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識大體
滇王老莊,日寇匈奴都要打 作者:海釣綠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娘子轉身出屋,陳湯慢慢來到大榻前,歎了口氣,躺倒在榻上。
看著屋頂,心裏麵各種想法紛紜複雜。
是的,現在就像昭君娘子所說的,自己在漢朝,已經有了一個小家,這個小家,有二老,現在加上了娘子,還要加上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
但是好久沒聯係杜家兄弟了。
贍養費倒是一直在支付的,隻是沒有信件往來。恐怕還是該去封信,了解一下昌邑的情況如何,二老現在的身體怎麽樣了。
在漢朝,做孝子是必須的選擇。
但是相比之下,自己如何擺脫現在麵臨的危局,才是最關鍵的。
要是自己真的被皇帝砍了腦袋,生命氣息倒是還能迴到河泊村。可是個家,還能存在?
而這個小家,就是自己滿身疲憊時得以修複身心的港灣。昭君今天的一番話,差點讓自己流下男兒淚。
太知冷知熱了!
男人在外麵拚搏,迴到家裏,不就是指望著能夠得到溫暖得到理解嗎?前世聽說過的一句話,“不求你屙金溺銀,隻求你見景生情”。
金銀財富,我可以去奮鬥,但是女人理解我嗎?
昭君完全做到了,所以更讓人為難。如果我真死了,她怎麽辦?年輕輕就去守寡嗎?
現在的她,對自己滿心崇拜,非常關心,完全是自己的另一半,怎麽舍得讓她守寡?
她懷著的孩子怎麽辦?做個遺腹子,出生就沒爹?
更不要說二老年老喪子的悲愴。白發人送黑發人。
當然,或許情況沒那麽嚴重,我又不是謀反叛逆,讓田公做個公斷,我的罪名,就算件件落實,也罪不該斬吧!大不了,我認了贖刑,賠錢不行嗎?
想到這裏,情緒好轉了不少。
是啊,霍光那是與皇帝有殺妻之恨,皇帝才讓他“病逝”。自己是霍家營壘的一員不假,但我也是劉病已的布衣之交啊,他,該不至於斬盡殺絕吧。
如果贖刑管用的話,自己傾家蕩產,該賠多少錢就賠多少,該罷官就罷官,總可以了吧?總之,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為了這個小家。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那麽,自己下一步去看望一下丙公?
丙公這人,還是肯仗義執言的,何況以前也是有交情的。
明天去看望丙公,一個是了解一下皇帝會如何處置自己,另一個就是請丙公幫自己出個主意,如何渡過眼前的難關?
至於請丙公在朝堂上幫忙說話,倒是不敢指望了。
自己又不是什麽影響到國計民生的大人物,按照丙吉一向的“識大體”原則,恐怕死五六個陳湯,他都不會動容,更不會向皇帝進諫。
最可能的就是,看皇帝氣消了一些以後,趁機進諫,什麽西域啦、匈奴啦、代田法啦、保墒啦,反正他隻為國家大事活著,根本不會提殺了誰饒了誰這種小事。
雖然對當事人來說,這可是天大的事。
但是沒法子,隻能去一趟試試看了。
次日一早,陳湯來到了丙公的府邸前,深吸了一口氣,上前給管家通報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
管家聽說對方來者竟是近來名氣很大的征南將軍陳湯,倒是不敢怠慢,連忙將他領了進去,到了書房,見到了正在案牘上勞神的丙吉。
丙吉對陳湯的來訪,好像並不驚訝,輕輕放下案牘,淡淡問道:“湯,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陳湯據實相告。
對丙吉這種人,實話實說最合適。
當然加了一句:“當初在下曾與丙公同赴橫門,雖陛下亦念念不忘。不知丙公是否還記得?”
丙吉笑了起來。
“湯,橫門之情,你該向陛下去說。”
竟然要打發陳湯離開。
陳湯當然不幹,好容易才鼓起勇氣來見了丙吉,怎麽會如此就被打發掉。
“是,橫門之事,在下會擇時與陛下迴憶。不過如今事情很是緊迫,陳湯畢竟少經宦海,不知如何應付?”
丙吉歎了口氣:“你也知道事情緊急了。”
見丙吉歎氣,陳湯覺得好像有戲,趕緊加上一句:“以丙公所見,陛下會如何處置?”
