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塞爾維亞和黑山在世界大戰中相繼退出,整個東部戰線都在為向俄羅斯帝國發動大規模攻勢做好準備之時。
嘟——!!嘟——!!
“衝啊!衝鋒!!”
“vive france——!!”
“青蛙佬們來了!”
“把他們全都殺光!!”
在西部戰線的死亡陷阱——塹壕戰中,無論是法國軍、德國軍、英國軍還是比利時軍,都在這片地獄般的戰場上付出了慘重的傷亡,血肉橫飛的慘狀每日上演。
而且這場慘烈的廝殺不僅限於西線主戰場凡爾登及比利時,協約國與法國的將領們麵對日複一日堆積成山的屍骸,無不驚駭萬分。
當然,經曆了日俄戰爭的教訓,歐洲各國早已意識到塹壕戰的可怕,不可能會像過去南北戰爭時期那樣忽視不見。但看著別人遭受苦難和親身經曆地獄般的戰場,完全是兩迴事。
“我們絕不能停滯不前!必須盡快將德國佬從偉大的祖國——法國的領土上驅逐出去!”
“撤退請求?不可能,絕對不行!想要盡早結束這場戰爭,就必須踢開比利時的法國軍,一路挺進巴黎,你們難道不明白嗎?”
即便在敵軍塹壕前倒下了數千、數萬名士兵,法軍與協約軍仍未停止對彼此的進攻。
法軍為了將盤踞在馬恩河畔的德軍趕出國境,持續發起衝鋒。
而德國、英國、比利時聯軍則試圖將占據比利時半壁江山的法軍逐出,解放比利時,並向法國本土推進。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呃啊啊啊!!”
“呃呃呃!”
“媽......媽媽......”
當然,和過去整個人類曆史一樣,倒在戰場上的,始終不是後方指揮的將軍們,而是無辜的士兵們。
他們的內髒被鐵絲網絞碎,血肉模糊地死去;他們在低窪地的泥潭裏,用刺刀和工兵鏟互相砸碎頭顱,拚殺至死;他們被無情的炮火吞噬,甚至連慘叫的機會都沒有,就被炸得四分五裂。
他們的國籍不同,語言不同,但在被稱為“西部戰線”的地獄之中,所有士兵都是無人憐憫的可憐羔羊。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嗚哦哦哦!衝鋒!衝鋒!”
“los! los! los!”
“merde!是突擊隊的雜種們!”
“別讓那群德佬踏進我們的戰壕!在他們靠近之前殺了他們!”
“哈哈哈哈!德國的衝鋒槍可是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德軍的情況要比法國及其他協約軍稍好一些。
他們手中握有衝鋒槍等新式武器。
正因如此,法國軍無數次被裝備衝鋒槍的德國突擊隊衝入戰壕,防線被突破或瀕臨崩潰的狀況已屢見不鮮。
至於比利時軍,由於兵力較少,難以直接發起大規模攻勢,隻能在戰場上承擔輔助支援的角色。
但對於同樣指揮西線部分戰線的英國軍隊來說,其處境卻與德軍、比利時軍截然不同。
......
1913年9月20日,比利時弗蘭德斯,蒂爾特(tielt)。
“全員列隊。”
隨著一名陰鬱的軍官下令,原本蜷縮在潮濕塹壕中的英軍士兵們歎了口氣,緩緩站起身。
當初他們滿懷豪情跨越英吉利海峽,說要拯救歐洲免受邪惡的青蛙與野獸之害,而現在的他們與那時相比,判若兩人。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再過五分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再也無法迴到家鄉,而是長眠於這片冰冷低窪的泥濘之中。
“攻擊命令下達。從現在起,我軍將向前方的法軍戰壕發動進攻。”
英軍軍官們深知這一點,因此根本沒有費心粉飾命令,而是以最簡潔的語言將其傳達下去。
“願主的庇佑與我們同在。”
——嘟
“衝鋒!”
“別拖拖拉拉的,快出戰壕!”
號令聲與口哨聲四起,英軍士兵紛紛爬出戰壕,穿過層層鐵絲網,向前方的法軍衝去。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呃啊!”
