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的十五大朝,齊王姚靖將姚曦請到朝堂,共同南麵而坐,熱熱鬧鬧的給姚曦搞了一次參拜,這一次姚靖並未故意給姚曦難堪。不過朝會之後的第二天,姚曦就帶人離開了齊京濟南,看來這幾天姚靖父子著實給這位太子殿下惡心的不輕。
姚曦走時,姚靖依然沒有露麵,還是世子姚福到城外相送,姚曦為此也沒有給他麵子,連車駕都沒下,車隊徑直駛離,還是李宗義露麵和姚福客套了兩句。
姚曦離開濟南並沒有直接返迴洛陽,他到山東還有一個任務,到曲阜見一見當今的孔氏當家人,大虞欽命衍聖公孔治,還要到孔廟祭孔。
昔年靖康之變後,南宋高宗趙構在南方繼位,改元建炎。建炎二年,金兵大舉南下,濟南知州劉豫降金,當時的衍聖公孔端友率領孔氏大宗南下,其胞弟孔端操留守曲阜。
後來金人封孔端操為衍聖公,此為孔氏北宗,說來也巧,南下的孔端友無子,後來是一同南下的孔端操長子孔玠承襲的南宗衍聖公一職。
北宗傳至孔元措時,蒙古南下,孔元措被金宣宗命令隨朝任職,留族弟孔元用留守曲阜,管理孔廟。後來蒙古攻占山東,成吉思汗封孔元用為衍聖公,一時間三位衍聖公並立。
宋寧宗嘉定十七年,宋兵收複山東一帶,遙授孔元用為通直郎,去其衍聖公封號,宋理宗寶慶元年,曲阜重又被蒙古軍攻陷,但令孔元用隨蒙古軍西征,令其子孔之全留守曲阜擔任“衍聖公”奉林廟祀事,後來孔元用隨蒙古人攻打金人益都時死於城下。
蒙古滅金後,沒有讓孔之全繼續擔任衍聖公,窩闊台汗反而令金朝的孔元措依舊任衍聖公。蒙古蒙哥汗元年,孔元措死,因其無子,由其侄孫孔湞承繼衍聖公。
孔湞的父親孔之固早逝,祖父孔元綋是衍聖公孔元措的胞弟,孔之固的正妻任氏沒有兒子,孔湞是妾室所生,孔之固死後,任氏將孔湞母子趕出孔家,孔湞生母改嫁李家,孔湞因此改姓李。孔元措因為沒有後嗣,才把孔湞接迴。
孔湞襲封衍聖公引起孔之全及其子孔治的不滿,他們聯合孔氏族人以孔湞曾改姓,非孔氏子為由上書蒙古朝廷要求廢除其衍聖公的爵位。孔之固正妻任氏,為了保住自己衍聖公母的地位,也連忙上書,極力證明孔湞確係孔家子。
這場鬧劇越鬧越大,搞得朝野沸騰,最後鬧到了以皇弟身份監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忽必烈那裏,最終孔湞被奪爵,但孔之全等人也惡了忽必烈,因此忽必烈並未立孔之全為衍聖公,蒙古的衍聖公一職由此缺位。
蒙哥汗兵敗身死釣魚台後,孔之全本想借機討好忽必烈,以求恢複衍聖公的爵位,誰曾想不久就傳來忽必烈遇刺的消息,孔之全憂懼之下也一命嗚唿。
隨後太祖姚盛起兵,席卷北方,擁立南宋朝廷,孔之全之子孔治自然也就斷了念想。誰曾想峰迴路轉,沒過幾年姚盛就不堪宋廷逼迫自立為帝,孔治見此立刻親赴洛京,表示孔氏北宗願意擁立大虞,太祖十分欣喜,立刻封孔治為衍聖公,並且大大提升衍聖公的爵位品階,與三公並立,為正一品銜。
不過此事到了大虞南下,南宋歸降後,引起了不小的麻煩。孔氏南宗是大宗,南宋歸降,中原一統,按說應該由當時南宗衍聖公孔洙迴歸曲阜,繼承衍聖公的爵位,當時朝野上下不少人,尤其是在宋帝出城歸降一事上出力不小的南方士族們皆是如此想。
但孔治肯定不願意將爵位拱手讓出,於是跑到洛京上下活動,還跑到太祖麵前哭訴。太祖姚盛其實也不喜孔氏南宗,因為孔洙當時並沒有勸宋帝歸降,反而力勸宋帝趙禥堅守等待援軍,或者離開臨安南下整軍一戰。
所以直至燕驥率大軍將臨安合圍,趙禥才在範家等南方大族的力勸下出城歸降。為此太祖對孔洙極為不滿,好在孔洙有自知之明,主動上表表示願意讓出衍聖公的爵位,隻是南宗已在南方定居已久,祖先宗廟皆在南方,族人不願北返,請求太祖準許他們留在南方。
孔治也不願南宗迴到曲阜跟他爭權奪利,自然樂見其成,太祖也就因此應允,至此南北兩宗上百年的對立紛爭算是告一段落。不過今上繼位後,南宗在衢州位於吳王治下,似乎又有些蠢蠢欲動,北方孔治這一支也跟著齊王在山東大肆圈地斂財,姚曦此行祭孔也是要拉攏一下孔治,敲打一下南宗,同時也想令孔治約束一下族人,莫要貽人口實。
姚曦的車駕一路南行,在距離曲阜城二十裏時,一道快馬趕上了姚曦的車隊,送來了一份洛京的急遞。急遞送入姚曦的車駕內,隨後便久久沒了動靜。
李宗義聽聞情況知道定是洛京出了什麽情況,也趕到了姚曦的車駕外麵,靜靜的在外等候。又過了許久,姚曦終於滿臉焦急的走出馬車,此時的姚曦已經換上了一身便服勁裝。
姚曦下車後對李宗義說道:“李師,洛京急報,太後病重,我要立刻趕迴洛京去!”
