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1910年了啊。”
如果一切按原樣發展,距離世界大戰也隻剩下四年。
距離漢斯第一次踏入新宮,仿佛都還隻是在昨天,可時間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快得讓人覺得無情。
當然,1910年本身是世界範圍內相對平靜的一年,沒有什麽大事件發生。歐洲大部分人都對即將到來的風暴也毫無察覺,正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一般,他們依舊享受著所剩無幾的美好年代。
但包括漢斯在內的少數人,從波斯尼亞危機和波斯革命等世界各地爆發的衝突與爭端中,已然感受到一場將席卷整個歐洲的大戰正在逼近。
就連卸任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前些日子寫給漢斯的私人信件裏,也在抱怨這個世界正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那封信裏大部分內容,是羅斯福對現任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的惡語和咒罵。塔夫脫曾是羅斯福的心腹,如今卻走上了與羅斯福截然相反的路線,逐漸激怒了他。
當然,塔夫脫對羅斯福也肯定有很多話要說。
尤其是西奧多·羅斯福至今仍把他當下屬看待,事事幹涉他的決策。
‘最終,曾經的朋友二人,不久後也將徹底決裂吧。’
而這一切,也對後年,即19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產生了巨大影響。
因為羅斯福推翻了自己不再參選的承諾,成立進步黨,再次競選總統,導致共和黨的選票被分流,漁翁得利的是民主黨的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他因此當選為總統。
“話說迴來,伍德羅·威爾遜啊。”
要簡單描述他的話,那就是表麵一副潔白無瑕的樣子,實則內心卻是偽善虛偽的雙重道德主義者。
他高舉道德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旗幟,但他在現實中的行徑,實際上和西奧多·羅斯福的霸權主義並無二致。
此外,雖然他還通過了克萊頓反托拉斯法(yton antitrust act of 1914),使工人罷工和抵製合法化,但在他任內,工人鎮壓卻異常活躍,尤其是拉德洛大屠殺(ludlow massacre),這場發生在科羅拉多煤田戰爭期間民兵對煤礦罷工者實施的大規模屠殺,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勞工運動,他對此更是推波助瀾。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又提出民族自決主義,但對協約國殖民地的問題卻閉口不談,不過這一點早已眾所周知,無需多提。
“更別說,他還是個白人至上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
可考慮到他出生在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同盟的中心——弗吉尼亞州,以及民主黨在羅斯福之前一直是以迪克西派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主的保守黨派,這也不算意外。
反倒是如果一個出身南方、民主黨背景的人不是白人至上主義者,那才是真正令人震驚的事。
“不過,這個世界裏美國到底會不會參戰呢?”
在原本的曆史中,伍德羅·威爾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但由於德國的無限製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和齊默爾曼電報事件(zimmermann-depesche)等不斷的挑釁,最終還是讓美國參戰。在這裏會如何發展,漢斯也不得而知。
德國通過與英國的同盟,已經在海軍力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根本沒有理由去實施無限製潛艇戰。而漢斯隻要不是瘋了,也絕不會做出齊默爾曼電報那種愚蠢的事。
因此他個人認為,美國很有可能會繼續保持中立。
當然,美國的中立,說到底也隻是偏向母國英國和協約國的中立而已。如果俄法同盟像原曆史中的德國一樣鬧事,那局勢也許就會改變。
“再看看吧,反正伍德羅·威爾遜離當總統還早得很呢。”
總之,現在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真的所剩時間不多了。
就這樣,隨著1910年的到來,漢斯也再次迎來了生日,在大家的祝福中,他終於年滿18歲,法律上也正式成為成年人。
雖然以後還會被稱作年輕人,但再不會被叫做小孩了。不過有一點讓人有些遺憾,那就是在德國人心中,他依然還是那個‘拯救了皇帝的少年’。
明明少年時代早已過去,卻依舊被這樣認知。
漢斯甚至有些擔心,等自己年紀大了,是不是還會被叫作那個拯救了皇帝的‘少年’。
畢竟年紀一大把了還被稱作“少年”,著實有點讓人尷尬。
“話說迴來,從明年開始,簡直就是戰爭的連鎖反應啊。”
偏偏,還是德國的盟友(至少現在還是)意大利打響了第一槍。
明年的1911年,意大利會在沒有與德國事先溝通的情況下,吞並利比亞,發動意土戰爭,進攻德國的友好國家奧斯曼帝國。
並且隨著與意大利的戰爭讓奧斯曼帝國搖搖欲墜,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王國會趁機結成巴爾幹同盟,入侵奧斯曼帝國,在1912年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剛在1913年5月30日以倫敦條約結束,不到一個月,6月29日,因戰利品分配不滿的保加利亞又會發動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一想到自己必須親眼目睹這一切,漢斯就感覺腦袋隱隱作痛。
‘更別提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了。’
所以,哪怕隻是在今年這個還能稱得上是和平的最後時刻,某人也想安靜地度過,但很遺憾,這不可能。
......
