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裏,住著一位名叫劉福的年輕人。劉福腦子活絡,能說會道,可就是有個毛病,常常為了討別人的好,說些兩麵話,哪邊有利就往哪邊靠,時間一長,村裏不少人心裏都對他有了看法,隻是沒當麵戳破罷了。
村裏有兩戶人家,一戶是靠種果樹為生的李伯家,他家的果子又大又甜,每年收成都很不錯;另一戶是養家禽的張叔家,他家的雞鴨養得肥肥壯壯,在集市上也很受歡迎。
這一年,村裏要推選一位代表去鎮上參加農產品展銷會,展示村裏的特色物產,這可是個露臉的好機會,被選中的人家不僅能打響自家的名聲,往後生意肯定也會更好做。
劉福心裏琢磨著,要是能在這事上討好兩邊,最後不管誰被選上,自己都能落個好,於是便開始了他的“兩麵話”之行。
他先來到李伯家,滿臉堆笑地說:“李伯呀,您家這果子那可是咱村裏頂呱呱的,個大味甜,這要是去了展銷會,肯定能讓全鎮的人都知道咱村有這麽好的果子,這代表非您家莫屬呀,我可是打心底裏覺得就該您去呢。”李伯聽了,心裏挺高興,笑著說:“福娃子,你這嘴就是甜,不過這事兒還得看村裏大夥咋決定呢。”
從李伯家出來後,劉福又馬不停蹄地趕到張叔家,同樣是一臉真誠地說道:“張叔啊,您家養的那些雞鴨,那品質在咱這十裏八鄉都是有名的,要是能把它們帶到展銷會上展示展示,那得多風光啊,這村裏的代表怎麽想都該是您呀,我都盼著看您去鎮上出出風頭了。”張叔一聽,也樂了,拍著劉福的肩膀說:“哈哈,福娃子,你還挺看重叔呢,不過這事兒還得大家商量著來呀。”
劉福自以為兩邊都說得滴水不漏,就等著看最後結果,到時候不管誰去,自己都能被誇讚幾句,撈點好處。
可沒成想,村裏開推選會那天,李伯和張叔在會上一碰麵,聊起這事,發現劉福跟他們倆都說了差不多的好話,頓時就明白了劉福這是在兩麵討好呢。李伯皺著眉頭說:“我原本還覺得福娃子這孩子真心盼著我好,沒想到他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呀,這兩麵話都說得這麽順溜。”張叔也點頭附和道:“就是,這做人哪能這樣呢,一點真心都沒有,就想著兩邊討好,太不實在了。”
其他村民聽了他們的話,也紛紛議論起來,都覺得劉福這樣的做法實在不妥。最後,村裏推選了另一位踏踏實實種莊稼,一直熱心幫襯大家的王大哥去參加展銷會。
劉福這下可傻眼了,原本想著討兩麵光,結果兩邊都沒討好,還落了個愛說兩麵話的壞名聲,在村裏人的眼裏,他的形象一下子就變得不那麽靠譜了。
經過這件事,劉福心裏挺不好受,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可沒過多久,他又犯了同樣的毛病,隻是這次,可讓他吃了更大的苦頭。
村裏要修一條通往外麵的大路,這需要每家每戶出點人力或者物力幫忙。村長安排劉福去統計各家的情況,看看每家能出多少力。
劉福又動起了歪心思,想著在大夥麵前表現得自己多公正、多為大家著想,可背地裏又想讓那些和自己關係好的人家少出點力,自己好從中撈點人情。
他去村裏的趙大爺家,趙大爺是個孤寡老人,沒什麽勞動力,但平日裏省吃儉用,存了點錢,願意出點物資來支持修路。劉福當著眾人的麵說:“趙大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這為村裏修路的心那是熱忱得很呀,願意出不少東西呢,咱們都得向趙大爺學習。”趙大爺聽了,還挺不好意思,直說都是應該的。
等離開了眾人的視線,劉福又悄悄對趙大爺說:“大爺,您年紀這麽大了,出那麽多也不容易,要不您就意思意思出一點就行,我迴頭跟村長說您身體不好,出不了太多,您看咋樣?”趙大爺一聽,心裏就明白了劉福這又是在耍小聰明,想兩麵討好,當下就沉下臉說:“福娃子,你這孩子怎麽這樣呢,做人可得實實在在的,我願意出多少那是我的心意,你可別在這中間搞這些花樣,這路是為了咱全村好,哪能這麽糊弄呢。”
劉福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走了。可他還沒吸取教訓,又去了好幾戶人家,都是人前一套說法,人後又是另一套。
結果,村裏有人把劉福的這些行徑告訴了村長,村長一聽,氣不打一處來,在全村大會上把劉福狠狠批評了一頓,說:“咱們做人做事,就得實實在在,一人不說兩麵話,人前不討兩麵光,你這樣兩麵三刀的,以後誰還能信你呀?”
