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群山環繞、綠水潺潺的桃花峪裏,住著勤勞善良的石匠張大山一家。張大山是這十裏八鄉有名的石匠,他手藝精湛,經他手打造的石磨、石凳、石碑等,無一不是精品。張大山有個兒子叫張小虎,自小就對父親的手藝充滿了好奇和向往,總是跟在父親身後,看他敲敲打打,叮叮當當的聲音在小虎聽來就像是最美的樂章。
桃花峪裏有個財主叫王富貴,他為人刻薄,仗著自己有點錢財,經常欺壓百姓。這年,王富貴要蓋一座新的大宅子,想找個手藝高超的石匠來打造宅子門口的石獅子和屋內的石磨等器具。他聽聞張大山的手藝好,便派人把張大山叫到了府上。
“張石匠,我這新宅子要好好打造一番,你給我把門口的石獅子雕得威風凜凜,屋內的石磨也要打磨得精細無比。要是做得好,賞錢少不了你的。要是做不好,哼,你知道後果!”王富貴翹著二郎腿,趾高氣揚地對張大山說道。
張大山為人老實本分,對王富貴的態度雖有些不滿,但也沒有表露出來,隻是應道:“王老爺放心,我一定盡力把活兒做好。”
從那以後,張大山便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王富貴的府上幹活。他先從打造石獅子開始,每天拿著錘子和鑿子,精心雕琢著每一處細節。張小虎心疼父親,也跟著來到了王富貴的府上,想幫父親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打造石獅子的過程中,張大山嚴格遵循著石匠們世代相傳的規矩,其中就有“上君不下右限叨(鑿)”的說法。這意思是在雕刻石獅子頭部(上君)的時候,不能在右邊的界限隨意下鑿,因為這會影響石獅子的整體神韻和威嚴。張大山憑借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小心翼翼地按照規矩操作著。
而在打磨石磨的時候,又遵循著“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的規矩。石磨的“兩眼”指的是磨盤上的兩個進料口,在打磨的時候,不能在磨盤半腰以下的位置隨意鍛磨,否則會影響石磨的使用效果和壽命。張大山一邊認真地打磨著石磨,一邊給旁邊幫忙遞工具的張小虎講解著這些規矩和技巧。
日子一天天過去,石獅子和石磨也逐漸成型。那石獅子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從石頭上跳下來;石磨表麵光滑,紋理清晰,一看就是出自高手之手。王富貴來看了之後,表麵上裝作很滿意的樣子,心裏卻想著怎麽能少給張大山一些工錢。
“張石匠,你這活兒幹得還湊合,不過我看這石獅子和石磨也沒什麽特別的嘛,工錢可不能給你那麽多。”王富貴昧著良心說道。
張大山一聽,心裏很是氣憤,但他知道王富貴是個不講理的人,便耐心地解釋道:“王老爺,我這石獅子和石磨都是按照我們石匠的規矩和手藝精心打造的,您別看表麵,這裏麵的門道可多著呢。就說這石獅子,遵循‘上君不下右限叨(鑿)’,才能保證它的神韻;這石磨遵循‘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才能經久耐用。”
王富貴根本不聽張大山的解釋,還叫來了幾個家丁,想把張大山趕走。張小虎看到父親被欺負,一下子站了出來,大聲說道:“王老爺,您不能這樣不講道理,我爹辛辛苦苦這麽長時間,都是按照規矩和手藝認真做的活兒,您怎麽能少給工錢呢?”
