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隔兩個多月,燕行雲抵達遼西後的第二封捷報送到燕京的朝堂之上後,朝堂上的反應與第一次大不相同,前一次畢竟隻是小打小鬧的清剿了幾百匪徒,而這一次則是實打實的攻下了敵方一城,雖然受限於兵力製約,隻是下城劫掠,但這也是自燕維疆即位燕王以來難得的大勝,朝堂上以老相沈熙之為首的支持燕行雲這位燕王嫡長子的大臣們自然對此次大勝大為吹捧,甚至想要以此向大虞朝廷報捷。
但朝堂上並不全是吹捧之聲,這些異樣的聲音並不全是秦弛一黨,最先發難的反而是平日裏也算是沈熙之一黨的燕國行在戶部尚書孫文韶,這位燕國重臣朝廷砥柱是大虞天盛五年的進士,是江南寒士,當時前宋尚在,但孫文韶深感宋廷腐朽,毅然從江南跑到了洛京參加了大虞的科舉,當時大虞為了招攬天下人才,太祖下恩旨南方士子若有意來大虞為官,無須在大虞參加鄉試獲得舉人身份,隻要有宋廷的秀才功名即可參加大虞的會試。孫文韶雖隻得了二甲,但在翰林院坐館一年便被選為戶部員外郎,天盛十五年大虞分三路北伐時,孫文韶負責為燕驥一路提供糧草軍需,燕驥封王之後,孫文韶也留在了燕國擔任戶部左侍郎,祥嘉五年,年僅四十二歲便成了燕國的戶部尚書,從此主政戶部十餘載。
孫文韶顯然不會對燕行雲有什麽成見,主要是燕行雲這次所謂的大捷其實並無太多實際的收益,興中軍雖然劫掠的豪州城,但關外蒙人的城池並無太多財貨,此次所獲也不過抵了三軍出動的軍餉以及興中軍的犒賞,而且這之後肯定要麵對蒙古人的報複,燕行雲也在奏章裏寫明為防止蒙古人報複要加速建立各州衛軍,問題就出在這裏,燕國的軍費開支本就不能自給自足,要靠大虞朝廷供給一半,但大虞朝廷隻會給付在大虞兵部造冊錄名的野戰邊軍,像遼西就隻有五支邊軍能獲得大虞朝廷給付的一半軍餉,其餘州縣所招募守城的軍士鄉勇全部由燕國自己供養,燕行雲想要建立的衛軍無疑也需要燕國戶部自掏腰包,但燕國的戶部確實沒有太多的餘財供燕行雲去折騰,所以他這個掌管燕國錢袋子的人自然要說話。
隻是這次燕行雲畢竟算是打了個大勝仗,雖然並無太多斬獲,但明麵上該誇還得誇,而且孫文韶也算是老相一派之人,所以孫文韶也隻能委婉的向燕維疆建議道:“王上,世子此次立功甚大,理應褒獎,然就如世子在奏章中所言,蒙古韃子此次吃了大虧,必不會善罷甘休,世子留在遼西風險頗大,不如就此將世子殿下召迴燕京,以保萬全!”