1910年5月6日,一個令人唏噓的消息自英國傳來。
【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逝世。】
愛德華七世終年68歲,撒手人寰。
就像他的曾孫查爾斯三世一樣,母親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壽使得他長年以王儲的身份度過,直到晚年才勉強登基。然而,戴上王冠還不到十年,他便閉上了雙眼。漢斯與國王的關係還算親近,因此不禁為他的離世感到惋惜。
“早就勸他少抽點煙,多鍛煉身體......”
然而,他依舊每天要抽12根雪茄、20根香煙,腰圍達到48英寸(約122厘米),還每天要吃上十頓正餐。這種暴飲暴食的習慣,顯然是不會對那些忠告放在心上。
說到底,這大概也算是自然死亡吧?
“舅舅終於也走了嗎......”
威廉二世低聲喃喃道,語氣中帶著複雜的情緒。雖然他平日裏總是嘲諷愛德華七世為“胖子愛德”,兩人的關係也談不上多好,但畢竟是至親,麵對家人的離世,難免會有種種情感和思緒交織。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在這個曆史中,英國和德國的關係並未如原本曆史那般惡化,反而維持著還算不錯的交情。
“得去趟倫敦了。”
“我們得組建吊唁使團,陛下,皇室成員中有哪些人出席......”
“全都去。包括我的兒子們,還有路易絲也一同帶上吧,路易絲現在也長大了。”
聽到威廉二世的話,漢斯點頭示意明白。
當然,他也會一同參加葬禮。
就這樣,幾天後,漢斯與皇室家族成員隨吊唁使團一同抵達倫敦。
德意誌帝國的使團規模在各國中堪稱龐大,不僅有威廉二世的家人,還有海因裏希王子、瑪格麗特公主等皇帝的弟妹們,甚至包括巴伐利亞的魯普雷希特王儲(rupprecht)等德意誌諸侯國的王族成員。
‘說起來,我上次來倫敦,還是為了無線電的問題來見愛德華七世吧?’
如今再度踏上倫敦,竟是為了參加愛德華七世的葬禮,心中不免五味雜陳。
“比利,你來了。”
“喬治,瑪麗,節哀順變。”
漢斯沉浸在思緒中時,皇室家族已抵達安放愛德華七世靈柩的白金漢宮。
宮殿前,喪主威爾士親王喬治——如今的新任英國國王、印度皇帝喬治五世,帶著家人親自出宮迎接了一行人。
喬治五世的臉上依舊帶著一如既往的冷峻表情,但他眼中的悲傷卻掩蓋不住,顯然父親的離世讓他心中悲慟不已。
“比,比,叔叔,好,好久不見。您—您最近身體還好......吧?”
