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諒看著太子遠去的背影,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太子殿下這一招“敲山震虎”使得妙啊!
看似輕描淡寫地放過了那私販青鹽的漢子,實則恩威並施,既彰顯了仁慈,又震懾了那些暗中蠢蠢欲動的奸商,更重要的是,收攏了民心。
這步棋,走得真叫一個老辣!
到了府衙,任諒殷勤地將晁雄征迎入上席,山珍海味流水般擺上桌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兩人移步大堂,丫鬟奉上清香撲鼻的龍井,茶香嫋嫋,氤氳在兩人之間。
“任大人,關於這青鹽之事,孤心中尚有許多不解之處,還請大人不吝賜教。”晁雄征放下茶盞,開門見山地說道。
任諒拱手道:“殿下有何疑問,臣定知無不言。”
“這青鹽,究竟是如何個珍貴法?”
任諒細細地將青鹽的產地、開采、運輸以及宋朝對其的政策娓娓道來。
“如此說來,這青鹽專賣,是為了朝廷的財政收入?”晁雄征摩挲著手中的茶盞,若有所思。
“正是如此。”任諒答道。
“那為何還有如此多的私販青鹽之事發生?”晁雄征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解。
“這……”任諒略一遲疑,壓低了聲音說道,“其中牽扯甚廣,甚至連童太尉麾下的一些將領也參與其中。”
“童貫?”晁雄征劍眉一挑,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為何要如此做?”
任諒苦笑一聲,“殿下,朝廷的財政,如今著實緊張,尤其是西軍,耗費巨大……”
“西軍?”晁雄征心中一動,一股莫名的擔憂湧上心頭。
“正是,西軍常年駐守西北,糧餉、軍械、馬匹、草料,哪一樣不需要錢?更別提還有修築城防、撫恤傷兵等等開支……”任諒掰著手指頭細數著西軍的各項開支,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
晁雄征聽得心中一沉,西北的耗費,竟然如此巨大!
他沉默片刻,緩緩開口:“這麽說來,朝廷對私販青鹽之事,其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任諒沒有說話,隻是默默地點了點頭。
“那……”晁雄征剛想開口,卻突然頓住,目光落在任諒身後屏風上的一副字畫上,“西北……可真是多事之地啊……”
“劉法此人,任大人可知?”晁雄征話鋒一轉,目光灼灼地看向任諒。
任諒聞言,神色肅穆,仿佛觸及了內心深處的一抹敬意:“劉法將軍,那可是位天生的神將啊!其勇猛,其膽識,皆非常人能及。”他頓了頓,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隻可惜,最終還是戰死沙場,壯誌未酬。”
晁雄征輕輕抿了一口茶,茶香在口中彌漫開來,驅散了些許心中的煩悶。
他並未完全讚同任諒的“天生神將”之說,在他看來,任何人的成就都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和環境的影響。
但對於劉法的威名,他卻是認可的。
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屢立戰功,足以證明其能力非凡。
“劉法將軍的確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晁雄征緩緩說道,“隻可惜天妒英才。”
兩人沉默了片刻,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對名將隕落的惋惜之情。
“殿下,若論起西北之事,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啊。”任諒歎了口氣,臉上露出一絲愁容。
晁雄征放下茶盞,目光誠懇地看著任諒:“還請任大人不吝賜教,孤洗耳恭聽。”
任諒沉吟片刻,緩緩開口:“西北局勢複雜,其中尤以陝西一路最為特殊。其境內番人眾多,各部族之間關係錯綜複雜,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動亂。”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凝重起來:“特別是那熙河路,情況更是複雜。當年王韶經略熙河,雖說平定了當地的唃廝囉政權,但仍有吐蕃遺民心懷故國。如今,那吐蕃王子益麻黨征,便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益麻黨征?”晁雄征眉頭緊鎖,這個名字他並不陌生。
曆史上的確有這麽個人,一直試圖恢複吐蕃在河湟地區的統治。
