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萬裏孤城白發兵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唐軍沒有降!”】
【“是出城衝鋒!”
“是守城到最後一個!”
“諸君!且隨我出城迎敵!”】
【公元808年,安西都護府淪陷。
公元840年,安西最後一座孤城龜茲淪陷。
至此,公元808-公元1877年左宗棠收複新疆,時間跨以千年,唐失,清迴。】
【雖然新疆迴來了,但我們仍然喪失了廣闊西域,一別千年,再見已是尹欺欄。】
【西域的明珠再次迴到了諸夏的懷抱,但諸夏卻也被限製到了蔥嶺以東,那丟失的廣袤西域永遠消亡了諸夏文化的符號。】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走廊被切斷。】
【安西都護府,萬裏一故城,盡是白發兵。】
天幕上,和先前出現的唐軍一樣的製式鎧甲的軍隊出現了,他們手拿陌刀、橫刀、長槊等,儼然這又是一次屬於大唐的意難平,他們是大唐皇帝陛下忠誠的安西都護軍。
然而,與眾不同的是,這群士兵雖然看起來和先前天幕上的唐軍一樣的軍勢恢弘,士氣激昂。
但無法忽視的是,當他們取下明光盔時,一個個臉上的歲月溝壑,一個個滿頭的銀發,額頭上那深深的丘紋......
【這樣一支沒有任何支援,沒有任何友軍,在中樞陷落,隔絕消息,麵臨周邊反複、虎視眈眈的異族的軍隊,就是大唐安西軍。】
【他們忠誠於大唐,在四十年無餉的情況下,維持著大唐在西域最後的體麵。】
【這群老唐人守著大唐最後的驕傲與領土。】
【直到公元840年,吐蕃攻克安西都護府的最後一座城池龜茲。】
【城內所剩白發兵盡被砍掉雙足,貶為奴隸。】
【從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侯君集攻滅高昌,李世民設立安西都護府,至公元840年,唐文宗開成五年消亡。】
【這支唐軍,再次奏響了《秦王破陣樂》,迎著數十倍於己的敵軍發起了信仰的衝鋒。】
大唐的甘露殿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氣壓局麵。
房玄齡和杜如晦十分聰明的埋頭抄寫天幕關於大唐的事情,甚至還在悄聲交流。
“克明,天幕的紀年應該是後世的紀年法,這麽一算,我們現在貞觀四年,應該就是公元630年了。”
“是也。”
“這是大唐的好將士啊,這是一支大唐的強軍啊,居然如此辱沒在異族手中。”李世民心裏十分的難受,“我要吐蕃不得好死!”
“侯君集!李靖!若是朕再次再次讓你們點兵,能否做到像天幕裏那樣給朕滅了高昌?”
侯君集與李靖出列應答。
“朕不隻要平定高昌的叛亂,這次朕還要徹底解決吐蕃的野心!”
“但是我大唐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要先解決突厥人啊!”李世民沉默,他知道現在的大唐最應該做的是什麽,“克明,天幕的信息都記下來沒有,當結束後再多議一議。”杜如晦稱是。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網友說:
“滿城盡白發,死不丟陌刀。獨抗五十載,怎敢忘大唐。”
“西北有孤忠。”
“敦煌英雄!”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安西軍到死都不曾等到大唐的援軍。”
“左公千古!”
“看到這裏真的是太難受了。”
“歸義軍李義潮,能和嶽飛媲美了。”
“唐人是真的驕傲,靈魂的那種。”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默之。”
“這裏要再次點名,李隆基死晚了。”
“大唐,中國人永遠的心靈故鄉,期盼祖國複興盛唐!”
“我這代人可能看不到南北西東大片失土收複了,隻盼有生之年我華夏複興就好。”】
......
“看來這後人還是念著我大唐的好的。”李世民輕唿一口氣,當他看到天幕裏這麽多關於大唐的意難平,還以為後世兒孫的大唐將華夏搞得一團糟。
“朕的大唐能被後人如此懷念,朕又怎麽能讓大唐留下這麽多的遺憾呢?”
“大家,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對大唐的喜愛,所有大唐才會給後人留下那麽多的意難平。”長孫無忌道。
“對大唐喜愛,難道大唐不能更加強盛,不留下忠臣冤死,將士枉死的遺憾嗎?”魏征反駁,他平時最看不慣的就是長孫無忌這種隻會趨炎附勢的弄臣,“陛下!依臣看來,您應該更加的勤奮,以天幕裏大唐的得失來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
“玄成說的是,朕自知以史為鑒,可以資得失。”
......
乾隆:“哈哈哈,珅珅,你看到了嗎?這西域丟失還是我大清收複的,朕的功績難道不足以成為千古一帝嗎?”
