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儀的第二日,吳賀就帶著人離開了燕京,向山海關而去。馬車內,吳賀的臉上一片愁雲慘霧。他作為上了秦家大船的死忠,本也預見了此次朝堂發難後可能會受到冷遇,但他沒想到燕維疆竟然讓他去遼東去查證此事。
吳賀本想著就算是去,也會等到年後,結果小朝會散後,燕王的旨意就發了下來,讓其第二日就啟程。非但如此,燕維疆還未給他任何的差遣官職,就是讓他以禦史的身份去查證,而且隻是查證,還沒說有任何的處置之權。
這讓吳賀覺得這次自己真的是惹惱了燕維疆,這擺明了是讓自己去送死。好在在晚間,秦府派人來給他送了個口信,告訴他去遼東就是走個過場,不必去查證什麽,到了遼東打不還手,罵不還嘴,最多受些委屈,性命無憂,這才讓吳賀稍稍鬆了一口氣,心情惴惴不安的動身啟程。
祥嘉十六年臘月初八,遼西大寧城。今年的臘八節,大寧城內的定遠侯府格外的熱鬧,燕行雲帶著一眾親信從遼陽來了大寧,今年還是要在這大寧城過年。
燕行雲此次到大寧一是看望王公武,二是兩遼的許多事宜還要和這位老將軍商議。燕行雲一行是初七到的大寧,沒有再住進原本在大寧的宅院,而是直接住進了定遠侯府。
今天一整天,燕行雲和王公武以及王遠猷、張恪、範公輔幾人就一直在商議兩遼的軍政事宜。到了晚間,諸事基本議定,眾人也一起用膳,今天是臘八,晚膳上自然少不了臘八粥。
五人圍坐在一張圓桌旁,桌麵上四涼四熱幾盤下酒菜,邊上溫著好黃酒,幾人身旁各有一個炭火小爐,上麵放著小砂鍋,鍋裏麵就是熬好的臘八粥,用小火煨著。坐在小爐旁又可取暖又可隨時盛上一碗熱粥暖胃。
對於燕行雲幾人來說,這等餐食稱得上簡陋,但來這關外一年多了,燕行雲也不是好奢侈的人,眾人圍在一張桌子上喝酒閑聊,也是稱心。
酒至半酣,屋外突然響起一聲通報:“殿下,韓熊求見!”
今日晚宴,酒菜上齊後,燕行雲讓伺候的下人也都退下了,連一直貼身伺候的高福都讓他下去休息了,就是想不被人打擾,此時韓熊來見,定然是有大事發生。
燕行雲點了點頭,對麵的張恪就起身去開了門。外麵風雪正緊,韓熊進門前仔細抖落了身上的雪花,進門後依次向燕行雲和王公武見了禮。
等韓熊起身後,燕行雲說道:“這般風雪,總不可能是蒙古韃子犯境,那就先坐下喝口熱粥暖暖身子再說吧!”說著就用自己手邊的碗盛了一碗粥遞了過去。
韓熊雙手接過,坐了下來,緊著喝了兩口,緩了一口氣,然後說道:“殿下,燕京飛馬來信……”隨後,韓熊將燕京大朝儀和之後小朝會上發生的事說了一遍。
聽完韓熊的稟報,屋內幾人的臉色都有些沉鬱,王公武和王遠猷的臉色尤其陰沉。那個富庶縣縣令呂伯剛畢竟是王公武治下的老人,現如今幹出如此吃裏扒外的勾當,這二人自然覺得麵上無光。
王遠猷率先殺氣騰騰的開口:“這個呂伯剛是找死!”
一旁的張恪說道:“秦弛此番還是想用我來做文章,離間世子與王上的關係。”
燕行雲則擺了擺手,示意張恪不必再說,“終究是我大意了,沒把劉彪的那樁官司當迴事,落下了這般首尾,讓人抓住了把柄。”
韓熊主動請纓,“殿下,我帶人走一趟富庶縣,把那個呂伯剛和王五一家收拾幹淨。”
燕行雲右手輕輕轉著酒杯,沉吟著沒有迴答,似乎在思考韓熊說的這種方法,直接讓一位剛剛彈劾了自己的縣令消失是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屋內沉默了片刻,範公輔開口說道:“現在直接針對呂伯剛似有不妥,我覺的此事沒有那麽棘手,王上隻讓吳賀過來核實此事,想來也沒有什麽追究的心思,我倒是覺得,我們未嚐不能借此做些文章!”
