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為世子謀
遠在南京萬戶府的博日格德在接到手下使者的迴報之後又是一陣氣惱,他之所以寫那封信去撩撥燕行雲,其實就是想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沒有得到燕行雲氣急敗壞的消息,反而被燕行雲拿商路威脅一通,心中更加憤懣。
博日格德如此氣惱的原因,除了放跑了燕行雲以外,還是因為有人在他父汗麵前告了他一狀。給博日格德上眼藥的是遼陽王明裏帖木兒手下最大的部落,兀良哈部的首領孛羅。
因為博日格德派弩阿台追擊王遠猷誘敵的遊騎,最終兵敗被殺,這個從沒受過孛羅重視的兒子搖身一變,成了孛羅疼愛的骨血。孛羅以此為由在明裏帖木兒麵前狀告博日格德輕敵冒進,不僅放跑了燕國世子,還害死了他最疼愛的兒子,最終逼得明裏帖木兒賜給他兩處上好的草場才作罷。
因此,博日格德再次受了明裏帖木兒的斥責,自打燕行雲收複遼東之後,博日格德與其父汗的關係可謂急轉直下,原本父子相宜的局麵逐漸轉向父子相疑。
明裏帖木兒覺著這個原本勇武聽話的兒子,逐漸變的狂傲自大,不聽號令。而博日格德則覺著原本對他倍加支持的父汗開始對他處處掣肘,加上一些蒙古貴族一直想扶持他的幼弟把阿禿兒,而明裏帖木兒也確實喜愛這個幼子,一直帶在身邊,這不得不讓博日格德疑心,畢竟蒙古內部還有著幼子守灶的傳統。
這一切的一切促成了博日格德專門找了個漢人替他起草了那封給燕行雲的信,用來發泄心中的不滿,信寫成之後,博日格德讓那個漢人給他翻譯了意思。博日格德聽完之後放聲大笑,他當時想象著燕行雲在看到那封信之後會是如何的暴跳如雷。
但沒想到使者傳迴的消息確是燕行雲對那封信不屑一顧,還笑著讓手下傳看,還讓自己的使者傳話用通商威脅自己放人,還要自己把那個投降的女真奸細送迴去。
這反而令博日格德暴跳如雷,不僅將那個寫信的漢人殺了,還以擅自泄露烏石投誠詳情為由,將那名使者重責了一番。不過最終博日格德還是不能放棄與漢人的通商,畢竟這是他們獲得鹽鐵的重要來源,往來通商自然會有漢人的奸細進入蒙古,但也方便了蒙古人的密探進入漢地。
這種雙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不能打破,博日格德發泄之後還是決定將被抓後還沒有被殺的商人和漢人密探放歸,不過那個投降的烏石自然是不可能給的,博日格德也丟不起那個人。
就這樣雙方默契的交換的手中的俘虜,燕蒙之間的商路再次暢通,雙方的士兵一邊在邊境浴血廝殺,而一邊的商人卻在友好的互通有無,這番情景也著實令人唏噓。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在送走了博日格德前來挑釁的使者後,燕行雲命人將兀良合與納哈答的首級配上假身,安葬在遼陽城外,下令停止了對泄密事件的調查,然後就接著在總督府內養傷。
經過近兩個月的修養,燕行雲肩膀處的傷口已經長好,但是他碎成三塊的肩胛骨想要長好可沒那麽容易。這些時日高福和李妙清對他日夜守護,以免他在睡覺時不小心牽扯到傷處。
這倒是讓燕行雲與李妙清二人多了很多的相處時間,李妙清在總督府內的地位有些特殊,按說她與弟弟李道馳都是總督府內的奴仆,而且其父還是蒙古人手下的漢將,母親更是蒙古人,在如今的遼東不受排擠就算好了。
