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青山鎮,流傳著一句人人皆知的諺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話就像鎮子口那棵老槐樹,深深紮根在人們心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言行。
鎮西頭住著個叫王老好的老人,為人和善,最講道理。他家有塊菜地,種滿了水靈靈的蔬菜,那可是他的寶貝。一天清晨,王老好像往常一樣去菜地澆水,卻發現菜地裏一片狼藉,不少青菜被踩得稀爛。王老好心疼得直皺眉,順著腳印找去,發現腳印通向鄰居孫二賴家。
孫二賴是個出了名的混不吝,平日裏偷奸耍滑,沒少幹讓人戳脊梁骨的事兒。王老好來到孫二賴家,敲開了門。孫二賴睡眼惺忪地探出頭:“喲,王老好,一大早的有啥事?”王老好指著地上的腳印,心平氣和地說:“二賴啊,我菜地裏的菜被踩壞了,這腳印直通你家,你知道咋迴事不?”孫二賴一聽,眼睛一瞪:“嘿,王老好,你可別血口噴人!這腳印誰知道是不是別人故意偽造,想嫁禍給我?我可沒幹這缺德事兒!”王老好無奈地說:“二賴,咱講道理,這腳印大小、形狀都和你平日裏穿的鞋一模一樣,而且除了你家,這腳印也沒通向別處。你要是真有難處,跟叔說,叔能幫就幫,但不能幹這事兒啊。”孫二賴脖子一梗:“我說沒幹就沒幹,你別在這兒囉嗦,再亂說我可就不客氣了!”說完,“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王老好吃了閉門羹,心裏鬱悶,但他相信有理不怕沒地兒說。他轉身去了村長家,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村長聽後,點點頭:“王老好,你先別急,這事兒我來處理。”當天下午,村長就把孫二賴叫到了村公所。孫二賴一進門,還嘴硬:“村長,您叫我來幹啥?我可啥壞事都沒幹!”村長嚴肅地說:“二賴,王老好家菜地的事兒,你心裏清楚。咱這村子一直講究以理服人,你要是真沒幹,拿出證據來,要是幹了,就痛痛快快承認,給王老好道個歉,把損失賠了。”孫二賴還想狡辯,村長拿出村裏幾個孩子早上看到他從王老好菜地方向迴來的證詞,孫二賴這下沒話說了,耷拉著腦袋,承認是自己家的豬跑出去拱了菜地。最後,孫二賴不僅給王老好道了歉,還賠償了損失。這事兒讓村裏的人都明白,有理才能站得住腳,無理終究會被識破。
離青山鎮百裏外,有個集市叫興隆集,是周邊幾個村子買賣交易的熱鬧地兒。集上有個賣布的張掌櫃,為人精明,做生意講究童叟無欺。這天,集上來了個外鄉人,穿著打扮很是奇特,操著一口聽不懂的方言,在張掌櫃的布攤前比劃著要買布。張掌櫃雖然聽不太懂他的話,但看他的手勢,猜出他大概要兩丈藍布。張掌櫃笑著點點頭,麻利地扯好布,報了價錢。外鄉人卻突然變了臉色,嘰裏咕嚕地說著什麽,還比劃著嫌貴。張掌櫃耐心地跟他解釋,這布的質地、行情,可外鄉人就是不依不饒,引來了不少人圍觀。
這時,人群中走出個會說外鄉話的李秀才。李秀才了解情況後,對外鄉人說:“這位兄台,張掌櫃的布一直都是這個價,在這集市上,他的布質量好,價格公道。您要是覺得貴,可以去別家看看,但不能在這兒無理取鬧。”外鄉人聽了李秀才的翻譯,還是不罷休,竟說張掌櫃欺負他是外地人,要搶他的錢。張掌櫃一聽,氣得臉都紅了:“我做生意多年,靠的就是誠信,怎能容你這般汙蔑!”周圍的鄉親們也紛紛指責外鄉人:“人家張掌櫃向來有理有據,你可不能亂講!”外鄉人見眾人都幫著張掌櫃,自知理虧,灰溜溜地走了。張掌櫃看著外鄉人的背影,感慨地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啊,做生意講的就是個理,咱不能壞了規矩。”
