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舊事
紅樓:從難民開始崛起 作者:風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到小院,黛玉和三春果然都還在這裏。
林思衡一時喜道:
“你們果然還在這。”
黛玉賞他一記白眼:
“這人真怪,不是你要我們留的?舅舅跟你聊什麽?拖到這會子才來。
偏是我們已經叫丫鬟去給老太太說了,要留在你這吃飯,你這主人家倒來遲。可是失了禮數?”
“師妹可是餓了?三位妹妹也都餓了吧?這是我的不是。”
林思衡一邊說著,一邊招過紅玉,叫她去一趟廚房,有什麽好吃的,不管是什麽,先端幾樣來。
引著黛玉和三春到飯桌邊坐下,感慨道:
“伯父見我得了進士,又想起寶玉來,這些日子倒常與我說起此事,想著得有個法子,叫寶玉長進些才好。”
探春忙道:
“正該如此!林大哥也隻比寶二哥大兩三歲罷了,說起年歲來,寶二哥如今也是大人了,總在我們堆裏混,若沒個事業,將來總是不妥。說不得還得請林大哥多提攜。”
黛玉方才沒來得及說話,此時也不欲去說寶玉的是非。
況且她這一年裏,也算是清楚寶玉的脾氣了,誰要是敢在他麵前說起什麽仕途經濟學問的,那是當麵就要翻臉的。又何必上趕著叫師兄去討人嫌?
因而岔開話題道:
“我還沒問呢?今天考你的是什麽?”
正說著,紅玉領著幾個婆子便來上菜,林思衡瞧著有一道鱸魚倒好,先將臉頰肉給黛玉夾去,黛玉輕輕瞪他一眼,畢竟三春就在跟前,說道:
“你又客氣什麽,自己吃就是了。”
林思衡隻嗬嗬一笑,又往三春和綠衣碗裏夾了些魚腹,綠衣習以為常,探春和惜春都笑嘻嘻謝過,倒惹得迎春又偷偷瞧他一眼,臉上有些泛紅。
幸好如今天色已黑,雖是點著燈籠,一時也沒有人瞧出來。
分完了魚,林思衡方才答道:
“說來也巧,今天考的正是鹽鐵改革之事。”
黛玉一聽,便想起父親來,沉默一會兒,接著問道:
“那你怎麽寫的?”
林思衡心中雖有幾分自信,但也知道黛玉素來有些見地,也有意聽一聽她的意見,一邊吃著飯,一邊就將自己的文章背誦一遍。
首席林吹探春聽罷,第一個鼓掌讚歎道:
“林大哥這番見解,正是真知灼見,字字珠璣。方才聽著那題,我雖也有幾句話說,卻再也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來的。”
綠衣長於細務,不懂這些,迎春跟惜春更插不上話。
黛玉瞧了探春一眼,笑道:
“這個三丫頭,也不知是不是吃了迷魂湯了。你林大哥不管說什麽,你都隻說好。
莫不是他私底下給了你銀子,把你給收買了不成?”
她這話一說,探春還沒怎麽樣,迎春卻悄悄把頭低下來,顯得有些局促。
沒等探春反駁,黛玉又笑道:
“我不過是個閨閣女子,見識淺薄,也分不出個好賴來。不過要說今兒這篇文章,我聽著倒也覺得好。”
林思衡便滿意道:
“師妹都覺得好,那再穩妥不過了。”
“呸!說得好像我有多難纏似的...”
幾人一邊吃飯,一邊說笑,沒有在賈母跟前那樣多規矩,都覺得更加自在,席間林思衡時不時開兩句玩笑,便有一陣笑聲,從院裏傳出來...
。。。
次日,文華殿。
從一品,內閣首輔,榮祿大夫,少師,文華殿大學士,楊鬆;
從一品,內閣次輔,光祿大夫,武英殿大學士,申行遠;
正三品,吏部左侍郎,嘉議大夫,劉平;
正三品,吏部右侍郎,嘉議大夫,趙河;
正二品,禮部尚書,資政大夫,江賀;
正三品,禮部左侍郎,通議大夫,韓林;
正三品,禮部右侍郎,正議大夫,萬俟潁;
正二品,左都禦史,資政大夫,魏中和。
三品以上重臣,共計八人,皆是二甲以上進士出身。
這八人就是此番春闈的閱卷官了。
先以六位部院官審卷,按照五重標記法,第一等畫個圈,第二等打個勾,第三等劃一豎,第四等點個點,第五等打個叉。
一個看完,傳給下一個,直到所有卷子都有六個記號。
以此排好名次,再交給兩位閣臣複核。
一百五十份卷子,一張千餘字,倒也改了三天,叫這些高官們也吃了迴苦頭。
畢竟這三天他們也隻能住在一處偏殿裏,三天勞碌下來,也顯得有些“蓬頭垢麵”。
四月二十四,禮部尚書江賀捧著已經改完的試卷,又排好了次序,送到兩位閣臣桌前,彎腰道:
“二位閣老,卷子已批閱完了,請二位閣老批核。”
像這個環節,一般都隻是走走流程,閣老們閑著沒事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掃了部臣的麵子。
畢竟到了他們這份上,哪怕就是個狀元,也並不足以叫他們放在眼裏。
果然申行遠接過來,隻是隨意翻了兩翻,就算是看完了。
楊鬆方才在打盹,此時才醒過來,將卷子擺在案上,一邊隨意翻動著,一邊與申遠行開玩笑:
“老夫年邁,到底比不得你們年輕人精力矍鑠,快要熬不住嘍,申老弟瞧著還是神采奕奕啊。”
楊鬆年過七旬,申行遠才剛過五旬,聽見楊鬆打趣,隻是苦笑道:
“首輔大人是老當益壯,國之柱石。我雖年輕些,也不過是苦撐著罷了。等會兒出了門,隻怕就要站不住嘍。”
楊鬆一邊與幾人說笑,一邊手上不停,目光在各個試卷上巡梭。
忽然笑聲一頓,取出一張卷子來,又細細看過一遍,搖了搖頭。
申行遠有些好奇道:
“怎麽?這張卷子有什麽不妥?”