但因為燕行雲感念其父讓李妙清帶出來的遼東堪輿圖,若沒有此圖燕行雲也無法輕易拿下遼東,所以安排張恪教導李道馳,也讓高福對李妙清多加照拂。久而久之,李妙清反而成了總督府內僅次於高福的女管家,而李道馳也因為張恪的地位提升而水漲船高,加上韓熊與張恪關係甚好,李道馳不僅跟張恪習文,還有韓熊等人指導其武藝。
一日張恪來向燕行雲呈報最近的情勢,也是這些時日一直在府內養傷,難與外人交談,所以燕行雲談興甚高,從午後一直談到傍晚,然後張恪就見到板著臉的李妙清前來趕人。
其實自打上次張恪突然對李妙清說出要扶她登上世子妃之位之後,李妙清就一直躲著張恪,要說李妙清對燕行雲不動心是不可能的,畢竟如此年輕俊朗還身居高位,將來將會成為一方裂土之主的人物,世間少有女子可以拒絕。但也正因如此,李妙清更不敢有半分非分之想,畢竟她的出身和如今的處境,已令她不敢多想此生歸宿。
所以當時聽到張恪的話語,她也隻當這個張先生是失心瘋了,或者幹脆拿自己尋開心,李妙清甚至想過張恪是不是故意試探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野心。
但這些時日李妙清受吳誌所托,看住燕行雲好好休養,見燕行雲和張恪一直聊了半日還未見停歇的意思,她實在忍不住了出來趕人。
麵對冷著臉的李妙清,燕行雲對張恪調笑道:“人在世間不由己,你看拿著吳太醫聖旨的人來了,看來今日隻能到此為止了!”
張恪便笑著起身,與李妙清打了一聲招唿後便告退,李妙清則上前扶燕行雲起身,燕行雲則對著她調笑說道:“幸虧你不是個力氣大的漢子,要不然我這些天恐怕連路都走不了,你恨不得天天抱著我走路!”
李妙清被其說的臉色一紅,因為張恪還未走遠,心中頗有些尷尬,於是有些賭氣的說道:“殿下這話對吳太醫說去,若是吳太醫同意,殿下自然想做什麽做什麽?”
燕行雲沒有說話,對於那位陪伴自己長大的吳太醫,燕行雲心中除了尊敬還有三份畏懼,這也許是小時候吳誌那些苦到令人幹噦的藥湯給燕行雲留下的陰影。
正朝外走的張恪聽到身後兩人的調笑,嘴角不禁微微揚起。在轉過一處角門時,張恪碰到了前來為燕行雲例行診脈的太醫吳誌。
張恪攔住吳誌問道:“吳太醫,殿下的身子恢複的怎麽樣了?”
吳誌笑著說道:“沒什麽大礙了,雖然當初失血過多,但關外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人參鹿茸,殿下又是年輕力壯的年紀,可以放心進補,這些時日脈象已然強勁如初,隻是肩膀的骨頭想要養好恐怕還得半年!”
張恪若有所思,拉著吳誌往旁邊挪了幾步,然後悄聲問道:“那如果再給殿下開些生猛的補藥,可有什麽不妥?”
吳誌被張恪弄得滿頭霧水:“氣血不虧,還吃什麽補藥,你小子想看殿下半夜睡不著竄鼻血啊?”
張恪則答非所問:“吳太醫,你覺得李妙清李姑娘人怎麽樣?”
“妙清這丫頭人很好啊,這些時日伺候殿下也盡心……”吳誌說到一半漸漸察覺有些不對,用一種狐疑的眼神看著張恪,“你小子到底想要幹什麽?”
張恪微微一笑,吳誌卻覺得這個平時溫文爾雅的年輕人此時笑的有些猥瑣。
張恪不顧吳誌狐疑的目光,接著說道:“殿下今年也快十九歲了,若不是出鎮兩遼,沒準現在孩子都有了,咱們這些做臣子的,也該為殿下籌謀籌謀了不是!”
