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必須狠狠的打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永樂時期
朱棣也是在一邊教訓著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那西域將來是必須要收複的,你們記住了嗎?”朱棣道,“咱和你爺爺啊,這一代人就是在為你們打基礎,知道嗎?瞧瞧你們這幫小兔崽子,一個個淨給祖宗丟臉!”
“我大明驅除韃虜,恢複中華。自然也要收複漢唐故土!”
好聖孫表示謹記。
唐高宗李治打了個噴嚏,自從知道自家媚娘後來用著帝製執政後他就心裏有些悵然。
武曌款款坐到了皇帝的身旁,“陛下可是在擔心臣妾將來會篡了這李唐的江山嗎?”
李治不語,武曌能擁有這麽大的權力是他所默許的。
當武曌能助自己扳倒舅舅時,他就知道這個女人是自己政治上必須的夥伴。
她因自己而起,因自己而榮,與自己綁定在一起,李治並不擔心會失算。
自己體弱多病,又性子溫和,朝堂上有很多事情是他不好辦的,而性格果決心底帶著一股做事狠辣風格的武曌,則能很好的幫他彌補這一點。
“媚娘,朕要你發誓,無論將來如何,待你百年之後,大唐的江山還是我們兒子的!”
“陛下這是不信臣妾嗎?大唐的江山不讓我們的兒子坐?難道讓外人坐嗎?陛下豈忘了那開元盛世玄宗皇帝還是李家的人啊!”
人家可是叫千古半帝李隆基啊!
李治失笑,搖了搖頭,像是在感慨自己的記性。
隨後溫和道:“都怪朕,瞧朕這記性!哈哈!”
“不過,那倭國多次派遣使者入我大唐,求大唐教化他們。”
“大唐看他們可憐,又心向王化,於是憐憫他們收留於長安學習,沒想到居然是這樣忘恩負義之徒!”
三千萬的人口,那個讓人看到就心寒難受的數字,自然這位身為華夏現在的統治者的李治,心裏也不好受。
“陛下,倭國既藏寶地不報,又背棄華夏宗主,此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國,我大唐天軍合當滅其國亡其種!”武曌的眸中凝著一股狠辣道。
“嗯,大唐還是......咳咳咳!”李治忽然開始猛咳起來,不一小會兒便麵色通紅,武曌連忙扶著皇帝躺在床上,為他輕撫著後背,舒緩身體,又讓宮人為皇帝熬藥。
“皇後,你先下去吧......這些事你和尚書省的相公們商量著來吧,趁早拿出個章程來。”
“朕乏了......”
“陛下多注意身體,臣妾就先下去了。”
“嗯......”
(筆者這樣寫,是筆者以為,高宗夫妻是像漢太祖夫婦一樣的政治夥伴。
但又不同,前者之間的感情是明顯要強於後者的。
不要說武後稱帝後,找了多少男寵之類的,權力這玩意,擱在男女身上都一樣,不要用封建批判的眼光來評價人性。
諸位要是真做了皇帝,估計比曆史上那些皇帝後宮還要多吧?(狗頭)
人人罵那司馬炎,又何人不羨羊車皇帝呢?
高宗給予了武後發揮的平台,給予了她榮譽、地位以及與自己平等的權力。
武後是高宗的妻子,是親密的政治夥伴,是權力的來源者,是改變她人生的人。
高宗自幼喪母,與妹妹李明達一起長大,在那深宮中,也許對於失去母親的孩子而言,彼此便是唯一的嗬護。
可最親愛的妹妹也在十二歲時因病去世,且史書記載這對兄妹頗多。
隨著年歲漸長,李治慢慢長大,有時外出離開立政殿,每次晉陽公主都要送到虔化門,在宮門前哭著送別,祈禱哥哥不要離開太久。
當李治十四歲時開始參政,看到穿著朝服的哥哥,晉陽公主以為三哥哥要像太子哥哥與魏王哥哥一樣,較長時間離開自己,不能與自己和父皇同住在立政殿了。
小姑娘更是拉著李治的衣袖,哭著道:“晉王哥哥也要像哥哥們那樣離開明達了嗎?以後不能再留在明達和父皇身邊了嗎?”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治才沒有成年後出府,被太宗依然留在了宮內。
失去了母親的孩子,又失去了一起長大陪伴的妹妹,李治那柔懦與謹小慎微性格的養成便有理有據了。
所以這本書裏,會將高宗夫妻二人的感情寫成這樣:互相陪伴的伴侶、互相扶持的夥伴。)
“我兒,將來你可不能學那唐太宗一樣,把自己的好東西送給敵人啊!”楊堅逗著皇後懷裏的楊世民道。
獨孤伽羅瞥了一眼老頭子,有些無奈道:“你這人,真是的!皇兒現在還小呢!哪裏聽得懂你說的是什麽?”
楊堅哈哈大笑。
大唐
“小小吐蕃,安敢欺我大唐兵鋒不利乎?”李隆基額頭青筋暴起。
僅僅十五年,那吐蕃居然就敢趁他大唐危難之間,兵發隴右,屠我唐民!
士可忍,孰不可忍!
“高力士!將安西都護府的兵力、財政等一應情況呈報上來!”
咱大唐現在可是開元盛世!
既然大唐對爾等仁義換不來平等的友誼,那麽也該讓你們知道,聖人可汗的大唐天子,為什麽被稱為可汗了!
【說到唐朝,我們就不得不提唐朝的盛世武功。
若論武功,在華夏曆史上能與唐朝相對比的隻有漢朝和元朝。
唐朝的武功強盛到什麽程度呢?