“咳咳!”
如同往常一樣,法軍的機槍與炮火“熱情地”迎接了他們。
大多數英軍士兵還沒來得及看清法軍戰壕的模樣,就已經倒在了這片泥濘的低地中。即便有少數人勉強衝到了戰壕前,也在法軍士兵的戰壕棍(狼牙棒)和工兵鏟下瞬間喪命。
這次進攻,又一次失敗了。
在西線戰場,這早已是家常便飯。
“要是我們有足夠的衝鋒槍就好了......”
英國軍官們嚐盡了失敗的苦澀,不由得歎息道。
英軍的衝鋒槍數量,遠遠不足。
這倒不是德國故意發善心,不願賣給英軍衝鋒槍。
“衝鋒槍!我們需要德國的衝鋒槍!”
“多少錢?多少錢才能買得到?!”
“請大家冷靜,我們手頭的庫存也很緊張,現在想要衝鋒槍的部隊太多了,還請耐心等待!”
僅僅是因為衝鋒槍的需求在整個協約國軍隊中都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導致供給完全跟不上。
不僅是西線戰場,東線甚至遠在極東的戰場都在哀求增配衝鋒槍。
而德國自己生產的衝鋒槍,不僅要供本國軍隊使用,還要分給盟軍部隊,供應壓力可想而知。
短缺到了什麽程度呢?甚至為了支援塞爾維亞戰線的攻勢,連封存已久的早期型衝鋒槍——“德國司登”......不,應該叫mp01都被翻了出來。
當然,為了緩解這一困境,德國已經加倍擴大生產規模,英軍也從德意誌帝國購買了衝鋒槍的生產許可證,準備自行製造,但這些措施遠水解不了近渴,在短期內無法緩解前線的緊張局勢。
“好了,今天能拿到200支衝鋒槍的部隊是......哈伯頓的第三營!”
“哦耶!”
“營長威武!”
“我就知道我們會贏!”
於是,在前線,英軍軍官們為了爭奪衝鋒槍補給,甚至開始以“抽簽決鬥”的方式分配資源。
類似的情況,也不止發生在陸軍之中。
“這架鷹式(阿德勒)戰機的歸屬者是......麥卡登!”
在麵對法國陸軍航空隊的新型戰機時,英國皇家飛行隊(rfc)同樣因戰機性能劣勢而苦惱,內部競爭異常激烈,每個飛行員都想要搶到一架德國的“鷹式”戰鬥機。
“太棒了!終於能痛痛快快打一場了!”
“該死,長官!這不公平!”
“有意見就怪你運氣不好,霍克。”
rfc第六飛行中隊隊長,同時也是二戰期間英國本土空戰的空軍戰鬥機司令——休·道丁(hugh caswall tremenheere dowding)冷漠地說道,英軍飛行員們聽後哄笑不已。
當然,沒能拿到“鷹式”戰鬥機的蘭諾·霍克noe george hawker)是笑不出來的。
“別擔心,霍克,我會替你幹掉那些青蛙佬的!”
“閉嘴,麥卡登!”
rfc的王牌飛行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擊落敵機總數排名第七的詹姆斯·麥卡登(james thomas byford udden)打趣道,惹得霍克怒吼連連。
在皇家飛行隊,德國的“鷹式”戰鬥機可謂是炙手可熱的存在。
隨著法國空軍的反撲,空中戰鬥愈發激烈,而英軍目前裝備的維克斯f.b.5機槍(gunbus)戰鬥機不僅遠遠落後於“鷹式”戰機,甚至連法國的新型戰機都比不上。
至於英國自己正在研發的新型戰機?依舊杳無音訊。
因此英軍飛行員們無不渴望擁有一架性能碾壓自身座機,並且配備無線電的“鷹式”戰鬥機。
但想要擁有它,可不是隻憑願望就能實現的——德國自身的戰機生產也十分緊張,根本不會隨便供應給英軍。
更糟糕的是,英軍缺乏的遠遠不止是衝鋒槍和戰鬥機。
因此戰局一直在死循環中打轉。
就這樣,德意誌帝國的連連勝利,終於讓焦躁不安的英國政府坐不住,開始采取行動。
......
