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您終將加冕為王(波蘭)
俄羅斯的冬季攻勢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尼古拉二世依舊神誌不清,無法有效地指揮國家的軍事行動和戰略部署。
而我們的布魯西洛夫,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就連那些身處敵對陣營的德國將領們,也有不少人開始對他表示同情了,因此別說反擊,他光是忙著填補沙皇四處製造的漏洞就已經在焦頭爛額。
“我再也無法再忍受了,真是夠了!”
俄羅斯軍營中,一名滿臉疲憊、雙眼布滿血絲的俄羅斯士兵聲嘶力竭地怒吼道。
“就是啊,要是想把我們送上前線,你們自己先上啊!憑什麽讓我們去送死?”
一名士兵情緒激動地附和著,揮舞著手中破舊不堪的棍棒。
“我討厭戰爭!求求你們,放我們迴家吧!”又有一名士兵帶著哭腔唿喊。
最終,在前線不斷遭遇失敗的俄羅斯士兵們徹底厭倦了戰爭,他們憤怒的聲音此起彼伏,響徹整個營地,他們開始向軍官們發起嘩變。
而在後方,由漢斯送上火車的列寧也在激情澎湃地發表演講,賣力鼓動群眾,慷慨激昂地向周圍的群眾揭露著沙皇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盡職盡責地發揮出他的作用。
照這個趨勢下去,俄羅斯帝國的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嗯?那你問我在做什麽?
當然是和往常一樣啦。
在令人厭煩的華沙!批閱文件!蓋章簽字!見各種人,進行各種交涉!重複著這些無止盡的日常事務!
不過,今天見到的可是個大人物。
“那麽,就拜托您照顧我們的芬蘭青年了。”
“嗯,那我們下次赫爾辛基再見,斯托爾貝裏議員。”
麵前這位綻放微笑,與漢斯握手道別的男子,便是日後成為芬蘭首任總統的卡爾洛·尤霍·斯托爾貝裏(kaarlo juho st?hlberg)。
此次,他是作為芬蘭自治議會的代表,察覺到俄羅斯的頹勢,特意前來華沙商討芬蘭獨立的相關事宜。
順帶一提,他還帶來一批芬蘭誌願兵,希望他們像波蘭和立陶宛士兵那樣在德國軍隊接受訓練、為獨立做準備。
畢竟,即使隻是為了爭取未來脫離俄羅斯獨立,芬蘭自治議會也需要掌握武裝力量。
而漢斯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畢竟這些芬蘭誌願兵,未來將成為赫赫有名的‘芬蘭獵兵’”。
而芬蘭獵兵正是日後芬蘭軍隊的中堅力量。既然如此,德國當然願意培養他們,以便在戰後擴大對芬蘭的影響力。
事實上,到了冬季戰爭時期,芬蘭軍隊的主要指揮官幾乎都有“芬蘭獵兵”的背景。
不過,這批獵兵主要是右翼勢力派來的,因此代表芬蘭左翼的芬蘭社會民主黨對此很是不滿。
“要知道,斯托爾貝裏之所以被派來,就是因為左右兩派在爭論誰該由哪方出麵,激烈交鋒後才最終達成妥協的結果。”
芬蘭左翼與右翼的矛盾極深,即便在原本的曆史上經曆了殘酷的紅白內戰,彼此的仇恨仍未消散。
斯托爾貝裏雖屬右翼,但作為溫和而進步的政治家,左翼最終還是接受了他作為代表。
“無論如何,德國都不能讓芬蘭爆發內戰,否則會很麻煩。”
更重要的是,漢斯感覺自己那時會實在沒臉去見瑪格麗特公主。
因為在戰後建立的芬蘭王國中,他提議由公主的丈夫——卡爾·馮·黑森-卡塞爾親王繼位。
德皇的兒子們都嫌芬蘭太冷太貧瘠,紛紛拒絕了芬蘭王位。
而威廉二世和黑森-卡塞爾親王欣然接受了這個安排。
畢竟,卡爾·馮·黑森-卡塞爾不是黑森-卡塞爾家族的族長(目前他的哥哥才是),因此當初他與瑪格麗特公主結婚時,就有不少非議。
但如果他成為芬蘭國王卡爾一世,那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德皇高興,瑪格麗特公主夫婦也滿意,皆大歡喜。
雖然這個安排參考了原本的曆史,但對漢斯而言,也是報答瑪格麗特公主恩情的一種方式。
不過,若是公主夫婦剛到芬蘭,那裏就爆發了一場史上最慘烈的內戰?