王富貴惱羞成怒,指著張小虎說道:“你個小屁孩懂什麽,再敢多說一句,連你一起打!”家丁們也都圍了上來,眼看就要動手。
就在這時,村裏的一些鄉親們聽說了這件事,都趕了過來。他們知道張大山是個老實本分的手藝人,也知道王富貴經常欺壓百姓,便紛紛為王富貴打抱不平。
“王富貴,你不能這麽欺負人,張石匠的手藝大家都知道,你少給工錢就是不講道理!”一個鄉親大聲說道。
“就是,就是,我們都看著張石匠幹活的,他可沒偷懶,你得把工錢給人家!”其他鄉親們也跟著附和道。
王富貴看著這麽多鄉親們都站在張大山這邊,心裏有些害怕了,但他還是不想把工錢給足。這時,村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了出來,說道:“王富貴,你要是再這樣蠻不講理,以後在這桃花峪可就沒法做人了。張石匠的手藝確實好,他說的那些石匠規矩也是有道理的,你要是不信,我們可以找其他石匠來評評理。”
王富貴一聽,知道自己再鬧下去也討不到好,隻好不情不願地把工錢給了張大山。張大山和鄉親們都鬆了一口氣,張小虎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經過這件事,張小虎更加堅定了要把父親的手藝學精的決心。他跟著父親繼續鑽研石匠的技藝,把“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些規矩牢記在心,並且不斷地實踐和領悟。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小虎的手藝越來越精湛,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衣缽,還在父親的基礎上有了一些創新。他打造的石製品不僅美觀實用,而且更加注重遵循石匠們的傳統規矩和技藝。
有一年,桃花峪遭遇了一場洪水,村裏的很多房屋和設施都被衝毀了。張大山和張小虎父子倆主動站了出來,幫助鄉親們重建家園。他們用自己的石匠手藝,打造了新的石磨、石凳、石碑等,為鄉親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重建的過程中,張小虎也把石匠的規矩和技藝傳授給了一些年輕的村民,讓這些傳統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他經常對年輕的村民們說:“我們石匠,一定要遵循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就像‘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些規矩都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隻有遵循這些規矩,我們的手藝才能越來越好,我們打造出來的東西才能經久耐用。”
多年以後,張小虎也成了一位有名的石匠師傅,他帶了很多徒弟,把石匠的技藝和那些傳統的規矩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去。而“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句諺語,也在桃花峪裏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石匠們口口相傳的經典,時刻提醒著他們要尊重傳統,用心鑽研技藝。
時光流轉,桃花峪裏的人們依然過著平靜而又忙碌的生活。那座曾經見證過張大山和張小虎父子與王富貴鬥爭的大宅子,也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變得破舊。但石獅子和石磨依然靜靜地矗立在那裏,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訴說著石匠們的堅守和傳承。
又過了許多年,桃花峪裏來了一位外地的石匠,他聽聞了張大山和張小虎父子的故事,也對“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句諺語充滿了好奇。他找到了張小虎,虛心地向他請教石匠的技藝和這些規矩的含義。
張小虎看著這位年輕的石匠,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他熱情地接待了這位外地石匠,帶著他來到了自己的工作坊,一邊展示自己的手藝,一邊詳細地講解著每一個規矩和技巧。
“年輕人,我們石匠這一行,靠的就是手藝和規矩。這些規矩可不是隨便定下來的,都是經過了無數前輩的實踐和總結。就拿這‘上君不下右限叨(鑿)’來說,石獅子的頭部是它的靈魂所在,右邊的界限更是關鍵位置,隨意下鑿就會破壞它的整體美感和威嚴。而‘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石磨的半腰以下是承受壓力和轉動的關鍵部位,隨意鍛磨會影響它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果。”張小虎語重心長地說道。
外地石匠聽得非常認真,他一邊聽一邊記,還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張小虎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並且親自示範給外地石匠看。
在相處的過程中,張小虎發現這位外地石匠雖然年輕,但對石匠這一行充滿了熱情和執著,他的心裏很是欣慰。於是,他決定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一些獨特的技巧也傳授給這位外地石匠。
外地石匠在張小虎這裏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手藝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感激地對張小虎說:“張師傅,謝謝您的教導,我迴去以後一定會好好練習,把您教給我的東西都運用到實踐中去。”
張小虎笑著說:“年輕人,希望你能把我們石匠的手藝和規矩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我們這一行。”
外地石匠離開後,張小虎又迴到了自己平靜的生活中。他依然每天在工作坊裏敲敲打打,打造著一件件精美的石製品。而他的徒弟們,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著,把石匠的技藝和傳統不斷地發揚光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桃花峪裏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工具和技術進入了這個小山村,但石匠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傳統技藝和規矩。他們知道,這些傳統的東西是他們的根,是他們的靈魂,無論時代怎麽變,都不能忘記。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張小虎坐在自家的院子裏,看著遠處的山巒和田野,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張大山,想起了他們一起經曆的那些風風雨雨,也想起了那些曾經和他一起奮鬥的鄉親們。他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石匠這一行,他不後悔,因為他看到了石匠的技藝和傳統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不斷地發展和壯大。
這時,他的一個徒弟跑了過來,興奮地說道:“師傅,我們又接到了一個大活兒,是給村裏的文化廣場打造一組石雕作品,您看我們該怎麽設計呢?”