“好久不見,弗倫奇司令官。”
“......基奇納大臣。”
看著英國戰爭大臣赫伯特·基奇納毫無預兆地單獨出現在比利時的英國遠征軍司令部,約翰·弗倫奇皺起了眉頭。
不止是因為他穿著的野戰司令官製服讓人不快,更重要的是,這位本該待在倫敦的人不打招唿便親自來到西線,絕不會是什麽好兆頭。
“您為何大老遠跑到比利時來?”
“原因你應該清楚,約翰。”
“又是那個該死的攻勢計劃吧。”
聽到基奇納一邊把玩著茶杯一邊開口,弗倫奇咂了咂舌。
當前,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對英國軍隊的遲滯表現感到極大的危機感。
更糟糕的是,德國飛艇轟炸完彼得格勒後,又對巴黎進行了襲擊,這激怒了法國人,他們遂以俄製“伊利亞·穆羅梅茨”轟炸機對毫無防備的倫敦進行報複性轟炸。
【阿斯奎斯首相,是否具備大英帝國戰爭領袖的資格?】
【支持率日益下滑!自由黨內閣麵臨危機?】
【倫敦市民抨擊首相,阿斯奎斯缺乏戰時領導力!】
媒體與輿論對阿斯奎斯的批評鋪天蓋地。
反對黨保守黨每日對首相展開猛烈攻勢,而執政的自由黨內部也開始出現質疑阿斯奎斯是否適合擔任戰時首相的聲音。
對於一個失去支持的首相而言,剩下的路無非是主動辭職,或被競爭者擠下台。
正因如此,為了保住自己的首相之位,阿斯奎斯不惜向弗倫奇施壓,要求他盡快取得戰果,而這也催生了英軍單獨發動攻勢的提議。
“就我個人而言,我也認為需要發動攻勢。我們不能再繼續讓德國掌控戰爭的主導權。”
“嗬,這話聽起來倒像是丘吉爾會說的。”
弗倫奇向來不怎麽喜歡基奇納,言語間帶著諷刺,但基奇納並未反駁。
事實上,丘吉爾一直在警告,如果英國繼續在戰爭中充當德國的配角,那麽戰後歐洲的秩序與主導權恐怕都會落入德意誌帝國之手。
盡管基奇納對丘吉爾的激進言行感到不滿,但這番話卻不能說沒有道理。
至於丘吉爾嚷嚷著要學德國海軍消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轉而讓英國艦隊去黑海與俄國海軍決戰的胡話,就另當別論了。
“若想讓大英帝國在未來繼續維持當前的地位,並在國際事務中發聲,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場勝利。”
“勝利固然是好事,我也並非完全反對攻勢。但至少,能不能先保證炮彈供應充足再來談這些?”
戰爭從夏季拖入秋季,英國遠征軍開始麵臨嚴重的炮彈短缺問題。
其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的軍工生產體係並未受到政府有效管控,而是由民間企業以鬆散的方式運營。
這種長期存在的軍備供應問題,正對英國的戰爭能力造成不良影響。
“又豈止是炮彈?哪一樣軍需物資不是捉襟見肘?”
“炮彈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真的嗎?
約翰·弗倫奇用懷疑的目光盯著基奇納,而後者仍舊不為所動。
“自治領與殖民地正在派遣增援部隊,來自加拿大和印度的軍隊將在幾天內投入西線戰場。這意味著,我們將擁有足夠的兵力來嚐試一次獨立攻勢。”
“......”
“而且,我親愛的司令官,你應該清楚,如果再不拿出像樣的戰果,你的位置恐怕也難以保住。”
這的確是事實。
局勢遲遲未有突破,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首相,遠征軍司令約翰·弗倫奇同樣岌岌可危。
“唉......好吧。我會與參謀們商討此事。”
最終,盡管臉色仍然不太好看,弗倫奇還是向基奇納點了點頭。
畢竟他也不想在連一場像樣的戰鬥都沒打過的情況下,就被迫交出司令官的位置。
而就在英國遠征軍開始策劃西線攻勢的同時,因塞爾維亞與黑山王國即將投降而感到焦急的法國軍隊,也在絞盡腦汁謀劃著如何扭轉戰局。
嘟——!!嘟——!!
