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休息也停不下來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 作者:劃著小船的王大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師,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隻被上了發條的機器,每天不停地忙碌,卻不知道究竟在追求什麽。一旦停下來,心裏就會充滿焦慮和不安,仿佛自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種無法停歇的狀態,讓我疲憊不堪,卻又無法自拔。您能告訴我,這是為什麽嗎?”我滿臉愁容,眼中滿是迷茫。
大師微笑著看著我,目光溫和而堅定,他緩緩開口說道:“孩子,你所經曆的這種持續的行動焦慮,其實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共同麵臨的心理困境。在這看似無法停歇的模式背後,隱藏著幾個需要被看見的心理需求。”
“首先,是存在感焦慮。”大師微微閉上眼睛,似乎在沉思,“我們的大腦常常會將‘忙碌’等同於‘存在價值’。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競爭環境下,人們總是習慣用外在的成就和忙碌的程度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當你靜止下來,內心深處的虛無感就會悄然浮現,而這種虛無感會觸發我們原始的生存恐懼。就好像在遠古時代,人們如果不忙碌地尋找食物、建造住所,就會麵臨生存的威脅。這種本能的恐懼,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腦海中浮現出自己那些忙碌的日子,似乎真的是在通過不斷地做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大師繼續說道:“你要試著培養‘存在即價值’的認知。就像院子裏的那棵鬆樹,它不需要開花結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它靜靜地立在那裏,紮根於土地,向著天空伸展枝葉,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人也是如此,你的價值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事,取得了多少成就,而在於你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可是,大師,我總是擔心一旦停下來,就會失去對生活的控製。我覺得隻有不停地行動,才能確保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皺著眉頭,說出了心中的另一個擔憂。
大師輕輕一笑,說道:“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原因——控製欲投射。持續行動往往源於對失控的恐懼。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當人們進行重複性事務時,基底神經節會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會製造出一種控製幻覺。讓你覺得自己對生活有著十足的掌控力。然而,這種掌控感其實隻是一種幻覺。”
“那我該怎麽辦呢?”我急切地問道。
大師看著我,眼神中充滿了鼓勵:“你可以嚐試每天設定1小時的‘失控時間’。在這1個小時裏,刻意不做任何計劃,讓自己隨著感覺去生活。比如,你可以在公園裏隨意漫步,觀察周圍的花草樹木、行人飛鳥;也可以坐在街邊的長椅上,靜靜地看著天空,什麽都不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你會逐漸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放下對控製的過度執著。”
我默默記下大師的話,心中對這種全新的嚐試既充滿了好奇,又有些忐忑。大師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說道:“孩子,改變總是需要勇氣和時間的。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很不習慣,甚至會有些焦慮,但這都是正常的。隻要你堅持下去,就會發現生活中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是在你放下控製欲之後才能體會到的。”
稍作停頓,大師又接著說:“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情感隔離機製。有時候,忙碌可能是你逃避深層情感需求的一種防禦機製。當我們麵對內心深處的情感問題時,往往會感到痛苦和無助,於是就選擇用忙碌來麻痹自己,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
聽到這裏,我心中微微一動,那些被我刻意忽略的情感記憶似乎在這一刻開始湧動。大師繼續說道:“我建議你進行‘空白實驗’。每天設置15分鍾的靜坐時段,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閉上眼睛,靜下心來。當思緒浮現時,不要去抗拒它,而是用紙筆將它們記錄下來。慢慢地,那些被你壓抑在潛意識深處的情感和想法就會浮出水麵。隻有當你真正麵對並接納它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情感隔離的問題。”
“大師,您說得太對了。我好像一直都在逃避自己的情感,總是用忙碌來掩蓋內心的空虛。”我感慨地說道。
大師微笑著點點頭:“是的,孩子。隻有勇敢地麵對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靜和幸福。最後,還有一個導致行動焦慮的原因,那就是時間認知扭曲。對閑暇的負罪感往往源於童年形成的‘生產力至上’認知模板。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隻有不斷地創造價值、提高生產力,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這種觀念深深地紮根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在麵對閑暇時光時,會產生一種莫名的負罪感。”
“那我該如何改變這種認知呢?”我問道。
大師說:“你可以嚐試重構時間價值評估體係,建立包含‘心靈滋養時間’的新評估維度。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追求外在的成就上,也要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來放鬆身心、培養興趣愛好、與家人朋友相處。這些看似沒有直接產出的時間,其實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聽完大師的一番話,我感覺心中豁然開朗,仿佛一道光照進了黑暗的角落。然而,我知道要真正改變自己的狀態,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於是,我向大師請教進階的調整方案。
大師思考片刻,說道:“首先,你可以實施‘逆向時間管理’。每周預留固定時段的空白日曆,不要在這些時間段裏安排任何具體的事情。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戒斷反應,就像戒煙的人會感到難受一樣。這是認知重構的必經過程,你要學會忍受這種不適,讓自己逐漸適應這種新的時間管理方式。在空白的時間段裏,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什麽都不做,隻是靜靜地休息。”
“其次,建立‘存在銀行’。每天記錄3件與生產力無關但讓自己感到存在意義的小事。比如,你可以記錄下今天看到的一朵美麗的花、聽到的一首動聽的歌曲,或者是幫助了一位陌生人後的喜悅心情。通過這樣的方式,你會逐漸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意義,不僅僅在於物質的追求和成就的取得。”
