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鄉荷香村,縱橫交錯的河汊、星羅棋布的湖泊,孕育出豐饒的水產。這裏的人們世代依水而居,憑借著大自然的饋贈,過著富足而安寧的生活。“時到寒露天,捕成魚,采藕芡”這句諺語,如同一條無形的指揮棒,精準地指引著村民們在每個季節的勞作。
村裏有個叫水生的年輕後生,他自小在船上長大,對這片水域熟悉得如同自家後院。水生的父親李老漢,是村裏捕魚的好手,對各類農事漁事諺語深信不疑,並將這些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水生。
寒露將至,天空愈發高遠澄澈,微風中已有絲絲涼意。一天清晨,李老漢把水生叫到船頭,指著波光粼粼的湖麵說:“水生啊,寒露快到了,這可是捕成魚、采藕芡的好時候。你看這湖裏的魚,經過大半年的生長,個個膘肥體壯。寒露前後,水溫開始降低,魚為了過冬,會大量進食,長得更快,而且肉質也更加緊實鮮美。”
水生望著湖麵,疑惑地問:“爹,那怎麽知道哪些地方魚最多呢?”李老漢笑著說:“孩子,這你可得留意。寒露時,魚喜歡往水草多、水流平緩且水深適中的地方聚集,因為那裏食物豐富,水溫也相對穩定。像村東頭那片蘆葦蕩附近,就是個好地方。”
說著,父子倆便開始準備捕魚工具。他們將漁網仔細檢查了一遍,確保沒有破損,又把魚簍、船槳等物件擺放整齊。一切準備就緒後,父子倆撐著小船,向村東頭的蘆葦蕩駛去。
小船在平靜的湖麵上緩緩前行,水生看著周圍熟悉的景色,心中滿是期待。不一會兒,他們就到了蘆葦蕩。李老漢熟練地撒開漁網,漁網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落入水中,濺起一圈圈漣漪。父子倆耐心地等待著,過了一會兒,李老漢示意水生一起收網。兩人齊心協力,將漁網緩緩拉起,隻見網裏活蹦亂跳的魚兒閃爍著銀色的光芒,有草魚、鯽魚、鰱魚等,種類繁多。水生興奮地叫了起來:“爹,好多魚啊!”李老漢臉上也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說道:“這就是按節氣捕魚的好處,寒露的魚又多又肥。”
捕完魚,父子倆又將小船劃向一片蓮藕塘。此時,荷葉已經開始泛黃,有的甚至已經枯萎,但水下的蓮藕卻到了成熟的時候。李老漢對水生說:“水生,寒露采藕,這藕又脆又甜,品質最好。咱們先采藕,再去采芡實。”
父子倆穿上防水衣,下到塘裏。李老漢一邊示範,一邊對水生說:“采藕得順著藕的長勢,慢慢把它從泥裏挖出來,不能著急,不然容易把藕弄斷。”水生學著父親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摸索著,不一會兒,就挖出了一根白白胖胖的蓮藕。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水生滿心歡喜。
采完藕,他們來到芡實塘。芡實渾身帶刺,采摘起來頗為不易。李老漢遞給水生一副特製的手套,說:“這芡實雖然難采,但可是個好東西,寒露的芡實顆粒飽滿,藥效和口感都最佳。”父子倆小心翼翼地撥開芡實的葉子,將一顆顆成熟的芡實采摘下來,放進船裏。
迴到村裏,水生和父親將捕到的魚、采到的藕和芡實分給鄰裏鄉親。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嚐著新鮮的美食,歡聲笑語迴蕩在村子上空。水生看著這熱鬧的場景,心中對“時到寒露天,捕成魚,采藕芡”這句諺語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僅帶來了物質的豐收,更凝聚了村民之間的情誼。
然而,村裏有個叫阿明的年輕人,對這句諺語卻不太在意。他覺得捕魚采藕隨時都能進行,沒必要非得等到寒露。有一年,阿明在寒露前就去捕魚采藕芡。他來到湖邊,費了好大勁,捕到的魚大多個頭偏小,而且數量也不多。接著去采藕,發現藕還不夠成熟,口感青澀。再去采芡實,芡實顆粒幹癟,品質不佳。阿明垂頭喪氣地迴到家,心裏十分納悶。
水生得知後,來到阿明家,對他說:“阿明哥,老祖宗傳下來的諺語是有道理的。寒露時節,氣候、水溫等條件都恰到好處,魚、藕和芡實才生長得最好。咱們按照節氣來,才能有好收成。”阿明聽了水生的話,恍然大悟,決定以後一定按照諺語來安排農事。
第二年寒露,阿明早早地準備好了工具,像水生父子一樣,來到合適的水域捕魚、采藕和芡實。這一次,他收獲頗豐,捕到的魚又大又多,藕又脆又甜,芡實顆粒飽滿。阿明高興地對水生說:“水生,多虧聽了你的話,按照節氣來,果然收獲滿滿。”
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生成為了村裏年輕一代的榜樣。他不僅自己熟練掌握了按節氣捕魚采藕芡的技巧,還積極向村裏的年輕人傳授經驗。每年寒露,荷香村的男女老少都會忙碌起來,大家遵循著“時到寒露天,捕成魚,采藕芡”的諺語,收獲著大自然的饋贈,傳承著古老的水鄉文化。