和珅滿臉堆笑,迴答他親愛的弘曆哥哥道:“主子說得對!要奴才來看,那西域能丟失一千多年,中間那麽多的皇帝可見都是酒囊飯袋,不如陛下您的雄才偉略!主子一定是大清,哦不,華夏的千古一帝!”
“哈哈哈哈,說得好,朕要重重賞你!”乾隆聽後開懷大笑,心情十分不錯,作勢就要賞賜和珅。
和珅立馬表現。
......
“大清?這是什麽朝代?莫不是大明後麵的朝代嗎?”朱元璋抓住了其中的關鍵,壞了,既然有大清,那咱的大明呢?
“父皇,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清朝這個國家,想來應該就是大明後麵的朝代了。”朱標道。
“好你個標兒,你看看你的兒子孫子一個個怎麽治理的國家,咱的大明居然亡了!”朱元璋生氣的說道。
雖然如此,但他不會覺得大明是亡在自己的好大兒和好大孫手中,開玩笑,這可是老朱傾心培養大半輩子心血的繼承人!
朱標有些無奈,“父皇,自古以來哪有不滅的王朝?隻是天幕這裏的紀年與我們大明有些不同,但算起來,我們大明現在應該是天幕所說的公元1382年,咱們距離那個清朝還要四五百年呢!”
“也是,咱的大明能有四五百年的國祚也算是超邁前古了吧?”
乾清殿內,朱元璋自己算了下,大明的國祚能有四五百年,倒也算是個可以接受的結局了。
很快,他似乎又是想到了什麽。
朱元璋眉頭微蹙,看向自己身後的好大兒,語氣有點不快,“西域那片地方荒無人煙,有什麽好的?莊稼都種不了多少,後人居然這麽惦記。”
“標兒,你來說說看?”
朱標迴答到:“爹啊,後人惦記和感慨的應該是本該屬於我華夏的領土,傳承華夏文明的土地,最後全部變成了蠻夷的信仰之地了吧!”
朱元璋覺得好大兒說的有道理,不過,“標兒,咱雖然與百姓休養生息,恢複生產,可咱死後,留給你的遺產難道你就不能收迴嗎?”
“......”朱標不知道怎麽迴答,那畢竟是未來的事情了。
如果繼承他爹的政治理想的話,大明更應該是封閉自足,休養生息,應該除了北元不會有什麽政治上的外敵的。
【“是出城衝鋒!”
“是守城到最後一個!”
“諸君!且隨我出城迎敵!”】
【公元808年,安西都護府淪陷。
公元840年,安西最後一座孤城龜茲淪陷。
至此,公元808-公元1877年左宗棠收複新疆,時間跨以千年,唐失,清迴。】
【雖然新疆迴來了,但我們仍然喪失了廣闊西域,一別千年,再見已是尹欺欄。】
【西域的明珠再次迴到了諸夏的懷抱,但諸夏卻也被限製到了蔥嶺以東,那丟失的廣袤西域永遠消亡了諸夏文化的符號。】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走廊被切斷。】
【安西都護府,萬裏一故城,盡是白發兵。】
天幕上,和先前出現的唐軍一樣的製式鎧甲的軍隊出現了,他們手拿陌刀、橫刀、長槊等,儼然這又是一次屬於大唐的意難平,他們是大唐皇帝陛下忠誠的安西都護軍。
然而,與眾不同的是,這群士兵雖然看起來和先前天幕上的唐軍一樣的軍勢恢弘,士氣激昂。
但無法忽視的是,當他們取下明光盔時,一個個臉上的歲月溝壑,一個個滿頭的銀發,額頭上那深深的丘紋......
【這樣一支沒有任何支援,沒有任何友軍,在中樞陷落,隔絕消息,麵臨周邊反複、虎視眈眈的異族的軍隊,就是大唐安西軍。】
【他們忠誠於大唐,在四十年無餉的情況下,維持著大唐在西域最後的體麵。】
【這群老唐人守著大唐最後的驕傲與領土。】
【直到公元840年,吐蕃攻克安西都護府的最後一座城池龜茲。】
【城內所剩白發兵盡被砍掉雙足,貶為奴隸。】
【從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侯君集攻滅高昌,李世民設立安西都護府,至公元840年,唐文宗開成五年消亡。】
【這支唐軍,再次奏響了《秦王破陣樂》,迎著數十倍於己的敵軍發起了信仰的衝鋒。】
大唐的甘露殿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氣壓局麵。
房玄齡和杜如晦十分聰明的埋頭抄寫天幕關於大唐的事情,甚至還在悄聲交流。
“克明,天幕的紀年應該是後世的紀年法,這麽一算,我們現在貞觀四年,應該就是公元630年了。”
“是也。”
“這是大唐的好將士啊,這是一支大唐的強軍啊,居然如此辱沒在異族手中。”李世民心裏十分的難受,“我要吐蕃不得好死!”
