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你才昏昏~
紅樓:從難民開始崛起 作者:風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了林府,去了書房,林如海也已經迴來,正疲憊的坐在椅子上,全不見早前官場應和時的風雅寫意。
林思衡先行一禮,有些擔憂的看了師父一眼,便將今夜席上見聞說與林如海知道。
林如海聽罷點點頭,也並不多說。他如今雖迫於無奈,也隻允許自己的弟子幫忙敲一敲邊鼓,卻絕不可能真的同意讓林思衡小小年紀就卷入這樣危險的事情當中。
聽林思衡說完,便又要揮揮手趕他出去。林思衡雖感懷於恩師一片拳拳愛護之心,也終究覺得有幾分無奈,隻是又無計可施。隻得轉身告辭。
剛走到門口,又聽得林如海道:
“今日揚州學政在席上已許了你秀才之位,雖是如此,課業上也不得有半點放鬆,必要有真材實料,日後才能應付得了旁人質疑。”
林思衡心知這是揚州官場對林如海睜一眼閉一眼給出的迴報。也點頭應下。
出了書房,又往黛玉處轉轉,雪雁卻說小姐已睡下了。
林思衡心知黛玉這是在耍小脾氣,並不以為忤。
迴到別院,見綠衣正在挑燈夜讀,神情專注。十分欣慰,也不去打擾她。
自綠衣認字讀書以來,每日用功不輟,將心思全都投入進去。隻是卻不看什麽經義文章,或是讀詩,或是看史,更多的卻是每天抱著自家公子的隨筆在看。不僅看,有想不明白的有時半夜還要把林思衡搖醒了問。
隻可憐林思衡說是這院裏的主子,一應瑣事卻全得他自己來做,有時還得伺候綠衣這個丫鬟。張嬤嬤便總說他實在過於嬌慣綠衣了。林思衡每每聽到隻是一邊點頭答應,一邊當做耳旁風丟掉。
想起方才黛玉的小脾氣,今夜中秋,自己和師父丟下黛玉在家,心中竟起幾分愧疚。有心要哄一哄。拿過紙筆,畫了一幅小人畫。
畫中人大大的腦袋,小小的身體,頭上一根標誌性的銀釵,靠坐在一棵樹下,微抬著頭看著天上一輪大大的圓月,手裏舉著一個酒杯,旁邊放著一本書。嘴角還掛著一滴不知是口水還是酒水,看著有幾分憨傻。
旁邊寫上六個白話大字:師兄出去玩了。
又在背麵寫了一首詞:
“桂香又伴秋風過,月也沉沉,星也沉沉。
銀釵正挽愁思眠,夢也昏昏,醒也昏昏。\"
叫張嬤嬤把雪雁叫來,給了她一根糖葫蘆,叫她把這張紙帶迴去給黛玉。
雪雁迴去時,黛玉已坐在桌前等著了,見她迴來,飛過去一個眼神,嘴裏漫不經心的問道:
“他好好的叫你過去做什麽?”
雪雁嘿嘿一笑,說道:
“少爺給小姐留了東西,叫我帶來。”
黛玉便手一伸,拿了過來,展開一瞧,便見一個大頭娃娃坐在樹下發呆。模樣憨傻可愛,旁邊六個大字將這娃娃閑極無聊的的樣子刻畫得入木三分。
黛玉小臉抽了抽,到底沒憋住,噗嗤一聲笑出聲來。有心不承認這畫的是自己,隻是無奈那根一模一樣的銀釵此時還在頭上戴著。
雪雁見小姐剛剛還一副心懷幽怨的小模樣,這會子又樂不可支起來。狗狗祟祟的湊過去一瞧,登時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險些被嘴裏的糖葫蘆嗆到。
黛玉見雪雁笑的高興,又不樂意了,再飛她一眼,見背麵還有字,翻過來看,卻是一首詞。
黛玉見著“夢也昏昏,醒也昏昏”一句,便知被師兄看穿了自己在使小性子。覺得有些不好意思,臉有些泛紅。隻低聲嗔道:
“你才昏昏~”
又將這紙仔細疊好,尋了個匣子放進去,放在櫃子底下收好。鑽到床上,把被子往頭上一蒙,像隻鴕鳥一樣躲進去睡了。
...