範公輔此話一出頓時將屋內眾人的目光聚集到他的身上,隨後範公輔將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
聽完範公輔的謀劃,王公武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點了點頭,眼中露出讚賞之意,“倒是可行。”
聽了王公武的話,燕行雲也點頭說道:“那就如此辦吧,讓張恪和劉彪受些委屈。韓熊,你和丁輝負責此事,務必要辦好。”
韓熊領命稱是,接著問道:“那呂伯剛和那個王五呢?就這麽放過他們?”
範公輔接過話頭,“那個王五肯定是要殺的,讓這麽個東西活著,殿下的威信何在,倒是呂伯剛不宜在此時動他,不如就將他放迴關內,讓燕京朝內的人以後收拾他,也好在王上那裏留個好印象。”
“殿下,呂伯剛和王五都不能放過!”一直沉默的張恪突然斬釘截鐵的開口。
“殿下,我這麽說並非是因為此番我被針對,而是殿下要向兩遼的所有人表明一個態度,您才是這裏的主人,任何人膽敢違逆,心存異誌,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範公輔皺緊了眉頭,“張兄,呂伯剛畢竟是有官身在,況且剛剛上書彈劾世子,我們這個時候對其下首,王上那裏不好說啊!”
張恪則接著說道:“殿下,恕在下鬥膽,我認為,在這個時候,您跟王上的父子之情有些嫌隙,未嚐是壞事!”
張恪這番大膽的言論令在場的人皆是一驚,不等其他人發問,張恪就接著說道:“殿下,我在燕京雖然未曾仕官,但也曾聽祖父等人說起過,王上性情優柔,不易輕下決斷。所以下了決斷之後,也不易更改,有老相在燕京周旋維護,殿下的世子之位總是穩固的。”
“但殿下之所以在獲得世子之位後,依然自請來到關外,所圖的也不僅是立下些功勳,穩固世子之位。殿下是不想被困在燕京,與秦弛在朝堂周旋,空耗國力。大家都明白,秦弛不過是王上放出來平衡朝局的一條狗,在燕京無論作何周旋,隻要王上還在位,秦弛的地位就穩如泰山,甚至比殿下的世子之位還要穩固。在燕京跟秦弛爭鬥,反而更加束手束腳,更會招致王上的忌憚。”
\"殿下來到關外,一來可以建功立業,收服關外將士之心,二來也是避免的跟秦弛在王上麵前糾纏,您身在關外苦寒之地,也必然激起王上的舐犢之情。遼東之戰後,王上多次想詔您迴燕京,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您不能迴燕京,一旦離開關外,殿下您在關外的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又再次迴到事情的起點,跟秦馳在燕京相互撕咬,惹王上的厭煩。\"
範公輔此時接話道:“張兄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了吧,殿下有著收服遼東這一功績,就算迴到燕京,關外有王老將軍和我們這些人,又怎會付之東流?”
張恪搖頭說道:“不一樣,殿下在不在關外對關外的局勢是天壤之別,殿下隻要身在關外,對於關外的軍民都是一顆定心丸,殿下一旦離開,人心不定,遼東都有可能得而複失,現如今關外的人心都是心向世子的,但殿下隻要一離開,呂伯剛這種人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正所謂人心似水,民動如煙,殿下一旦離開,沒了主心骨,人心就會如洪水般肆意流淌,這種局麵不是我們和王老將軍可以應付的。”
王公武點了點頭,“殿下若是想完全收服關外人心,確實不宜離開兩遼,最起碼在兩遼局勢徹底穩固之前離開,否則我也沒有能力阻止別人在兩遼摻沙子。”
見王公武認可自己的話,張恪接著說道:“所以此次恰好是一個機會,一來是向關外的所有人展示殿下的手段和決心,二來也算是借此向王上顯露一下脾氣,畢竟年輕人受了委屈,行事衝動,縱然會惹王上惱怒,但終歸不是不能解釋。借此事衝淡一些王上的舐犢之情,加上我們殺掉呂伯剛之後,秦弛等人必然會借此大做文章,這樣王上就會想著讓殿下留在關外,眼不見心不煩,也避免殿下迴到燕京,在王上的麵前爭執。”
範公輔依然憂心忡忡,“可是這畢竟是在打王上的臉麵,惹怒王上,是否太冒險了些!”
“殿下來關外本就是冒險,若是不想行險,殿下又何苦走這一遭,若是在徹底收服關外軍心民心之前被召迴燕京,才是得不償失!”
張恪說完,眾人也都不再言語,一齊看著燕行雲等他做出決斷。
燕行雲拿起酒杯抿了一口,緩緩放下後看向韓熊,“你先去,將王五一家抄了,人押到遼陽去,呂伯剛先不必理他,我自有決斷!”