楊鬆笑道:
“這張卷子倒叫老夫有些眼熟,老夫差點以為,是林如海那個年輕人又迴來科舉了。”
申行禮略略思量,恍然大悟道:
“首輔大人是說如今的揚州巡鹽禦史林如海?他不是還在揚州?”
楊鬆點點頭道:
“確實如此,不過這張卷子,倒叫我一下子就想起他來,外圓內方,有棱角的很呐。
林如海當年那個探花,就是老夫給他點的。
當時老夫欣賞他的文采品性,況且他長得又好,可惜家中小女當時還太小,倒叫賈代善給撿了便宜。
老夫與他說過幾句話,他那卷子的風格,我當時一眼就認出來了,有意拉了他一把。
可惜他到底不得太上皇喜歡,做事太直太硬,坐了幾年冷板凳,等到今上繼位,慧眼識人,才把他提拔起來。
可惜了,幾年冷板凳坐下來,脾氣還是半點不改,下了揚州也隻是胡搞一通,叫老夫失望。”
一邊說著陳年往事,一邊取過一隻朱筆,將卷子上的一個圈劃掉,在旁邊打上個叉。
“年輕人還是要多磨礪一番,一味好談大言,與國無益。
若再出一個林如海,也像這般蹉跎了,豈不可惜...”
林思衡一時喜道:
“你們果然還在這。”
黛玉賞他一記白眼:
“這人真怪,不是你要我們留的?舅舅跟你聊什麽?拖到這會子才來。
偏是我們已經叫丫鬟去給老太太說了,要留在你這吃飯,你這主人家倒來遲。可是失了禮數?”
“師妹可是餓了?三位妹妹也都餓了吧?這是我的不是。”
林思衡一邊說著,一邊招過紅玉,叫她去一趟廚房,有什麽好吃的,不管是什麽,先端幾樣來。
引著黛玉和三春到飯桌邊坐下,感慨道:
“伯父見我得了進士,又想起寶玉來,這些日子倒常與我說起此事,想著得有個法子,叫寶玉長進些才好。”
探春忙道:
“正該如此!林大哥也隻比寶二哥大兩三歲罷了,說起年歲來,寶二哥如今也是大人了,總在我們堆裏混,若沒個事業,將來總是不妥。說不得還得請林大哥多提攜。”
黛玉方才沒來得及說話,此時也不欲去說寶玉的是非。
況且她這一年裏,也算是清楚寶玉的脾氣了,誰要是敢在他麵前說起什麽仕途經濟學問的,那是當麵就要翻臉的。又何必上趕著叫師兄去討人嫌?
因而岔開話題道:
“我還沒問呢?今天考你的是什麽?”
正說著,紅玉領著幾個婆子便來上菜,林思衡瞧著有一道鱸魚倒好,先將臉頰肉給黛玉夾去,黛玉輕輕瞪他一眼,畢竟三春就在跟前,說道:
“你又客氣什麽,自己吃就是了。”
林思衡隻嗬嗬一笑,又往三春和綠衣碗裏夾了些魚腹,綠衣習以為常,探春和惜春都笑嘻嘻謝過,倒惹得迎春又偷偷瞧他一眼,臉上有些泛紅。
幸好如今天色已黑,雖是點著燈籠,一時也沒有人瞧出來。
分完了魚,林思衡方才答道:
“說來也巧,今天考的正是鹽鐵改革之事。”
黛玉一聽,便想起父親來,沉默一會兒,接著問道:
“那你怎麽寫的?”