就在威廉皇儲夫婦和威廉二世的子女向喬治五世表示哀悼時,未來的喬治六世,阿爾伯特王子卻似乎比兒時更加結巴,緊張地向皇帝問候。
“嗯,你看起來也很健康,真是太好了,堅持下去。”
威廉二世露出溫和的微笑,輕輕拍了拍阿爾伯特王子的肩膀。
一如既往,皇帝總是以溫柔的態度對待因父親的嚴格教育而導致口吃的阿爾伯特王子。
或許是因為皇帝自己也有手臂的殘疾,曾因此與父母產生過衝突,所以他對阿爾伯特王子懷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感吧。
不久,和路易絲以及其他表兄弟們寒暄完畢的阿爾伯特王子,將視線轉向了漢斯。
“男、男爵。你也真是好、好久不見了啊。比起以前見、見、見到的時候,長高了不少嘛。”
“多喝了些牛奶的緣故吧。”
漢斯和阿爾伯特王子熱情地握手,半開玩笑地說道,雖然聽起來像玩笑,但其實這話還真不假。
畢竟,連現在成長期猛然抽條的路易絲都隻能到他的胸膛。
“不過,大衛(愛德華八世)去哪了?”
當威廉二世東張西望地發問時,一直麵無表情的喬治五世臉色瞬間皺了起來。
哇,原來這人也能露出這種表情啊。
漢斯大概猜得到其中的原因。
“嘖,那個小混蛋估計又在哪兒勾搭女人去了。”
果不其然,喬治五世一臉不滿地嘟囔著,對那個不中用的長子頗為頭疼。
看來愛德華八世從早就開始讓父親操心了。
要是再加上那個年紀尚幼的四兒子,肯特公爵喬治......
嗯,還是為喬治五世表示一番哀悼吧。
“這是爺爺的葬禮,可這家夥馬上要當王儲了,還這麽不懂事,真是的。”
“嗬嗬,你也夠辛苦的啊。話說其他人還沒到嗎?”
“卡爾(挪威的哈康七世haakon vii av norge, christian frederik carl georg valdemar axel)和莫德(挪威王後莫德maud charlotte mary victoria,愛德華七世的小女兒)已經到了。其他人估計也快來了。”
如果說維多利亞女王是“歐洲的祖母”,那麽愛德華七世就堪稱“歐洲的叔叔”,或者是“歐洲的舅舅”,因為他和大多數歐洲王室都有血緣關係。因此,在他的葬禮上,整個歐洲的皇室與貴族都將齊聚一堂。
而其中,包括威廉二世和喬治五世剛提到的哈康七世在內,足足有八位歐洲君主出席。負責安保的蘇格蘭場和英國近衛隊此刻正瞪大眼睛,在倫敦全城嚴密巡邏,防止任何心懷不軌之徒搞事。
啊,順帶一提,雖然有點意外,但愛德華七世的外甥尼古拉二世並不在這些歐洲君主的名單上。
取而代之的是,尼古拉二世的母親、愛德華七世的妻妹——丹麥的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mapnr Фeдopoвha)皇太後,以及她的四兒子米哈伊爾·亞曆山德羅維奇(mnxanл Алekcahдpoвnч)大公,還有尼古拉二世的長女奧爾加·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Вeлnkar khrжha oльгa hnkoлaeвha)大公主,作為俄羅斯帝國的代表,預計會出席葬禮。
‘話說迴來,奧爾加大公主真的參加了愛德華七世的葬禮嗎?’