依孫文韶所想,燕行雲在遼西整出這些事無非是想著多立些功勳鞏固自己的位置,那麽隻要燕行雲留在遼西一天,那麽遼西就別想有一天太平,而且燕行雲也必然會不斷地提出要擴軍備戰,將來說不定還要攻打遼東,到時候所需的錢糧最終還是得落到他這個戶部尚書頭上,那是才是真的頭大,燕國一年的賦稅加在一起折成紋銀也不過五百萬兩,這還是這些年老天眷顧,沒什麽大災,還得靠著朝廷貼補邊軍軍餉才能勉強度日,若是還放任燕行雲在遼西折騰,孫文韶已經可以預見自己以後悲慘日子了,所以孫文韶急迫的想要這位世子殿下返迴燕京。隻要燕行雲離開遼西,那所謂的擴編衛軍自然就進行不下去了,以燕維疆和王公武的微妙關係,以後遼西的軍費說不定還是能少撥點。
這倒不是孫文韶跟王公武有什麽私怨,相反他心中對於這位在關外苦撐十餘載的定遠侯也是十分的敬重,隻是他深處戶部尚書這個位子上,上上下下全是跟他要錢的手,前前後後皆是嗷嗷待哺的嘴,他也是沒辦法,隻能是盡力當好這個縫補匠。
孫文韶說完,朝堂上頓時有不少大臣附和,這些人裏心思各異,有些是真的擔心燕行雲在關外遇到危險,想讓他迴到燕京,也有秦弛一派的人則是擔心燕行雲在遼西再立功勳,畢竟這位世子殿下初到遼西不到一年就兩傳捷報,雖然不是什麽震人心魄的大勝,但這樣下去燕行雲的地位無疑會更加穩固,那他們這些人將來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一時間,兩撥人都希望燕行雲迴到燕京。
燕維疆看著下麵的臣工,內心也有些猶疑,他內心也有些擔憂長子的安危,但另一方麵,燕行雲到遼西這幾個月做的著實不錯,加上上次冊封世子時朝廷的禮部左侍郎李宗義迴去後將老相的意思傳遞給了當今天子,如今朝廷拖欠燕國的軍餉皆已到位,燕維疆想象著進一步鞏固下遼西的邊防,有燕行雲這個世子在遼西,一來可以展示燕國朝廷對於遼西邊軍的重視,二來為遼西多撥付些軍餉擴軍的阻力也會小些,一但燕行雲這個世子撤迴來,再想從戶部裏扣些錢可沒那麽容易。
另外,雖然燕維疆對燕行雲兩次的捷報表現的都十分滿意高興,但他內心也知道這不過是兩次小打小鬧,他還是想自己這個長子能真的在遼西摔打曆練一下,畢竟將來燕國這個重擔還要交到他的手上。至於燕維疆內心深處不想讓燕行雲迴來的原因,則是自從燕行雲去了遼西之後,朝堂內的氛圍似乎輕鬆了許多,也許是支持燕行雲的臣子們覺得世子大位已定,而秦弛一黨的則是因為遼西、行雲遠走遼西,眼不見為淨,雙方這幾個月來都有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老相沈熙之和秦弛也不在朝堂上針鋒相對,這樣燕維疆的耳朵清閑了不少,燕維疆內心深處生怕燕行雲一旦返迴燕京,兩方再次劍拔弩張,當然這個原因也許燕維疆自己也不真正清楚,或者說他故意不去想清楚,把這內心深處的想法隱藏,披上一層想要曆練長子的外衣。
燕維疆心中難以決斷,不由得看向了站在前麵的老相,隻不過今天的沈熙之尤為沉默,對於燕行雲的這份捷報未發表什麽意見,聽見孫文韶建議將燕行雲召迴燕京也沒什麽反應,此刻垂著頭微微眯著雙眼好似在打瞌睡。燕維疆有些無奈,剛想著開口詢問下老相的意見,站在老相身後一排的兵部尚書楊衡先開了口。
在大虞和諸藩國朝廷中,兵部都是六部中墊底的存在,大虞的六部一般以吏戶禮邢兵工排序,因為樞密院的緣故兵部的存在就比工部高上一等,大多隻能負責些兵員造冊,宮廷車駕,武庫堪合等事,反倒是在燕國,因為未設樞密使,兩位樞密同知又外領防禦使,所以燕京的樞密院反倒像個擺設,兵部的職權更大些,隱隱有排在刑部之上的勢頭。
隻見楊衡上前一步拱手說道:“王上,臣認為此時不宜召迴世子,世子前往遼西不足一年,雖有所建樹,但若是立些功勞便召迴,在外人看來未免有作秀之嫌,而且若是以擔憂蒙古人報複為由召迴世子,世子恐也不會願意,而且必然會影響遼西諸軍的士氣,臣認為遼西有定遠侯坐鎮,蒙古韃子掀不起什麽大風浪,若是擔憂世子安危,可以令世子常駐大寧,由定遠侯看護,想來不會有什麽閃失,而且即便遼陽王大舉入侵,關內駐軍也可隨時支援,而且臣認為,世子所言的新編衛軍之事十分在理,衛軍編練成行,即可屯田亦可衛城,遼西的兵力也得到充實,遼西的防禦也將更加穩妥!”