“最後,進行感官再訓練。通過正念飲食、觸覺感知練習等方式,重建與當下時刻的聯結。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匆忙地將食物塞進嘴裏,而是細細地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口感和質地,感受食物帶給你的滿足感。在觸摸物品的時候,用心去感受它們的溫度、紋理和形狀。這樣,你就能更加專注於當下,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焦慮。”
大師微笑著看著我,目光溫和而堅定,他緩緩開口說道:“孩子,你所經曆的這種持續的行動焦慮,其實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共同麵臨的心理困境。在這看似無法停歇的模式背後,隱藏著幾個需要被看見的心理需求。”
“首先,是存在感焦慮。”大師微微閉上眼睛,似乎在沉思,“我們的大腦常常會將‘忙碌’等同於‘存在價值’。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競爭環境下,人們總是習慣用外在的成就和忙碌的程度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當你靜止下來,內心深處的虛無感就會悄然浮現,而這種虛無感會觸發我們原始的生存恐懼。就好像在遠古時代,人們如果不忙碌地尋找食物、建造住所,就會麵臨生存的威脅。這種本能的恐懼,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腦海中浮現出自己那些忙碌的日子,似乎真的是在通過不斷地做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大師繼續說道:“你要試著培養‘存在即價值’的認知。就像院子裏的那棵鬆樹,它不需要開花結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它靜靜地立在那裏,紮根於土地,向著天空伸展枝葉,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人也是如此,你的價值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事,取得了多少成就,而在於你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可是,大師,我總是擔心一旦停下來,就會失去對生活的控製。我覺得隻有不停地行動,才能確保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皺著眉頭,說出了心中的另一個擔憂。
大師輕輕一笑,說道:“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原因——控製欲投射。持續行動往往源於對失控的恐懼。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當人們進行重複性事務時,基底神經節會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會製造出一種控製幻覺。讓你覺得自己對生活有著十足的掌控力。然而,這種掌控感其實隻是一種幻覺。”
“那我該怎麽辦呢?”我急切地問道。
大師看著我,眼神中充滿了鼓勵:“你可以嚐試每天設定1小時的‘失控時間’。在這1個小時裏,刻意不做任何計劃,讓自己隨著感覺去生活。比如,你可以在公園裏隨意漫步,觀察周圍的花草樹木、行人飛鳥;也可以坐在街邊的長椅上,靜靜地看著天空,什麽都不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你會逐漸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放下對控製的過度執著。”
我默默記下大師的話,心中對這種全新的嚐試既充滿了好奇,又有些忐忑。大師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說道:“孩子,改變總是需要勇氣和時間的。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很不習慣,甚至會有些焦慮,但這都是正常的。隻要你堅持下去,就會發現生活中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是在你放下控製欲之後才能體會到的。”
稍作停頓,大師又接著說:“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情感隔離機製。有時候,忙碌可能是你逃避深層情感需求的一種防禦機製。當我們麵對內心深處的情感問題時,往往會感到痛苦和無助,於是就選擇用忙碌來麻痹自己,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
聽到這裏,我心中微微一動,那些被我刻意忽略的情感記憶似乎在這一刻開始湧動。大師繼續說道:“我建議你進行‘空白實驗’。每天設置15分鍾的靜坐時段,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閉上眼睛,靜下心來。當思緒浮現時,不要去抗拒它,而是用紙筆將它們記錄下來。慢慢地,那些被你壓抑在潛意識深處的情感和想法就會浮出水麵。隻有當你真正麵對並接納它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情感隔離的問題。”
“大師,您說得太對了。我好像一直都在逃避自己的情感,總是用忙碌來掩蓋內心的空虛。”我感慨地說道。
大師微笑著點點頭:“是的,孩子。隻有勇敢地麵對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靜和幸福。最後,還有一個導致行動焦慮的原因,那就是時間認知扭曲。對閑暇的負罪感往往源於童年形成的‘生產力至上’認知模板。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隻有不斷地創造價值、提高生產力,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這種觀念深深地紮根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在麵對閑暇時光時,會產生一種莫名的負罪感。”
“那我該如何改變這種認知呢?”我問道。
大師說:“你可以嚐試重構時間價值評估體係,建立包含‘心靈滋養時間’的新評估維度。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追求外在的成就上,也要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來放鬆身心、培養興趣愛好、與家人朋友相處。這些看似沒有直接產出的時間,其實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聽完大師的一番話,我感覺心中豁然開朗,仿佛一道光照進了黑暗的角落。然而,我知道要真正改變自己的狀態,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於是,我向大師請教進階的調整方案。
大師思考片刻,說道:“首先,你可以實施‘逆向時間管理’。每周預留固定時段的空白日曆,不要在這些時間段裏安排任何具體的事情。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戒斷反應,就像戒煙的人會感到難受一樣。這是認知重構的必經過程,你要學會忍受這種不適,讓自己逐漸適應這種新的時間管理方式。在空白的時間段裏,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什麽都不做,隻是靜靜地休息。”
“其次,建立‘存在銀行’。每天記錄3件與生產力無關但讓自己感到存在意義的小事。比如,你可以記錄下今天看到的一朵美麗的花、聽到的一首動聽的歌曲,或者是幫助了一位陌生人後的喜悅心情。通過這樣的方式,你會逐漸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和意義,不僅僅在於物質的追求和成就的取得。”
“最後,進行感官再訓練。通過正念飲食、觸覺感知練習等方式,重建與當下時刻的聯結。比如,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匆忙地將食物塞進嘴裏,而是細細地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口感和質地,感受食物帶給你的滿足感。在觸摸物品的時候,用心去感受它們的溫度、紋理和形狀。這樣,你就能更加專注於當下,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