漢斯記得她小時候就常代替尼古拉二世在歐洲各國奔走,但不確定這是不是因為曆史被改變了,還是她原本就參加了這場葬禮。
畢竟他可沒閑到把愛德華七世葬禮的賓客名單背得滾瓜爛熟。
‘不管怎麽說,除了歐洲,東方的一些皇族也會前來吊唁,場麵肯定壯觀極了。’
至少,和維多利亞太後去世時的葬禮是沒法比的。
這也足以說明愛德華七世是多麽卓越的人物。
“好了,大家進去吧。”
隨著喬治五世的話音落下,漢斯也跟著走向了安放著愛德華七世靈柩的白金漢宮。
然後與其他人共同哀悼著象征著大英帝國最後輝煌時期的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period)在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之後的終結。
如果一切按原樣發展,距離世界大戰也隻剩下四年。
距離漢斯第一次踏入新宮,仿佛都還隻是在昨天,可時間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快得讓人覺得無情。
當然,1910年本身是世界範圍內相對平靜的一年,沒有什麽大事件發生。歐洲大部分人都對即將到來的風暴也毫無察覺,正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一般,他們依舊享受著所剩無幾的美好年代。
但包括漢斯在內的少數人,從波斯尼亞危機和波斯革命等世界各地爆發的衝突與爭端中,已然感受到一場將席卷整個歐洲的大戰正在逼近。
就連卸任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前些日子寫給漢斯的私人信件裏,也在抱怨這個世界正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那封信裏大部分內容,是羅斯福對現任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的惡語和咒罵。塔夫脫曾是羅斯福的心腹,如今卻走上了與羅斯福截然相反的路線,逐漸激怒了他。
當然,塔夫脫對羅斯福也肯定有很多話要說。
尤其是西奧多·羅斯福至今仍把他當下屬看待,事事幹涉他的決策。
‘最終,曾經的朋友二人,不久後也將徹底決裂吧。’
而這一切,也對後年,即19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產生了巨大影響。
因為羅斯福推翻了自己不再參選的承諾,成立進步黨,再次競選總統,導致共和黨的選票被分流,漁翁得利的是民主黨的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他因此當選為總統。
“話說迴來,伍德羅·威爾遜啊。”
要簡單描述他的話,那就是表麵一副潔白無瑕的樣子,實則內心卻是偽善虛偽的雙重道德主義者。
他高舉道德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旗幟,但他在現實中的行徑,實際上和西奧多·羅斯福的霸權主義並無二致。
此外,雖然他還通過了克萊頓反托拉斯法(yton antitrust act of 1914),使工人罷工和抵製合法化,但在他任內,工人鎮壓卻異常活躍,尤其是拉德洛大屠殺(ludlow massacre),這場發生在科羅拉多煤田戰爭期間民兵對煤礦罷工者實施的大規模屠殺,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勞工運動,他對此更是推波助瀾。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又提出民族自決主義,但對協約國殖民地的問題卻閉口不談,不過這一點早已眾所周知,無需多提。
“更別說,他還是個白人至上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
可考慮到他出生在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同盟的中心——弗吉尼亞州,以及民主黨在羅斯福之前一直是以迪克西派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主的保守黨派,這也不算意外。
反倒是如果一個出身南方、民主黨背景的人不是白人至上主義者,那才是真正令人震驚的事。
“不過,這個世界裏美國到底會不會參戰呢?”
在原本的曆史中,伍德羅·威爾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但由於德國的無限製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和齊默爾曼電報事件(zimmermann-depesche)等不斷的挑釁,最終還是讓美國參戰。在這裏會如何發展,漢斯也不得而知。
德國通過與英國的同盟,已經在海軍力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根本沒有理由去實施無限製潛艇戰。而漢斯隻要不是瘋了,也絕不會做出齊默爾曼電報那種愚蠢的事。
因此他個人認為,美國很有可能會繼續保持中立。
當然,美國的中立,說到底也隻是偏向母國英國和協約國的中立而已。如果俄法同盟像原曆史中的德國一樣鬧事,那局勢也許就會改變。
“再看看吧,反正伍德羅·威爾遜離當總統還早得很呢。”
總之,現在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真的所剩時間不多了。
就這樣,隨著1910年的到來,漢斯也再次迎來了生日,在大家的祝福中,他終於年滿18歲,法律上也正式成為成年人。
雖然以後還會被稱作年輕人,但再不會被叫做小孩了。不過有一點讓人有些遺憾,那就是在德國人心中,他依然還是那個‘拯救了皇帝的少年’。
明明少年時代早已過去,卻依舊被這樣認知。
漢斯甚至有些擔心,等自己年紀大了,是不是還會被叫作那個拯救了皇帝的‘少年’。
畢竟年紀一大把了還被稱作“少年”,著實有點讓人尷尬。
“話說迴來,從明年開始,簡直就是戰爭的連鎖反應啊。”
偏偏,還是德國的盟友(至少現在還是)意大利打響了第一槍。
明年的1911年,意大利會在沒有與德國事先溝通的情況下,吞並利比亞,發動意土戰爭,進攻德國的友好國家奧斯曼帝國。
並且隨著與意大利的戰爭讓奧斯曼帝國搖搖欲墜,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王國會趁機結成巴爾幹同盟,入侵奧斯曼帝國,在1912年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剛在1913年5月30日以倫敦條約結束,不到一個月,6月29日,因戰利品分配不滿的保加利亞又會發動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一想到自己必須親眼目睹這一切,漢斯就感覺腦袋隱隱作痛。
‘更別提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了。’
所以,哪怕隻是在今年這個還能稱得上是和平的最後時刻,某人也想安靜地度過,但很遺憾,這不可能。
......