楊衡一番話說到了燕維疆的心坎裏,不由的微微點頭表示認同,這讓孫文韶聽的眉頭緊皺,心道你楊衡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上討王上歡心,下合遼西駐軍的心意,可這錢糧軍餉從何而來,到頭來還是要戶部去籌措,當即想說再說些什麽,可燕維疆也看出孫文韶的心思,有心堵他的嘴,可老相還在一旁裝瞌睡,於是便問起了一旁也未曾出言的秦弛:“秦弛,你有何想法?”
秦弛的官位在兩個月前已經被燕維疆恢複,如今的禦史台隻有秦弛一位左禦史大夫,自從張琰案發後,右禦史大夫一職就一直空置,所以在如今的朝堂之上,秦弛隻位居老相沈熙之一人之下。秦弛聽到燕維疆發問也沒有遲疑,當即說道:“王上,臣覺得楊尚書所言有理,世子殿下當初出鎮遼西時曾言要依先王遺誌,克複遼東,如今有小功,但細究起來也並不是什麽太過亮眼的功績,想來世子此時也必然不願就此返迴燕京,王上還是應該讓世子殿下再曆練一段時間,將來也好協助王上處理朝政。”
孫文韶聽到秦弛此番言論,更是眉頭緊皺,按理說秦弛並不會希望燕行雲待在遼西,他不可能不明白,燕行雲在遼西多待一日他和遼西的駐軍就會親密一分,而且秦弛還讚同了燕行雲擴編衛軍一事,這更是會助長燕行雲的羽翼,孫文韶一時摸不清秦弛的想法,不由得將目光看向了立於眾人之前的老相,但老相似乎還在瞌睡,像是沒聽到眾人的言語,像一尊入了定的大佛一般。
燕維疆也又看了看沈熙之,見他依舊沒什麽表示,索性也不去問了,下旨令燕行雲返迴大寧城,和王公武待在一起,並告訴孫文韶再調撥一筆錢糧運到遼西,以供燕行雲擴編衛軍一事,孫文韶有苦難言,但見燕維疆決心已定,也不好再說些什麽,隻得硬著頭皮領旨。
此間事議定,燕維疆轉身迴了後宮,眾臣也依次退出承天殿,沈熙之出了殿門就上了小轎,這是燕維疆對沈熙之的恩賞,自燕維疆繼位後,就給了沈熙之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相在王宮內乘坐二人抬輿的恩典,除沈熙之外無人再獲此殊榮。二人抬著小轎很快來到王宮門外,沈熙之直接坐上了自家馬車迴府,期間沒有與任何人交流,之後的秦弛亦是如此,兩位燕國朝堂的領頭羊都走了,其餘人也沒什麽交談的興趣,紛紛散去。
因為燕維疆不設早朝,所以基本隻在每日辰時在承天殿接見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幾位朝廷重臣議事,有重大事宜才會在每月初一、十五大朝時與百官議事,所以今日議事在場的大臣也就十人,但朝堂的事無論在場的人有多少,都會像風一樣,迅速吹遍整個燕京。今日上午議事的情形也很快在百官中傳開,這令許多人更為不解。燕國的儲位之爭一直沒有正式浮出水麵,一來燕行麟年歲太小,還看不出是否有過人的能力,雙方的矛盾剛剛有所激烈,就發生了燕行雲遇刺一事,緊接著燕行雲就被立為了世子,這讓秦弛一黨的人隻能更為低調的謀劃。
在燕國的朝堂中,除了沈熙之和秦弛這兩位可以說明確的分庭抗禮,其餘六部尚書其實都沒什麽明確的表示,一來這幾位重臣皆是舉足輕重之人,有的如孟益還代表了燕地大族的勢力,並不會輕易的將自己賣了,即便心中有所傾向,也不會表現的太過明顯,真正劍拔弩張的反而是一些下麵的人,這些人裏麵有秉持著嫡長繼承的老派文人,也有想要博一個前程的投機之人,也有的是受沈熙之秦弛的提拔,早已綁上二人戰車的。這些人在得知今日朝堂上的議事情形時,可謂都是一頭霧水,沈熙之手下的不明白老相為何不表態將世子召迴燕京,放任燕行雲留在關外危險之地,秦弛手下的不明白這位禦史大夫吃錯了什麽藥,放任燕行雲留在關外發展自己的羽翼,不過這些混跡朝堂的聰明人大多明白一個道理,槍打出頭鳥,既然兩位大人物開始默契相處,他們這些人也都紛紛偃旗息鼓,各自幹好分內的事,這個時候,誰沉不住氣,一定沒什麽好下場,於是此時燕國的朝堂,更顯得一團和氣,天下太平。
