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寧靜的山村裏,住著一位名叫李老漢的老人。李老漢為人和善,一輩子勤勤懇懇,靠著種地把兒女們拉扯大,如今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如從前,就盼著兒女們能多在身邊陪陪自己,聽自己嘮叨幾句。
李老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李福,二兒子叫李貴。這倆兒子平日裏忙著各自的營生,雖說對父親也算孝順,可就是有個毛病,總覺得父親年紀大了,說的話都是些老掉牙的道理,常常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沒往心裏去,就像一陣耳旁風似的。
有一迴,村裏來了個走方郎中,在村子裏擺了個攤,給大家瞧病問診。李老漢那段時間總覺得腰酸背痛,渾身不得勁兒,便想著讓倆兒子陪自己去郎中那兒看看。
李老漢對大兒子李福說:“福兒啊,爹這身子骨最近不太舒坦,你陪爹去那郎中那兒瞅瞅唄,說不定吃點藥就好了。”李福正忙著收拾農具,準備去地裏幹活呢,隨口就應道:“爹,您這就是老毛病了,歇一歇就好了,我這忙著呢,哪有空啊,等我忙完這陣兒再說吧。”說完,扛起農具就往地裏走了,壓根沒把李老漢的話當迴事。
李老漢又去找二兒子李貴,李貴呢,在屋裏正琢磨著怎麽把自家養的雞賣個好價錢,聽了父親的話,也是敷衍著說:“爹,我這正算著賬呢,您先迴屋歇著,等我有空了啊。”李老漢無奈地歎了口氣,隻能自己慢慢迴屋去了。
過了幾天,李老漢的毛病不僅沒好,還越發嚴重了,走路都有點費勁。這時候,村裏的老族長路過李老漢家,看到他這副模樣,關心地問:“老哥,你這是咋啦?看著氣色可不太好呀。”
李老漢便把自己身體不舒服,想讓兒子陪著去看病,可兒子們不當迴事的事兒說了出來。老族長一聽,皺著眉頭說:“這可不行啊,身體不舒服哪能拖著,你兒子們也太不懂事了。”
老族長轉身就去找到了李福和李貴,一臉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倆小子,怎麽迴事啊?你們父親身體不舒服,讓你們陪著去看病,你們倒好,一個個不當迴事兒。這父母養育之恩大過天,他們年紀大了,身體有恙,你們就得趕緊上心啊,可不能這麽敷衍。”
李福和李貴聽了老族長的話,心裏一下子就重視起來了,兩人趕忙放下手裏的活兒,扶著李老漢就往郎中那走去。李福還愧疚地說:“爹,都怪我,之前沒把您的話放在心上,您可別生我氣啊。”李貴也在一旁附和著點頭。
李老漢看著倆兒子,無奈地搖了搖頭,說:“你們啊,我說了多少次都沒用,老族長一說,你們就立馬聽進去了,真是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啊。”
倆兒子聽了父親這話,都羞紅了臉,心裏滿是慚愧。
從那以後,李福和李貴可算是長了記性,父親說的每一句話,他們都認認真真地聽著,再也不敢當成耳旁風了。
還有這麽一件事兒,也在村子裏傳開了,讓人對這句諺語更是印象深刻。
村裏有個叫王嬸的婦人,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她有個女兒叫秀兒,出落得亭亭玉立,就是性格有點倔強,總覺得母親的想法太老套,對母親的叮囑常常是不以為然。
有一次,王嬸看到秀兒做的新衣裳,那領口的樣式做得太窄了,王嬸就提醒道:“秀兒啊,這領口別做這麽窄,穿著不舒服,還容易勒脖子,聽娘的,改改樣式吧。”秀兒卻覺得現在就流行這樣的窄領口,好看著呢,便沒理會母親的話,依舊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下去。
結果,等衣裳做好了,秀兒穿了沒幾天,就覺得脖子又酸又疼,那領口確實勒得難受,可她還是嘴硬,不肯承認母親說得對。
沒過多久,村裏幾個和秀兒要好的小姐妹來家裏找她玩兒,看到秀兒穿著那件衣裳,其中一個叫翠兒的姑娘就說:“秀兒,你這領口咋這麽窄呀,看著是好看,可穿著肯定不得勁兒,我聽我娘說呀,這衣裳領口可得做得寬鬆些,不然對身體不好呢。”
秀兒一聽翠兒這話,心裏想著,好像還真是這麽迴事兒啊,自己穿著確實不舒服。當下就決定迴去把領口改一改,王嬸在一旁看著,忍不住感歎道:“唉,我這當娘的說了多少次都不聽,外人一說就當成寶貝似的,還真是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啊。”
秀兒聽了母親的話,這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問題,臉一下子紅到了耳根子,趕忙走到母親身邊,挽著母親的胳膊說:“娘,我錯了,以後您說啥我都聽,再也不把您的話當耳旁風了。”
從那以後,這“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的事兒就在村子裏傳開了,大家都用這個諺語來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要珍惜家人的良言相勸,別總是忽視身邊最親近之人的話語,反倒對外人的話過度看重呀。
