出現預示著動蕩的未來時,漢斯卻滿臉焦急地在醫院的走廊上奔跑。
醫生和護士大聲喊著走廊中不能奔跑,可漢斯的耳朵早已聽不見他們的聲音。
嘎吱!
“施裏芬參謀總長!”
“漢斯,你來了?”
到達病房門口,漢斯焦急得甚至顧不上敲門,直接推開了門。躺在病床上,渾身纏滿繃帶的施裏芬參謀總長迎接了他。
“哈哈,要是別人看到這場麵,恐怕以為我要死了呢。”
施裏芬看著漢斯,無力地笑了笑。
而看到施裏芬似乎沒有生命危險,漢斯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真沒想到,我這把年紀了,居然還會被馬踢到。真是世事難料啊。”
“您別這麽說,早上聽到消息時,知道我有多震驚嗎?”
據說,施裏芬像往常一樣準時前往參謀總部上班,卻在路上被一位同僚將軍騎的馬踢傷了。
這件事真的完全出乎意料,當得知施裏芬險些喪命並被緊急送往醫院後,漢斯滿臉慌亂地趕來了這裏。
然而,施裏芬卻表現得滿不在乎,仿佛這點小事根本不值一提。可漢斯還是忍不住向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絮絮叨叨地嘮叨了一番。
這次僥幸沒出大事,但被馬踢可絕不是能輕視的事情。
上輩子他還看過一段視頻,是一匹馬一腳踢死另一匹馬的場景。要是稍有差池,施裏芬就會像視頻中那匹倒在地上抽搐而死的馬一樣。
“沒事的,沒事。我這不是好好地活著嗎?”
施裏芬努力擠出一抹笑容,似乎想讓漢斯安心。
但他的笑容很快染上了一抹深沉的哀傷。
“不過,看來我也該從參謀總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了。我的身體已經無法再勝任這份重任了。”
“參謀總長閣下......”
“哈哈,幹嘛露出這副表情?我真的沒事啊。我今年已經72歲了,在軍隊服役整整53年。現在,也該是時候把位置讓給後輩,安享晚年了。”
漢斯知道。
在原本的曆史中,施裏芬確實在1906年,也就是明年,從參謀總長的位置上退下來。
但他一直以為他是因為年齡原因才選擇退休的,所以本想勸他再堅持一兩年也好。
畢竟,施裏芬在退休後還會活到1913年,差不多能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
漢斯以為可以稍微延緩他的退休計劃,但誰能想到,他竟會在上班途中被馬踢了呢?
‘誰能預料到施裏芬會因被馬踢傷而提前退場啊!’
漢斯的理念一直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此刻他卻無論如何也開不了口,要求身體如此虛弱的施裏芬繼續留在軍中。
“那麽,您打算讓誰繼任參謀總長呢?”
最終,他放棄了阻止施裏芬退休的念頭,滿臉凝重地問道。
盡管答案早已在心中。
“我並沒有特意指定繼任者,不過有幾個候選人。比如我關係不錯的漢斯·馮·貝瑟勒,或者總理的哥哥卡爾·馮·比洛,還有馮·德·戈爾茨。”
“您說的馮·德·戈爾茨,是那位曾在奧斯曼帝國擔任軍事顧問的科爾瑪·馮·德·戈爾茨將軍嗎?”
“沒錯。其實我個人覺得,他是最適合接替我的人選,不過皇帝似乎並不喜歡他。”
不僅是威廉二世,漢斯也對他不太感冒。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wilhelm leopold colmar freiherr von der goltz)不僅是一個軍國主義者,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狂熱擁護者,對法西斯主義和納粹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強國吞並弱國是天經地義的事,還視屠殺為“世上最美的藝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他在比利時占領區主導的大屠殺,正是這種扭曲思想的寫照。
“希特勒都曾在東歐大屠殺時盛讚過這個人,可想而知他是什麽樣的存在。”
不過,好在威廉二世對他並不感冒,所以他並未能繼任參謀總長。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不在施裏芬提到的候選名單中的人。
“那麽,皇帝陛下更傾向於讓誰擔任下一任參謀總長呢?”