劉福這下徹底後悔了,他看著大夥失望的眼神,心裏別提多愧疚了。從那以後,他痛定思痛,徹底改掉了這個說兩麵話、討兩麵光的壞毛病,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慢慢地,才又重新贏得了村裏人的認可和信任。
這件事在村子裏傳開後,大家也都常拿“一人不說兩麵話,人前不討兩麵光”這句諺語來教育自家的孩子,告誡他們做人要真誠、實在,可不能學劉福之前那樣,兩麵討好,最後落得個裏外不是人的下場呀。
村裏有兩戶人家,一戶是靠種果樹為生的李伯家,他家的果子又大又甜,每年收成都很不錯;另一戶是養家禽的張叔家,他家的雞鴨養得肥肥壯壯,在集市上也很受歡迎。
這一年,村裏要推選一位代表去鎮上參加農產品展銷會,展示村裏的特色物產,這可是個露臉的好機會,被選中的人家不僅能打響自家的名聲,往後生意肯定也會更好做。
劉福心裏琢磨著,要是能在這事上討好兩邊,最後不管誰被選上,自己都能落個好,於是便開始了他的“兩麵話”之行。
他先來到李伯家,滿臉堆笑地說:“李伯呀,您家這果子那可是咱村裏頂呱呱的,個大味甜,這要是去了展銷會,肯定能讓全鎮的人都知道咱村有這麽好的果子,這代表非您家莫屬呀,我可是打心底裏覺得就該您去呢。”李伯聽了,心裏挺高興,笑著說:“福娃子,你這嘴就是甜,不過這事兒還得看村裏大夥咋決定呢。”
從李伯家出來後,劉福又馬不停蹄地趕到張叔家,同樣是一臉真誠地說道:“張叔啊,您家養的那些雞鴨,那品質在咱這十裏八鄉都是有名的,要是能把它們帶到展銷會上展示展示,那得多風光啊,這村裏的代表怎麽想都該是您呀,我都盼著看您去鎮上出出風頭了。”張叔一聽,也樂了,拍著劉福的肩膀說:“哈哈,福娃子,你還挺看重叔呢,不過這事兒還得大家商量著來呀。”
劉福自以為兩邊都說得滴水不漏,就等著看最後結果,到時候不管誰去,自己都能被誇讚幾句,撈點好處。
可沒成想,村裏開推選會那天,李伯和張叔在會上一碰麵,聊起這事,發現劉福跟他們倆都說了差不多的好話,頓時就明白了劉福這是在兩麵討好呢。李伯皺著眉頭說:“我原本還覺得福娃子這孩子真心盼著我好,沒想到他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呀,這兩麵話都說得這麽順溜。”張叔也點頭附和道:“就是,這做人哪能這樣呢,一點真心都沒有,就想著兩邊討好,太不實在了。”
其他村民聽了他們的話,也紛紛議論起來,都覺得劉福這樣的做法實在不妥。最後,村裏推選了另一位踏踏實實種莊稼,一直熱心幫襯大家的王大哥去參加展銷會。
劉福這下可傻眼了,原本想著討兩麵光,結果兩邊都沒討好,還落了個愛說兩麵話的壞名聲,在村裏人的眼裏,他的形象一下子就變得不那麽靠譜了。
經過這件事,劉福心裏挺不好受,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可沒過多久,他又犯了同樣的毛病,隻是這次,可讓他吃了更大的苦頭。
村裏要修一條通往外麵的大路,這需要每家每戶出點人力或者物力幫忙。村長安排劉福去統計各家的情況,看看每家能出多少力。
劉福又動起了歪心思,想著在大夥麵前表現得自己多公正、多為大家著想,可背地裏又想讓那些和自己關係好的人家少出點力,自己好從中撈點人情。
他去村裏的趙大爺家,趙大爺是個孤寡老人,沒什麽勞動力,但平日裏省吃儉用,存了點錢,願意出點物資來支持修路。劉福當著眾人的麵說:“趙大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這為村裏修路的心那是熱忱得很呀,願意出不少東西呢,咱們都得向趙大爺學習。”趙大爺聽了,還挺不好意思,直說都是應該的。
等離開了眾人的視線,劉福又悄悄對趙大爺說:“大爺,您年紀這麽大了,出那麽多也不容易,要不您就意思意思出一點就行,我迴頭跟村長說您身體不好,出不了太多,您看咋樣?”趙大爺一聽,心裏就明白了劉福這又是在耍小聰明,想兩麵討好,當下就沉下臉說:“福娃子,你這孩子怎麽這樣呢,做人可得實實在在的,我願意出多少那是我的心意,你可別在這中間搞這些花樣,這路是為了咱全村好,哪能這麽糊弄呢。”
劉福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走了。可他還沒吸取教訓,又去了好幾戶人家,都是人前一套說法,人後又是另一套。
結果,村裏有人把劉福的這些行徑告訴了村長,村長一聽,氣不打一處來,在全村大會上把劉福狠狠批評了一頓,說:“咱們做人做事,就得實實在在,一人不說兩麵話,人前不討兩麵光,你這樣兩麵三刀的,以後誰還能信你呀?”
劉福這下徹底後悔了,他看著大夥失望的眼神,心裏別提多愧疚了。從那以後,他痛定思痛,徹底改掉了這個說兩麵話、討兩麵光的壞毛病,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慢慢地,才又重新贏得了村裏人的認可和信任。
這件事在村子裏傳開後,大家也都常拿“一人不說兩麵話,人前不討兩麵光”這句諺語來教育自家的孩子,告誡他們做人要真誠、實在,可不能學劉福之前那樣,兩麵討好,最後落得個裏外不是人的下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