張小虎笑了笑,站起身來,拍了拍徒弟的肩膀,說道:“走,我們去工作坊,好好商量一下。記住,無論做什麽,都不能忘記我們石匠的規矩和傳統。”
師徒倆一起走進了工作坊,陽光灑在他們的身上,仿佛為他們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在那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石匠的故事還在繼續,“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句諺語也將永遠流傳下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石匠們不斷追求卓越,傳承和發揚石匠的技藝和精神。
桃花峪裏有個財主叫王富貴,他為人刻薄,仗著自己有點錢財,經常欺壓百姓。這年,王富貴要蓋一座新的大宅子,想找個手藝高超的石匠來打造宅子門口的石獅子和屋內的石磨等器具。他聽聞張大山的手藝好,便派人把張大山叫到了府上。
“張石匠,我這新宅子要好好打造一番,你給我把門口的石獅子雕得威風凜凜,屋內的石磨也要打磨得精細無比。要是做得好,賞錢少不了你的。要是做不好,哼,你知道後果!”王富貴翹著二郎腿,趾高氣揚地對張大山說道。
張大山為人老實本分,對王富貴的態度雖有些不滿,但也沒有表露出來,隻是應道:“王老爺放心,我一定盡力把活兒做好。”
從那以後,張大山便開始沒日沒夜地在王富貴的府上幹活。他先從打造石獅子開始,每天拿著錘子和鑿子,精心雕琢著每一處細節。張小虎心疼父親,也跟著來到了王富貴的府上,想幫父親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打造石獅子的過程中,張大山嚴格遵循著石匠們世代相傳的規矩,其中就有“上君不下右限叨(鑿)”的說法。這意思是在雕刻石獅子頭部(上君)的時候,不能在右邊的界限隨意下鑿,因為這會影響石獅子的整體神韻和威嚴。張大山憑借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和精湛的手藝,小心翼翼地按照規矩操作著。
而在打磨石磨的時候,又遵循著“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的規矩。石磨的“兩眼”指的是磨盤上的兩個進料口,在打磨的時候,不能在磨盤半腰以下的位置隨意鍛磨,否則會影響石磨的使用效果和壽命。張大山一邊認真地打磨著石磨,一邊給旁邊幫忙遞工具的張小虎講解著這些規矩和技巧。
日子一天天過去,石獅子和石磨也逐漸成型。那石獅子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從石頭上跳下來;石磨表麵光滑,紋理清晰,一看就是出自高手之手。王富貴來看了之後,表麵上裝作很滿意的樣子,心裏卻想著怎麽能少給張大山一些工錢。
“張石匠,你這活兒幹得還湊合,不過我看這石獅子和石磨也沒什麽特別的嘛,工錢可不能給你那麽多。”王富貴昧著良心說道。
張大山一聽,心裏很是氣憤,但他知道王富貴是個不講理的人,便耐心地解釋道:“王老爺,我這石獅子和石磨都是按照我們石匠的規矩和手藝精心打造的,您別看表麵,這裏麵的門道可多著呢。就說這石獅子,遵循‘上君不下右限叨(鑿)’,才能保證它的神韻;這石磨遵循‘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才能經久耐用。”
王富貴根本不聽張大山的解釋,還叫來了幾個家丁,想把張大山趕走。張小虎看到父親被欺負,一下子站了出來,大聲說道:“王老爺,您不能這樣不講道理,我爹辛辛苦苦這麽長時間,都是按照規矩和手藝認真做的活兒,您怎麽能少給工錢呢?”