在青山鎮和興隆集的故事傳開後,鄰村的李家村發生了一件事兒。村裏有戶李姓兄弟,父母早亡,留下了一處老宅,兄弟倆為了爭這宅子鬧得不可開交。老大說自己是長子,理應多得;老二說自己一直照顧父母,老宅該歸他。兩人互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村裏的長輩們來勸和,兩人都聽不進去。最後,他們決定去縣裏找縣官評理。
到了縣衙,縣官升堂問案。老大搶先說道:“大人,我是家中長子,按祖例,這老宅該歸我。”老二急忙反駁:“大人,我一直伺候父母,大哥常年在外,對家裏不管不顧,這宅子怎麽能給他?”縣官聽了,沉思片刻,說:“你們兄弟二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都隻講了一麵。這老宅本是父母留給你們共同的財產,兄弟之間本應相互扶持,怎能為了這宅子傷了和氣?”縣官又詢問了一些兄弟倆平日對父母的贍養細節,以及村裏鄰裏的看法,心中有了決斷。
縣官說:“老二對父母照顧有加,這一點值得稱讚,但老大作為長子,也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這宅子若隻判給一方,對另一方不公。依本縣看,這宅子暫時由村裏代管,出租所得租金,兄弟二人平分。等你們何時能明白兄弟情誼的珍貴,不再為這宅子爭吵,再來找本縣,本縣再做定奪。”兄弟倆聽了,起初還不滿意,但在迴家的路上,仔細琢磨縣官的話,覺得甚是有理。兩人意識到,為了這宅子鬧得兄弟反目,實在不值得。迴到家後,兄弟倆主動和好,一起商量如何改善生活,不再糾結於老宅的歸屬。
這些發生在周邊村鎮的故事,不斷地詮釋著“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諺語的真諦。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鄰裏糾紛、買賣交易,還是家庭矛盾,都明白隻有秉持道理,才能行得通、走得遠。這句諺語就像一盞明燈,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讓大家在為人處世中,始終堅守著理字當先的原則,使得這些村鎮一直保持著和諧、淳樸的風氣,人們也在這道理的指引下,過著簡單而又美好的生活。
鎮西頭住著個叫王老好的老人,為人和善,最講道理。他家有塊菜地,種滿了水靈靈的蔬菜,那可是他的寶貝。一天清晨,王老好像往常一樣去菜地澆水,卻發現菜地裏一片狼藉,不少青菜被踩得稀爛。王老好心疼得直皺眉,順著腳印找去,發現腳印通向鄰居孫二賴家。
孫二賴是個出了名的混不吝,平日裏偷奸耍滑,沒少幹讓人戳脊梁骨的事兒。王老好來到孫二賴家,敲開了門。孫二賴睡眼惺忪地探出頭:“喲,王老好,一大早的有啥事?”王老好指著地上的腳印,心平氣和地說:“二賴啊,我菜地裏的菜被踩壞了,這腳印直通你家,你知道咋迴事不?”孫二賴一聽,眼睛一瞪:“嘿,王老好,你可別血口噴人!這腳印誰知道是不是別人故意偽造,想嫁禍給我?我可沒幹這缺德事兒!”王老好無奈地說:“二賴,咱講道理,這腳印大小、形狀都和你平日裏穿的鞋一模一樣,而且除了你家,這腳印也沒通向別處。你要是真有難處,跟叔說,叔能幫就幫,但不能幹這事兒啊。”孫二賴脖子一梗:“我說沒幹就沒幹,你別在這兒囉嗦,再亂說我可就不客氣了!”說完,“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王老好吃了閉門羹,心裏鬱悶,但他相信有理不怕沒地兒說。他轉身去了村長家,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村長聽後,點點頭:“王老好,你先別急,這事兒我來處理。”當天下午,村長就把孫二賴叫到了村公所。孫二賴一進門,還嘴硬:“村長,您叫我來幹啥?我可啥壞事都沒幹!”村長嚴肅地說:“二賴,王老好家菜地的事兒,你心裏清楚。咱這村子一直講究以理服人,你要是真沒幹,拿出證據來,要是幹了,就痛痛快快承認,給王老好道個歉,把損失賠了。”孫二賴還想狡辯,村長拿出村裏幾個孩子早上看到他從王老好菜地方向迴來的證詞,孫二賴這下沒話說了,耷拉著腦袋,承認是自己家的豬跑出去拱了菜地。最後,孫二賴不僅給王老好道了歉,還賠償了損失。這事兒讓村裏的人都明白,有理才能站得住腳,無理終究會被識破。