但朝堂上並不全是吹捧之聲,這些異樣的聲音並不全是秦弛一黨,最先發難的反而是平日裏也算是沈熙之一黨的燕國行在戶部尚書孫文韶,這位燕國重臣朝廷砥柱是大虞天盛五年的進士,是江南寒士,當時前宋尚在,但孫文韶深感宋廷腐朽,毅然從江南跑到了洛京參加了大虞的科舉,當時大虞為了招攬天下人才,太祖下恩旨南方士子若有意來大虞為官,無須在大虞參加鄉試獲得舉人身份,隻要有宋廷的秀才功名即可參加大虞的會試。孫文韶雖隻得了二甲,但在翰林院坐館一年便被選為戶部員外郎,天盛十五年大虞分三路北伐時,孫文韶負責為燕驥一路提供糧草軍需,燕驥封王之後,孫文韶也留在了燕國擔任戶部左侍郎,祥嘉五年,年僅四十二歲便成了燕國的戶部尚書,從此主政戶部十餘載。
孫文韶顯然不會對燕行雲有什麽成見,主要是燕行雲這次所謂的大捷其實並無太多實際的收益,興中軍雖然劫掠的豪州城,但關外蒙人的城池並無太多財貨,此次所獲也不過抵了三軍出動的軍餉以及興中軍的犒賞,而且這之後肯定要麵對蒙古人的報複,燕行雲也在奏章裏寫明為防止蒙古人報複要加速建立各州衛軍,問題就出在這裏,燕國的軍費開支本就不能自給自足,要靠大虞朝廷供給一半,但大虞朝廷隻會給付在大虞兵部造冊錄名的野戰邊軍,像遼西就隻有五支邊軍能獲得大虞朝廷給付的一半軍餉,其餘州縣所招募守城的軍士鄉勇全部由燕國自己供養,燕行雲想要建立的衛軍無疑也需要燕國戶部自掏腰包,但燕國的戶部確實沒有太多的餘財供燕行雲去折騰,所以他這個掌管燕國錢袋子的人自然要說話。
隻是這次燕行雲畢竟算是打了個大勝仗,雖然並無太多斬獲,但明麵上該誇還得誇,而且孫文韶也算是老相一派之人,所以孫文韶也隻能委婉的向燕維疆建議道:“王上,世子此次立功甚大,理應褒獎,然就如世子在奏章中所言,蒙古韃子此次吃了大虧,必不會善罷甘休,世子留在遼西風險頗大,不如就此將世子殿下召迴燕京,以保萬全!”
依孫文韶所想,燕行雲在遼西整出這些事無非是想著多立些功勳鞏固自己的位置,那麽隻要燕行雲留在遼西一天,那麽遼西就別想有一天太平,而且燕行雲也必然會不斷地提出要擴軍備戰,將來說不定還要攻打遼東,到時候所需的錢糧最終還是得落到他這個戶部尚書頭上,那是才是真的頭大,燕國一年的賦稅加在一起折成紋銀也不過五百萬兩,這還是這些年老天眷顧,沒什麽大災,還得靠著朝廷貼補邊軍軍餉才能勉強度日,若是還放任燕行雲在遼西折騰,孫文韶已經可以預見自己以後悲慘日子了,所以孫文韶急迫的想要這位世子殿下返迴燕京。隻要燕行雲離開遼西,那所謂的擴編衛軍自然就進行不下去了,以燕維疆和王公武的微妙關係,以後遼西的軍費說不定還是能少撥點。
這倒不是孫文韶跟王公武有什麽私怨,相反他心中對於這位在關外苦撐十餘載的定遠侯也是十分的敬重,隻是他深處戶部尚書這個位子上,上上下下全是跟他要錢的手,前前後後皆是嗷嗷待哺的嘴,他也是沒辦法,隻能是盡力當好這個縫補匠。
