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打雷
滇王老莊,日寇匈奴都要打 作者:海釣綠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湯離開未央宮迴到期門,檢查一下期門武士的訓練情形,卻心神不寧,總是想著王昭君。
這不奇怪,新婚夫妻嘛,互相惦記,這很正常。
隻是昭君還在太後宮中做尚食呢,自己跑去找她,會不會引來太後不悅?
這種可能性很大。
隻有先忍一忍,估計過幾天,自己成了步兵校尉,那麽太後說不定好人做到底,把昭君攆出長樂宮,跟自己去上林苑駐紮,那個時候,上林苑可就成了自己和新娘子的尋歡之苑了。
隻要皇帝不來,自己就相當於上林苑的土皇帝,想幹嘛就幹嘛,想怎麽幹就怎麽幹。
對了,現在伏天都還沒完呢,可以讓夫人穿的清涼點,在上林苑裏找個地方,光天化日之下做那事。
想想都激動。
更激動的事情發生了。
有武士前來稟告,說禦前會議又出岔子了。
還是大將軍與皇上,倆又爭執起來了。
陳湯一邊往前殿趕,一邊心裏麵都是怨言。
還在幻想著當了校尉以後,怎樣在上林苑無法無天呢,就又被卷入這種君臣大戰中。
問題是我區區一個期門令,能起什麽作用?
皇帝非要我去,不外乎就是告訴大將軍,朕的手裏可是有利劍的,你別過分啊。
他可不知道,這柄利劍還等著大將軍提拔呢,肯定不會傷及大將軍的。
而且一千人都不到,也不夠大將軍看啊。
跑到了前殿,安排好武士們站位,自己才走到皇帝一旁陪侍。
霍光見皇帝又把期門令拉了出來,微微一笑。
“湯,你還沒去上林苑?”
陳湯有問必答,對尊者嘛,這是起碼的態度。
“稟告大將軍,在下並未接到去上林苑的通知。”
皇帝也有些奇怪,看看大將軍和陳湯。
“湯,什麽上林苑?”
霍光代陳湯迴答:“陛下,臣已經任命陳湯為步兵校尉,故此該去上林苑駐紮。此等小事,本來不想驚動天聽,但現在既然皇帝已經被打擾了,那就請示陛下,這個任命,是否得當?”
霍光眼光何等老辣,早就看出了陳湯有腳踩兩隻船的意思,馬上逼著陳湯做出選擇。
從心裏說,他不喜歡這種牆頭草,人格有問題。
而且陳湯最早出身是一個趕馬車的奴隸,這更讓霍光鄙視。
但是為了與皇帝較勁,排除皇帝的這個心腹,他還是決定拉攏一下陳湯,答應了陳湯做步兵校尉的請求。
當麵告訴皇帝,那也是對陳湯的一種考驗。
在皇帝麵前,陳湯你耍不了花槍,是不是真的加入霍家,馬上就有分曉。
劉賀聽說陳湯已經被霍光任命做了步兵校尉,心裏很不痛快。
霍光說的不錯,這種校尉的任命,的確不值得皇帝過問。
職務不值得皇帝過問,但是陳湯值得。
霍光又不是不知道陳湯實際上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把他攆到上林苑,皇帝不是更孤立了嗎?
隻有讓王吉王中尉來接替陳湯,掌管期門武士了。
之所以同意霍光對陳湯的提拔,是因為皇帝想到了陳湯做了步兵校尉,那麽自己心腹掌握了一支精兵,這可是符合自己的設計的。
所以皇帝勉強點了點頭:“一個校尉,大將軍做主就是。”
見陳湯沒說二話,霍光馬上扭轉話題:“陛下身為天子,當然隻該考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所以,下《罪己詔》這件事,臣以為不能拖延。畢竟旱災一天比一天嚴重,陛下早早下詔罪己,就算旱災不能立刻緩解,至少可以立即安定民心,防止不軌之徒煽惑愚民!”
剛剛被陳湯這件事打斷了爭論,現在大將軍重新點燃戰火,皇帝馬上加以反擊:
“你也知道朕即或下詔罪己,也未必能使旱情立即好轉!”
霍光並不讓步:“但可以安定人心,防止宵小作亂!”
皇帝馬上反駁:“罪己詔,非到最後關頭,不宜輕用,使天下人都看輕了朕!至於宵小作亂,不正是該大將軍出兵鎮壓嗎?朝堂各司其職,有條不紊,方才符合天道,旱情想必也會逐漸減弱!”