在這個美麗的水鄉,這句諺語就像一首永恆的歌謠,在歲月的長河中傳唱不息,見證著荷香村的繁榮與變遷,也讓村民們對大自然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和諧共生。
村裏有個叫水生的年輕後生,他自小在船上長大,對這片水域熟悉得如同自家後院。水生的父親李老漢,是村裏捕魚的好手,對各類農事漁事諺語深信不疑,並將這些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水生。
寒露將至,天空愈發高遠澄澈,微風中已有絲絲涼意。一天清晨,李老漢把水生叫到船頭,指著波光粼粼的湖麵說:“水生啊,寒露快到了,這可是捕成魚、采藕芡的好時候。你看這湖裏的魚,經過大半年的生長,個個膘肥體壯。寒露前後,水溫開始降低,魚為了過冬,會大量進食,長得更快,而且肉質也更加緊實鮮美。”
水生望著湖麵,疑惑地問:“爹,那怎麽知道哪些地方魚最多呢?”李老漢笑著說:“孩子,這你可得留意。寒露時,魚喜歡往水草多、水流平緩且水深適中的地方聚集,因為那裏食物豐富,水溫也相對穩定。像村東頭那片蘆葦蕩附近,就是個好地方。”
說著,父子倆便開始準備捕魚工具。他們將漁網仔細檢查了一遍,確保沒有破損,又把魚簍、船槳等物件擺放整齊。一切準備就緒後,父子倆撐著小船,向村東頭的蘆葦蕩駛去。
小船在平靜的湖麵上緩緩前行,水生看著周圍熟悉的景色,心中滿是期待。不一會兒,他們就到了蘆葦蕩。李老漢熟練地撒開漁網,漁網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落入水中,濺起一圈圈漣漪。父子倆耐心地等待著,過了一會兒,李老漢示意水生一起收網。兩人齊心協力,將漁網緩緩拉起,隻見網裏活蹦亂跳的魚兒閃爍著銀色的光芒,有草魚、鯽魚、鰱魚等,種類繁多。水生興奮地叫了起來:“爹,好多魚啊!”李老漢臉上也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說道:“這就是按節氣捕魚的好處,寒露的魚又多又肥。”
捕完魚,父子倆又將小船劃向一片蓮藕塘。此時,荷葉已經開始泛黃,有的甚至已經枯萎,但水下的蓮藕卻到了成熟的時候。李老漢對水生說:“水生,寒露采藕,這藕又脆又甜,品質最好。咱們先采藕,再去采芡實。”
父子倆穿上防水衣,下到塘裏。李老漢一邊示範,一邊對水生說:“采藕得順著藕的長勢,慢慢把它從泥裏挖出來,不能著急,不然容易把藕弄斷。”水生學著父親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摸索著,不一會兒,就挖出了一根白白胖胖的蓮藕。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水生滿心歡喜。
采完藕,他們來到芡實塘。芡實渾身帶刺,采摘起來頗為不易。李老漢遞給水生一副特製的手套,說:“這芡實雖然難采,但可是個好東西,寒露的芡實顆粒飽滿,藥效和口感都最佳。”父子倆小心翼翼地撥開芡實的葉子,將一顆顆成熟的芡實采摘下來,放進船裏。
迴到村裏,水生和父親將捕到的魚、采到的藕和芡實分給鄰裏鄉親。大家圍坐在一起,品嚐著新鮮的美食,歡聲笑語迴蕩在村子上空。水生看著這熱鬧的場景,心中對“時到寒露天,捕成魚,采藕芡”這句諺語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僅帶來了物質的豐收,更凝聚了村民之間的情誼。
然而,村裏有個叫阿明的年輕人,對這句諺語卻不太在意。他覺得捕魚采藕隨時都能進行,沒必要非得等到寒露。有一年,阿明在寒露前就去捕魚采藕芡。他來到湖邊,費了好大勁,捕到的魚大多個頭偏小,而且數量也不多。接著去采藕,發現藕還不夠成熟,口感青澀。再去采芡實,芡實顆粒幹癟,品質不佳。阿明垂頭喪氣地迴到家,心裏十分納悶。
水生得知後,來到阿明家,對他說:“阿明哥,老祖宗傳下來的諺語是有道理的。寒露時節,氣候、水溫等條件都恰到好處,魚、藕和芡實才生長得最好。咱們按照節氣來,才能有好收成。”阿明聽了水生的話,恍然大悟,決定以後一定按照諺語來安排農事。
第二年寒露,阿明早早地準備好了工具,像水生父子一樣,來到合適的水域捕魚、采藕和芡實。這一次,他收獲頗豐,捕到的魚又大又多,藕又脆又甜,芡實顆粒飽滿。阿明高興地對水生說:“水生,多虧聽了你的話,按照節氣來,果然收獲滿滿。”
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生成為了村裏年輕一代的榜樣。他不僅自己熟練掌握了按節氣捕魚采藕芡的技巧,還積極向村裏的年輕人傳授經驗。每年寒露,荷香村的男女老少都會忙碌起來,大家遵循著“時到寒露天,捕成魚,采藕芡”的諺語,收獲著大自然的饋贈,傳承著古老的水鄉文化。
在這個美麗的水鄉,這句諺語就像一首永恆的歌謠,在歲月的長河中傳唱不息,見證著荷香村的繁榮與變遷,也讓村民們對大自然始終保持著敬畏之心,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