吳賀本想著就算是去,也會等到年後,結果小朝會散後,燕王的旨意就發了下來,讓其第二日就啟程。非但如此,燕維疆還未給他任何的差遣官職,就是讓他以禦史的身份去查證,而且隻是查證,還沒說有任何的處置之權。
這讓吳賀覺得這次自己真的是惹惱了燕維疆,這擺明了是讓自己去送死。好在在晚間,秦府派人來給他送了個口信,告訴他去遼東就是走個過場,不必去查證什麽,到了遼東打不還手,罵不還嘴,最多受些委屈,性命無憂,這才讓吳賀稍稍鬆了一口氣,心情惴惴不安的動身啟程。
祥嘉十六年臘月初八,遼西大寧城。今年的臘八節,大寧城內的定遠侯府格外的熱鬧,燕行雲帶著一眾親信從遼陽來了大寧,今年還是要在這大寧城過年。
燕行雲此次到大寧一是看望王公武,二是兩遼的許多事宜還要和這位老將軍商議。燕行雲一行是初七到的大寧,沒有再住進原本在大寧的宅院,而是直接住進了定遠侯府。
今天一整天,燕行雲和王公武以及王遠猷、張恪、範公輔幾人就一直在商議兩遼的軍政事宜。到了晚間,諸事基本議定,眾人也一起用膳,今天是臘八,晚膳上自然少不了臘八粥。
五人圍坐在一張圓桌旁,桌麵上四涼四熱幾盤下酒菜,邊上溫著好黃酒,幾人身旁各有一個炭火小爐,上麵放著小砂鍋,鍋裏麵就是熬好的臘八粥,用小火煨著。坐在小爐旁又可取暖又可隨時盛上一碗熱粥暖胃。
對於燕行雲幾人來說,這等餐食稱得上簡陋,但來這關外一年多了,燕行雲也不是好奢侈的人,眾人圍在一張桌子上喝酒閑聊,也是稱心。
酒至半酣,屋外突然響起一聲通報:“殿下,韓熊求見!”
今日晚宴,酒菜上齊後,燕行雲讓伺候的下人也都退下了,連一直貼身伺候的高福都讓他下去休息了,就是想不被人打擾,此時韓熊來見,定然是有大事發生。
燕行雲點了點頭,對麵的張恪就起身去開了門。外麵風雪正緊,韓熊進門前仔細抖落了身上的雪花,進門後依次向燕行雲和王公武見了禮。
等韓熊起身後,燕行雲說道:“這般風雪,總不可能是蒙古韃子犯境,那就先坐下喝口熱粥暖暖身子再說吧!”說著就用自己手邊的碗盛了一碗粥遞了過去。
韓熊雙手接過,坐了下來,緊著喝了兩口,緩了一口氣,然後說道:“殿下,燕京飛馬來信……”隨後,韓熊將燕京大朝儀和之後小朝會上發生的事說了一遍。
聽完韓熊的稟報,屋內幾人的臉色都有些沉鬱,王公武和王遠猷的臉色尤其陰沉。那個富庶縣縣令呂伯剛畢竟是王公武治下的老人,現如今幹出如此吃裏扒外的勾當,這二人自然覺得麵上無光。
王遠猷率先殺氣騰騰的開口:“這個呂伯剛是找死!”
一旁的張恪說道:“秦弛此番還是想用我來做文章,離間世子與王上的關係。”
燕行雲則擺了擺手,示意張恪不必再說,“終究是我大意了,沒把劉彪的那樁官司當迴事,落下了這般首尾,讓人抓住了把柄。”
韓熊主動請纓,“殿下,我帶人走一趟富庶縣,把那個呂伯剛和王五一家收拾幹淨。”
燕行雲右手輕輕轉著酒杯,沉吟著沒有迴答,似乎在思考韓熊說的這種方法,直接讓一位剛剛彈劾了自己的縣令消失是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屋內沉默了片刻,範公輔開口說道:“現在直接針對呂伯剛似有不妥,我覺的此事沒有那麽棘手,王上隻讓吳賀過來核實此事,想來也沒有什麽追究的心思,我倒是覺得,我們未嚐不能借此做些文章!”