李宗義聽完也是眼神一凜,急忙吩咐禁衛們準備快馬,護送姚曦返迴洛京,自己先趕到曲阜與衍聖公孔治見上一麵,隨後再返迴洛京。姚曦不敢耽擱,上馬帶著護衛們啟程,李宗義看著馬隊運去掀起的塵埃,麵色憂慮。
老太後在今上登基後就自鎖深宮,不問世事,但卻身係著天下局勢。當年秦王姚霸肯低頭服軟,除了形勢所迫,這位老太後的親筆手書也是功不可沒。
若非這位被姚霸視若生母的太後手書,難保其不會魚死網破,打上一場,事後雖然姚霸割肉還恩,此後再未離開陝西,但每年的太後生辰,秦王還是會派人送上一份賀禮,這幾乎是這些年秦藩與朝廷唯一的交流,除此之外,無論是陛下壽辰還是其他什麽慶典,秦藩從不參與,也無表示。
雖然一些人罵秦王此舉是在博取孝名,圖謀不軌,但誰也不可否認,這位老太後在世一日,秦藩與朝廷終究還連著一條線。現如今,這條線顯然是要斷了,太後崩逝之後,秦王會有何舉動,天下會不會風雲突變,誰也說不準。
姚曦走時,姚靖依然沒有露麵,還是世子姚福到城外相送,姚曦為此也沒有給他麵子,連車駕都沒下,車隊徑直駛離,還是李宗義露麵和姚福客套了兩句。
姚曦離開濟南並沒有直接返迴洛陽,他到山東還有一個任務,到曲阜見一見當今的孔氏當家人,大虞欽命衍聖公孔治,還要到孔廟祭孔。
昔年靖康之變後,南宋高宗趙構在南方繼位,改元建炎。建炎二年,金兵大舉南下,濟南知州劉豫降金,當時的衍聖公孔端友率領孔氏大宗南下,其胞弟孔端操留守曲阜。
後來金人封孔端操為衍聖公,此為孔氏北宗,說來也巧,南下的孔端友無子,後來是一同南下的孔端操長子孔玠承襲的南宗衍聖公一職。
北宗傳至孔元措時,蒙古南下,孔元措被金宣宗命令隨朝任職,留族弟孔元用留守曲阜,管理孔廟。後來蒙古攻占山東,成吉思汗封孔元用為衍聖公,一時間三位衍聖公並立。
宋寧宗嘉定十七年,宋兵收複山東一帶,遙授孔元用為通直郎,去其衍聖公封號,宋理宗寶慶元年,曲阜重又被蒙古軍攻陷,但令孔元用隨蒙古軍西征,令其子孔之全留守曲阜擔任“衍聖公”奉林廟祀事,後來孔元用隨蒙古人攻打金人益都時死於城下。
蒙古滅金後,沒有讓孔之全繼續擔任衍聖公,窩闊台汗反而令金朝的孔元措依舊任衍聖公。蒙古蒙哥汗元年,孔元措死,因其無子,由其侄孫孔湞承繼衍聖公。
孔湞的父親孔之固早逝,祖父孔元綋是衍聖公孔元措的胞弟,孔之固的正妻任氏沒有兒子,孔湞是妾室所生,孔之固死後,任氏將孔湞母子趕出孔家,孔湞生母改嫁李家,孔湞因此改姓李。孔元措因為沒有後嗣,才把孔湞接迴。
孔湞襲封衍聖公引起孔之全及其子孔治的不滿,他們聯合孔氏族人以孔湞曾改姓,非孔氏子為由上書蒙古朝廷要求廢除其衍聖公的爵位。孔之固正妻任氏,為了保住自己衍聖公母的地位,也連忙上書,極力證明孔湞確係孔家子。
這場鬧劇越鬧越大,搞得朝野沸騰,最後鬧到了以皇弟身份監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忽必烈那裏,最終孔湞被奪爵,但孔之全等人也惡了忽必烈,因此忽必烈並未立孔之全為衍聖公,蒙古的衍聖公一職由此缺位。