此後的日子裏,按部就班,林思衡一邊暗地裏謹小慎微的培養黃雀。盡力教授七人組各種先進的思想和知識。一邊備考科舉。又要抽出時間出去應酬敷衍,時常忙得分身乏術。於是漸漸開始指點綠衣接手如意齋和民豐樓的一些瑣碎事務。
這些東西對她來說,當然是很艱難的,然而竟也能咬著牙,從一個個數字開始一點點學起。
雖時常感歎綠衣小小年紀便已承受了太多她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東西,但看綠衣似乎很樂在其中的模樣,林思衡便也漸漸理直氣壯起來。
隻有雪雁覺得不快樂,似乎她與自己的小姐妹之間,已經隔著一層可悲的障壁了。
待入了冬,氣候漸冷,師娘賈敏毫無征兆的又病一場,這迴倒沒有在昏迷過去,似是有驚無險。眾人都以為隻是著了涼,並不往心裏去。隻是賈敏自己的心頭,愈發沉重了。
待轉過年來,賈敏漸漸病愈,林如海在官場看似也愈發如魚得水,黛玉依然無憂無慮。
林思衡暗地裏與邊城等七人,經過多番商討,終於定下了黃雀發展的五年規劃,眾人有了明確的目標,心頭愈發火熱起來,每日裏習文練武,無一日懈怠。
早前的葉師傅不過三個月便被邊城單挑放倒,往後又請了幾位武師,竟大多都撐不過一個月去,便要在七人手下落敗。惹得林管家暗暗稱奇。
此後邊城將林思衡之前丟給他的隨筆整理起來,開始自己照著上麵的內容訓練,學會以後再去練其餘六人。
邊城決定去城外碼頭做力工,暗地裏接觸碼頭上來來往往的青壯,沒幾天就在碼頭上打出一片地盤來,隨意取了個“伏波幫”的名頭,漸漸在碼頭眾多幫派中開始坐大。他也在幫派裏暗中開始物色可以被吸納進黃雀的人。
老二趙樞一聲不吭決定去鐵匠鋪裏當學徒。他性格沉穩木訥,話並不多,在七人中時常沒有存在感,隻因他的年紀隻比邊城略小,因此排了第二。然而他決定要做的事便從不打折扣,行事一板一眼。
此番突然做此決定。林思衡問起時,他隻笑笑說:
“公子教了我們那樣多知識,我卻隻明白一樣,公子說的火器再如何厲害,也得有好鐵來造。如意齋和民豐樓我都弄不來,我去學打鐵,將來總用得著。”
林思衡無言,隻得請托林管家安排趙樞去了揚州城最大的鐵匠鋪。
如此過了元宵,年節的氣氛漸漸過去。周遭縣城裏的學子漸漸向揚州城裏聚攏。
...
崇寧四年的科舉,漸漸拉開帷幕。
林思衡先行一禮,有些擔憂的看了師父一眼,便將今夜席上見聞說與林如海知道。
林如海聽罷點點頭,也並不多說。他如今雖迫於無奈,也隻允許自己的弟子幫忙敲一敲邊鼓,卻絕不可能真的同意讓林思衡小小年紀就卷入這樣危險的事情當中。
聽林思衡說完,便又要揮揮手趕他出去。林思衡雖感懷於恩師一片拳拳愛護之心,也終究覺得有幾分無奈,隻是又無計可施。隻得轉身告辭。
剛走到門口,又聽得林如海道:
“今日揚州學政在席上已許了你秀才之位,雖是如此,課業上也不得有半點放鬆,必要有真材實料,日後才能應付得了旁人質疑。”
林思衡心知這是揚州官場對林如海睜一眼閉一眼給出的迴報。也點頭應下。
出了書房,又往黛玉處轉轉,雪雁卻說小姐已睡下了。
林思衡心知黛玉這是在耍小脾氣,並不以為忤。
迴到別院,見綠衣正在挑燈夜讀,神情專注。十分欣慰,也不去打擾她。
自綠衣認字讀書以來,每日用功不輟,將心思全都投入進去。隻是卻不看什麽經義文章,或是讀詩,或是看史,更多的卻是每天抱著自家公子的隨筆在看。不僅看,有想不明白的有時半夜還要把林思衡搖醒了問。
隻可憐林思衡說是這院裏的主子,一應瑣事卻全得他自己來做,有時還得伺候綠衣這個丫鬟。張嬤嬤便總說他實在過於嬌慣綠衣了。林思衡每每聽到隻是一邊點頭答應,一邊當做耳旁風丟掉。
想起方才黛玉的小脾氣,今夜中秋,自己和師父丟下黛玉在家,心中竟起幾分愧疚。有心要哄一哄。拿過紙筆,畫了一幅小人畫。
畫中人大大的腦袋,小小的身體,頭上一根標誌性的銀釵,靠坐在一棵樹下,微抬著頭看著天上一輪大大的圓月,手裏舉著一個酒杯,旁邊放著一本書。嘴角還掛著一滴不知是口水還是酒水,看著有幾分憨傻。
旁邊寫上六個白話大字:師兄出去玩了。
又在背麵寫了一首詞:
“桂香又伴秋風過,月也沉沉,星也沉沉。
銀釵正挽愁思眠,夢也昏昏,醒也昏昏。\"
叫張嬤嬤把雪雁叫來,給了她一根糖葫蘆,叫她把這張紙帶迴去給黛玉。
雪雁迴去時,黛玉已坐在桌前等著了,見她迴來,飛過去一個眼神,嘴裏漫不經心的問道:
“他好好的叫你過去做什麽?”
