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嚴嵩壞人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鋪中介 作者:劃著小船的王大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恭敬地向大師行了一禮,然後迫不及待地拋出問題:“大師,嚴嵩在民間的形象多是大奸臣,可我覺得曆史人物似乎不該如此簡單定義,您能給我講講真實的嚴嵩嗎?”
大師微笑著示意我坐下,他的聲音沉穩而溫和:“你能有這樣的思考很好。嚴嵩這個人物確實複雜,不能僅依據民間演繹來評判。我們不妨從他的早年經曆說起。你知道嚴嵩25歲就中了弘治十八年的二甲進士,還入選了翰林院庶吉士,可後來卻因病歸鄉調養了十年,這段經曆民間傳說是他不滿腐敗辭官,你怎麽看?”
我思索片刻後迴答:“我覺得民間說法可能有誇大其道德層麵的考量,畢竟曆史往往容易被理想化。”
大師點了點頭:“你說得對。從史實來看,明代翰林官的月俸僅5石米,換算到現在大概750斤,這點俸祿根本不夠支撐京官在京城的開銷。而且嚴嵩在隱居期間創作了《鈐山堂集》,詩中‘豈曰忘世榮,守道固所欽’就反映出他隻是處於政治蟄伏狀態,並非真的想遠離仕途。再看時間線,正德年間劉瑾專權,從1506 - 1510年,這剛好是他隱居的時期,避禍的成分遠大於道德堅守。”
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他後來1516年複出,這背後又有什麽政治背景呢?”
大師喝了口茶,緩緩說道:“嚴嵩複出時已經37歲了,他選擇這個時機,是因為他敏銳地察覺到當時的政治局勢。楊廷和集團主導新政,急需新生代官員注入活力;同時,他的江西同鄉費宏時任禮部尚書,對他有所提攜;再者,正德皇帝怠政,朝廷出現了權力真空,這對嚴嵩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
我接著問:“了解了他的早年經曆,那嚴嵩後來是怎麽一步步走向貪腐的呢?”
大師神情變得嚴肅:“這就不得不提到明代的製度性問題了。先說明代的俸祿體係,洪武二十五年定製,正一品月俸87石,遞減到從九品就隻有5石。實際購買力換算一下,首輔的月俸也就值白銀44兩,因為當時1石米約等於0.5兩白銀。嚴嵩任禮部尚書的時候,1538年,他單次接待琉球使團的開銷就需要300兩,這遠遠超過了他一年的俸祿。”
我驚訝道:“這樣看來,俸祿確實難以維持官員的正常社交和公務開銷。”
大師繼續說:“沒錯,這還隻是一方麵。到了嘉隆萬時期,財政出現了異化。嘉靖朝太倉銀歲入從200萬兩增至500萬兩,可皇帝熱衷於齋醮,每年耗費120萬兩。嚴嵩為了迎合皇帝,也為了自身利益,發明了‘羨餘’製度,就是地方要向中樞輸送正稅之外的‘孝敬’,這就形成了係統性的分贓機製。1562年抄家時,清單顯示他藏銀200萬兩,這相當於全國兩年的田賦收入,可見其貪腐程度之深。”
我不禁感歎:“製度的缺陷和財政的混亂,確實給了嚴嵩貪腐的土壤。那從權力異化的角度,又該如何理解嚴嵩的行為呢?”
大師目光深邃,說道:“這要從嘉靖帝的統治說起。嘉靖帝20年不上朝,通過‘票擬 - 批紅’體係操控朝政。嚴嵩抓住機會,創造了‘青詞政治’,把宗教儀式變成了權力通道。內閣首輔在這種情況下,實質上成了皇權的白手套,自然就有了尋租空間。”
我追問道:“除了皇權的因素,還有其他方麵導致權力異化嗎?”
大師迴答:“當然,士大夫集團的結構性潰敗也是重要原因。16世紀的科舉製造就的官僚體係出現了‘逆淘汰’現象。像正直官員楊繼盛,年俸連基本的養廉都不夠;而攀附嚴黨的人,隻要花‘買官銀’,比如知府5千兩,就能快速晉升。1550年庚戌之變時,兵部尚書丁汝夔因為隸屬嚴黨,不敢調兵,這就充分暴露了軍事係統的腐敗。”
我思考片刻後說:“感覺嚴嵩的貪腐不是個例,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曆史邏輯。”
大師點頭表示讚同:“你說得很對。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裏指出,‘道德代替法律的統治,終將導致整個文官係統的雙麵性’。嚴嵩現象本質上是絕對皇權下‘合法傷害權’的變現過程。從張璁到嚴嵩再到張居正,首輔權力越大貪腐越嚴重,這印證了孟德斯鳩‘權力導致腐敗’的論斷。”
我感慨道:“沒想到嚴嵩的背後隱藏著這麽多曆史的必然。那從當代視角來看,嚴嵩的這段曆史有什麽警示意義呢?”