哪怕漢斯自認為自己的良心在歐陸冰清玉潔,也沒臉麵對他們了。
當然,原本的曆史上,芬蘭內戰的爆發,是因為芬蘭右翼不滿社會民主黨在議會中占據多數,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於是慫恿俄國臨時政府解散議會,導致憤怒的工人階級脅迫社民黨議員,最終爆發衝突。
但在如今的局勢下,俄國臨時政府根本無足輕重,芬蘭的獨立完全取決於德國的意誌。因此,芬蘭人也清楚,他們無法擺脫德國的影響。
不過,隻有右翼對這一點感到滿意,左翼則隻是因為獨立更重要,才暫時忍耐。由此可見,左右之間的矛盾依然沒有消弭,最終仍然必須找到解決之道。
‘右翼目前已經在掌控之中,可以暫且放下...至於芬蘭社會民主黨......不如讓德國社民黨去牽製?’
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漢斯思慮一番後得出一個想法。
德國社民黨在羅莎·盧森堡等反戰派離開後,逐漸變得更加配合政府。
當然,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爭取民眾的選票和支持。
“反正我原本的計劃,就是要清除社民黨的極端思潮,讓它成為一個溫和的社會主義旗幟。”
“這件事以後再和艾伯特黨魁商量吧......”
而正當漢斯敲著鋼筆整理思緒時,突然,一道熟悉又突兀的聲音猛然衝入他的耳中,震的他耳膜一痛。
聽著這熟悉的聲音,漢斯的嘴裏不由自主地歎出了疲憊的歎息。
“哈......阿達爾貝特王子,您又有什麽事?”
阿達爾貝特王子,或者說,波蘭未來的國王沃伊切赫(wojciech)殿下,親自駕到了。
漢斯這疲憊的一天,又又又開始了。
......
阿達爾貝特最近的日子簡直是場噩夢。
不久前,他的父親和漢斯擅自決定將他內定為下一任波蘭國王。
對阿達爾貝特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他對那個王位根本毫無興趣!
更讓他哭笑不得的是,事情的起因竟是如此荒唐。
幾個月前,他迎娶了薩克森-邁寧根的阿黛爾海德公主(adelheid von sachsen-meiningen,1891–1971)。單從“薩克森”這個名字就能看出,她來自一直覬覦波蘭王位的韋廷家族。
當然,嚴格來說,阿黛爾海德是韋廷家族的恩斯特係,而真正惦記波蘭王位的則是分支出來的阿爾布雷希特係。
可他的父親,我們固執的德意誌皇帝卻堅持認為,波蘭的王位必須由自己的兒子來繼承。於是,在與薩克森國王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三世經過漫長談判後,最終,他這個與韋廷家族聯姻的人被確立為波蘭的未來國王。
“早知道會這樣,就該把婚事往後推!”
當然,阿達爾貝特對阿黛爾海德這個妻子本身是沒有任何不滿的,她確實是個可愛的人。但因為一場婚姻,就讓他莫名其妙成為國王,這未免也太荒唐了。
這一切都要怪那該死的戰爭!
偏偏在戰爭爆發後沒幾周,他就被誤報戰死,嚇壞了母親,逼著他趕緊結婚。於是,在一片混亂中,他就這麽倉促地舉行了婚禮。
“更何況,波蘭根本沒有海啊!”
讓一個一生都深愛大海與海軍的人,去當一個連海岸線都沒有的國家的國王?
這簡直是地獄級的懲罰!
要是讓他的偶像戚將軍知道了,恐怕也隻會無奈地搖頭歎息吧。
但將他推上王位的罪魁禍首之一,他那可惡的妹夫漢斯,卻一臉輕鬆地說什麽:
“那麽,作為波蘭的未來國王,您不如與畢蘇斯基將軍一起討論合並立陶宛的議題如何?”