不愧是天子。他“爹”馬上幫兒子了。
居然響起了一陣陣驚雷,好像大雨馬上就要降臨!
老天都在幫天子了。
皇帝精神倍增:“聽聽,這麽響亮的雷聲,大雨肯定馬上將至!太史等人,馬上記下今日降雨!”
霍光冷冷迴奏:“稟告陛下,臣隻聞雷聲,並未見到一滴雨。”
難道是幹打雷?
眾人疑惑之時,又傳來一陣雷聲。
但,的確沒有下雨。
不過,太陽是不見了,天空中雲層很厚。
皇帝也不顧儀態尊嚴了,徑自衝向前殿大門,抬起龍顏看天。
誰看也沒用,真沒下雨。
皇帝迴頭傳旨:“長安無雨,未必三輔無雨!有司速速前往各地探查,但有哪個地方下雨,火速迴奏!”
丙吉連忙去布置了。
皇帝迴到禦座上,霍光反而有話說了。
“天雷陣陣,偏偏無雨,這就是上天在等候陛下的《罪己詔》啊!臣估計陛下的《罪己詔》頒布之後,瓢潑大雨就會降臨!”
連大司農田延年也附和道:“陛下,如果得了這場及時雨,今年的收成,或許還有所挽救啊。”
話沒說完,但皇帝完全明白他下麵的話:
陛下您不要憋著了,別賭氣了!趕緊下詔罪己啊!下了詔書,得了甘露,今年收成還有點啊。晚了的話,搞不好蝗災也起來,那可就顆粒無收,那得餓死多少人啊!
壓力山大。
但是皇帝還是心存僥幸。
先打雷後下雨,這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常識,朕豈有不知之理?
別聽他們的,再拖上一會兒,說不定,大雨就嘩嘩下來了。
劉德宗正可是說過的,《罪己詔》這玩意,不是不能使,但不到最後關頭,真不能用。
清了清喉嚨。
“眾卿要朕下詔罪己,倒也是憂國憂民,其情可嘉。隻是,這《罪己詔》又該如何寫?”
掃視一下重臣們,接著說:“朕登基不過二十日,又有何罪可言?無罪之民,廷尉尚且無法強加罪名,何況朕頭戴十二旒冕!”
是啊,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總不能因為朕是皇帝,就來個無罪也要認罪吧!
朕不說講特權,起碼也不能無罪受罰是吧!
這不奇怪,新婚夫妻嘛,互相惦記,這很正常。
隻是昭君還在太後宮中做尚食呢,自己跑去找她,會不會引來太後不悅?
這種可能性很大。
隻有先忍一忍,估計過幾天,自己成了步兵校尉,那麽太後說不定好人做到底,把昭君攆出長樂宮,跟自己去上林苑駐紮,那個時候,上林苑可就成了自己和新娘子的尋歡之苑了。
隻要皇帝不來,自己就相當於上林苑的土皇帝,想幹嘛就幹嘛,想怎麽幹就怎麽幹。
對了,現在伏天都還沒完呢,可以讓夫人穿的清涼點,在上林苑裏找個地方,光天化日之下做那事。
想想都激動。
更激動的事情發生了。
有武士前來稟告,說禦前會議又出岔子了。
還是大將軍與皇上,倆又爭執起來了。
陳湯一邊往前殿趕,一邊心裏麵都是怨言。
還在幻想著當了校尉以後,怎樣在上林苑無法無天呢,就又被卷入這種君臣大戰中。
問題是我區區一個期門令,能起什麽作用?
皇帝非要我去,不外乎就是告訴大將軍,朕的手裏可是有利劍的,你別過分啊。
他可不知道,這柄利劍還等著大將軍提拔呢,肯定不會傷及大將軍的。
而且一千人都不到,也不夠大將軍看啊。
跑到了前殿,安排好武士們站位,自己才走到皇帝一旁陪侍。
霍光見皇帝又把期門令拉了出來,微微一笑。
“湯,你還沒去上林苑?”
陳湯有問必答,對尊者嘛,這是起碼的態度。
“稟告大將軍,在下並未接到去上林苑的通知。”
皇帝也有些奇怪,看看大將軍和陳湯。
“湯,什麽上林苑?”
霍光代陳湯迴答:“陛下,臣已經任命陳湯為步兵校尉,故此該去上林苑駐紮。此等小事,本來不想驚動天聽,但現在既然皇帝已經被打擾了,那就請示陛下,這個任命,是否得當?”