“此人野心勃勃,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意圖複國。”任諒的聲音壓得更低了,“一旦時機成熟,他必將舉兵作亂。”
晁雄征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層層迷霧,看到那遙遠的西北邊陲。
他深知,在利益的驅使下,沒有人會甘於寂寞。
益麻黨征,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此人若起兵,恐怕又是一場動亂。”晁雄征輕聲說道。
任諒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殿下,與其讓西夏占據河湟地區,倒不如讓益麻黨征複國。畢竟,吐蕃人對大宋的威脅,遠小於西夏。”
晁雄征聞言,心中一動。
這任諒,倒是個務實之人。
他緩緩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空氣中的氣氛變得更加嚴肅認真。
“任大人所言極是……”晁雄征注視著任諒,等著他的下文。
“殿下,這西北五路……”任諒欲言又止,仿佛有什麽難言之隱。
任諒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殿下,這西北五路,看似拱衛大宋西北邊陲,實則尾大不掉,各自為政。朝廷分路而治,本意是相互牽製,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卻不料反而造成了政令不通,互相推諉的局麵。”
“哦?竟有此事?”晁雄征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掩飾住眼中的精光。
“任大人細說。”
“這西北五路,各自為政,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互相傾軋。再加上當地番人部落眾多,彼此之間也是矛盾重重。朝廷的政策稍有不慎,便會引起他們的不滿,輕則小規模騷亂,重則直接叛逃,投靠西夏。”任諒語氣沉重,顯然對西北的局勢十分憂慮。
“依任大人之見,這番人叛逃,皆是朝廷之過?”晁雄征放下茶杯,目光如炬,直視任諒。
任諒感受到太子殿下目光中的壓力,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殿下明鑒。番人叛逃,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朝廷的政策失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比如,朝廷為了增加收入,不斷提高賦稅,使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又比如,朝廷為了鞏固邊防,大肆修建堡寨,勞民傷財。凡此種種,皆是導致番人叛逃的原因。”
晁雄征聽罷,點了點頭,沉吟道:“任大人所言極是。這賦稅問題,孤會想辦法解決。至於這堡寨修建,也可以暫時停下來。隻是這鹽井……”
他話鋒一轉,目光落在任諒身上,語氣嚴肅地說道:“這鹽井關係重大,牽扯甚廣,非孤一人能夠決斷,需得稟明父皇,與朝中大臣共同商議。”
任諒聞言,臉色微微一變,連忙說道:“殿下,這鹽利對朝廷至關重要,萬萬不可輕忽啊!”
“哦?這鹽利究竟有多重要?”晁雄征眉頭一挑,語氣中帶著一絲驚訝。
“殿下有所不知,這鹽的利潤,遠超殿下想象。一斤青鹽,從鹽井裏挖出來,收購價不過幾文錢,但到了市麵上,卻能賣到幾十甚至上百文!”任諒壓低了聲音,眼中閃爍著一絲貪婪的光芒。
晁雄征聽得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地問道:“竟有如此暴利?”
“正是如此!”任諒點了點頭,解釋道:“這其中的差價,大部分都被那些鹽商和官員給瓜分了。朝廷雖然也從中抽取一部分稅收,但與那些人相比,卻隻是九牛一毛。”
晁雄征沉默了,他開始意識到,這鹽井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利益糾葛。
這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牽扯到政治鬥爭和權力分配。
該如何處理這鹽井,才能既保證朝廷的收入,又能避免激化矛盾,維護邊境的穩定?
任諒看著太子殿下凝重的神情,心中暗自得意。
他相信,太子殿下一定會對這鹽井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自己,也將因此得到更多的機會。
“殿下,這天下食鹽……”任諒湊近了些,壓低聲音,卻發現太子殿下正用一種難以捉摸的眼神盯著自己,那眼神讓他感到一陣莫名的寒意。
太子殿下這一招“敲山震虎”使得妙啊!
