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
“尼基!”
1914年3月16日。
羅曼諾夫家族抵達德國。
至少在今天,皇帝與沙皇暫時忘卻了勝者與敗者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彼此擁抱,重逢的喜悅溢於言表。
“阿莉克絲,伊麗莎白姐姐!你們平安無事,真是太好了。”
“伊蓮妮!”
亞曆山德拉皇後與身著潔白修女服的大公夫人伊麗莎白激動地與伊蓮妮王妃相擁而泣。伊蓮妮是海因裏希王子的妻子,同時也是她們的妹妹,而那位王子最近還在因丟失航空母艦的指揮權而悶悶不樂。
“好久不見了,陛下。”
“漢斯·馮·喬,我親愛的表侄女婿!我聽說你為了拯救我和我的家人付出了許多努力,真的非常感謝。”
“哈哈哈哈......”
尼古拉二世滿臉欣喜地拍著漢斯的肩膀,而他隻能露出一絲尷尬的笑容。
漢斯知道沙皇本性善良,但考慮到他過去所犯的種種錯誤,實在難以簡單地對他表示親近。
“比利,你這女婿可真不錯啊。如果我的臣子裏有像他這樣的能人,俄羅斯帝國恐怕不會崩潰得如此之快。”
你可是有斯托雷平的,雖然他已經死了。
不過,斯托雷平之所以被刺殺,或許也與他對那些不安分子毫不留情地絞殺有關,他那被稱為“斯托雷平領帶”的絞索,可止小兒夜哭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所以說歸根結底,他的死並不能完全怪罪於沙皇。
“聽說你有個女兒?”
“是的,取名弗裏德裏克。她有著和我一樣的黑發,以及像路易絲一樣的藍眼睛,是個可愛的孩子。”
“正是好時候啊。好好珍惜現在吧,無論如何後悔,逝去的時光都不會再迴來。”
仿佛是想到了自己悔之不及的過往,尼古拉二世露出了苦澀的微笑,結束了談話,向自己的家人走去。
如果他稍微有能力一些,哪怕隻是放棄對專製王權的執著,順應時代實行君主立憲製,或許羅曼諾夫家族的悲劇便不會發生。可惜,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喬侯爵,好久不見。”
“奧爾加大公殿下,自愛德華陛下的葬禮以來就沒見過了。見您身體康健,實在令人欣慰。”
父親剛走,女兒便來了。
“真的非常感謝您救了我的家人。我知道,對於德意誌帝國來說,拯救曾經的敵國君主是一個何等艱難的決定。”
“血濃於水。隻是,埃爾恩斯特·路德維希大公的堅持,讓我吃了不少苦頭。”
而且還不能輕視這位大公的意見。畢竟,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不僅與俄國皇室和德國皇室關係緊密,甚至還是英國王室的親族,堪稱名門望族中的翹楚。
單說埃爾恩斯特·路德維希大公和他的兄弟姐妹,就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雖說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次女,愛麗絲公主,無意間將血友病這種可怕的遺傳病傳給了子孫後代。
更何況,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維多利亞,更是米爾福德·黑文侯爵夫人,同時也是此前被趕下台、如今重新複歸海軍的路德維希·馮·巴滕貝格公爵的妻子。由此可見,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在歐洲的影響力之大。
‘但即便如此強盛的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在原本的曆史上也是一夜之間就走向了覆滅。’
不僅亞曆山德拉皇後,包括嫁給謝爾蓋大公的伊麗莎白大公夫人都留在了俄國,她們以修女的身份救助他人,但最終卻被拖入礦井,慘遭炸死。
更慘的是,1937年的黑森大公家族空難,直接導致整個家族成員幾乎全滅。
最終,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的直係血脈徹底斷絕,黑森大公的爵位才不得不傳給嫁入黑森-卡塞爾家族的瑪格麗特公主的後代。
說實話,這種程度的悲劇,簡直讓人懷疑地球的曆史編劇是不是對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有什麽深仇大恨了。
不過,至少在這裏,亞曆山德拉與伊麗莎白都幸存了下來。對於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而言,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嗬嗬,舅舅他是個非常重視家庭的人,還請您多包涵。”
聽著奧爾加女大公的話,漢斯微微點頭。
確實,畢竟他從小便失去了幾個兄弟,而他們的死都與血友病有關。如今,他當然不願再失去姐姐和妹妹。
“那麽,接下來我們會怎麽樣?”