“是毛奇。”
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
這是大名鼎鼎的毛奇大將的侄子。為了區分兩人,人們常將叔叔稱為“大毛奇”,而侄子稱為“小毛奇”。
“毛奇的履曆的確不足以服眾,但皇帝對他頗為寵愛。如果沒有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參謀總長了。”
施裏芬的話沒錯。
在曆史中,毛奇確實憑借皇帝的寵信接替了施裏芬成為參謀總長。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戰,他就搞砸了施裏芬計劃,被解除了職務。
不過,將施裏芬計劃失敗的鍋完全扣在毛奇頭上也不太公平。畢竟這一計劃本身就沒考慮到塹壕戰和全麵戰爭,其根本就是一個冒險的構想。
“您對毛奇繼任參謀總長一職並沒有什麽異議嗎?”
“雖然他資曆尚淺,但作為參謀總長還算合格。我之後再介紹你們認識吧。”
施裏芬說著,從旁邊的包裏取出了一些東西,是一張被折疊了多層的地圖。
“說起來,這次我正好想和你談點事。”
“談點事?”
“我知道你最近忙得不可開交,這次正好趁這個機會和你說清楚。不過要記住,這是機密,千萬別告訴別人。”
施裏芬用手指放在嘴邊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展開了那張地圖。
“這是地圖吧。”
而且,是一張標注了複雜符號和線條的歐洲地圖。
不用看,漢斯也知道這是什麽。
這是戰爭計劃的草稿,雖然還處於構想階段,但已初見雛形。
施裏芬開口了:
“我問你,如果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之間爆發戰爭,身處兩線作戰困境的我們德意誌帝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
施裏芬計劃(schlieffen n)。
這是傑出的戰略家施裏芬從1905年開始構思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爭計劃。
施裏芬將自己的經驗、才智以及畢生精力全都傾注在這個計劃中,因此細節上十分複雜。但如果要盡量簡單明了地概括,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如果三國同盟和俄法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德國極有可能同時在西線與法國、東線與俄羅斯開戰。
2.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德軍計劃繞過法國的防線,通過比利時迅速擊潰法國。
3. 俄國方麵則依靠與奧匈帝國的合作,以最小兵力牽製。
4. 在擊敗法國後,動用全部力量占領聖彼得堡,擊潰俄國。
5. 最後的勝利和利益!
從表麵上看,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密計劃。
而在實際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軍方也的確認為德軍會從阿爾薩斯-洛林方向發起進攻,因此施裏芬計劃成功擊中了法國的弱點。
‘當然,這隻是在戰爭真的能如德國計劃進行的前提下。’
但現實從來不會完全按照計劃發展。
再完善的作戰計劃,一旦戰爭爆發,也會瞬間化為一紙空文。
而施裏芬計劃正好證明了這點。
“首先,速戰速決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戰爭一定會拖延下去。”
“為什麽這麽認為?”
“如果歐洲列強之間爆發戰爭,其規模將超出以往任何戰爭。各國會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手段,竭盡全力爭取勝利。”
全麵戰爭(total war)。
歐洲人曾視為鄉間小事、不願直視的美國南北戰爭,將以更大規模、更慘烈的姿態重現。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既不是拿破侖三世統治時期的法國,也不是二戰時那短短六周就潰敗的法國。
當然,漢斯已經在做一些準備,也許能讓戰爭比原本的曆史結束得更早。但至少,必須拋棄“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將會爆發一場世界大戰,一場結束一切的戰爭。”
當然,實際上什麽也沒結束,但此時漢斯還是這麽說了。
畢竟對還未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提到“以後可能還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未免顯得太超前。
更何況,施裏芬當時身體抱恙。
為了他的身心健康,漢斯決定暫時保留這些“劇透”。
“確實,如今的歐洲就是一個火藥桶。因此,我也在為可能的戰爭進行規劃。但戰爭真的會像你說的那樣擴大嗎?難道不會有人嚐試調停?”
麵對施裏芬的疑問,漢斯搖了搖頭。
“一旦戰爭開始,在一方徹底崩潰之前,誰也無法停止戰爭。傾盡一切意味著有太多東西不能失去。甚至,當政府想結束戰爭時,民眾都不會允許。”
“嗯......”