孫文韶說完,朝堂上頓時有不少大臣附和,這些人裏心思各異,有些是真的擔心燕行雲在關外遇到危險,想讓他迴到燕京,也有秦弛一派的人則是擔心燕行雲在遼西再立功勳,畢竟這位世子殿下初到遼西不到一年就兩傳捷報,雖然不是什麽震人心魄的大勝,但這樣下去燕行雲的地位無疑會更加穩固,那他們這些人將來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一時間,兩撥人都希望燕行雲迴到燕京。
燕維疆看著下麵的臣工,內心也有些猶疑,他內心也有些擔憂長子的安危,但另一方麵,燕行雲到遼西這幾個月做的著實不錯,加上上次冊封世子時朝廷的禮部左侍郎李宗義迴去後將老相的意思傳遞給了當今天子,如今朝廷拖欠燕國的軍餉皆已到位,燕維疆想象著進一步鞏固下遼西的邊防,有燕行雲這個世子在遼西,一來可以展示燕國朝廷對於遼西邊軍的重視,二來為遼西多撥付些軍餉擴軍的阻力也會小些,一但燕行雲這個世子撤迴來,再想從戶部裏扣些錢可沒那麽容易。
另外,雖然燕維疆對燕行雲兩次的捷報表現的都十分滿意高興,但他內心也知道這不過是兩次小打小鬧,他還是想自己這個長子能真的在遼西摔打曆練一下,畢竟將來燕國這個重擔還要交到他的手上。至於燕維疆內心深處不想讓燕行雲迴來的原因,則是自從燕行雲去了遼西之後,朝堂內的氛圍似乎輕鬆了許多,也許是支持燕行雲的臣子們覺得世子大位已定,而秦弛一黨的則是因為遼西、行雲遠走遼西,眼不見為淨,雙方這幾個月來都有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老相沈熙之和秦弛也不在朝堂上針鋒相對,這樣燕維疆的耳朵清閑了不少,燕維疆內心深處生怕燕行雲一旦返迴燕京,兩方再次劍拔弩張,當然這個原因也許燕維疆自己也不真正清楚,或者說他故意不去想清楚,把這內心深處的想法隱藏,披上一層想要曆練長子的外衣。
燕維疆心中難以決斷,不由得看向了站在前麵的老相,隻不過今天的沈熙之尤為沉默,對於燕行雲的這份捷報未發表什麽意見,聽見孫文韶建議將燕行雲召迴燕京也沒什麽反應,此刻垂著頭微微眯著雙眼好似在打瞌睡。燕維疆有些無奈,剛想著開口詢問下老相的意見,站在老相身後一排的兵部尚書楊衡先開了口。
在大虞和諸藩國朝廷中,兵部都是六部中墊底的存在,大虞的六部一般以吏戶禮邢兵工排序,因為樞密院的緣故兵部的存在就比工部高上一等,大多隻能負責些兵員造冊,宮廷車駕,武庫堪合等事,反倒是在燕國,因為未設樞密使,兩位樞密同知又外領防禦使,所以燕京的樞密院反倒像個擺設,兵部的職權更大些,隱隱有排在刑部之上的勢頭。
隻見楊衡上前一步拱手說道:“王上,臣認為此時不宜召迴世子,世子前往遼西不足一年,雖有所建樹,但若是立些功勞便召迴,在外人看來未免有作秀之嫌,而且若是以擔憂蒙古人報複為由召迴世子,世子恐也不會願意,而且必然會影響遼西諸軍的士氣,臣認為遼西有定遠侯坐鎮,蒙古韃子掀不起什麽大風浪,若是擔憂世子安危,可以令世子常駐大寧,由定遠侯看護,想來不會有什麽閃失,而且即便遼陽王大舉入侵,關內駐軍也可隨時支援,而且臣認為,世子所言的新編衛軍之事十分在理,衛軍編練成行,即可屯田亦可衛城,遼西的兵力也得到充實,遼西的防禦也將更加穩妥!”
楊衡一番話說到了燕維疆的心坎裏,不由的微微點頭表示認同,這讓孫文韶聽的眉頭緊皺,心道你楊衡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上討王上歡心,下合遼西駐軍的心意,可這錢糧軍餉從何而來,到頭來還是要戶部去籌措,當即想說再說些什麽,可燕維疆也看出孫文韶的心思,有心堵他的嘴,可老相還在一旁裝瞌睡,於是便問起了一旁也未曾出言的秦弛:“秦弛,你有何想法?”