丙吉搖搖頭:“天心難測,老夫怎敢妄做揣測。”
陳湯聽到丙吉如此謹慎小心,隻好換個角度請教:“那麽,陳湯如何脫得此厄?誠請丙公教我。”
丙吉沉吟一下:“湯,你也不必過於驚惶。畢竟你此番是主動請纓,南征益州,陛下後來還親自賜給你‘征南將軍’名號。而你隨後的表現,其實也可圈可點。”
陳湯有些呆。
原來丙吉居然如此看好自己!!
看來今天來找丙吉,還真是找對了。
就是啊,不論從昌邑國送劉賀赴京,還是後來兩人共赴橫門找劉病已,都是國家大事,都是符合丙吉的“識大體”原則的。
自己居然還擔心丙公不會在意皇帝殺不殺我,真是多慮了。
丙吉站起身來,下一句話,更是讓陳湯放心:
“你平定益州,功在社稷,丙吉當然會秉公而論,請陛下循名責實,合情合理加以處置。”
陳湯心下釋然。
看起來,丙吉很有把握保住自己性命。
畢竟是性命相關,顧不得是否孟浪,還是多問一句:
“以丙公所見,莫非能保住在下性命?”
丙吉看看陳湯,微微一笑:“但請放心,旁人說話,陛下或許還不予理睬,但隻要我丙吉開口,陛下必會聽上三分。”
丙吉過謙了。
劉病已在郡邸獄時,就因為“天子氣”的事情,差點被武帝所殺。那一次,就是靠了丙吉公然抗拒天子使者,最後救下了劉病已的小命。
救命之恩!
現在劉病已做了皇帝,但是對丙吉,可不僅僅是聽“三分”話。
陳湯連連致謝。
丙吉點了點頭,並沒有多客套,而是直接切入正題:“適才所聞,好像湯是準備接受贖刑了。”
贖刑,就是花錢抵罪,入錢免死。
也是陳湯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點頭迴答:“丙公,好像在下也沒有更好的法子了。”
丙吉微笑:“平定益州,乃是大功。縱有過錯,也該瑕不掩瑜,以我所見,非但不足以處以極刑,而且還該論功行賞。”
陳湯猛然醒悟。
這才是丙吉的行事風格啊。
任何事,隻看是否有利於社稷江山,不管裏麵有什麽瑕疵。
隻看結果,不顧過程。
是啊,按照丙公這種風格,自己隻該受獎,不該被罰。
但陳湯已經被嚇壞了,所以還是不敢輕信,壓住內心忐忑,試探著問:
“丙公是說,陳湯連贖刑也不需要?”
看著屋頂,心裏麵各種想法紛紜複雜。
是的,現在就像昭君娘子所說的,自己在漢朝,已經有了一個小家,這個小家,有二老,現在加上了娘子,還要加上即將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
但是好久沒聯係杜家兄弟了。
贍養費倒是一直在支付的,隻是沒有信件往來。恐怕還是該去封信,了解一下昌邑的情況如何,二老現在的身體怎麽樣了。
在漢朝,做孝子是必須的選擇。
但是相比之下,自己如何擺脫現在麵臨的危局,才是最關鍵的。
要是自己真的被皇帝砍了腦袋,生命氣息倒是還能迴到河泊村。可是個家,還能存在?
而這個小家,就是自己滿身疲憊時得以修複身心的港灣。昭君今天的一番話,差點讓自己流下男兒淚。
太知冷知熱了!
男人在外麵拚搏,迴到家裏,不就是指望著能夠得到溫暖得到理解嗎?前世聽說過的一句話,“不求你屙金溺銀,隻求你見景生情”。
金銀財富,我可以去奮鬥,但是女人理解我嗎?
昭君完全做到了,所以更讓人為難。如果我真死了,她怎麽辦?年輕輕就去守寡嗎?
現在的她,對自己滿心崇拜,非常關心,完全是自己的另一半,怎麽舍得讓她守寡?
她懷著的孩子怎麽辦?做個遺腹子,出生就沒爹?
更不要說二老年老喪子的悲愴。白發人送黑發人。
當然,或許情況沒那麽嚴重,我又不是謀反叛逆,讓田公做個公斷,我的罪名,就算件件落實,也罪不該斬吧!大不了,我認了贖刑,賠錢不行嗎?
想到這裏,情緒好轉了不少。
是啊,霍光那是與皇帝有殺妻之恨,皇帝才讓他“病逝”。自己是霍家營壘的一員不假,但我也是劉病已的布衣之交啊,他,該不至於斬盡殺絕吧。
如果贖刑管用的話,自己傾家蕩產,該賠多少錢就賠多少,該罷官就罷官,總可以了吧?總之,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為了這個小家。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那麽,自己下一步去看望一下丙公?