“衝啊!衝鋒!!”
“vive france——!!”
“青蛙佬們來了!”
“把他們全都殺光!!”
在西部戰線的死亡陷阱——塹壕戰中,無論是法國軍、德國軍、英國軍還是比利時軍,都在這片地獄般的戰場上付出了慘重的傷亡,血肉橫飛的慘狀每日上演。
而且這場慘烈的廝殺不僅限於西線主戰場凡爾登及比利時,協約國與法國的將領們麵對日複一日堆積成山的屍骸,無不驚駭萬分。
當然,經曆了日俄戰爭的教訓,歐洲各國早已意識到塹壕戰的可怕,不可能會像過去南北戰爭時期那樣忽視不見。但看著別人遭受苦難和親身經曆地獄般的戰場,完全是兩迴事。
“我們絕不能停滯不前!必須盡快將德國佬從偉大的祖國——法國的領土上驅逐出去!”
“撤退請求?不可能,絕對不行!想要盡早結束這場戰爭,就必須踢開比利時的法國軍,一路挺進巴黎,你們難道不明白嗎?”
即便在敵軍塹壕前倒下了數千、數萬名士兵,法軍與協約軍仍未停止對彼此的進攻。
法軍為了將盤踞在馬恩河畔的德軍趕出國境,持續發起衝鋒。
而德國、英國、比利時聯軍則試圖將占據比利時半壁江山的法軍逐出,解放比利時,並向法國本土推進。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呃啊啊啊!!”
“呃呃呃!”
“媽......媽媽......”
當然,和過去整個人類曆史一樣,倒在戰場上的,始終不是後方指揮的將軍們,而是無辜的士兵們。
他們的內髒被鐵絲網絞碎,血肉模糊地死去;他們在低窪地的泥潭裏,用刺刀和工兵鏟互相砸碎頭顱,拚殺至死;他們被無情的炮火吞噬,甚至連慘叫的機會都沒有,就被炸得四分五裂。
他們的國籍不同,語言不同,但在被稱為“西部戰線”的地獄之中,所有士兵都是無人憐憫的可憐羔羊。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嗚哦哦哦!衝鋒!衝鋒!”
“los! los! los!”
“merde!是突擊隊的雜種們!”
“別讓那群德佬踏進我們的戰壕!在他們靠近之前殺了他們!”
“哈哈哈哈!德國的衝鋒槍可是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德軍的情況要比法國及其他協約軍稍好一些。
他們手中握有衝鋒槍等新式武器。
正因如此,法國軍無數次被裝備衝鋒槍的德國突擊隊衝入戰壕,防線被突破或瀕臨崩潰的狀況已屢見不鮮。
至於比利時軍,由於兵力較少,難以直接發起大規模攻勢,隻能在戰場上承擔輔助支援的角色。
但對於同樣指揮西線部分戰線的英國軍隊來說,其處境卻與德軍、比利時軍截然不同。
......
1913年9月20日,比利時弗蘭德斯,蒂爾特(tielt)。
“全員列隊。”
隨著一名陰鬱的軍官下令,原本蜷縮在潮濕塹壕中的英軍士兵們歎了口氣,緩緩站起身。
當初他們滿懷豪情跨越英吉利海峽,說要拯救歐洲免受邪惡的青蛙與野獸之害,而現在的他們與那時相比,判若兩人。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再過五分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再也無法迴到家鄉,而是長眠於這片冰冷低窪的泥濘之中。
“攻擊命令下達。從現在起,我軍將向前方的法軍戰壕發動進攻。”
英軍軍官們深知這一點,因此根本沒有費心粉飾命令,而是以最簡潔的語言將其傳達下去。
“願主的庇佑與我們同在。”
——嘟
“衝鋒!”
“別拖拖拉拉的,快出戰壕!”
號令聲與口哨聲四起,英軍士兵紛紛爬出戰壕,穿過層層鐵絲網,向前方的法軍衝去。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呃啊!”
“咳咳!”