看似輕描淡寫地放過了那私販青鹽的漢子,實則恩威並施,既彰顯了仁慈,又震懾了那些暗中蠢蠢欲動的奸商,更重要的是,收攏了民心。
這步棋,走得真叫一個老辣!
到了府衙,任諒殷勤地將晁雄征迎入上席,山珍海味流水般擺上桌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兩人移步大堂,丫鬟奉上清香撲鼻的龍井,茶香嫋嫋,氤氳在兩人之間。
“任大人,關於這青鹽之事,孤心中尚有許多不解之處,還請大人不吝賜教。”晁雄征放下茶盞,開門見山地說道。
任諒拱手道:“殿下有何疑問,臣定知無不言。”
“這青鹽,究竟是如何個珍貴法?”
任諒細細地將青鹽的產地、開采、運輸以及宋朝對其的政策娓娓道來。
“如此說來,這青鹽專賣,是為了朝廷的財政收入?”晁雄征摩挲著手中的茶盞,若有所思。
“正是如此。”任諒答道。
“那為何還有如此多的私販青鹽之事發生?”晁雄征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解。
“這……”任諒略一遲疑,壓低了聲音說道,“其中牽扯甚廣,甚至連童太尉麾下的一些將領也參與其中。”
“童貫?”晁雄征劍眉一挑,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為何要如此做?”
任諒苦笑一聲,“殿下,朝廷的財政,如今著實緊張,尤其是西軍,耗費巨大……”
“西軍?”晁雄征心中一動,一股莫名的擔憂湧上心頭。
“正是,西軍常年駐守西北,糧餉、軍械、馬匹、草料,哪一樣不需要錢?更別提還有修築城防、撫恤傷兵等等開支……”任諒掰著手指頭細數著西軍的各項開支,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
晁雄征聽得心中一沉,西北的耗費,竟然如此巨大!
他沉默片刻,緩緩開口:“這麽說來,朝廷對私販青鹽之事,其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任諒沒有說話,隻是默默地點了點頭。
“那……”晁雄征剛想開口,卻突然頓住,目光落在任諒身後屏風上的一副字畫上,“西北……可真是多事之地啊……”
“劉法此人,任大人可知?”晁雄征話鋒一轉,目光灼灼地看向任諒。
任諒聞言,神色肅穆,仿佛觸及了內心深處的一抹敬意:“劉法將軍,那可是位天生的神將啊!其勇猛,其膽識,皆非常人能及。”他頓了頓,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隻可惜,最終還是戰死沙場,壯誌未酬。”
晁雄征輕輕抿了一口茶,茶香在口中彌漫開來,驅散了些許心中的煩悶。
他並未完全讚同任諒的“天生神將”之說,在他看來,任何人的成就都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和環境的影響。
但對於劉法的威名,他卻是認可的。
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屢立戰功,足以證明其能力非凡。
“劉法將軍的確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晁雄征緩緩說道,“隻可惜天妒英才。”
兩人沉默了片刻,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對名將隕落的惋惜之情。
“殿下,若論起西北之事,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啊。”任諒歎了口氣,臉上露出一絲愁容。
晁雄征放下茶盞,目光誠懇地看著任諒:“還請任大人不吝賜教,孤洗耳恭聽。”
任諒沉吟片刻,緩緩開口:“西北局勢複雜,其中尤以陝西一路最為特殊。其境內番人眾多,各部族之間關係錯綜複雜,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動亂。”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凝重起來:“特別是那熙河路,情況更是複雜。當年王韶經略熙河,雖說平定了當地的唃廝囉政權,但仍有吐蕃遺民心懷故國。如今,那吐蕃王子益麻黨征,便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益麻黨征?”晁雄征眉頭緊鎖,這個名字他並不陌生。
曆史上的確有這麽個人,一直試圖恢複吐蕃在河湟地區的統治。
“此人野心勃勃,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意圖複國。”任諒的聲音壓得更低了,“一旦時機成熟,他必將舉兵作亂。”