吳誌驚訝的看著張恪,他沒想到這小子竟然真有這個想法,他竟然開始想要往殿下的床榻上安排人了,還想要自己用補藥添把火。
還沒有吳誌迴話,角門後,一直跟隨燕行雲長大的高福高公公突然轉了出來,對著二人冷冷的問道:“張先生,吳太醫,二位在這商量什麽呢?”
吳誌又是一驚,急忙想要解釋,撇清關係。不料張恪卻搶先一步攔住他對著高福說道:“高公公,我在和吳太醫商量李姑娘和殿下是不是良配,想要成全這段姻緣。”
麵對張恪無恥的拖自己下水,吳誌氣的胡子都在顫動,剛要開口辯駁,可高福緊接著開口,沒給他開口的機會。高福盯著張恪說道:“幹涉殿下的後宮家事,張恪你要幹什麽,殿下的親事要由王上做主,也要看殿下的意思,你這等行徑,說是欺君謀逆也不為過。”
張恪則絲毫不懼,“高公公,李姑娘來到世子身邊也兩年多了,你與她接觸頗多,相處也甚是融洽,人品容貌也是一等一的,給殿下當個侍妾不能算辱沒殿下。而且殿下年歲已長,自然要想後嗣之事,燕京城內也有不少人想將自家的女兒送到殿下身邊,隻是因為殿下一直在遼東,所以還沒有人得逞。但你我都知道,這事絕拖不了多長時間,若是將來哪個燕京的貴女被送到殿下的身邊,掌管殿下的後宅,高公公,你就能保證自己的地位不被動搖,能得新主子的歡心。”
高福打斷張恪的話:“我不需要討什麽新主子的歡心,我的主子隻有殿下一人!”
張恪也不氣惱,接著說道:“這是自然,我等皆是唯殿下之命是從,但燕京的那些貴女身後牽連著一大堆的親族,而且個個嬌生慣養,能保證與殿下想和,安定內宅嗎?而李姑娘現在隻有一個內弟,高公公你也是知道的,李道馳這個孩子聰明伶俐,習文練武長進都很快,將來必成殿下臂助。而且她們二人受殿下大恩,必然一心一意對殿下,這對殿下來說不也是好事嗎?於公可為殿下生育後嗣且不會到來麻煩,於私,李姑娘與我等人皆相處和睦,兩全其美,有利無害,高公公你說呢?”
高福和張恪你來我往連珠炮一樣,吳誌好不容易抓住空檔,開口說道:“你們幹什麽別拉上老夫我,我就是為殿下看病診脈,其他事一概與我無關,我不參與,今日我也什麽都沒聽到!”
說罷吳誌就要離開,卻被張恪一把拽住,“吳太醫,別急著走啊!我說的也不是讓你給殿下下蒙汗藥,然後把李姑娘塞到床上去,你也說了,殿下年輕力壯,不怕進補。我隻不過想要你給殿下再開些進補的良方,當然決不能損害殿下的身體。”
隨後張恪不等吳誌迴話,就又對著高福說道:“高公公,你整日陪在殿下身邊,我不相信你看不出,殿下對李姑娘可與一般的侍女不同,而李姑娘對殿下也是暗生情愫,隻是二人之間還差一層窗戶紙罷了,這一點隻要不是個瞎子,恐怕誰都看得出來吧,吳太醫你說呢?”
張恪這句話讓吳誌和高福都沉默了下來,張恪則接著說道:“咱們又不是牛不喝水強按頭,隻是幫著把這層窗戶紙弄薄一些,若是郎有情妾有意,一切自然水到渠成,若是殿下沒這個意思,自然也就作罷,大不了就如吳太醫所說,讓殿下留點鼻血而已,又沒什麽大礙!”