政府能夠完全掌控民眾的時代已經結束。
接踵而至的,是無法控製的瘋狂時代。
因此一旦有人試圖停止戰爭,那些本應對外的憤怒將轉向本國政府。
戰爭一旦全麵展開,就再也無法停下。
直到一切結束為止。
“好吧。如果歐洲爆發戰爭,它演變為你所說的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確實很大,這也可能導致戰爭拖延。但我的擔憂並不止於此。”
“您是指塹壕戰吧。”
聽到“塹壕戰”這個詞,施裏芬歎了口氣,點了點頭。
畢竟,他親眼見證過日俄戰爭中的塹壕戰。這一點他心知肚明。
如果看到了卻依然忽視,那就是愚不可及了。
其他列強可能會如此,但至少德意誌帝國絕不能這樣。
“正如你所說,這的確令人頭疼。如果戰爭爆發,不論俄羅斯的遼闊領土如何,法國肯定會采取塹壕戰的策略。”
“是的,很可能如此。也許整個戰線都會被塹壕覆蓋。”
“但我們的德軍,真的能突破塹壕線嗎?”
施裏芬皺著眉,看著地圖,顯然對此毫無頭緒。
漢斯明白了為什麽施裏芬計劃盡管去年已經開始構思,卻仍停留在概念階段。
在塹壕戰這一難題得以解決之前,任何計劃都是徒勞。
“確實很難,即使動用所有火炮並大規模裝備機槍,也隻能取得有限效果。”
“我也是這麽認為的......”
“所以,經過長期思考,我為塹壕戰準備了一個方案。”
“什麽?你怎麽現在才說!”
聽到這話,施裏芬似乎忘了自己是病人,對漢斯大聲唿喊,催促他趕快說明。
為了避免施裏芬高血壓飆升暈倒,漢斯趕緊迴答:
“我將它稱之為‘坦克(panzer)’。”
在俄羅斯帝國剛剛平息了“血腥星期二”的混亂,又因拉斯普京的出現預示著動蕩的未來時,漢斯卻滿臉焦急地在醫院的走廊上奔跑。
醫生和護士大聲喊著走廊中不能奔跑,可漢斯的耳朵早已聽不見他們的聲音。
嘎吱!
“施裏芬參謀總長!”
“漢斯,你來了?”
到達病房門口,漢斯焦急得甚至顧不上敲門,直接推開了門。躺在病床上,渾身纏滿繃帶的施裏芬參謀總長迎接了他。
“哈哈,要是別人看到這場麵,恐怕以為我要死了呢。”
施裏芬看著漢斯,無力地笑了笑。
而看到施裏芬似乎沒有生命危險,漢斯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真沒想到,我這把年紀了,居然還會被馬踢到。真是世事難料啊。”
“您別這麽說,早上聽到消息時,知道我有多震驚嗎?”
據說,施裏芬像往常一樣準時前往參謀總部上班,卻在路上被一位同僚將軍騎的馬踢傷了。
這件事真的完全出乎意料,當得知施裏芬險些喪命並被緊急送往醫院後,漢斯滿臉慌亂地趕來了這裏。
然而,施裏芬卻表現得滿不在乎,仿佛這點小事根本不值一提。可漢斯還是忍不住向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絮絮叨叨地嘮叨了一番。
這次僥幸沒出大事,但被馬踢可絕不是能輕視的事情。
上輩子他還看過一段視頻,是一匹馬一腳踢死另一匹馬的場景。要是稍有差池,施裏芬就會像視頻中那匹倒在地上抽搐而死的馬一樣。
“沒事的,沒事。我這不是好好地活著嗎?”
施裏芬努力擠出一抹笑容,似乎想讓漢斯安心。
但他的笑容很快染上了一抹深沉的哀傷。
“不過,看來我也該從參謀總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了。我的身體已經無法再勝任這份重任了。”
“參謀總長閣下......”