一句話,就把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麻煩事甩到了他頭上。
畢竟如果波蘭和立陶宛重新合並,那波蘭就不再是一個內陸國,而是一個擁有海岸線的瀕海國家了。
再加上他的父親,德皇的態度意誌堅定到甚至願意把霍亨索倫家族收藏的舊波蘭王冠遺物(波蘭王權標誌,盡管大部分在腓特烈·威廉三世時期被熔化,隻剩幾顆寶石)都交給他,可見這事已無可迴避。
“安塔納斯!波蘭和立陶宛本就是一個國家,我自己也視自己為波蘭-立陶宛人。”
“但現在再來重建波蘭-立陶宛邦聯,對我們立陶宛人又有什麽好處呢?所以除非他們承諾,答應一些合理的條件,否則我們是不會接受的。”
“見鬼!你這話簡直就是在明擺著說想搞個類似奧匈帝國的雙元王國!殿下,殿下,您也該說點什麽吧!”
咳,這其實並非漢斯的本意
他隻是因為對畢蘇斯基和那位立陶宛獨立運動代表、未來的立陶宛首任總統(但後來變成了獨裁者)的安塔納斯·斯梅托納(antanas smetona)的爭執,煩不勝煩,想借著阿達爾貝特王子來甩鍋而已。
“受不了了!讓我迴到海上吧!”
“已經晚了,殿下。認命吧。”
“漢斯——!!”
而麵對阿達爾貝特憤怒的哀求,漢斯這家夥隻是露出一副“萬事隻要肯放棄”的表情。
“不過,至少因為有您在,斯梅托納和立陶宛人也不敢太過強硬。而且王妃殿下也在四處奔走,努力贏得波蘭和立陶宛人的民心呢。”
當然,漢斯自己對所謂的“波蘭-立陶宛複國”根本沒什麽興趣。
但畢蘇斯基對此執念極深,甚至連帶著讓漢斯很是困擾。於是他幹脆順水推舟地把阿達爾貝特王子推上前台,不僅能甩掉這個燙手山芋,還能趁機增強己方在波蘭的影響力。
王子的聲音越大,波蘭國內德國的影響力就越強。
再加上畢蘇斯基的政敵,羅曼·德莫夫斯基(roman stanis?aw dmowski)和那群激進的波蘭民族主義者,因為選擇站在法國這艘爛船上,已是自取滅亡。
而德方也為了安撫波蘭人對德國境內舊波蘭領土的執念,願意割讓部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這讓波蘭暫時對德國相當配合。
當然,波蘭即便安分,德國國內卻未必如此。
“說實話,我們真的有必要保留波蘭這個國家嗎?”
“幹脆直接吞並了不就好?”
隨著戰爭勝利的曙光逐漸顯現,一些容克貴族又開始抬頭,甚至讓皇帝陛下都為之皺眉。他們根本不打算履行對波蘭的承諾,而是主張幹脆直接將波蘭徹底吞並。
不過,這終究隻是容克貴族的意見。
在民族主義盛行的當下,波蘭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已不可能像當年三次瓜分那樣輕易吞並。
眼下,奧匈帝國光是吞並了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就已經舉步維艱。而波蘭的民族主義熱情絲毫不遜色於塞爾維亞,難道還有人想要再上演一次“薩拉熱窩事件”?
而且德國民眾對“王子成為波蘭國王、讓波蘭進入德國勢力範圍”這一局麵,已經頗為滿意。
其實在這個時代,德國人大多數是在政治上相當溫和的。
這也是為什麽德國社會民主黨(spd)與馬克思主義漸行漸遠的原因之一,因為無論是極左還是極右的激進思想,都難以獲得主流德國人的支持。
畢竟德國社民黨向來為了選票,可是連“溫和帝國主義”這種話都能說出口的,這種調整並不奇怪。
是後來的凡爾賽條約和大蕭條讓德國徹底瘋狂,才導致一切的失控。
至於軍國主義?那幾乎是“普魯士的天賦”了,無可奈何。
然而,對阿達爾貝特王子而言,這些都無關緊要,他隻想離開華沙,迴到軍艦雲集的大海之上。
但不論是漢斯,還是他的父親威廉二世,都不可能允許他這樣做。
畢竟,如今的海上的局勢仍然兇險,未來的國王可不能輕易涉險。
——————
感謝南水側的大神認證,感恩
求愛發電支持,求免費禮物支持,感恩
俄羅斯的冬季攻勢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尼古拉二世依舊神誌不清,無法有效地指揮國家的軍事行動和戰略部署。
而我們的布魯西洛夫,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就連那些身處敵對陣營的德國將領們,也有不少人開始對他表示同情了,因此別說反擊,他光是忙著填補沙皇四處製造的漏洞就已經在焦頭爛額。
“我再也無法再忍受了,真是夠了!”