高福沉默了片刻,盯著張恪說道:“張恪,我勸你日後將心思好好用在輔佐世子身上,算盤都打到天上去了,可不是臣子的本分,下不為例,今日就當我沒聽到你的話。”
隨後高福轉身離去,麵對高福看似警告的話語,張恪卻露出了笑容,下不為例,那這次自然就算了那就是默認張恪這次的謀劃他不參與也不反對。張恪清楚,這是這位一直陪伴世子長大的忠仆不允許自己參與到算計主子的是事情裏,無論這件事是不是對主子有利無害,所以他以這種方式為自己開脫,選擇置身事外。
搞定了高福,吳誌卻甩開張恪的手,“你們一個撒手不管,一個動動嘴皮子,這等損事卻讓我來幹,好處你們得,這事與我何幹,我與那李丫頭可沒什麽私交,憑什麽幫她!”
張恪則說道:“吳太醫這可話可就不實誠了,你是帶你下的太醫,與殿下的後宅的人可比我等外臣熟的多,這些時日殿下受傷,你與李姑娘的來往還不多嗎?我看你都快把她當自家後輩看了吧,再者說將來殿下繼位,吳太醫您肯定接掌太醫院,可太醫院可不是個好待的地方,將來殿下和殿下的後宮嬪妃子嗣,皆要由太醫院照顧,動輒受過,若是殿下的後宮是李姑娘來掌管,吳太醫你的日子想來要好過的多吧!”
吳誌斜眼張恪,“你少來唬我,你剛才還說那李丫頭隻能給殿下當個侍妾,她的出身,怎麽可能登上王妃之位,她的母親可是蒙古人!”
“那又如何,唐高祖的生母獨孤皇後還是鮮卑人呢,是蒙古人又如何,將來我們把蒙古打下來,大家都是大虞子民!事在人為,現如今燕國內部世家大族的力量太大,殿下肯定不想讓世家之女成為王後,掣肘自己,隻要李姑娘先為殿下生下後嗣,將來執掌後宮,有什麽不可能的呢?”
張恪的話再次讓吳誌沉默,思索良久,吳誌深深看了張恪一眼,沒有再說話,徑直離去。看著吳誌離去的背影,張恪明白此事已成,嘴角不禁露出一絲微笑,轉身離去。
遠在南京萬戶府的博日格德在接到手下使者的迴報之後又是一陣氣惱,他之所以寫那封信去撩撥燕行雲,其實就是想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沒有得到燕行雲氣急敗壞的消息,反而被燕行雲拿商路威脅一通,心中更加憤懣。
博日格德如此氣惱的原因,除了放跑了燕行雲以外,還是因為有人在他父汗麵前告了他一狀。給博日格德上眼藥的是遼陽王明裏帖木兒手下最大的部落,兀良哈部的首領孛羅。
因為博日格德派弩阿台追擊王遠猷誘敵的遊騎,最終兵敗被殺,這個從沒受過孛羅重視的兒子搖身一變,成了孛羅疼愛的骨血。孛羅以此為由在明裏帖木兒麵前狀告博日格德輕敵冒進,不僅放跑了燕國世子,還害死了他最疼愛的兒子,最終逼得明裏帖木兒賜給他兩處上好的草場才作罷。
因此,博日格德再次受了明裏帖木兒的斥責,自打燕行雲收複遼東之後,博日格德與其父汗的關係可謂急轉直下,原本父子相宜的局麵逐漸轉向父子相疑。
明裏帖木兒覺著這個原本勇武聽話的兒子,逐漸變的狂傲自大,不聽號令。而博日格德則覺著原本對他倍加支持的父汗開始對他處處掣肘,加上一些蒙古貴族一直想扶持他的幼弟把阿禿兒,而明裏帖木兒也確實喜愛這個幼子,一直帶在身邊,這不得不讓博日格德疑心,畢竟蒙古內部還有著幼子守灶的傳統。
這一切的一切促成了博日格德專門找了個漢人替他起草了那封給燕行雲的信,用來發泄心中的不滿,信寫成之後,博日格德讓那個漢人給他翻譯了意思。博日格德聽完之後放聲大笑,他當時想象著燕行雲在看到那封信之後會是如何的暴跳如雷。