“哈哈,幹嘛露出這副表情?我真的沒事啊。我今年已經72歲了,在軍隊服役整整53年。現在,也該是時候把位置讓給後輩,安享晚年了。”
漢斯知道。
在原本的曆史中,施裏芬確實在1906年,也就是明年,從參謀總長的位置上退下來。
但他一直以為他是因為年齡原因才選擇退休的,所以本想勸他再堅持一兩年也好。
畢竟,施裏芬在退休後還會活到1913年,差不多能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
漢斯以為可以稍微延緩他的退休計劃,但誰能想到,他竟會在上班途中被馬踢了呢?
‘誰能預料到施裏芬會因被馬踢傷而提前退場啊!’
漢斯的理念一直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此刻他卻無論如何也開不了口,要求身體如此虛弱的施裏芬繼續留在軍中。
“那麽,您打算讓誰繼任參謀總長呢?”
最終,他放棄了阻止施裏芬退休的念頭,滿臉凝重地問道。
盡管答案早已在心中。
“我並沒有特意指定繼任者,不過有幾個候選人。比如我關係不錯的漢斯·馮·貝瑟勒,或者總理的哥哥卡爾·馮·比洛,還有馮·德·戈爾茨。”
“您說的馮·德·戈爾茨,是那位曾在奧斯曼帝國擔任軍事顧問的科爾瑪·馮·德·戈爾茨將軍嗎?”
“沒錯。其實我個人覺得,他是最適合接替我的人選,不過皇帝似乎並不喜歡他。”
不僅是威廉二世,漢斯也對他不太感冒。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wilhelm leopold colmar freiherr von der goltz)不僅是一個軍國主義者,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狂熱擁護者,對法西斯主義和納粹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強國吞並弱國是天經地義的事,還視屠殺為“世上最美的藝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他在比利時占領區主導的大屠殺,正是這種扭曲思想的寫照。
“希特勒都曾在東歐大屠殺時盛讚過這個人,可想而知他是什麽樣的存在。”
不過,好在威廉二世對他並不感冒,所以他並未能繼任參謀總長。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不在施裏芬提到的候選名單中的人。
“那麽,皇帝陛下更傾向於讓誰擔任下一任參謀總長呢?”
“是毛奇。”
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
這是大名鼎鼎的毛奇大將的侄子。為了區分兩人,人們常將叔叔稱為“大毛奇”,而侄子稱為“小毛奇”。
“毛奇的履曆的確不足以服眾,但皇帝對他頗為寵愛。如果沒有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參謀總長了。”
施裏芬的話沒錯。
在曆史中,毛奇確實憑借皇帝的寵信接替了施裏芬成為參謀總長。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戰,他就搞砸了施裏芬計劃,被解除了職務。
不過,將施裏芬計劃失敗的鍋完全扣在毛奇頭上也不太公平。畢竟這一計劃本身就沒考慮到塹壕戰和全麵戰爭,其根本就是一個冒險的構想。
“您對毛奇繼任參謀總長一職並沒有什麽異議嗎?”
“雖然他資曆尚淺,但作為參謀總長還算合格。我之後再介紹你們認識吧。”
施裏芬說著,從旁邊的包裏取出了一些東西,是一張被折疊了多層的地圖。
“說起來,這次我正好想和你談點事。”
“談點事?”
“我知道你最近忙得不可開交,這次正好趁這個機會和你說清楚。不過要記住,這是機密,千萬別告訴別人。”
施裏芬用手指放在嘴邊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展開了那張地圖。
“這是地圖吧。”
而且,是一張標注了複雜符號和線條的歐洲地圖。
不用看,漢斯也知道這是什麽。
這是戰爭計劃的草稿,雖然還處於構想階段,但已初見雛形。
施裏芬開口了:
“我問你,如果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之間爆發戰爭,身處兩線作戰困境的我們德意誌帝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
施裏芬計劃(schlieffen n)。
這是傑出的戰略家施裏芬從1905年開始構思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爭計劃。
施裏芬將自己的經驗、才智以及畢生精力全都傾注在這個計劃中,因此細節上十分複雜。但如果要盡量簡單明了地概括,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如果三國同盟和俄法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德國極有可能同時在西線與法國、東線與俄羅斯開戰。
2.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德軍計劃繞過法國的防線,通過比利時迅速擊潰法國。
3. 俄國方麵則依靠與奧匈帝國的合作,以最小兵力牽製。
4. 在擊敗法國後,動用全部力量占領聖彼得堡,擊潰俄國。
5. 最後的勝利和利益!