俄羅斯軍營中,一名滿臉疲憊、雙眼布滿血絲的俄羅斯士兵聲嘶力竭地怒吼道。
“就是啊,要是想把我們送上前線,你們自己先上啊!憑什麽讓我們去送死?”
一名士兵情緒激動地附和著,揮舞著手中破舊不堪的棍棒。
“我討厭戰爭!求求你們,放我們迴家吧!”又有一名士兵帶著哭腔唿喊。
最終,在前線不斷遭遇失敗的俄羅斯士兵們徹底厭倦了戰爭,他們憤怒的聲音此起彼伏,響徹整個營地,他們開始向軍官們發起嘩變。
而在後方,由漢斯送上火車的列寧也在激情澎湃地發表演講,賣力鼓動群眾,慷慨激昂地向周圍的群眾揭露著沙皇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盡職盡責地發揮出他的作用。
照這個趨勢下去,俄羅斯帝國的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嗯?那你問我在做什麽?
當然是和往常一樣啦。
在令人厭煩的華沙!批閱文件!蓋章簽字!見各種人,進行各種交涉!重複著這些無止盡的日常事務!
不過,今天見到的可是個大人物。
“那麽,就拜托您照顧我們的芬蘭青年了。”
“嗯,那我們下次赫爾辛基再見,斯托爾貝裏議員。”
麵前這位綻放微笑,與漢斯握手道別的男子,便是日後成為芬蘭首任總統的卡爾洛·尤霍·斯托爾貝裏(kaarlo juho st?hlberg)。
此次,他是作為芬蘭自治議會的代表,察覺到俄羅斯的頹勢,特意前來華沙商討芬蘭獨立的相關事宜。
順帶一提,他還帶來一批芬蘭誌願兵,希望他們像波蘭和立陶宛士兵那樣在德國軍隊接受訓練、為獨立做準備。
畢竟,即使隻是為了爭取未來脫離俄羅斯獨立,芬蘭自治議會也需要掌握武裝力量。
而漢斯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畢竟這些芬蘭誌願兵,未來將成為赫赫有名的‘芬蘭獵兵’”。
而芬蘭獵兵正是日後芬蘭軍隊的中堅力量。既然如此,德國當然願意培養他們,以便在戰後擴大對芬蘭的影響力。
事實上,到了冬季戰爭時期,芬蘭軍隊的主要指揮官幾乎都有“芬蘭獵兵”的背景。
不過,這批獵兵主要是右翼勢力派來的,因此代表芬蘭左翼的芬蘭社會民主黨對此很是不滿。
“要知道,斯托爾貝裏之所以被派來,就是因為左右兩派在爭論誰該由哪方出麵,激烈交鋒後才最終達成妥協的結果。”
芬蘭左翼與右翼的矛盾極深,即便在原本的曆史上經曆了殘酷的紅白內戰,彼此的仇恨仍未消散。
斯托爾貝裏雖屬右翼,但作為溫和而進步的政治家,左翼最終還是接受了他作為代表。
“無論如何,德國都不能讓芬蘭爆發內戰,否則會很麻煩。”
更重要的是,漢斯感覺自己那時會實在沒臉去見瑪格麗特公主。
因為在戰後建立的芬蘭王國中,他提議由公主的丈夫——卡爾·馮·黑森-卡塞爾親王繼位。
德皇的兒子們都嫌芬蘭太冷太貧瘠,紛紛拒絕了芬蘭王位。
而威廉二世和黑森-卡塞爾親王欣然接受了這個安排。
畢竟,卡爾·馮·黑森-卡塞爾不是黑森-卡塞爾家族的族長(目前他的哥哥才是),因此當初他與瑪格麗特公主結婚時,就有不少非議。
但如果他成為芬蘭國王卡爾一世,那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德皇高興,瑪格麗特公主夫婦也滿意,皆大歡喜。
雖然這個安排參考了原本的曆史,但對漢斯而言,也是報答瑪格麗特公主恩情的一種方式。
不過,若是公主夫婦剛到芬蘭,那裏就爆發了一場史上最慘烈的內戰?