但沒想到使者傳迴的消息確是燕行雲對那封信不屑一顧,還笑著讓手下傳看,還讓自己的使者傳話用通商威脅自己放人,還要自己把那個投降的女真奸細送迴去。
這反而令博日格德暴跳如雷,不僅將那個寫信的漢人殺了,還以擅自泄露烏石投誠詳情為由,將那名使者重責了一番。不過最終博日格德還是不能放棄與漢人的通商,畢竟這是他們獲得鹽鐵的重要來源,往來通商自然會有漢人的奸細進入蒙古,但也方便了蒙古人的密探進入漢地。
這種雙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不能打破,博日格德發泄之後還是決定將被抓後還沒有被殺的商人和漢人密探放歸,不過那個投降的烏石自然是不可能給的,博日格德也丟不起那個人。
就這樣雙方默契的交換的手中的俘虜,燕蒙之間的商路再次暢通,雙方的士兵一邊在邊境浴血廝殺,而一邊的商人卻在友好的互通有無,這番情景也著實令人唏噓。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在送走了博日格德前來挑釁的使者後,燕行雲命人將兀良合與納哈答的首級配上假身,安葬在遼陽城外,下令停止了對泄密事件的調查,然後就接著在總督府內養傷。
經過近兩個月的修養,燕行雲肩膀處的傷口已經長好,但是他碎成三塊的肩胛骨想要長好可沒那麽容易。這些時日高福和李妙清對他日夜守護,以免他在睡覺時不小心牽扯到傷處。
這倒是讓燕行雲與李妙清二人多了很多的相處時間,李妙清在總督府內的地位有些特殊,按說她與弟弟李道馳都是總督府內的奴仆,而且其父還是蒙古人手下的漢將,母親更是蒙古人,在如今的遼東不受排擠就算好了。
但因為燕行雲感念其父讓李妙清帶出來的遼東堪輿圖,若沒有此圖燕行雲也無法輕易拿下遼東,所以安排張恪教導李道馳,也讓高福對李妙清多加照拂。久而久之,李妙清反而成了總督府內僅次於高福的女管家,而李道馳也因為張恪的地位提升而水漲船高,加上韓熊與張恪關係甚好,李道馳不僅跟張恪習文,還有韓熊等人指導其武藝。
一日張恪來向燕行雲呈報最近的情勢,也是這些時日一直在府內養傷,難與外人交談,所以燕行雲談興甚高,從午後一直談到傍晚,然後張恪就見到板著臉的李妙清前來趕人。
其實自打上次張恪突然對李妙清說出要扶她登上世子妃之位之後,李妙清就一直躲著張恪,要說李妙清對燕行雲不動心是不可能的,畢竟如此年輕俊朗還身居高位,將來將會成為一方裂土之主的人物,世間少有女子可以拒絕。但也正因如此,李妙清更不敢有半分非分之想,畢竟她的出身和如今的處境,已令她不敢多想此生歸宿。
所以當時聽到張恪的話語,她也隻當這個張先生是失心瘋了,或者幹脆拿自己尋開心,李妙清甚至想過張恪是不是故意試探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野心。
但這些時日李妙清受吳誌所托,看住燕行雲好好休養,見燕行雲和張恪一直聊了半日還未見停歇的意思,她實在忍不住了出來趕人。
麵對冷著臉的李妙清,燕行雲對張恪調笑道:“人在世間不由己,你看拿著吳太醫聖旨的人來了,看來今日隻能到此為止了!”
張恪便笑著起身,與李妙清打了一聲招唿後便告退,李妙清則上前扶燕行雲起身,燕行雲則對著她調笑說道:“幸虧你不是個力氣大的漢子,要不然我這些天恐怕連路都走不了,你恨不得天天抱著我走路!”
李妙清被其說的臉色一紅,因為張恪還未走遠,心中頗有些尷尬,於是有些賭氣的說道:“殿下這話對吳太醫說去,若是吳太醫同意,殿下自然想做什麽做什麽?”