從表麵上看,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密計劃。
而在實際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軍方也的確認為德軍會從阿爾薩斯-洛林方向發起進攻,因此施裏芬計劃成功擊中了法國的弱點。
‘當然,這隻是在戰爭真的能如德國計劃進行的前提下。’
但現實從來不會完全按照計劃發展。
再完善的作戰計劃,一旦戰爭爆發,也會瞬間化為一紙空文。
而施裏芬計劃正好證明了這點。
“首先,速戰速決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戰爭一定會拖延下去。”
“為什麽這麽認為?”
“如果歐洲列強之間爆發戰爭,其規模將超出以往任何戰爭。各國會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手段,竭盡全力爭取勝利。”
全麵戰爭(total war)。
歐洲人曾視為鄉間小事、不願直視的美國南北戰爭,將以更大規模、更慘烈的姿態重現。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既不是拿破侖三世統治時期的法國,也不是二戰時那短短六周就潰敗的法國。
當然,漢斯已經在做一些準備,也許能讓戰爭比原本的曆史結束得更早。但至少,必須拋棄“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將會爆發一場世界大戰,一場結束一切的戰爭。”
當然,實際上什麽也沒結束,但此時漢斯還是這麽說了。
畢竟對還未經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提到“以後可能還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未免顯得太超前。
更何況,施裏芬當時身體抱恙。
為了他的身心健康,漢斯決定暫時保留這些“劇透”。
“確實,如今的歐洲就是一個火藥桶。因此,我也在為可能的戰爭進行規劃。但戰爭真的會像你說的那樣擴大嗎?難道不會有人嚐試調停?”
麵對施裏芬的疑問,漢斯搖了搖頭。
“一旦戰爭開始,在一方徹底崩潰之前,誰也無法停止戰爭。傾盡一切意味著有太多東西不能失去。甚至,當政府想結束戰爭時,民眾都不會允許。”
“嗯......”
政府能夠完全掌控民眾的時代已經結束。
接踵而至的,是無法控製的瘋狂時代。
因此一旦有人試圖停止戰爭,那些本應對外的憤怒將轉向本國政府。
戰爭一旦全麵展開,就再也無法停下。
直到一切結束為止。
“好吧。如果歐洲爆發戰爭,它演變為你所說的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確實很大,這也可能導致戰爭拖延。但我的擔憂並不止於此。”
“您是指塹壕戰吧。”
聽到“塹壕戰”這個詞,施裏芬歎了口氣,點了點頭。
畢竟,他親眼見證過日俄戰爭中的塹壕戰。這一點他心知肚明。
如果看到了卻依然忽視,那就是愚不可及了。
其他列強可能會如此,但至少德意誌帝國絕不能這樣。
“正如你所說,這的確令人頭疼。如果戰爭爆發,不論俄羅斯的遼闊領土如何,法國肯定會采取塹壕戰的策略。”
“是的,很可能如此。也許整個戰線都會被塹壕覆蓋。”
“但我們的德軍,真的能突破塹壕線嗎?”
施裏芬皺著眉,看著地圖,顯然對此毫無頭緒。
漢斯明白了為什麽施裏芬計劃盡管去年已經開始構思,卻仍停留在概念階段。
在塹壕戰這一難題得以解決之前,任何計劃都是徒勞。
“確實很難,即使動用所有火炮並大規模裝備機槍,也隻能取得有限效果。”
“我也是這麽認為的......”
“所以,經過長期思考,我為塹壕戰準備了一個方案。”
“什麽?你怎麽現在才說!”
聽到這話,施裏芬似乎忘了自己是病人,對漢斯大聲唿喊,催促他趕快說明。
為了避免施裏芬高血壓飆升暈倒,漢斯趕緊迴答:
“我將它稱之為‘坦克(pan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