秦弛的官位在兩個月前已經被燕維疆恢複,如今的禦史台隻有秦弛一位左禦史大夫,自從張琰案發後,右禦史大夫一職就一直空置,所以在如今的朝堂之上,秦弛隻位居老相沈熙之一人之下。秦弛聽到燕維疆發問也沒有遲疑,當即說道:“王上,臣覺得楊尚書所言有理,世子殿下當初出鎮遼西時曾言要依先王遺誌,克複遼東,如今有小功,但細究起來也並不是什麽太過亮眼的功績,想來世子此時也必然不願就此返迴燕京,王上還是應該讓世子殿下再曆練一段時間,將來也好協助王上處理朝政。”
孫文韶聽到秦弛此番言論,更是眉頭緊皺,按理說秦弛並不會希望燕行雲待在遼西,他不可能不明白,燕行雲在遼西多待一日他和遼西的駐軍就會親密一分,而且秦弛還讚同了燕行雲擴編衛軍一事,這更是會助長燕行雲的羽翼,孫文韶一時摸不清秦弛的想法,不由得將目光看向了立於眾人之前的老相,但老相似乎還在瞌睡,像是沒聽到眾人的言語,像一尊入了定的大佛一般。
燕維疆也又看了看沈熙之,見他依舊沒什麽表示,索性也不去問了,下旨令燕行雲返迴大寧城,和王公武待在一起,並告訴孫文韶再調撥一筆錢糧運到遼西,以供燕行雲擴編衛軍一事,孫文韶有苦難言,但見燕維疆決心已定,也不好再說些什麽,隻得硬著頭皮領旨。
此間事議定,燕維疆轉身迴了後宮,眾臣也依次退出承天殿,沈熙之出了殿門就上了小轎,這是燕維疆對沈熙之的恩賞,自燕維疆繼位後,就給了沈熙之這位德高望重的老相在王宮內乘坐二人抬輿的恩典,除沈熙之外無人再獲此殊榮。二人抬著小轎很快來到王宮門外,沈熙之直接坐上了自家馬車迴府,期間沒有與任何人交流,之後的秦弛亦是如此,兩位燕國朝堂的領頭羊都走了,其餘人也沒什麽交談的興趣,紛紛散去。
因為燕維疆不設早朝,所以基本隻在每日辰時在承天殿接見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幾位朝廷重臣議事,有重大事宜才會在每月初一、十五大朝時與百官議事,所以今日議事在場的大臣也就十人,但朝堂的事無論在場的人有多少,都會像風一樣,迅速吹遍整個燕京。今日上午議事的情形也很快在百官中傳開,這令許多人更為不解。燕國的儲位之爭一直沒有正式浮出水麵,一來燕行麟年歲太小,還看不出是否有過人的能力,雙方的矛盾剛剛有所激烈,就發生了燕行雲遇刺一事,緊接著燕行雲就被立為了世子,這讓秦弛一黨的人隻能更為低調的謀劃。
在燕國的朝堂中,除了沈熙之和秦弛這兩位可以說明確的分庭抗禮,其餘六部尚書其實都沒什麽明確的表示,一來這幾位重臣皆是舉足輕重之人,有的如孟益還代表了燕地大族的勢力,並不會輕易的將自己賣了,即便心中有所傾向,也不會表現的太過明顯,真正劍拔弩張的反而是一些下麵的人,這些人裏麵有秉持著嫡長繼承的老派文人,也有想要博一個前程的投機之人,也有的是受沈熙之秦弛的提拔,早已綁上二人戰車的。這些人在得知今日朝堂上的議事情形時,可謂都是一頭霧水,沈熙之手下的不明白老相為何不表態將世子召迴燕京,放任燕行雲留在關外危險之地,秦弛手下的不明白這位禦史大夫吃錯了什麽藥,放任燕行雲留在關外發展自己的羽翼,不過這些混跡朝堂的聰明人大多明白一個道理,槍打出頭鳥,既然兩位大人物開始默契相處,他們這些人也都紛紛偃旗息鼓,各自幹好分內的事,這個時候,誰沉不住氣,一定沒什麽好下場,於是此時燕國的朝堂,更顯得一團和氣,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