1910年5月6日,一個令人唏噓的消息自英國傳來。
【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逝世。】
愛德華七世終年68歲,撒手人寰。
就像他的曾孫查爾斯三世一樣,母親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壽使得他長年以王儲的身份度過,直到晚年才勉強登基。然而,戴上王冠還不到十年,他便閉上了雙眼。漢斯與國王的關係還算親近,因此不禁為他的離世感到惋惜。
“早就勸他少抽點煙,多鍛煉身體......”
然而,他依舊每天要抽12根雪茄、20根香煙,腰圍達到48英寸(約122厘米),還每天要吃上十頓正餐。這種暴飲暴食的習慣,顯然是不會對那些忠告放在心上。
說到底,這大概也算是自然死亡吧?
“舅舅終於也走了嗎......”
威廉二世低聲喃喃道,語氣中帶著複雜的情緒。雖然他平日裏總是嘲諷愛德華七世為“胖子愛德”,兩人的關係也談不上多好,但畢竟是至親,麵對家人的離世,難免會有種種情感和思緒交織。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在這個曆史中,英國和德國的關係並未如原本曆史那般惡化,反而維持著還算不錯的交情。
“得去趟倫敦了。”
“我們得組建吊唁使團,陛下,皇室成員中有哪些人出席......”
“全都去。包括我的兒子們,還有路易絲也一同帶上吧,路易絲現在也長大了。”
聽到威廉二世的話,漢斯點頭示意明白。
當然,他也會一同參加葬禮。
就這樣,幾天後,漢斯與皇室家族成員隨吊唁使團一同抵達倫敦。
德意誌帝國的使團規模在各國中堪稱龐大,不僅有威廉二世的家人,還有海因裏希王子、瑪格麗特公主等皇帝的弟妹們,甚至包括巴伐利亞的魯普雷希特王儲(rupprecht)等德意誌諸侯國的王族成員。
‘說起來,我上次來倫敦,還是為了無線電的問題來見愛德華七世吧?’
如今再度踏上倫敦,竟是為了參加愛德華七世的葬禮,心中不免五味雜陳。
“比利,你來了。”
“喬治,瑪麗,節哀順變。”
漢斯沉浸在思緒中時,皇室家族已抵達安放愛德華七世靈柩的白金漢宮。
宮殿前,喪主威爾士親王喬治——如今的新任英國國王、印度皇帝喬治五世,帶著家人親自出宮迎接了一行人。
喬治五世的臉上依舊帶著一如既往的冷峻表情,但他眼中的悲傷卻掩蓋不住,顯然父親的離世讓他心中悲慟不已。
“比,比,叔叔,好,好久不見。您—您最近身體還好......吧?”