“您父親會在戰爭罪審判前,暫時居住在達姆施塔特。”
“戰爭......罪審判?”
“別露出那麽嚴肅的表情。這不過是個形式罷了。”
畢竟,這片土地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王公貴族,即便是作為敵國君主,也不至於真把皇帝送上法庭審判。那種行為隻有法國人才幹得出來。
說白了,這不過是為了安撫國民情緒的政治作秀罷了。
“之後,陛下將前往您的外家,丹麥。無論如何,他都不適合繼續留在德國。當然,至於其他人,如果願意,可以繼續留在德國。”
奧爾加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不過,她恐怕很快就無法離開了吧。畢竟在前線,有一個依然對她念念不忘的約阿希姆。而皇室內部,也正在推動兩人的聯姻。
內閣和議會對此並無太大反對意見,剩下的就隻是雙方父母,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之間的交涉了。
“時間不早了。祝您在德國的生活能舒適愉快。”
“感謝您的關照,侯爵。”
奧爾加微微欠身,漢斯也迴以一笑。
是的,這就夠了。
尼古拉二世與亞曆山德拉皇後固然罪孽深重,但讓他們全家,包括那些無辜的孩子們,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槍決,未免太過殘忍。
即便是雅各賓派,也至少給路易十六與瑪麗·安托瓦內特安排了審判程序。
當然,因他們的無能而受苦的俄國民眾,恐怕仍然恨不得將其碎屍萬段。
但現在,漢斯要利用這個機會,為東線戰場的收尾添上最後一筆。
“通知drr和德國所有報社——尼古拉二世一家已經流亡德國。”
漢斯微微揚起嘴角。
敵人的痛苦,正是我們的快樂。
如今,正是向陷入困境的俄國臨時政府投下重磅炸彈的最佳時機。
......
“皇帝和皇後為什麽不在俄羅斯,而是在德國?臨時政府必須立刻給出解釋!”
“那個對人民犯下罪行的沙皇依然吃好喝好,而我們卻要在戰爭中繼續悲慘地活著,這算什麽?!”
“臨時政府竟然毫無懲罰地把沙皇拱手送給了德意誌帝國,必須下台!”
“一切權力歸蘇維埃!”
“該死的,混賬德國佬......!”
冬宮下,臨時政府設立的辦公廳前,憤怒的示威人群揮舞著標語和紅旗,喊聲震天,仿佛革命的浪潮再次翻湧。麵對這一幕,格奧爾基·李沃夫眉頭緊皺,抬手揉了揉額頭,頭疼不已。
沙皇一家逃到了德國。
更糟糕的是,德國政府還仿佛在炫耀一般,動用媒體將這一消息廣而告之,全世界皆知。
得知沙皇逃跑的消息後,俄羅斯人的理智瞬間崩潰,紛紛湧向冬宮,對臨時政府展開激烈的聲討。
甚至有人散布荒唐的謠言,說是臨時政府不願意處死沙皇,才私下與德國做交易,把他送了過去。對於本就因沙皇的出逃而焦頭爛額的李沃夫和臨時政府而言,這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幾近崩潰的邊緣。
“負責監視沙皇一家的人到底在幹什麽?!”
“他們已經失蹤了。看來是被某些人收買,然後徹底潛伏了起來。”
如果他們已經逃走,要再抓迴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俄羅斯疆域遼闊,藏身之處數不勝數,想要搜尋這些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這件事不可能是德國單獨策劃的,內部必然有叛徒!一定是那些叛徒密謀顛覆臨時政府,才製造了這一切!”
而這個叛徒的身份,幾乎是顯而易見的。
“是列寧幹的。”
“克倫斯基部長?”
“現在在外麵煽動群眾,極力批判臨時政府的人是誰?這場事件裏,誰是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弗拉基米爾·列寧。”
不僅如此——
最早將羅曼諾夫王朝的流亡事件公之於眾的,是列寧;散布“臨時政府與德國暗中交易,交出沙皇”的流言的,依舊是列寧。
“更不用說,列寧與德國的關係,就不必多提了。”
“這個該死的賣國賊......!”