雪雁嘿嘿一笑,說道:
“少爺給小姐留了東西,叫我帶來。”
黛玉便手一伸,拿了過來,展開一瞧,便見一個大頭娃娃坐在樹下發呆。模樣憨傻可愛,旁邊六個大字將這娃娃閑極無聊的的樣子刻畫得入木三分。
黛玉小臉抽了抽,到底沒憋住,噗嗤一聲笑出聲來。有心不承認這畫的是自己,隻是無奈那根一模一樣的銀釵此時還在頭上戴著。
雪雁見小姐剛剛還一副心懷幽怨的小模樣,這會子又樂不可支起來。狗狗祟祟的湊過去一瞧,登時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險些被嘴裏的糖葫蘆嗆到。
黛玉見雪雁笑的高興,又不樂意了,再飛她一眼,見背麵還有字,翻過來看,卻是一首詞。
黛玉見著“夢也昏昏,醒也昏昏”一句,便知被師兄看穿了自己在使小性子。覺得有些不好意思,臉有些泛紅。隻低聲嗔道:
“你才昏昏~”
又將這紙仔細疊好,尋了個匣子放進去,放在櫃子底下收好。鑽到床上,把被子往頭上一蒙,像隻鴕鳥一樣躲進去睡了。
...
此後的日子裏,按部就班,林思衡一邊暗地裏謹小慎微的培養黃雀。盡力教授七人組各種先進的思想和知識。一邊備考科舉。又要抽出時間出去應酬敷衍,時常忙得分身乏術。於是漸漸開始指點綠衣接手如意齋和民豐樓的一些瑣碎事務。
這些東西對她來說,當然是很艱難的,然而竟也能咬著牙,從一個個數字開始一點點學起。
雖時常感歎綠衣小小年紀便已承受了太多她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東西,但看綠衣似乎很樂在其中的模樣,林思衡便也漸漸理直氣壯起來。
隻有雪雁覺得不快樂,似乎她與自己的小姐妹之間,已經隔著一層可悲的障壁了。
待入了冬,氣候漸冷,師娘賈敏毫無征兆的又病一場,這迴倒沒有在昏迷過去,似是有驚無險。眾人都以為隻是著了涼,並不往心裏去。隻是賈敏自己的心頭,愈發沉重了。
待轉過年來,賈敏漸漸病愈,林如海在官場看似也愈發如魚得水,黛玉依然無憂無慮。
林思衡暗地裏與邊城等七人,經過多番商討,終於定下了黃雀發展的五年規劃,眾人有了明確的目標,心頭愈發火熱起來,每日裏習文練武,無一日懈怠。
早前的葉師傅不過三個月便被邊城單挑放倒,往後又請了幾位武師,竟大多都撐不過一個月去,便要在七人手下落敗。惹得林管家暗暗稱奇。
此後邊城將林思衡之前丟給他的隨筆整理起來,開始自己照著上麵的內容訓練,學會以後再去練其餘六人。
邊城決定去城外碼頭做力工,暗地裏接觸碼頭上來來往往的青壯,沒幾天就在碼頭上打出一片地盤來,隨意取了個“伏波幫”的名頭,漸漸在碼頭眾多幫派中開始坐大。他也在幫派裏暗中開始物色可以被吸納進黃雀的人。
老二趙樞一聲不吭決定去鐵匠鋪裏當學徒。他性格沉穩木訥,話並不多,在七人中時常沒有存在感,隻因他的年紀隻比邊城略小,因此排了第二。然而他決定要做的事便從不打折扣,行事一板一眼。
此番突然做此決定。林思衡問起時,他隻笑笑說:
“公子教了我們那樣多知識,我卻隻明白一樣,公子說的火器再如何厲害,也得有好鐵來造。如意齋和民豐樓我都弄不來,我去學打鐵,將來總用得著。”
林思衡無言,隻得請托林管家安排趙樞去了揚州城最大的鐵匠鋪。
如此過了元宵,年節的氣氛漸漸過去。周遭縣城裏的學子漸漸向揚州城裏聚攏。
...
崇寧四年的科舉,漸漸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