如同往常一樣,法軍的機槍與炮火“熱情地”迎接了他們。
大多數英軍士兵還沒來得及看清法軍戰壕的模樣,就已經倒在了這片泥濘的低地中。即便有少數人勉強衝到了戰壕前,也在法軍士兵的戰壕棍(狼牙棒)和工兵鏟下瞬間喪命。
這次進攻,又一次失敗了。
在西線戰場,這早已是家常便飯。
“要是我們有足夠的衝鋒槍就好了......”
英國軍官們嚐盡了失敗的苦澀,不由得歎息道。
英軍的衝鋒槍數量,遠遠不足。
這倒不是德國故意發善心,不願賣給英軍衝鋒槍。
“衝鋒槍!我們需要德國的衝鋒槍!”
“多少錢?多少錢才能買得到?!”
“請大家冷靜,我們手頭的庫存也很緊張,現在想要衝鋒槍的部隊太多了,還請耐心等待!”
僅僅是因為衝鋒槍的需求在整個協約國軍隊中都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導致供給完全跟不上。
不僅是西線戰場,東線甚至遠在極東的戰場都在哀求增配衝鋒槍。
而德國自己生產的衝鋒槍,不僅要供本國軍隊使用,還要分給盟軍部隊,供應壓力可想而知。
短缺到了什麽程度呢?甚至為了支援塞爾維亞戰線的攻勢,連封存已久的早期型衝鋒槍——“德國司登”......不,應該叫mp01都被翻了出來。
當然,為了緩解這一困境,德國已經加倍擴大生產規模,英軍也從德意誌帝國購買了衝鋒槍的生產許可證,準備自行製造,但這些措施遠水解不了近渴,在短期內無法緩解前線的緊張局勢。
“好了,今天能拿到200支衝鋒槍的部隊是......哈伯頓的第三營!”
“哦耶!”
“營長威武!”
“我就知道我們會贏!”
於是,在前線,英軍軍官們為了爭奪衝鋒槍補給,甚至開始以“抽簽決鬥”的方式分配資源。
類似的情況,也不止發生在陸軍之中。
“這架鷹式(阿德勒)戰機的歸屬者是......麥卡登!”
在麵對法國陸軍航空隊的新型戰機時,英國皇家飛行隊(rfc)同樣因戰機性能劣勢而苦惱,內部競爭異常激烈,每個飛行員都想要搶到一架德國的“鷹式”戰鬥機。
“太棒了!終於能痛痛快快打一場了!”
“該死,長官!這不公平!”
“有意見就怪你運氣不好,霍克。”
rfc第六飛行中隊隊長,同時也是二戰期間英國本土空戰的空軍戰鬥機司令——休·道丁(hugh caswall tremenheere dowding)冷漠地說道,英軍飛行員們聽後哄笑不已。
當然,沒能拿到“鷹式”戰鬥機的蘭諾·霍克noe george hawker)是笑不出來的。
“別擔心,霍克,我會替你幹掉那些青蛙佬的!”
“閉嘴,麥卡登!”
rfc的王牌飛行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擊落敵機總數排名第七的詹姆斯·麥卡登(james thomas byford udden)打趣道,惹得霍克怒吼連連。
在皇家飛行隊,德國的“鷹式”戰鬥機可謂是炙手可熱的存在。
隨著法國空軍的反撲,空中戰鬥愈發激烈,而英軍目前裝備的維克斯f.b.5機槍(gunbus)戰鬥機不僅遠遠落後於“鷹式”戰機,甚至連法國的新型戰機都比不上。
至於英國自己正在研發的新型戰機?依舊杳無音訊。
因此英軍飛行員們無不渴望擁有一架性能碾壓自身座機,並且配備無線電的“鷹式”戰鬥機。
但想要擁有它,可不是隻憑願望就能實現的——德國自身的戰機生產也十分緊張,根本不會隨便供應給英軍。
更糟糕的是,英軍缺乏的遠遠不止是衝鋒槍和戰鬥機。
因此戰局一直在死循環中打轉。
就這樣,德意誌帝國的連連勝利,終於讓焦躁不安的英國政府坐不住,開始采取行動。
......