大師語重心長地說:“當權力監督失效、製度約束缺失時,再堅定的理想主義者都可能淪為體製的共謀者。嚴嵩的悲劇不隻是個人道德的淪喪,更揭示了專製集權下官僚體係的自我腐蝕定律。正如史學家韋慶遠所說:‘嚴嵩是跪著造反的權臣,他的貪腐是皇權陰影裏開出的惡之花。’當代社會,我們要重視權力監督和製度建設,防止類似的曆史悲劇重演。”
我起身向大師深深鞠了一躬:“感謝大師的教誨,讓我對嚴嵩和曆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大師微笑著說:“曆史是一麵鏡子,希望你能從中學到經驗教訓,更好地理解當下。”
大師微笑著示意我坐下,他的聲音沉穩而溫和:“你能有這樣的思考很好。嚴嵩這個人物確實複雜,不能僅依據民間演繹來評判。我們不妨從他的早年經曆說起。你知道嚴嵩25歲就中了弘治十八年的二甲進士,還入選了翰林院庶吉士,可後來卻因病歸鄉調養了十年,這段經曆民間傳說是他不滿腐敗辭官,你怎麽看?”
我思索片刻後迴答:“我覺得民間說法可能有誇大其道德層麵的考量,畢竟曆史往往容易被理想化。”
大師點了點頭:“你說得對。從史實來看,明代翰林官的月俸僅5石米,換算到現在大概750斤,這點俸祿根本不夠支撐京官在京城的開銷。而且嚴嵩在隱居期間創作了《鈐山堂集》,詩中‘豈曰忘世榮,守道固所欽’就反映出他隻是處於政治蟄伏狀態,並非真的想遠離仕途。再看時間線,正德年間劉瑾專權,從1506 - 1510年,這剛好是他隱居的時期,避禍的成分遠大於道德堅守。”
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他後來1516年複出,這背後又有什麽政治背景呢?”
大師喝了口茶,緩緩說道:“嚴嵩複出時已經37歲了,他選擇這個時機,是因為他敏銳地察覺到當時的政治局勢。楊廷和集團主導新政,急需新生代官員注入活力;同時,他的江西同鄉費宏時任禮部尚書,對他有所提攜;再者,正德皇帝怠政,朝廷出現了權力真空,這對嚴嵩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
我接著問:“了解了他的早年經曆,那嚴嵩後來是怎麽一步步走向貪腐的呢?”
大師神情變得嚴肅:“這就不得不提到明代的製度性問題了。先說明代的俸祿體係,洪武二十五年定製,正一品月俸87石,遞減到從九品就隻有5石。實際購買力換算一下,首輔的月俸也就值白銀44兩,因為當時1石米約等於0.5兩白銀。嚴嵩任禮部尚書的時候,1538年,他單次接待琉球使團的開銷就需要300兩,這遠遠超過了他一年的俸祿。”
我驚訝道:“這樣看來,俸祿確實難以維持官員的正常社交和公務開銷。”
大師繼續說:“沒錯,這還隻是一方麵。到了嘉隆萬時期,財政出現了異化。嘉靖朝太倉銀歲入從200萬兩增至500萬兩,可皇帝熱衷於齋醮,每年耗費120萬兩。嚴嵩為了迎合皇帝,也為了自身利益,發明了‘羨餘’製度,就是地方要向中樞輸送正稅之外的‘孝敬’,這就形成了係統性的分贓機製。1562年抄家時,清單顯示他藏銀200萬兩,這相當於全國兩年的田賦收入,可見其貪腐程度之深。”
我不禁感歎:“製度的缺陷和財政的混亂,確實給了嚴嵩貪腐的土壤。那從權力異化的角度,又該如何理解嚴嵩的行為呢?”
大師目光深邃,說道:“這要從嘉靖帝的統治說起。嘉靖帝20年不上朝,通過‘票擬 - 批紅’體係操控朝政。嚴嵩抓住機會,創造了‘青詞政治’,把宗教儀式變成了權力通道。內閣首輔在這種情況下,實質上成了皇權的白手套,自然就有了尋租空間。”
我追問道:“除了皇權的因素,還有其他方麵導致權力異化嗎?”
大師迴答:“當然,士大夫集團的結構性潰敗也是重要原因。16世紀的科舉製造就的官僚體係出現了‘逆淘汰’現象。像正直官員楊繼盛,年俸連基本的養廉都不夠;而攀附嚴黨的人,隻要花‘買官銀’,比如知府5千兩,就能快速晉升。1550年庚戌之變時,兵部尚書丁汝夔因為隸屬嚴黨,不敢調兵,這就充分暴露了軍事係統的腐敗。”
我思考片刻後說:“感覺嚴嵩的貪腐不是個例,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曆史邏輯。”
大師點頭表示讚同:“你說得很對。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裏指出,‘道德代替法律的統治,終將導致整個文官係統的雙麵性’。嚴嵩現象本質上是絕對皇權下‘合法傷害權’的變現過程。從張璁到嚴嵩再到張居正,首輔權力越大貪腐越嚴重,這印證了孟德斯鳩‘權力導致腐敗’的論斷。”
我感慨道:“沒想到嚴嵩的背後隱藏著這麽多曆史的必然。那從當代視角來看,嚴嵩的這段曆史有什麽警示意義呢?”
大師語重心長地說:“當權力監督失效、製度約束缺失時,再堅定的理想主義者都可能淪為體製的共謀者。嚴嵩的悲劇不隻是個人道德的淪喪,更揭示了專製集權下官僚體係的自我腐蝕定律。正如史學家韋慶遠所說:‘嚴嵩是跪著造反的權臣,他的貪腐是皇權陰影裏開出的惡之花。’當代社會,我們要重視權力監督和製度建設,防止類似的曆史悲劇重演。”
我起身向大師深深鞠了一躬:“感謝大師的教誨,讓我對嚴嵩和曆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大師微笑著說:“曆史是一麵鏡子,希望你能從中學到經驗教訓,更好地理解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