“侯君集!李靖!若是朕再次再次讓你們點兵,能否做到像天幕裏那樣給朕滅了高昌?”
侯君集與李靖出列應答。
“朕不隻要平定高昌的叛亂,這次朕還要徹底解決吐蕃的野心!”
“但是我大唐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要先解決突厥人啊!”李世民沉默,他知道現在的大唐最應該做的是什麽,“克明,天幕的信息都記下來沒有,當結束後再多議一議。”杜如晦稱是。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網友說:
“滿城盡白發,死不丟陌刀。獨抗五十載,怎敢忘大唐。”
“西北有孤忠。”
“敦煌英雄!”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安西軍到死都不曾等到大唐的援軍。”
“左公千古!”
“看到這裏真的是太難受了。”
“歸義軍李義潮,能和嶽飛媲美了。”
“唐人是真的驕傲,靈魂的那種。”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默之。”
“這裏要再次點名,李隆基死晚了。”
“大唐,中國人永遠的心靈故鄉,期盼祖國複興盛唐!”
“我這代人可能看不到南北西東大片失土收複了,隻盼有生之年我華夏複興就好。”】
......
“看來這後人還是念著我大唐的好的。”李世民輕唿一口氣,當他看到天幕裏這麽多關於大唐的意難平,還以為後世兒孫的大唐將華夏搞得一團糟。
“朕的大唐能被後人如此懷念,朕又怎麽能讓大唐留下這麽多的遺憾呢?”
“大家,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對大唐的喜愛,所有大唐才會給後人留下那麽多的意難平。”長孫無忌道。
“對大唐喜愛,難道大唐不能更加強盛,不留下忠臣冤死,將士枉死的遺憾嗎?”魏征反駁,他平時最看不慣的就是長孫無忌這種隻會趨炎附勢的弄臣,“陛下!依臣看來,您應該更加的勤奮,以天幕裏大唐的得失來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
“玄成說的是,朕自知以史為鑒,可以資得失。”
......
乾隆:“哈哈哈,珅珅,你看到了嗎?這西域丟失還是我大清收複的,朕的功績難道不足以成為千古一帝嗎?”
和珅滿臉堆笑,迴答他親愛的弘曆哥哥道:“主子說得對!要奴才來看,那西域能丟失一千多年,中間那麽多的皇帝可見都是酒囊飯袋,不如陛下您的雄才偉略!主子一定是大清,哦不,華夏的千古一帝!”
“哈哈哈哈,說得好,朕要重重賞你!”乾隆聽後開懷大笑,心情十分不錯,作勢就要賞賜和珅。
和珅立馬表現。
......
“大清?這是什麽朝代?莫不是大明後麵的朝代嗎?”朱元璋抓住了其中的關鍵,壞了,既然有大清,那咱的大明呢?
“父皇,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清朝這個國家,想來應該就是大明後麵的朝代了。”朱標道。
“好你個標兒,你看看你的兒子孫子一個個怎麽治理的國家,咱的大明居然亡了!”朱元璋生氣的說道。
雖然如此,但他不會覺得大明是亡在自己的好大兒和好大孫手中,開玩笑,這可是老朱傾心培養大半輩子心血的繼承人!
朱標有些無奈,“父皇,自古以來哪有不滅的王朝?隻是天幕這裏的紀年與我們大明有些不同,但算起來,我們大明現在應該是天幕所說的公元1382年,咱們距離那個清朝還要四五百年呢!”
“也是,咱的大明能有四五百年的國祚也算是超邁前古了吧?”
乾清殿內,朱元璋自己算了下,大明的國祚能有四五百年,倒也算是個可以接受的結局了。
很快,他似乎又是想到了什麽。
朱元璋眉頭微蹙,看向自己身後的好大兒,語氣有點不快,“西域那片地方荒無人煙,有什麽好的?莊稼都種不了多少,後人居然這麽惦記。”
“標兒,你來說說看?”
朱標迴答到:“爹啊,後人惦記和感慨的應該是本該屬於我華夏的領土,傳承華夏文明的土地,最後全部變成了蠻夷的信仰之地了吧!”
朱元璋覺得好大兒說的有道理,不過,“標兒,咱雖然與百姓休養生息,恢複生產,可咱死後,留給你的遺產難道你就不能收迴嗎?”
“......”朱標不知道怎麽迴答,那畢竟是未來的事情了。
如果繼承他爹的政治理想的話,大明更應該是封閉自足,休養生息,應該除了北元不會有什麽政治上的外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