林思衡心中雖有幾分自信,但也知道黛玉素來有些見地,也有意聽一聽她的意見,一邊吃著飯,一邊就將自己的文章背誦一遍。
首席林吹探春聽罷,第一個鼓掌讚歎道:
“林大哥這番見解,正是真知灼見,字字珠璣。方才聽著那題,我雖也有幾句話說,卻再也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來的。”
綠衣長於細務,不懂這些,迎春跟惜春更插不上話。
黛玉瞧了探春一眼,笑道:
“這個三丫頭,也不知是不是吃了迷魂湯了。你林大哥不管說什麽,你都隻說好。
莫不是他私底下給了你銀子,把你給收買了不成?”
她這話一說,探春還沒怎麽樣,迎春卻悄悄把頭低下來,顯得有些局促。
沒等探春反駁,黛玉又笑道:
“我不過是個閨閣女子,見識淺薄,也分不出個好賴來。不過要說今兒這篇文章,我聽著倒也覺得好。”
林思衡便滿意道:
“師妹都覺得好,那再穩妥不過了。”
“呸!說得好像我有多難纏似的...”
幾人一邊吃飯,一邊說笑,沒有在賈母跟前那樣多規矩,都覺得更加自在,席間林思衡時不時開兩句玩笑,便有一陣笑聲,從院裏傳出來...
。。。
次日,文華殿。
從一品,內閣首輔,榮祿大夫,少師,文華殿大學士,楊鬆;
從一品,內閣次輔,光祿大夫,武英殿大學士,申行遠;
正三品,吏部左侍郎,嘉議大夫,劉平;
正三品,吏部右侍郎,嘉議大夫,趙河;
正二品,禮部尚書,資政大夫,江賀;
正三品,禮部左侍郎,通議大夫,韓林;
正三品,禮部右侍郎,正議大夫,萬俟潁;
正二品,左都禦史,資政大夫,魏中和。
三品以上重臣,共計八人,皆是二甲以上進士出身。
這八人就是此番春闈的閱卷官了。
先以六位部院官審卷,按照五重標記法,第一等畫個圈,第二等打個勾,第三等劃一豎,第四等點個點,第五等打個叉。
一個看完,傳給下一個,直到所有卷子都有六個記號。
以此排好名次,再交給兩位閣臣複核。
一百五十份卷子,一張千餘字,倒也改了三天,叫這些高官們也吃了迴苦頭。
畢竟這三天他們也隻能住在一處偏殿裏,三天勞碌下來,也顯得有些“蓬頭垢麵”。
四月二十四,禮部尚書江賀捧著已經改完的試卷,又排好了次序,送到兩位閣臣桌前,彎腰道:
“二位閣老,卷子已批閱完了,請二位閣老批核。”
像這個環節,一般都隻是走走流程,閣老們閑著沒事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掃了部臣的麵子。
畢竟到了他們這份上,哪怕就是個狀元,也並不足以叫他們放在眼裏。
果然申行遠接過來,隻是隨意翻了兩翻,就算是看完了。
楊鬆方才在打盹,此時才醒過來,將卷子擺在案上,一邊隨意翻動著,一邊與申遠行開玩笑:
“老夫年邁,到底比不得你們年輕人精力矍鑠,快要熬不住嘍,申老弟瞧著還是神采奕奕啊。”
楊鬆年過七旬,申行遠才剛過五旬,聽見楊鬆打趣,隻是苦笑道:
“首輔大人是老當益壯,國之柱石。我雖年輕些,也不過是苦撐著罷了。等會兒出了門,隻怕就要站不住嘍。”
楊鬆一邊與幾人說笑,一邊手上不停,目光在各個試卷上巡梭。
忽然笑聲一頓,取出一張卷子來,又細細看過一遍,搖了搖頭。
申行遠有些好奇道:
“怎麽?這張卷子有什麽不妥?”
楊鬆笑道:
“這張卷子倒叫老夫有些眼熟,老夫差點以為,是林如海那個年輕人又迴來科舉了。”
申行禮略略思量,恍然大悟道:
“首輔大人是說如今的揚州巡鹽禦史林如海?他不是還在揚州?”
楊鬆點點頭道:
“確實如此,不過這張卷子,倒叫我一下子就想起他來,外圓內方,有棱角的很呐。
林如海當年那個探花,就是老夫給他點的。
當時老夫欣賞他的文采品性,況且他長得又好,可惜家中小女當時還太小,倒叫賈代善給撿了便宜。
老夫與他說過幾句話,他那卷子的風格,我當時一眼就認出來了,有意拉了他一把。
可惜他到底不得太上皇喜歡,做事太直太硬,坐了幾年冷板凳,等到今上繼位,慧眼識人,才把他提拔起來。
可惜了,幾年冷板凳坐下來,脾氣還是半點不改,下了揚州也隻是胡搞一通,叫老夫失望。”
一邊說著陳年往事,一邊取過一隻朱筆,將卷子上的一個圈劃掉,在旁邊打上個叉。
“年輕人還是要多磨礪一番,一味好談大言,與國無益。
若再出一個林如海,也像這般蹉跎了,豈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