範公輔此話一出頓時將屋內眾人的目光聚集到他的身上,隨後範公輔將自己的想法娓娓道來。
聽完範公輔的謀劃,王公武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點了點頭,眼中露出讚賞之意,“倒是可行。”
聽了王公武的話,燕行雲也點頭說道:“那就如此辦吧,讓張恪和劉彪受些委屈。韓熊,你和丁輝負責此事,務必要辦好。”
韓熊領命稱是,接著問道:“那呂伯剛和那個王五呢?就這麽放過他們?”
範公輔接過話頭,“那個王五肯定是要殺的,讓這麽個東西活著,殿下的威信何在,倒是呂伯剛不宜在此時動他,不如就將他放迴關內,讓燕京朝內的人以後收拾他,也好在王上那裏留個好印象。”
“殿下,呂伯剛和王五都不能放過!”一直沉默的張恪突然斬釘截鐵的開口。
“殿下,我這麽說並非是因為此番我被針對,而是殿下要向兩遼的所有人表明一個態度,您才是這裏的主人,任何人膽敢違逆,心存異誌,都將死無葬身之地!”
範公輔皺緊了眉頭,“張兄,呂伯剛畢竟是有官身在,況且剛剛上書彈劾世子,我們這個時候對其下首,王上那裏不好說啊!”
張恪則接著說道:“殿下,恕在下鬥膽,我認為,在這個時候,您跟王上的父子之情有些嫌隙,未嚐是壞事!”
張恪這番大膽的言論令在場的人皆是一驚,不等其他人發問,張恪就接著說道:“殿下,我在燕京雖然未曾仕官,但也曾聽祖父等人說起過,王上性情優柔,不易輕下決斷。所以下了決斷之後,也不易更改,有老相在燕京周旋維護,殿下的世子之位總是穩固的。”
“但殿下之所以在獲得世子之位後,依然自請來到關外,所圖的也不僅是立下些功勳,穩固世子之位。殿下是不想被困在燕京,與秦弛在朝堂周旋,空耗國力。大家都明白,秦弛不過是王上放出來平衡朝局的一條狗,在燕京無論作何周旋,隻要王上還在位,秦弛的地位就穩如泰山,甚至比殿下的世子之位還要穩固。在燕京跟秦弛爭鬥,反而更加束手束腳,更會招致王上的忌憚。”
\"殿下來到關外,一來可以建功立業,收服關外將士之心,二來也是避免的跟秦弛在王上麵前糾纏,您身在關外苦寒之地,也必然激起王上的舐犢之情。遼東之戰後,王上多次想詔您迴燕京,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您不能迴燕京,一旦離開關外,殿下您在關外的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又再次迴到事情的起點,跟秦馳在燕京相互撕咬,惹王上的厭煩。\"
範公輔此時接話道:“張兄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了吧,殿下有著收服遼東這一功績,就算迴到燕京,關外有王老將軍和我們這些人,又怎會付之東流?”
張恪搖頭說道:“不一樣,殿下在不在關外對關外的局勢是天壤之別,殿下隻要身在關外,對於關外的軍民都是一顆定心丸,殿下一旦離開,人心不定,遼東都有可能得而複失,現如今關外的人心都是心向世子的,但殿下隻要一離開,呂伯剛這種人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正所謂人心似水,民動如煙,殿下一旦離開,沒了主心骨,人心就會如洪水般肆意流淌,這種局麵不是我們和王老將軍可以應付的。”
王公武點了點頭,“殿下若是想完全收服關外人心,確實不宜離開兩遼,最起碼在兩遼局勢徹底穩固之前離開,否則我也沒有能力阻止別人在兩遼摻沙子。”
見王公武認可自己的話,張恪接著說道:“所以此次恰好是一個機會,一來是向關外的所有人展示殿下的手段和決心,二來也算是借此向王上顯露一下脾氣,畢竟年輕人受了委屈,行事衝動,縱然會惹王上惱怒,但終歸不是不能解釋。借此事衝淡一些王上的舐犢之情,加上我們殺掉呂伯剛之後,秦弛等人必然會借此大做文章,這樣王上就會想著讓殿下留在關外,眼不見心不煩,也避免殿下迴到燕京,在王上的麵前爭執。”
範公輔依然憂心忡忡,“可是這畢竟是在打王上的臉麵,惹怒王上,是否太冒險了些!”
“殿下來關外本就是冒險,若是不想行險,殿下又何苦走這一遭,若是在徹底收服關外軍心民心之前被召迴燕京,才是得不償失!”
張恪說完,眾人也都不再言語,一齊看著燕行雲等他做出決斷。
燕行雲拿起酒杯抿了一口,緩緩放下後看向韓熊,“你先去,將王五一家抄了,人押到遼陽去,呂伯剛先不必理他,我自有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