燕行雲沒有說話,對於那位陪伴自己長大的吳太醫,燕行雲心中除了尊敬還有三份畏懼,這也許是小時候吳誌那些苦到令人幹噦的藥湯給燕行雲留下的陰影。
正朝外走的張恪聽到身後兩人的調笑,嘴角不禁微微揚起。在轉過一處角門時,張恪碰到了前來為燕行雲例行診脈的太醫吳誌。
張恪攔住吳誌問道:“吳太醫,殿下的身子恢複的怎麽樣了?”
吳誌笑著說道:“沒什麽大礙了,雖然當初失血過多,但關外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人參鹿茸,殿下又是年輕力壯的年紀,可以放心進補,這些時日脈象已然強勁如初,隻是肩膀的骨頭想要養好恐怕還得半年!”
張恪若有所思,拉著吳誌往旁邊挪了幾步,然後悄聲問道:“那如果再給殿下開些生猛的補藥,可有什麽不妥?”
吳誌被張恪弄得滿頭霧水:“氣血不虧,還吃什麽補藥,你小子想看殿下半夜睡不著竄鼻血啊?”
張恪則答非所問:“吳太醫,你覺得李妙清李姑娘人怎麽樣?”
“妙清這丫頭人很好啊,這些時日伺候殿下也盡心……”吳誌說到一半漸漸察覺有些不對,用一種狐疑的眼神看著張恪,“你小子到底想要幹什麽?”
張恪微微一笑,吳誌卻覺得這個平時溫文爾雅的年輕人此時笑的有些猥瑣。
張恪不顧吳誌狐疑的目光,接著說道:“殿下今年也快十九歲了,若不是出鎮兩遼,沒準現在孩子都有了,咱們這些做臣子的,也該為殿下籌謀籌謀了不是!”
吳誌驚訝的看著張恪,他沒想到這小子竟然真有這個想法,他竟然開始想要往殿下的床榻上安排人了,還想要自己用補藥添把火。
還沒有吳誌迴話,角門後,一直跟隨燕行雲長大的高福高公公突然轉了出來,對著二人冷冷的問道:“張先生,吳太醫,二位在這商量什麽呢?”
吳誌又是一驚,急忙想要解釋,撇清關係。不料張恪卻搶先一步攔住他對著高福說道:“高公公,我在和吳太醫商量李姑娘和殿下是不是良配,想要成全這段姻緣。”
麵對張恪無恥的拖自己下水,吳誌氣的胡子都在顫動,剛要開口辯駁,可高福緊接著開口,沒給他開口的機會。高福盯著張恪說道:“幹涉殿下的後宮家事,張恪你要幹什麽,殿下的親事要由王上做主,也要看殿下的意思,你這等行徑,說是欺君謀逆也不為過。”
張恪則絲毫不懼,“高公公,李姑娘來到世子身邊也兩年多了,你與她接觸頗多,相處也甚是融洽,人品容貌也是一等一的,給殿下當個侍妾不能算辱沒殿下。而且殿下年歲已長,自然要想後嗣之事,燕京城內也有不少人想將自家的女兒送到殿下身邊,隻是因為殿下一直在遼東,所以還沒有人得逞。但你我都知道,這事絕拖不了多長時間,若是將來哪個燕京的貴女被送到殿下的身邊,掌管殿下的後宅,高公公,你就能保證自己的地位不被動搖,能得新主子的歡心。”
高福打斷張恪的話:“我不需要討什麽新主子的歡心,我的主子隻有殿下一人!”
張恪也不氣惱,接著說道:“這是自然,我等皆是唯殿下之命是從,但燕京的那些貴女身後牽連著一大堆的親族,而且個個嬌生慣養,能保證與殿下想和,安定內宅嗎?而李姑娘現在隻有一個內弟,高公公你也是知道的,李道馳這個孩子聰明伶俐,習文練武長進都很快,將來必成殿下臂助。而且她們二人受殿下大恩,必然一心一意對殿下,這對殿下來說不也是好事嗎?於公可為殿下生育後嗣且不會到來麻煩,於私,李姑娘與我等人皆相處和睦,兩全其美,有利無害,高公公你說呢?”