為了奪取權力,竟然甘願與敵國勾結。
他口口聲聲高喊革命,骨子裏卻和所有那些被權力蠱惑的獨裁者沒有任何區別。
“必須盡快處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否則臨時政府將會垮台,而‘紅色沙皇’將登上王座。”
盡管後世對斯大林的統治有諸多批評,認為他以獨裁和殘酷統治背離了列寧的理想,但也有觀點認為,斯大林才是列寧最忠實的繼承者。
“克倫斯基,你說得對。那個紅色瘋子列寧,必須盡快解決。為了俄羅斯。”
也是為了臨時政府的存續。
然而,李沃夫自己已經無法做到這一點。
為了平息這場風波,他必須從臨時政府首腦的位置退下,資產階級政權的崩塌已經無法避免。
“未來的局勢,就交給克倫斯基部長......不,應該說是新的首腦了。這是個沉重的擔子,但為了自由的俄羅斯,一定要守住臨時政府。”
麵對李沃夫的提名,克倫斯基沉默地點了點頭。
這,便是他的迴答。
......
“臨時政府正在瓦解,同誌們。武裝起義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列寧!列寧!列寧!”
與此同時,列寧利用從漢斯那裏得到的情報,投下了“羅曼諾夫王室秘密流亡”這顆炸彈,成功地讓臨時政府陷入巨大動蕩。他沒有錯過這個機會,開始行動,準備徹底推翻臨時政府。
他的方式,就是武裝起義——
以暴力推翻現政權。
“推翻資產階級和反動派,完成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
“果然是列寧同誌!他能毫不猶豫地做我們不敢做的事,這才令人熱血沸騰,令人向往!”
布爾什維克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對列寧果敢的行動歡唿不已。
“列寧同誌,這樣做真的合適嗎?”
“加米涅夫同誌,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然而,光明之下必有陰影。正如列寧的果敢引發熱烈支持,也有人對此表示憂慮。
“武裝起義聽起來不錯,但換種說法,不就是叛亂嗎?”
“這一切,都是為了革命,為了俄羅斯。如果讓臨時政府的無能繼續下去,就像大革命那樣,像巴黎公社那樣,我們好不容易迎來的俄羅斯之春也會就此終結。”
他對此深信不疑,語氣堅定無比。
“正因如此,我們必須不擇手段,迅速推翻臨時政府,將這場不完全的革命,變成徹底的革命!為了建立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祖國!”
“是靠德國的黃金和德國的武器嗎?”
一向在言辭上不是列寧對手的加米涅夫沉默了下來,而這時,表情冷峻的托洛茨基開口了。
他親眼所見——
當羅曼諾夫一家登上飛機時,來自德國的人交給列寧的箱子,裝滿了黃金和武器。
列寧說,那是幫助沙皇流亡的迴報。但事實真的隻有這麽簡單嗎?
靠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力量奪取的革命,真的能稱之為“真正的革命”嗎?
而借助他們的力量所要付出的代價,又會是什麽?
這些問題,托洛茨基根本不願去想,
但卻無法不去思考。
“正如我幫助沙皇流亡時所說的,我隻是為了推翻臨時政府,才暫時與敵人聯手。要推動世界革命,首先就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是說,托洛茨基同誌,你懷疑我,懷疑列寧真的成了德國的走狗?”
列寧銳利如刀的目光,直刺向托洛茨基。
他察覺到了托洛茨基的動搖。
托洛茨基微微低頭,表情表明他並非這個意思。
在這個時候,僅憑懷疑就挑起內部分裂,並非明智之舉。
“當然不是。我怎能懷疑列寧同誌?我隻是......感到擔憂。”
“哈哈,不必擔心。我明白托洛茨基同誌以及大家的憂慮,但現在,最重要的是迅速而果斷地行動!所以,請大家相信我,跟隨我前進!”
“是,列寧同誌!”
布爾什維克們異口同聲地迴應。
然而,盡管他們宣誓效忠,心中的那份疑慮,卻依舊揮之不去,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悄然盤旋......