丙公這人,還是肯仗義執言的,何況以前也是有交情的。
明天去看望丙公,一個是了解一下皇帝會如何處置自己,另一個就是請丙公幫自己出個主意,如何渡過眼前的難關?
至於請丙公在朝堂上幫忙說話,倒是不敢指望了。
自己又不是什麽影響到國計民生的大人物,按照丙吉一向的“識大體”原則,恐怕死五六個陳湯,他都不會動容,更不會向皇帝進諫。
最可能的就是,看皇帝氣消了一些以後,趁機進諫,什麽西域啦、匈奴啦、代田法啦、保墒啦,反正他隻為國家大事活著,根本不會提殺了誰饒了誰這種小事。
雖然對當事人來說,這可是天大的事。
但是沒法子,隻能去一趟試試看了。
次日一早,陳湯來到了丙公的府邸前,深吸了一口氣,上前給管家通報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
管家聽說對方來者竟是近來名氣很大的征南將軍陳湯,倒是不敢怠慢,連忙將他領了進去,到了書房,見到了正在案牘上勞神的丙吉。
丙吉對陳湯的來訪,好像並不驚訝,輕輕放下案牘,淡淡問道:“湯,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陳湯據實相告。
對丙吉這種人,實話實說最合適。
當然加了一句:“當初在下曾與丙公同赴橫門,雖陛下亦念念不忘。不知丙公是否還記得?”
丙吉笑了起來。
“湯,橫門之情,你該向陛下去說。”
竟然要打發陳湯離開。
陳湯當然不幹,好容易才鼓起勇氣來見了丙吉,怎麽會如此就被打發掉。
“是,橫門之事,在下會擇時與陛下迴憶。不過如今事情很是緊迫,陳湯畢竟少經宦海,不知如何應付?”
丙吉歎了口氣:“你也知道事情緊急了。”
見丙吉歎氣,陳湯覺得好像有戲,趕緊加上一句:“以丙公所見,陛下會如何處置?”
丙吉搖搖頭:“天心難測,老夫怎敢妄做揣測。”
陳湯聽到丙吉如此謹慎小心,隻好換個角度請教:“那麽,陳湯如何脫得此厄?誠請丙公教我。”
丙吉沉吟一下:“湯,你也不必過於驚惶。畢竟你此番是主動請纓,南征益州,陛下後來還親自賜給你‘征南將軍’名號。而你隨後的表現,其實也可圈可點。”
陳湯有些呆。
原來丙吉居然如此看好自己!!
看來今天來找丙吉,還真是找對了。
就是啊,不論從昌邑國送劉賀赴京,還是後來兩人共赴橫門找劉病已,都是國家大事,都是符合丙吉的“識大體”原則的。
自己居然還擔心丙公不會在意皇帝殺不殺我,真是多慮了。
丙吉站起身來,下一句話,更是讓陳湯放心:
“你平定益州,功在社稷,丙吉當然會秉公而論,請陛下循名責實,合情合理加以處置。”
陳湯心下釋然。
看起來,丙吉很有把握保住自己性命。
畢竟是性命相關,顧不得是否孟浪,還是多問一句:
“以丙公所見,莫非能保住在下性命?”
丙吉看看陳湯,微微一笑:“但請放心,旁人說話,陛下或許還不予理睬,但隻要我丙吉開口,陛下必會聽上三分。”
丙吉過謙了。
劉病已在郡邸獄時,就因為“天子氣”的事情,差點被武帝所殺。那一次,就是靠了丙吉公然抗拒天子使者,最後救下了劉病已的小命。
救命之恩!
現在劉病已做了皇帝,但是對丙吉,可不僅僅是聽“三分”話。
陳湯連連致謝。
丙吉點了點頭,並沒有多客套,而是直接切入正題:“適才所聞,好像湯是準備接受贖刑了。”
贖刑,就是花錢抵罪,入錢免死。
也是陳湯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點頭迴答:“丙公,好像在下也沒有更好的法子了。”
丙吉微笑:“平定益州,乃是大功。縱有過錯,也該瑕不掩瑜,以我所見,非但不足以處以極刑,而且還該論功行賞。”
陳湯猛然醒悟。
這才是丙吉的行事風格啊。
任何事,隻看是否有利於社稷江山,不管裏麵有什麽瑕疵。
隻看結果,不顧過程。
是啊,按照丙公這種風格,自己隻該受獎,不該被罰。
但陳湯已經被嚇壞了,所以還是不敢輕信,壓住內心忐忑,試探著問:
“丙公是說,陳湯連贖刑也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