離青山鎮百裏外,有個集市叫興隆集,是周邊幾個村子買賣交易的熱鬧地兒。集上有個賣布的張掌櫃,為人精明,做生意講究童叟無欺。這天,集上來了個外鄉人,穿著打扮很是奇特,操著一口聽不懂的方言,在張掌櫃的布攤前比劃著要買布。張掌櫃雖然聽不太懂他的話,但看他的手勢,猜出他大概要兩丈藍布。張掌櫃笑著點點頭,麻利地扯好布,報了價錢。外鄉人卻突然變了臉色,嘰裏咕嚕地說著什麽,還比劃著嫌貴。張掌櫃耐心地跟他解釋,這布的質地、行情,可外鄉人就是不依不饒,引來了不少人圍觀。
這時,人群中走出個會說外鄉話的李秀才。李秀才了解情況後,對外鄉人說:“這位兄台,張掌櫃的布一直都是這個價,在這集市上,他的布質量好,價格公道。您要是覺得貴,可以去別家看看,但不能在這兒無理取鬧。”外鄉人聽了李秀才的翻譯,還是不罷休,竟說張掌櫃欺負他是外地人,要搶他的錢。張掌櫃一聽,氣得臉都紅了:“我做生意多年,靠的就是誠信,怎能容你這般汙蔑!”周圍的鄉親們也紛紛指責外鄉人:“人家張掌櫃向來有理有據,你可不能亂講!”外鄉人見眾人都幫著張掌櫃,自知理虧,灰溜溜地走了。張掌櫃看著外鄉人的背影,感慨地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啊,做生意講的就是個理,咱不能壞了規矩。”
在青山鎮和興隆集的故事傳開後,鄰村的李家村發生了一件事兒。村裏有戶李姓兄弟,父母早亡,留下了一處老宅,兄弟倆為了爭這宅子鬧得不可開交。老大說自己是長子,理應多得;老二說自己一直照顧父母,老宅該歸他。兩人互不相讓,甚至大打出手。村裏的長輩們來勸和,兩人都聽不進去。最後,他們決定去縣裏找縣官評理。
到了縣衙,縣官升堂問案。老大搶先說道:“大人,我是家中長子,按祖例,這老宅該歸我。”老二急忙反駁:“大人,我一直伺候父母,大哥常年在外,對家裏不管不顧,這宅子怎麽能給他?”縣官聽了,沉思片刻,說:“你們兄弟二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都隻講了一麵。這老宅本是父母留給你們共同的財產,兄弟之間本應相互扶持,怎能為了這宅子傷了和氣?”縣官又詢問了一些兄弟倆平日對父母的贍養細節,以及村裏鄰裏的看法,心中有了決斷。
縣官說:“老二對父母照顧有加,這一點值得稱讚,但老大作為長子,也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這宅子若隻判給一方,對另一方不公。依本縣看,這宅子暫時由村裏代管,出租所得租金,兄弟二人平分。等你們何時能明白兄弟情誼的珍貴,不再為這宅子爭吵,再來找本縣,本縣再做定奪。”兄弟倆聽了,起初還不滿意,但在迴家的路上,仔細琢磨縣官的話,覺得甚是有理。兩人意識到,為了這宅子鬧得兄弟反目,實在不值得。迴到家後,兄弟倆主動和好,一起商量如何改善生活,不再糾結於老宅的歸屬。
這些發生在周邊村鎮的故事,不斷地詮釋著“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諺語的真諦。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鄰裏糾紛、買賣交易,還是家庭矛盾,都明白隻有秉持道理,才能行得通、走得遠。這句諺語就像一盞明燈,照亮著人們前行的道路,讓大家在為人處世中,始終堅守著理字當先的原則,使得這些村鎮一直保持著和諧、淳樸的風氣,人們也在這道理的指引下,過著簡單而又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