“尼基!”
1914年3月16日。
羅曼諾夫家族抵達德國。
至少在今天,皇帝與沙皇暫時忘卻了勝者與敗者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彼此擁抱,重逢的喜悅溢於言表。
“阿莉克絲,伊麗莎白姐姐!你們平安無事,真是太好了。”
“伊蓮妮!”
亞曆山德拉皇後與身著潔白修女服的大公夫人伊麗莎白激動地與伊蓮妮王妃相擁而泣。伊蓮妮是海因裏希王子的妻子,同時也是她們的妹妹,而那位王子最近還在因丟失航空母艦的指揮權而悶悶不樂。
“好久不見了,陛下。”
“漢斯·馮·喬,我親愛的表侄女婿!我聽說你為了拯救我和我的家人付出了許多努力,真的非常感謝。”
“哈哈哈哈......”
尼古拉二世滿臉欣喜地拍著漢斯的肩膀,而他隻能露出一絲尷尬的笑容。
漢斯知道沙皇本性善良,但考慮到他過去所犯的種種錯誤,實在難以簡單地對他表示親近。
“比利,你這女婿可真不錯啊。如果我的臣子裏有像他這樣的能人,俄羅斯帝國恐怕不會崩潰得如此之快。”
你可是有斯托雷平的,雖然他已經死了。
不過,斯托雷平之所以被刺殺,或許也與他對那些不安分子毫不留情地絞殺有關,他那被稱為“斯托雷平領帶”的絞索,可止小兒夜哭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所以說歸根結底,他的死並不能完全怪罪於沙皇。
“聽說你有個女兒?”
“是的,取名弗裏德裏克。她有著和我一樣的黑發,以及像路易絲一樣的藍眼睛,是個可愛的孩子。”
“正是好時候啊。好好珍惜現在吧,無論如何後悔,逝去的時光都不會再迴來。”
仿佛是想到了自己悔之不及的過往,尼古拉二世露出了苦澀的微笑,結束了談話,向自己的家人走去。
如果他稍微有能力一些,哪怕隻是放棄對專製王權的執著,順應時代實行君主立憲製,或許羅曼諾夫家族的悲劇便不會發生。可惜,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喬侯爵,好久不見。”
“奧爾加大公殿下,自愛德華陛下的葬禮以來就沒見過了。見您身體康健,實在令人欣慰。”
父親剛走,女兒便來了。
“真的非常感謝您救了我的家人。我知道,對於德意誌帝國來說,拯救曾經的敵國君主是一個何等艱難的決定。”
“血濃於水。隻是,埃爾恩斯特·路德維希大公的堅持,讓我吃了不少苦頭。”
而且還不能輕視這位大公的意見。畢竟,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不僅與俄國皇室和德國皇室關係緊密,甚至還是英國王室的親族,堪稱名門望族中的翹楚。
單說埃爾恩斯特·路德維希大公和他的兄弟姐妹,就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雖說正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次女,愛麗絲公主,無意間將血友病這種可怕的遺傳病傳給了子孫後代。
更何況,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維多利亞,更是米爾福德·黑文侯爵夫人,同時也是此前被趕下台、如今重新複歸海軍的路德維希·馮·巴滕貝格公爵的妻子。由此可見,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在歐洲的影響力之大。
‘但即便如此強盛的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在原本的曆史上也是一夜之間就走向了覆滅。’
不僅亞曆山德拉皇後,包括嫁給謝爾蓋大公的伊麗莎白大公夫人都留在了俄國,她們以修女的身份救助他人,但最終卻被拖入礦井,慘遭炸死。
更慘的是,1937年的黑森大公家族空難,直接導致整個家族成員幾乎全滅。
最終,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的直係血脈徹底斷絕,黑森大公的爵位才不得不傳給嫁入黑森-卡塞爾家族的瑪格麗特公主的後代。
說實話,這種程度的悲劇,簡直讓人懷疑地球的曆史編劇是不是對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有什麽深仇大恨了。
不過,至少在這裏,亞曆山德拉與伊麗莎白都幸存了下來。對於黑森-達姆施塔特家族而言,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嗬嗬,舅舅他是個非常重視家庭的人,還請您多包涵。”
聽著奧爾加女大公的話,漢斯微微點頭。
確實,畢竟他從小便失去了幾個兄弟,而他們的死都與血友病有關。如今,他當然不願再失去姐姐和妹妹。
“那麽,接下來我們會怎麽樣?”