晁雄征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層層迷霧,看到那遙遠的西北邊陲。
他深知,在利益的驅使下,沒有人會甘於寂寞。
益麻黨征,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此人若起兵,恐怕又是一場動亂。”晁雄征輕聲說道。
任諒搖了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殿下,與其讓西夏占據河湟地區,倒不如讓益麻黨征複國。畢竟,吐蕃人對大宋的威脅,遠小於西夏。”
晁雄征聞言,心中一動。
這任諒,倒是個務實之人。
他緩緩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空氣中的氣氛變得更加嚴肅認真。
“任大人所言極是……”晁雄征注視著任諒,等著他的下文。
“殿下,這西北五路……”任諒欲言又止,仿佛有什麽難言之隱。
任諒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殿下,這西北五路,看似拱衛大宋西北邊陲,實則尾大不掉,各自為政。朝廷分路而治,本意是相互牽製,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卻不料反而造成了政令不通,互相推諉的局麵。”
“哦?竟有此事?”晁雄征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掩飾住眼中的精光。
“任大人細說。”
“這西北五路,各自為政,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互相傾軋。再加上當地番人部落眾多,彼此之間也是矛盾重重。朝廷的政策稍有不慎,便會引起他們的不滿,輕則小規模騷亂,重則直接叛逃,投靠西夏。”任諒語氣沉重,顯然對西北的局勢十分憂慮。
“依任大人之見,這番人叛逃,皆是朝廷之過?”晁雄征放下茶杯,目光如炬,直視任諒。
任諒感受到太子殿下目光中的壓力,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殿下明鑒。番人叛逃,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朝廷的政策失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比如,朝廷為了增加收入,不斷提高賦稅,使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又比如,朝廷為了鞏固邊防,大肆修建堡寨,勞民傷財。凡此種種,皆是導致番人叛逃的原因。”
晁雄征聽罷,點了點頭,沉吟道:“任大人所言極是。這賦稅問題,孤會想辦法解決。至於這堡寨修建,也可以暫時停下來。隻是這鹽井……”
他話鋒一轉,目光落在任諒身上,語氣嚴肅地說道:“這鹽井關係重大,牽扯甚廣,非孤一人能夠決斷,需得稟明父皇,與朝中大臣共同商議。”
任諒聞言,臉色微微一變,連忙說道:“殿下,這鹽利對朝廷至關重要,萬萬不可輕忽啊!”
“哦?這鹽利究竟有多重要?”晁雄征眉頭一挑,語氣中帶著一絲驚訝。
“殿下有所不知,這鹽的利潤,遠超殿下想象。一斤青鹽,從鹽井裏挖出來,收購價不過幾文錢,但到了市麵上,卻能賣到幾十甚至上百文!”任諒壓低了聲音,眼中閃爍著一絲貪婪的光芒。
晁雄征聽得目瞪口呆,難以置信地問道:“竟有如此暴利?”
“正是如此!”任諒點了點頭,解釋道:“這其中的差價,大部分都被那些鹽商和官員給瓜分了。朝廷雖然也從中抽取一部分稅收,但與那些人相比,卻隻是九牛一毛。”
晁雄征沉默了,他開始意識到,這鹽井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利益糾葛。
這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牽扯到政治鬥爭和權力分配。
該如何處理這鹽井,才能既保證朝廷的收入,又能避免激化矛盾,維護邊境的穩定?
任諒看著太子殿下凝重的神情,心中暗自得意。
他相信,太子殿下一定會對這鹽井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自己,也將因此得到更多的機會。
“殿下,這天下食鹽……”任諒湊近了些,壓低聲音,卻發現太子殿下正用一種難以捉摸的眼神盯著自己,那眼神讓他感到一陣莫名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