哪怕漢斯自認為自己的良心在歐陸冰清玉潔,也沒臉麵對他們了。
當然,原本的曆史上,芬蘭內戰的爆發,是因為芬蘭右翼不滿社會民主黨在議會中占據多數,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於是慫恿俄國臨時政府解散議會,導致憤怒的工人階級脅迫社民黨議員,最終爆發衝突。
但在如今的局勢下,俄國臨時政府根本無足輕重,芬蘭的獨立完全取決於德國的意誌。因此,芬蘭人也清楚,他們無法擺脫德國的影響。
不過,隻有右翼對這一點感到滿意,左翼則隻是因為獨立更重要,才暫時忍耐。由此可見,左右之間的矛盾依然沒有消弭,最終仍然必須找到解決之道。
‘右翼目前已經在掌控之中,可以暫且放下...至於芬蘭社會民主黨......不如讓德國社民黨去牽製?’
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
漢斯思慮一番後得出一個想法。
德國社民黨在羅莎·盧森堡等反戰派離開後,逐漸變得更加配合政府。
當然,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爭取民眾的選票和支持。
“反正我原本的計劃,就是要清除社民黨的極端思潮,讓它成為一個溫和的社會主義旗幟。”
“這件事以後再和艾伯特黨魁商量吧......”
而正當漢斯敲著鋼筆整理思緒時,突然,一道熟悉又突兀的聲音猛然衝入他的耳中,震的他耳膜一痛。
聽著這熟悉的聲音,漢斯的嘴裏不由自主地歎出了疲憊的歎息。
“哈......阿達爾貝特王子,您又有什麽事?”
阿達爾貝特王子,或者說,波蘭未來的國王沃伊切赫(wojciech)殿下,親自駕到了。
漢斯這疲憊的一天,又又又開始了。
......
阿達爾貝特最近的日子簡直是場噩夢。
不久前,他的父親和漢斯擅自決定將他內定為下一任波蘭國王。
對阿達爾貝特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他對那個王位根本毫無興趣!
更讓他哭笑不得的是,事情的起因竟是如此荒唐。
幾個月前,他迎娶了薩克森-邁寧根的阿黛爾海德公主(adelheid von sachsen-meiningen,1891–1971)。單從“薩克森”這個名字就能看出,她來自一直覬覦波蘭王位的韋廷家族。
當然,嚴格來說,阿黛爾海德是韋廷家族的恩斯特係,而真正惦記波蘭王位的則是分支出來的阿爾布雷希特係。
可他的父親,我們固執的德意誌皇帝卻堅持認為,波蘭的王位必須由自己的兒子來繼承。於是,在與薩克森國王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三世經過漫長談判後,最終,他這個與韋廷家族聯姻的人被確立為波蘭的未來國王。
“早知道會這樣,就該把婚事往後推!”
當然,阿達爾貝特對阿黛爾海德這個妻子本身是沒有任何不滿的,她確實是個可愛的人。但因為一場婚姻,就讓他莫名其妙成為國王,這未免也太荒唐了。
這一切都要怪那該死的戰爭!
偏偏在戰爭爆發後沒幾周,他就被誤報戰死,嚇壞了母親,逼著他趕緊結婚。於是,在一片混亂中,他就這麽倉促地舉行了婚禮。
“更何況,波蘭根本沒有海啊!”
讓一個一生都深愛大海與海軍的人,去當一個連海岸線都沒有的國家的國王?
這簡直是地獄級的懲罰!
要是讓他的偶像戚將軍知道了,恐怕也隻會無奈地搖頭歎息吧。
但將他推上王位的罪魁禍首之一,他那可惡的妹夫漢斯,卻一臉輕鬆地說什麽:
“那麽,作為波蘭的未來國王,您不如與畢蘇斯基將軍一起討論合並立陶宛的議題如何?”