王富貴惱羞成怒,指著張小虎說道:“你個小屁孩懂什麽,再敢多說一句,連你一起打!”家丁們也都圍了上來,眼看就要動手。
就在這時,村裏的一些鄉親們聽說了這件事,都趕了過來。他們知道張大山是個老實本分的手藝人,也知道王富貴經常欺壓百姓,便紛紛為王富貴打抱不平。
“王富貴,你不能這麽欺負人,張石匠的手藝大家都知道,你少給工錢就是不講道理!”一個鄉親大聲說道。
“就是,就是,我們都看著張石匠幹活的,他可沒偷懶,你得把工錢給人家!”其他鄉親們也跟著附和道。
王富貴看著這麽多鄉親們都站在張大山這邊,心裏有些害怕了,但他還是不想把工錢給足。這時,村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了出來,說道:“王富貴,你要是再這樣蠻不講理,以後在這桃花峪可就沒法做人了。張石匠的手藝確實好,他說的那些石匠規矩也是有道理的,你要是不信,我們可以找其他石匠來評評理。”
王富貴一聽,知道自己再鬧下去也討不到好,隻好不情不願地把工錢給了張大山。張大山和鄉親們都鬆了一口氣,張小虎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經過這件事,張小虎更加堅定了要把父親的手藝學精的決心。他跟著父親繼續鑽研石匠的技藝,把“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些規矩牢記在心,並且不斷地實踐和領悟。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小虎的手藝越來越精湛,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衣缽,還在父親的基礎上有了一些創新。他打造的石製品不僅美觀實用,而且更加注重遵循石匠們的傳統規矩和技藝。
有一年,桃花峪遭遇了一場洪水,村裏的很多房屋和設施都被衝毀了。張大山和張小虎父子倆主動站了出來,幫助鄉親們重建家園。他們用自己的石匠手藝,打造了新的石磨、石凳、石碑等,為鄉親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重建的過程中,張小虎也把石匠的規矩和技藝傳授給了一些年輕的村民,讓這些傳統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他經常對年輕的村民們說:“我們石匠,一定要遵循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就像‘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些規矩都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隻有遵循這些規矩,我們的手藝才能越來越好,我們打造出來的東西才能經久耐用。”
多年以後,張小虎也成了一位有名的石匠師傅,他帶了很多徒弟,把石匠的技藝和那些傳統的規矩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去。而“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句諺語,也在桃花峪裏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石匠們口口相傳的經典,時刻提醒著他們要尊重傳統,用心鑽研技藝。
時光流轉,桃花峪裏的人們依然過著平靜而又忙碌的生活。那座曾經見證過張大山和張小虎父子與王富貴鬥爭的大宅子,也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變得破舊。但石獅子和石磨依然靜靜地矗立在那裏,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訴說著石匠們的堅守和傳承。
又過了許多年,桃花峪裏來了一位外地的石匠,他聽聞了張大山和張小虎父子的故事,也對“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句諺語充滿了好奇。他找到了張小虎,虛心地向他請教石匠的技藝和這些規矩的含義。
張小虎看著這位年輕的石匠,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他熱情地接待了這位外地石匠,帶著他來到了自己的工作坊,一邊展示自己的手藝,一邊詳細地講解著每一個規矩和技巧。
“年輕人,我們石匠這一行,靠的就是手藝和規矩。這些規矩可不是隨便定下來的,都是經過了無數前輩的實踐和總結。就拿這‘上君不下右限叨(鑿)’來說,石獅子的頭部是它的靈魂所在,右邊的界限更是關鍵位置,隨意下鑿就會破壞它的整體美感和威嚴。而‘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石磨的半腰以下是承受壓力和轉動的關鍵部位,隨意鍛磨會影響它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果。”張小虎語重心長地說道。
外地石匠聽得非常認真,他一邊聽一邊記,還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張小虎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並且親自示範給外地石匠看。
在相處的過程中,張小虎發現這位外地石匠雖然年輕,但對石匠這一行充滿了熱情和執著,他的心裏很是欣慰。於是,他決定把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一些獨特的技巧也傳授給這位外地石匠。
外地石匠在張小虎這裏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手藝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感激地對張小虎說:“張師傅,謝謝您的教導,我迴去以後一定會好好練習,把您教給我的東西都運用到實踐中去。”
張小虎笑著說:“年輕人,希望你能把我們石匠的手藝和規矩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我們這一行。”
外地石匠離開後,張小虎又迴到了自己平靜的生活中。他依然每天在工作坊裏敲敲打打,打造著一件件精美的石製品。而他的徒弟們,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著,把石匠的技藝和傳統不斷地發揚光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桃花峪裏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工具和技術進入了這個小山村,但石匠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傳統技藝和規矩。他們知道,這些傳統的東西是他們的根,是他們的靈魂,無論時代怎麽變,都不能忘記。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張小虎坐在自家的院子裏,看著遠處的山巒和田野,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張大山,想起了他們一起經曆的那些風風雨雨,也想起了那些曾經和他一起奮鬥的鄉親們。他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石匠這一行,他不後悔,因為他看到了石匠的技藝和傳統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不斷地發展和壯大。
這時,他的一個徒弟跑了過來,興奮地說道:“師傅,我們又接到了一個大活兒,是給村裏的文化廣場打造一組石雕作品,您看我們該怎麽設計呢?”
張小虎笑了笑,站起身來,拍了拍徒弟的肩膀,說道:“走,我們去工作坊,好好商量一下。記住,無論做什麽,都不能忘記我們石匠的規矩和傳統。”
師徒倆一起走進了工作坊,陽光灑在他們的身上,仿佛為他們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在那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石匠的故事還在繼續,“上君不下右限叨(鑿),兩眼不下叨半腰(鍛磨)”這句諺語也將永遠流傳下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石匠們不斷追求卓越,傳承和發揚石匠的技藝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