霍光眼光何等老辣,早就看出了陳湯有腳踩兩隻船的意思,馬上逼著陳湯做出選擇。
從心裏說,他不喜歡這種牆頭草,人格有問題。
而且陳湯最早出身是一個趕馬車的奴隸,這更讓霍光鄙視。
但是為了與皇帝較勁,排除皇帝的這個心腹,他還是決定拉攏一下陳湯,答應了陳湯做步兵校尉的請求。
當麵告訴皇帝,那也是對陳湯的一種考驗。
在皇帝麵前,陳湯你耍不了花槍,是不是真的加入霍家,馬上就有分曉。
劉賀聽說陳湯已經被霍光任命做了步兵校尉,心裏很不痛快。
霍光說的不錯,這種校尉的任命,的確不值得皇帝過問。
職務不值得皇帝過問,但是陳湯值得。
霍光又不是不知道陳湯實際上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把他攆到上林苑,皇帝不是更孤立了嗎?
隻有讓王吉王中尉來接替陳湯,掌管期門武士了。
之所以同意霍光對陳湯的提拔,是因為皇帝想到了陳湯做了步兵校尉,那麽自己心腹掌握了一支精兵,這可是符合自己的設計的。
所以皇帝勉強點了點頭:“一個校尉,大將軍做主就是。”
見陳湯沒說二話,霍光馬上扭轉話題:“陛下身為天子,當然隻該考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所以,下《罪己詔》這件事,臣以為不能拖延。畢竟旱災一天比一天嚴重,陛下早早下詔罪己,就算旱災不能立刻緩解,至少可以立即安定民心,防止不軌之徒煽惑愚民!”
剛剛被陳湯這件事打斷了爭論,現在大將軍重新點燃戰火,皇帝馬上加以反擊:
“你也知道朕即或下詔罪己,也未必能使旱情立即好轉!”
霍光並不讓步:“但可以安定人心,防止宵小作亂!”
皇帝馬上反駁:“罪己詔,非到最後關頭,不宜輕用,使天下人都看輕了朕!至於宵小作亂,不正是該大將軍出兵鎮壓嗎?朝堂各司其職,有條不紊,方才符合天道,旱情想必也會逐漸減弱!”
不愧是天子。他“爹”馬上幫兒子了。
居然響起了一陣陣驚雷,好像大雨馬上就要降臨!
老天都在幫天子了。
皇帝精神倍增:“聽聽,這麽響亮的雷聲,大雨肯定馬上將至!太史等人,馬上記下今日降雨!”
霍光冷冷迴奏:“稟告陛下,臣隻聞雷聲,並未見到一滴雨。”
難道是幹打雷?
眾人疑惑之時,又傳來一陣雷聲。
但,的確沒有下雨。
不過,太陽是不見了,天空中雲層很厚。
皇帝也不顧儀態尊嚴了,徑自衝向前殿大門,抬起龍顏看天。
誰看也沒用,真沒下雨。
皇帝迴頭傳旨:“長安無雨,未必三輔無雨!有司速速前往各地探查,但有哪個地方下雨,火速迴奏!”
丙吉連忙去布置了。
皇帝迴到禦座上,霍光反而有話說了。
“天雷陣陣,偏偏無雨,這就是上天在等候陛下的《罪己詔》啊!臣估計陛下的《罪己詔》頒布之後,瓢潑大雨就會降臨!”
連大司農田延年也附和道:“陛下,如果得了這場及時雨,今年的收成,或許還有所挽救啊。”
話沒說完,但皇帝完全明白他下麵的話:
陛下您不要憋著了,別賭氣了!趕緊下詔罪己啊!下了詔書,得了甘露,今年收成還有點啊。晚了的話,搞不好蝗災也起來,那可就顆粒無收,那得餓死多少人啊!
壓力山大。
但是皇帝還是心存僥幸。
先打雷後下雨,這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常識,朕豈有不知之理?
別聽他們的,再拖上一會兒,說不定,大雨就嘩嘩下來了。
劉德宗正可是說過的,《罪己詔》這玩意,不是不能使,但不到最後關頭,真不能用。
清了清喉嚨。
“眾卿要朕下詔罪己,倒也是憂國憂民,其情可嘉。隻是,這《罪己詔》又該如何寫?”
掃視一下重臣們,接著說:“朕登基不過二十日,又有何罪可言?無罪之民,廷尉尚且無法強加罪名,何況朕頭戴十二旒冕!”
是啊,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總不能因為朕是皇帝,就來個無罪也要認罪吧!
朕不說講特權,起碼也不能無罪受罰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