李老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李福,二兒子叫李貴。這倆兒子平日裏忙著各自的營生,雖說對父親也算孝順,可就是有個毛病,總覺得父親年紀大了,說的話都是些老掉牙的道理,常常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根本沒往心裏去,就像一陣耳旁風似的。
有一迴,村裏來了個走方郎中,在村子裏擺了個攤,給大家瞧病問診。李老漢那段時間總覺得腰酸背痛,渾身不得勁兒,便想著讓倆兒子陪自己去郎中那兒看看。
李老漢對大兒子李福說:“福兒啊,爹這身子骨最近不太舒坦,你陪爹去那郎中那兒瞅瞅唄,說不定吃點藥就好了。”李福正忙著收拾農具,準備去地裏幹活呢,隨口就應道:“爹,您這就是老毛病了,歇一歇就好了,我這忙著呢,哪有空啊,等我忙完這陣兒再說吧。”說完,扛起農具就往地裏走了,壓根沒把李老漢的話當迴事。
李老漢又去找二兒子李貴,李貴呢,在屋裏正琢磨著怎麽把自家養的雞賣個好價錢,聽了父親的話,也是敷衍著說:“爹,我這正算著賬呢,您先迴屋歇著,等我有空了啊。”李老漢無奈地歎了口氣,隻能自己慢慢迴屋去了。
過了幾天,李老漢的毛病不僅沒好,還越發嚴重了,走路都有點費勁。這時候,村裏的老族長路過李老漢家,看到他這副模樣,關心地問:“老哥,你這是咋啦?看著氣色可不太好呀。”
李老漢便把自己身體不舒服,想讓兒子陪著去看病,可兒子們不當迴事的事兒說了出來。老族長一聽,皺著眉頭說:“這可不行啊,身體不舒服哪能拖著,你兒子們也太不懂事了。”
老族長轉身就去找到了李福和李貴,一臉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倆小子,怎麽迴事啊?你們父親身體不舒服,讓你們陪著去看病,你們倒好,一個個不當迴事兒。這父母養育之恩大過天,他們年紀大了,身體有恙,你們就得趕緊上心啊,可不能這麽敷衍。”
李福和李貴聽了老族長的話,心裏一下子就重視起來了,兩人趕忙放下手裏的活兒,扶著李老漢就往郎中那走去。李福還愧疚地說:“爹,都怪我,之前沒把您的話放在心上,您可別生我氣啊。”李貴也在一旁附和著點頭。
李老漢看著倆兒子,無奈地搖了搖頭,說:“你們啊,我說了多少次都沒用,老族長一說,你們就立馬聽進去了,真是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啊。”
倆兒子聽了父親這話,都羞紅了臉,心裏滿是慚愧。
從那以後,李福和李貴可算是長了記性,父親說的每一句話,他們都認認真真地聽著,再也不敢當成耳旁風了。
還有這麽一件事兒,也在村子裏傳開了,讓人對這句諺語更是印象深刻。
村裏有個叫王嬸的婦人,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她有個女兒叫秀兒,出落得亭亭玉立,就是性格有點倔強,總覺得母親的想法太老套,對母親的叮囑常常是不以為然。
有一次,王嬸看到秀兒做的新衣裳,那領口的樣式做得太窄了,王嬸就提醒道:“秀兒啊,這領口別做這麽窄,穿著不舒服,還容易勒脖子,聽娘的,改改樣式吧。”秀兒卻覺得現在就流行這樣的窄領口,好看著呢,便沒理會母親的話,依舊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下去。
結果,等衣裳做好了,秀兒穿了沒幾天,就覺得脖子又酸又疼,那領口確實勒得難受,可她還是嘴硬,不肯承認母親說得對。
沒過多久,村裏幾個和秀兒要好的小姐妹來家裏找她玩兒,看到秀兒穿著那件衣裳,其中一個叫翠兒的姑娘就說:“秀兒,你這領口咋這麽窄呀,看著是好看,可穿著肯定不得勁兒,我聽我娘說呀,這衣裳領口可得做得寬鬆些,不然對身體不好呢。”
秀兒一聽翠兒這話,心裏想著,好像還真是這麽迴事兒啊,自己穿著確實不舒服。當下就決定迴去把領口改一改,王嬸在一旁看著,忍不住感歎道:“唉,我這當娘的說了多少次都不聽,外人一說就當成寶貝似的,還真是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啊。”
秀兒聽了母親的話,這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問題,臉一下子紅到了耳根子,趕忙走到母親身邊,挽著母親的胳膊說:“娘,我錯了,以後您說啥我都聽,再也不把您的話當耳旁風了。”
從那以後,這“家人說話耳旁風,外人說話金字經”的事兒就在村子裏傳開了,大家都用這個諺語來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要珍惜家人的良言相勸,別總是忽視身邊最親近之人的話語,反倒對外人的話過度看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