就在威廉皇儲夫婦和威廉二世的子女向喬治五世表示哀悼時,未來的喬治六世,阿爾伯特王子卻似乎比兒時更加結巴,緊張地向皇帝問候。
“嗯,你看起來也很健康,真是太好了,堅持下去。”
威廉二世露出溫和的微笑,輕輕拍了拍阿爾伯特王子的肩膀。
一如既往,皇帝總是以溫柔的態度對待因父親的嚴格教育而導致口吃的阿爾伯特王子。
或許是因為皇帝自己也有手臂的殘疾,曾因此與父母產生過衝突,所以他對阿爾伯特王子懷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感吧。
不久,和路易絲以及其他表兄弟們寒暄完畢的阿爾伯特王子,將視線轉向了漢斯。
“男、男爵。你也真是好、好久不見了啊。比起以前見、見、見到的時候,長高了不少嘛。”
“多喝了些牛奶的緣故吧。”
漢斯和阿爾伯特王子熱情地握手,半開玩笑地說道,雖然聽起來像玩笑,但其實這話還真不假。
畢竟,連現在成長期猛然抽條的路易絲都隻能到他的胸膛。
“不過,大衛(愛德華八世)去哪了?”
當威廉二世東張西望地發問時,一直麵無表情的喬治五世臉色瞬間皺了起來。
哇,原來這人也能露出這種表情啊。
漢斯大概猜得到其中的原因。
“嘖,那個小混蛋估計又在哪兒勾搭女人去了。”
果不其然,喬治五世一臉不滿地嘟囔著,對那個不中用的長子頗為頭疼。
看來愛德華八世從早就開始讓父親操心了。
要是再加上那個年紀尚幼的四兒子,肯特公爵喬治......
嗯,還是為喬治五世表示一番哀悼吧。
“這是爺爺的葬禮,可這家夥馬上要當王儲了,還這麽不懂事,真是的。”
“嗬嗬,你也夠辛苦的啊。話說其他人還沒到嗎?”
“卡爾(挪威的哈康七世haakon vii av norge, christian frederik carl georg valdemar axel)和莫德(挪威王後莫德maud charlotte mary victoria,愛德華七世的小女兒)已經到了。其他人估計也快來了。”
如果說維多利亞女王是“歐洲的祖母”,那麽愛德華七世就堪稱“歐洲的叔叔”,或者是“歐洲的舅舅”,因為他和大多數歐洲王室都有血緣關係。因此,在他的葬禮上,整個歐洲的皇室與貴族都將齊聚一堂。
而其中,包括威廉二世和喬治五世剛提到的哈康七世在內,足足有八位歐洲君主出席。負責安保的蘇格蘭場和英國近衛隊此刻正瞪大眼睛,在倫敦全城嚴密巡邏,防止任何心懷不軌之徒搞事。
啊,順帶一提,雖然有點意外,但愛德華七世的外甥尼古拉二世並不在這些歐洲君主的名單上。
取而代之的是,尼古拉二世的母親、愛德華七世的妻妹——丹麥的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mapnr Фeдopoвha)皇太後,以及她的四兒子米哈伊爾·亞曆山德羅維奇(mnxanл Алekcahдpoвnч)大公,還有尼古拉二世的長女奧爾加·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Вeлnkar khrжha oльгa hnkoлaeвha)大公主,作為俄羅斯帝國的代表,預計會出席葬禮。
‘話說迴來,奧爾加大公主真的參加了愛德華七世的葬禮嗎?’
漢斯記得她小時候就常代替尼古拉二世在歐洲各國奔走,但不確定這是不是因為曆史被改變了,還是她原本就參加了這場葬禮。
畢竟他可沒閑到把愛德華七世葬禮的賓客名單背得滾瓜爛熟。
‘不管怎麽說,除了歐洲,東方的一些皇族也會前來吊唁,場麵肯定壯觀極了。’
至少,和維多利亞太後去世時的葬禮是沒法比的。
這也足以說明愛德華七世是多麽卓越的人物。
“好了,大家進去吧。”
隨著喬治五世的話音落下,漢斯也跟著走向了安放著愛德華七世靈柩的白金漢宮。
然後與其他人共同哀悼著象征著大英帝國最後輝煌時期的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period)在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之後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