蒙哥汗兵敗身死釣魚台後,孔之全本想借機討好忽必烈,以求恢複衍聖公的爵位,誰曾想不久就傳來忽必烈遇刺的消息,孔之全憂懼之下也一命嗚唿。
隨後太祖姚盛起兵,席卷北方,擁立南宋朝廷,孔之全之子孔治自然也就斷了念想。誰曾想峰迴路轉,沒過幾年姚盛就不堪宋廷逼迫自立為帝,孔治見此立刻親赴洛京,表示孔氏北宗願意擁立大虞,太祖十分欣喜,立刻封孔治為衍聖公,並且大大提升衍聖公的爵位品階,與三公並立,為正一品銜。
不過此事到了大虞南下,南宋歸降後,引起了不小的麻煩。孔氏南宗是大宗,南宋歸降,中原一統,按說應該由當時南宗衍聖公孔洙迴歸曲阜,繼承衍聖公的爵位,當時朝野上下不少人,尤其是在宋帝出城歸降一事上出力不小的南方士族們皆是如此想。
但孔治肯定不願意將爵位拱手讓出,於是跑到洛京上下活動,還跑到太祖麵前哭訴。太祖姚盛其實也不喜孔氏南宗,因為孔洙當時並沒有勸宋帝歸降,反而力勸宋帝趙禥堅守等待援軍,或者離開臨安南下整軍一戰。
所以直至燕驥率大軍將臨安合圍,趙禥才在範家等南方大族的力勸下出城歸降。為此太祖對孔洙極為不滿,好在孔洙有自知之明,主動上表表示願意讓出衍聖公的爵位,隻是南宗已在南方定居已久,祖先宗廟皆在南方,族人不願北返,請求太祖準許他們留在南方。
孔治也不願南宗迴到曲阜跟他爭權奪利,自然樂見其成,太祖也就因此應允,至此南北兩宗上百年的對立紛爭算是告一段落。不過今上繼位後,南宗在衢州位於吳王治下,似乎又有些蠢蠢欲動,北方孔治這一支也跟著齊王在山東大肆圈地斂財,姚曦此行祭孔也是要拉攏一下孔治,敲打一下南宗,同時也想令孔治約束一下族人,莫要貽人口實。
姚曦的車駕一路南行,在距離曲阜城二十裏時,一道快馬趕上了姚曦的車隊,送來了一份洛京的急遞。急遞送入姚曦的車駕內,隨後便久久沒了動靜。
李宗義聽聞情況知道定是洛京出了什麽情況,也趕到了姚曦的車駕外麵,靜靜的在外等候。又過了許久,姚曦終於滿臉焦急的走出馬車,此時的姚曦已經換上了一身便服勁裝。
姚曦下車後對李宗義說道:“李師,洛京急報,太後病重,我要立刻趕迴洛京去!”
李宗義聽完也是眼神一凜,急忙吩咐禁衛們準備快馬,護送姚曦返迴洛京,自己先趕到曲阜與衍聖公孔治見上一麵,隨後再返迴洛京。姚曦不敢耽擱,上馬帶著護衛們啟程,李宗義看著馬隊運去掀起的塵埃,麵色憂慮。
老太後在今上登基後就自鎖深宮,不問世事,但卻身係著天下局勢。當年秦王姚霸肯低頭服軟,除了形勢所迫,這位老太後的親筆手書也是功不可沒。
若非這位被姚霸視若生母的太後手書,難保其不會魚死網破,打上一場,事後雖然姚霸割肉還恩,此後再未離開陝西,但每年的太後生辰,秦王還是會派人送上一份賀禮,這幾乎是這些年秦藩與朝廷唯一的交流,除此之外,無論是陛下壽辰還是其他什麽慶典,秦藩從不參與,也無表示。
雖然一些人罵秦王此舉是在博取孝名,圖謀不軌,但誰也不可否認,這位老太後在世一日,秦藩與朝廷終究還連著一條線。現如今,這條線顯然是要斷了,太後崩逝之後,秦王會有何舉動,天下會不會風雲突變,誰也說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