“您父親會在戰爭罪審判前,暫時居住在達姆施塔特。”
“戰爭......罪審判?”
“別露出那麽嚴肅的表情。這不過是個形式罷了。”
畢竟,這片土地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王公貴族,即便是作為敵國君主,也不至於真把皇帝送上法庭審判。那種行為隻有法國人才幹得出來。
說白了,這不過是為了安撫國民情緒的政治作秀罷了。
“之後,陛下將前往您的外家,丹麥。無論如何,他都不適合繼續留在德國。當然,至於其他人,如果願意,可以繼續留在德國。”
奧爾加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不過,她恐怕很快就無法離開了吧。畢竟在前線,有一個依然對她念念不忘的約阿希姆。而皇室內部,也正在推動兩人的聯姻。
內閣和議會對此並無太大反對意見,剩下的就隻是雙方父母,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之間的交涉了。
“時間不早了。祝您在德國的生活能舒適愉快。”
“感謝您的關照,侯爵。”
奧爾加微微欠身,漢斯也迴以一笑。
是的,這就夠了。
尼古拉二世與亞曆山德拉皇後固然罪孽深重,但讓他們全家,包括那些無辜的孩子們,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被槍決,未免太過殘忍。
即便是雅各賓派,也至少給路易十六與瑪麗·安托瓦內特安排了審判程序。
當然,因他們的無能而受苦的俄國民眾,恐怕仍然恨不得將其碎屍萬段。
但現在,漢斯要利用這個機會,為東線戰場的收尾添上最後一筆。
“通知drr和德國所有報社——尼古拉二世一家已經流亡德國。”
漢斯微微揚起嘴角。
敵人的痛苦,正是我們的快樂。
如今,正是向陷入困境的俄國臨時政府投下重磅炸彈的最佳時機。
......
“皇帝和皇後為什麽不在俄羅斯,而是在德國?臨時政府必須立刻給出解釋!”
“那個對人民犯下罪行的沙皇依然吃好喝好,而我們卻要在戰爭中繼續悲慘地活著,這算什麽?!”
“臨時政府竟然毫無懲罰地把沙皇拱手送給了德意誌帝國,必須下台!”
“一切權力歸蘇維埃!”
“該死的,混賬德國佬......!”
冬宮下,臨時政府設立的辦公廳前,憤怒的示威人群揮舞著標語和紅旗,喊聲震天,仿佛革命的浪潮再次翻湧。麵對這一幕,格奧爾基·李沃夫眉頭緊皺,抬手揉了揉額頭,頭疼不已。
沙皇一家逃到了德國。
更糟糕的是,德國政府還仿佛在炫耀一般,動用媒體將這一消息廣而告之,全世界皆知。
得知沙皇逃跑的消息後,俄羅斯人的理智瞬間崩潰,紛紛湧向冬宮,對臨時政府展開激烈的聲討。
甚至有人散布荒唐的謠言,說是臨時政府不願意處死沙皇,才私下與德國做交易,把他送了過去。對於本就因沙皇的出逃而焦頭爛額的李沃夫和臨時政府而言,這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幾近崩潰的邊緣。
“負責監視沙皇一家的人到底在幹什麽?!”
“他們已經失蹤了。看來是被某些人收買,然後徹底潛伏了起來。”
如果他們已經逃走,要再抓迴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俄羅斯疆域遼闊,藏身之處數不勝數,想要搜尋這些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這件事不可能是德國單獨策劃的,內部必然有叛徒!一定是那些叛徒密謀顛覆臨時政府,才製造了這一切!”
而這個叛徒的身份,幾乎是顯而易見的。
“是列寧幹的。”
“克倫斯基部長?”
“現在在外麵煽動群眾,極力批判臨時政府的人是誰?這場事件裏,誰是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弗拉基米爾·列寧。”
不僅如此——
最早將羅曼諾夫王朝的流亡事件公之於眾的,是列寧;散布“臨時政府與德國暗中交易,交出沙皇”的流言的,依舊是列寧。
“更不用說,列寧與德國的關係,就不必多提了。”
“這個該死的賣國賊......!”