一句話,就把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麻煩事甩到了他頭上。
畢竟如果波蘭和立陶宛重新合並,那波蘭就不再是一個內陸國,而是一個擁有海岸線的瀕海國家了。
再加上他的父親,德皇的態度意誌堅定到甚至願意把霍亨索倫家族收藏的舊波蘭王冠遺物(波蘭王權標誌,盡管大部分在腓特烈·威廉三世時期被熔化,隻剩幾顆寶石)都交給他,可見這事已無可迴避。
“安塔納斯!波蘭和立陶宛本就是一個國家,我自己也視自己為波蘭-立陶宛人。”
“但現在再來重建波蘭-立陶宛邦聯,對我們立陶宛人又有什麽好處呢?所以除非他們承諾,答應一些合理的條件,否則我們是不會接受的。”
“見鬼!你這話簡直就是在明擺著說想搞個類似奧匈帝國的雙元王國!殿下,殿下,您也該說點什麽吧!”
咳,這其實並非漢斯的本意
他隻是因為對畢蘇斯基和那位立陶宛獨立運動代表、未來的立陶宛首任總統(但後來變成了獨裁者)的安塔納斯·斯梅托納(antanas smetona)的爭執,煩不勝煩,想借著阿達爾貝特王子來甩鍋而已。
“受不了了!讓我迴到海上吧!”
“已經晚了,殿下。認命吧。”
“漢斯——!!”
而麵對阿達爾貝特憤怒的哀求,漢斯這家夥隻是露出一副“萬事隻要肯放棄”的表情。
“不過,至少因為有您在,斯梅托納和立陶宛人也不敢太過強硬。而且王妃殿下也在四處奔走,努力贏得波蘭和立陶宛人的民心呢。”
當然,漢斯自己對所謂的“波蘭-立陶宛複國”根本沒什麽興趣。
但畢蘇斯基對此執念極深,甚至連帶著讓漢斯很是困擾。於是他幹脆順水推舟地把阿達爾貝特王子推上前台,不僅能甩掉這個燙手山芋,還能趁機增強己方在波蘭的影響力。
王子的聲音越大,波蘭國內德國的影響力就越強。
再加上畢蘇斯基的政敵,羅曼·德莫夫斯基(roman stanis?aw dmowski)和那群激進的波蘭民族主義者,因為選擇站在法國這艘爛船上,已是自取滅亡。
而德方也為了安撫波蘭人對德國境內舊波蘭領土的執念,願意割讓部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這讓波蘭暫時對德國相當配合。
當然,波蘭即便安分,德國國內卻未必如此。
“說實話,我們真的有必要保留波蘭這個國家嗎?”
“幹脆直接吞並了不就好?”
隨著戰爭勝利的曙光逐漸顯現,一些容克貴族又開始抬頭,甚至讓皇帝陛下都為之皺眉。他們根本不打算履行對波蘭的承諾,而是主張幹脆直接將波蘭徹底吞並。
不過,這終究隻是容克貴族的意見。
在民族主義盛行的當下,波蘭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已不可能像當年三次瓜分那樣輕易吞並。
眼下,奧匈帝國光是吞並了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就已經舉步維艱。而波蘭的民族主義熱情絲毫不遜色於塞爾維亞,難道還有人想要再上演一次“薩拉熱窩事件”?
而且德國民眾對“王子成為波蘭國王、讓波蘭進入德國勢力範圍”這一局麵,已經頗為滿意。
其實在這個時代,德國人大多數是在政治上相當溫和的。
這也是為什麽德國社會民主黨(spd)與馬克思主義漸行漸遠的原因之一,因為無論是極左還是極右的激進思想,都難以獲得主流德國人的支持。
畢竟德國社民黨向來為了選票,可是連“溫和帝國主義”這種話都能說出口的,這種調整並不奇怪。
是後來的凡爾賽條約和大蕭條讓德國徹底瘋狂,才導致一切的失控。
至於軍國主義?那幾乎是“普魯士的天賦”了,無可奈何。
然而,對阿達爾貝特王子而言,這些都無關緊要,他隻想離開華沙,迴到軍艦雲集的大海之上。
但不論是漢斯,還是他的父親威廉二世,都不可能允許他這樣做。
畢竟,如今的海上的局勢仍然兇險,未來的國王可不能輕易涉險。
——————
感謝南水側的大神認證,感恩
求愛發電支持,求免費禮物支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