高福和張恪你來我往連珠炮一樣,吳誌好不容易抓住空檔,開口說道:“你們幹什麽別拉上老夫我,我就是為殿下看病診脈,其他事一概與我無關,我不參與,今日我也什麽都沒聽到!”
說罷吳誌就要離開,卻被張恪一把拽住,“吳太醫,別急著走啊!我說的也不是讓你給殿下下蒙汗藥,然後把李姑娘塞到床上去,你也說了,殿下年輕力壯,不怕進補。我隻不過想要你給殿下再開些進補的良方,當然決不能損害殿下的身體。”
隨後張恪不等吳誌迴話,就又對著高福說道:“高公公,你整日陪在殿下身邊,我不相信你看不出,殿下對李姑娘可與一般的侍女不同,而李姑娘對殿下也是暗生情愫,隻是二人之間還差一層窗戶紙罷了,這一點隻要不是個瞎子,恐怕誰都看得出來吧,吳太醫你說呢?”
張恪這句話讓吳誌和高福都沉默了下來,張恪則接著說道:“咱們又不是牛不喝水強按頭,隻是幫著把這層窗戶紙弄薄一些,若是郎有情妾有意,一切自然水到渠成,若是殿下沒這個意思,自然也就作罷,大不了就如吳太醫所說,讓殿下留點鼻血而已,又沒什麽大礙!”
高福沉默了片刻,盯著張恪說道:“張恪,我勸你日後將心思好好用在輔佐世子身上,算盤都打到天上去了,可不是臣子的本分,下不為例,今日就當我沒聽到你的話。”
隨後高福轉身離去,麵對高福看似警告的話語,張恪卻露出了笑容,下不為例,那這次自然就算了那就是默認張恪這次的謀劃他不參與也不反對。張恪清楚,這是這位一直陪伴世子長大的忠仆不允許自己參與到算計主子的是事情裏,無論這件事是不是對主子有利無害,所以他以這種方式為自己開脫,選擇置身事外。
搞定了高福,吳誌卻甩開張恪的手,“你們一個撒手不管,一個動動嘴皮子,這等損事卻讓我來幹,好處你們得,這事與我何幹,我與那李丫頭可沒什麽私交,憑什麽幫她!”
張恪則說道:“吳太醫這可話可就不實誠了,你是帶你下的太醫,與殿下的後宅的人可比我等外臣熟的多,這些時日殿下受傷,你與李姑娘的來往還不多嗎?我看你都快把她當自家後輩看了吧,再者說將來殿下繼位,吳太醫您肯定接掌太醫院,可太醫院可不是個好待的地方,將來殿下和殿下的後宮嬪妃子嗣,皆要由太醫院照顧,動輒受過,若是殿下的後宮是李姑娘來掌管,吳太醫你的日子想來要好過的多吧!”
吳誌斜眼張恪,“你少來唬我,你剛才還說那李丫頭隻能給殿下當個侍妾,她的出身,怎麽可能登上王妃之位,她的母親可是蒙古人!”
“那又如何,唐高祖的生母獨孤皇後還是鮮卑人呢,是蒙古人又如何,將來我們把蒙古打下來,大家都是大虞子民!事在人為,現如今燕國內部世家大族的力量太大,殿下肯定不想讓世家之女成為王後,掣肘自己,隻要李姑娘先為殿下生下後嗣,將來執掌後宮,有什麽不可能的呢?”
張恪的話再次讓吳誌沉默,思索良久,吳誌深深看了張恪一眼,沒有再說話,徑直離去。看著吳誌離去的背影,張恪明白此事已成,嘴角不禁露出一絲微笑,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