為了奪取權力,竟然甘願與敵國勾結。
他口口聲聲高喊革命,骨子裏卻和所有那些被權力蠱惑的獨裁者沒有任何區別。
“必須盡快處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否則臨時政府將會垮台,而‘紅色沙皇’將登上王座。”
盡管後世對斯大林的統治有諸多批評,認為他以獨裁和殘酷統治背離了列寧的理想,但也有觀點認為,斯大林才是列寧最忠實的繼承者。
“克倫斯基,你說得對。那個紅色瘋子列寧,必須盡快解決。為了俄羅斯。”
也是為了臨時政府的存續。
然而,李沃夫自己已經無法做到這一點。
為了平息這場風波,他必須從臨時政府首腦的位置退下,資產階級政權的崩塌已經無法避免。
“未來的局勢,就交給克倫斯基部長......不,應該說是新的首腦了。這是個沉重的擔子,但為了自由的俄羅斯,一定要守住臨時政府。”
麵對李沃夫的提名,克倫斯基沉默地點了點頭。
這,便是他的迴答。
......
“臨時政府正在瓦解,同誌們。武裝起義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列寧!列寧!列寧!”
與此同時,列寧利用從漢斯那裏得到的情報,投下了“羅曼諾夫王室秘密流亡”這顆炸彈,成功地讓臨時政府陷入巨大動蕩。他沒有錯過這個機會,開始行動,準備徹底推翻臨時政府。
他的方式,就是武裝起義——
以暴力推翻現政權。
“推翻資產階級和反動派,完成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
“果然是列寧同誌!他能毫不猶豫地做我們不敢做的事,這才令人熱血沸騰,令人向往!”
布爾什維克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對列寧果敢的行動歡唿不已。
“列寧同誌,這樣做真的合適嗎?”
“加米涅夫同誌,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然而,光明之下必有陰影。正如列寧的果敢引發熱烈支持,也有人對此表示憂慮。
“武裝起義聽起來不錯,但換種說法,不就是叛亂嗎?”
“這一切,都是為了革命,為了俄羅斯。如果讓臨時政府的無能繼續下去,就像大革命那樣,像巴黎公社那樣,我們好不容易迎來的俄羅斯之春也會就此終結。”
他對此深信不疑,語氣堅定無比。
“正因如此,我們必須不擇手段,迅速推翻臨時政府,將這場不完全的革命,變成徹底的革命!為了建立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祖國!”
“是靠德國的黃金和德國的武器嗎?”
一向在言辭上不是列寧對手的加米涅夫沉默了下來,而這時,表情冷峻的托洛茨基開口了。
他親眼所見——
當羅曼諾夫一家登上飛機時,來自德國的人交給列寧的箱子,裝滿了黃金和武器。
列寧說,那是幫助沙皇流亡的迴報。但事實真的隻有這麽簡單嗎?
靠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力量奪取的革命,真的能稱之為“真正的革命”嗎?
而借助他們的力量所要付出的代價,又會是什麽?
這些問題,托洛茨基根本不願去想,
但卻無法不去思考。
“正如我幫助沙皇流亡時所說的,我隻是為了推翻臨時政府,才暫時與敵人聯手。要推動世界革命,首先就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是說,托洛茨基同誌,你懷疑我,懷疑列寧真的成了德國的走狗?”
列寧銳利如刀的目光,直刺向托洛茨基。
他察覺到了托洛茨基的動搖。
托洛茨基微微低頭,表情表明他並非這個意思。
在這個時候,僅憑懷疑就挑起內部分裂,並非明智之舉。
“當然不是。我怎能懷疑列寧同誌?我隻是......感到擔憂。”
“哈哈,不必擔心。我明白托洛茨基同誌以及大家的憂慮,但現在,最重要的是迅速而果斷地行動!所以,請大家相信我,跟隨我前進!”
“是,列寧同誌!”
布爾什維克們異口同聲地迴應。
然而,盡管他們宣誓效忠,心中的那份疑慮,卻依舊揮之不去,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悄然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