“好久不見,弗倫奇司令官。”
“......基奇納大臣。”
看著英國戰爭大臣赫伯特·基奇納毫無預兆地單獨出現在比利時的英國遠征軍司令部,約翰·弗倫奇皺起了眉頭。
不止是因為他穿著的野戰司令官製服讓人不快,更重要的是,這位本該待在倫敦的人不打招唿便親自來到西線,絕不會是什麽好兆頭。
“您為何大老遠跑到比利時來?”
“原因你應該清楚,約翰。”
“又是那個該死的攻勢計劃吧。”
聽到基奇納一邊把玩著茶杯一邊開口,弗倫奇咂了咂舌。
當前,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對英國軍隊的遲滯表現感到極大的危機感。
更糟糕的是,德國飛艇轟炸完彼得格勒後,又對巴黎進行了襲擊,這激怒了法國人,他們遂以俄製“伊利亞·穆羅梅茨”轟炸機對毫無防備的倫敦進行報複性轟炸。
【阿斯奎斯首相,是否具備大英帝國戰爭領袖的資格?】
【支持率日益下滑!自由黨內閣麵臨危機?】
【倫敦市民抨擊首相,阿斯奎斯缺乏戰時領導力!】
媒體與輿論對阿斯奎斯的批評鋪天蓋地。
反對黨保守黨每日對首相展開猛烈攻勢,而執政的自由黨內部也開始出現質疑阿斯奎斯是否適合擔任戰時首相的聲音。
對於一個失去支持的首相而言,剩下的路無非是主動辭職,或被競爭者擠下台。
正因如此,為了保住自己的首相之位,阿斯奎斯不惜向弗倫奇施壓,要求他盡快取得戰果,而這也催生了英軍單獨發動攻勢的提議。
“就我個人而言,我也認為需要發動攻勢。我們不能再繼續讓德國掌控戰爭的主導權。”
“嗬,這話聽起來倒像是丘吉爾會說的。”
弗倫奇向來不怎麽喜歡基奇納,言語間帶著諷刺,但基奇納並未反駁。
事實上,丘吉爾一直在警告,如果英國繼續在戰爭中充當德國的配角,那麽戰後歐洲的秩序與主導權恐怕都會落入德意誌帝國之手。
盡管基奇納對丘吉爾的激進言行感到不滿,但這番話卻不能說沒有道理。
至於丘吉爾嚷嚷著要學德國海軍消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轉而讓英國艦隊去黑海與俄國海軍決戰的胡話,就另當別論了。
“若想讓大英帝國在未來繼續維持當前的地位,並在國際事務中發聲,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場勝利。”
“勝利固然是好事,我也並非完全反對攻勢。但至少,能不能先保證炮彈供應充足再來談這些?”
戰爭從夏季拖入秋季,英國遠征軍開始麵臨嚴重的炮彈短缺問題。
其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的軍工生產體係並未受到政府有效管控,而是由民間企業以鬆散的方式運營。
這種長期存在的軍備供應問題,正對英國的戰爭能力造成不良影響。
“又豈止是炮彈?哪一樣軍需物資不是捉襟見肘?”
“炮彈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真的嗎?
約翰·弗倫奇用懷疑的目光盯著基奇納,而後者仍舊不為所動。
“自治領與殖民地正在派遣增援部隊,來自加拿大和印度的軍隊將在幾天內投入西線戰場。這意味著,我們將擁有足夠的兵力來嚐試一次獨立攻勢。”
“......”
“而且,我親愛的司令官,你應該清楚,如果再不拿出像樣的戰果,你的位置恐怕也難以保住。”
這的確是事實。
局勢遲遲未有突破,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首相,遠征軍司令約翰·弗倫奇同樣岌岌可危。
“唉......好吧。我會與參謀們商討此事。”
最終,盡管臉色仍然不太好看,弗倫奇還是向基奇納點了點頭。
畢竟他也不想在連一場像樣的戰鬥都沒打過的情況下,就被迫交出司令官的位置。
而就在英國遠征軍開始策劃西線攻勢的同時,因塞爾維亞與黑山王國即將投降而感到焦急的法國軍隊,也在絞盡腦汁謀劃著如何扭轉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