我們可以舉例一個唐朝貞觀年間發生的事情。】
一聽到貞觀年間,甘露殿裏的君臣坐直了身子。
李世民更是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天幕上。
【貞觀二十一年,大唐朝廷派遣六品官員朝議郎王玄策出使天竺國。
天竺國,是佛教的發源地,佛祖釋迦摩尼的祖國。
這是王玄策作為大唐的使者第三次出使天竺。
當時天竺國內存在著四個王國,早在貞觀十五年,中天竺國就派遣使者前來大唐朝貢天可汗。
多年間,天竺四國已與大唐形成了較為親密的藩貢體係。
並且,天竺是大唐作為遏製吐蕃南下擴張和西向出中亞的重要布局。
這本來就是很尋常的一次出訪。
畢竟大唐的國力放在那,天下誰不知亞洲洲長、七世紀地表最強男性生物、天可汗、貞觀上將李世民的名頭?
四天竺國見到上使到來,也是歡喜迎接,並且派遣自己的使者,帶著大量的財物準備隨王玄策一起迴到長安朝貢。
誰曾想,返迴途中發生了意外。
恰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被淹死了,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
這位國王可不簡單啊,他是天竺戒日王朝的開創者,被稱為戒日王。
當初玄奘法師往天竺求取真經的時候,為玄奘法師舉行佛法大會的就是這位國王。
而發起天竺諸國與大唐友好關係的也是他。
可以說,戒日王是大唐友好的合作夥伴、天竺地區的扛把子。
戒日王朝在當時是天竺最強大的國家,巔峰時期占據了天竺國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於位於天竺中部,所以戒日王朝又被稱為中天竺。
不得不說,王玄策這次很倒黴。
戒日王朝公元606年建國,647年戒日王身死國除。
而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就是647年。
更倒黴的是戒日王淹死後,他並沒有留下什麽子嗣。
於是國內叛亂四起,阿三們都想爭一下王位。
而其中便有一位阿三大臣腦子抽筋了,對大唐的使團發起了襲擊。
王玄策的使團算上他一共才31人,30人的騎兵很快被敵人大量的圍剿而落敗。
敵人也趁機劫掠了諸國所進獻給天可汗的財物。
不過,不幸中的萬幸就是,王玄策被擒獲後又逃離了出來。
逃到了吐蕃境內的王玄策算是安全了。
但是這一路走來,王玄策也越想越氣啊!
入他娘的,咱大唐什麽時候受過這種鳥氣啊?
道教有句老話說得好啊:正所謂忍一時越想越虧,退一步越想越氣。
於是王玄策決定他要複仇,狠狠的複仇!】
朱棣也是在一邊教訓著自己的兒子和孫子。
“那西域將來是必須要收複的,你們記住了嗎?”朱棣道,“咱和你爺爺啊,這一代人就是在為你們打基礎,知道嗎?瞧瞧你們這幫小兔崽子,一個個淨給祖宗丟臉!”
“我大明驅除韃虜,恢複中華。自然也要收複漢唐故土!”
好聖孫表示謹記。
唐高宗李治打了個噴嚏,自從知道自家媚娘後來用著帝製執政後他就心裏有些悵然。
武曌款款坐到了皇帝的身旁,“陛下可是在擔心臣妾將來會篡了這李唐的江山嗎?”
李治不語,武曌能擁有這麽大的權力是他所默許的。
當武曌能助自己扳倒舅舅時,他就知道這個女人是自己政治上必須的夥伴。
她因自己而起,因自己而榮,與自己綁定在一起,李治並不擔心會失算。
自己體弱多病,又性子溫和,朝堂上有很多事情是他不好辦的,而性格果決心底帶著一股做事狠辣風格的武曌,則能很好的幫他彌補這一點。
“媚娘,朕要你發誓,無論將來如何,待你百年之後,大唐的江山還是我們兒子的!”
“陛下這是不信臣妾嗎?大唐的江山不讓我們的兒子坐?難道讓外人坐嗎?陛下豈忘了那開元盛世玄宗皇帝還是李家的人啊!”
人家可是叫千古半帝李隆基啊!
李治失笑,搖了搖頭,像是在感慨自己的記性。
隨後溫和道:“都怪朕,瞧朕這記性!哈哈!”
“不過,那倭國多次派遣使者入我大唐,求大唐教化他們。”
“大唐看他們可憐,又心向王化,於是憐憫他們收留於長安學習,沒想到居然是這樣忘恩負義之徒!”
三千萬的人口,那個讓人看到就心寒難受的數字,自然這位身為華夏現在的統治者的李治,心裏也不好受。
“陛下,倭國既藏寶地不報,又背棄華夏宗主,此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國,我大唐天軍合當滅其國亡其種!”武曌的眸中凝著一股狠辣道。
“嗯,大唐還是......咳咳咳!”李治忽然開始猛咳起來,不一小會兒便麵色通紅,武曌連忙扶著皇帝躺在床上,為他輕撫著後背,舒緩身體,又讓宮人為皇帝熬藥。
“皇後,你先下去吧......這些事你和尚書省的相公們商量著來吧,趁早拿出個章程來。”
“朕乏了......”
“陛下多注意身體,臣妾就先下去了。”
“嗯......”
(筆者這樣寫,是筆者以為,高宗夫妻是像漢太祖夫婦一樣的政治夥伴。
但又不同,前者之間的感情是明顯要強於後者的。
不要說武後稱帝後,找了多少男寵之類的,權力這玩意,擱在男女身上都一樣,不要用封建批判的眼光來評價人性。
諸位要是真做了皇帝,估計比曆史上那些皇帝後宮還要多吧?(狗頭)
人人罵那司馬炎,又何人不羨羊車皇帝呢?
高宗給予了武後發揮的平台,給予了她榮譽、地位以及與自己平等的權力。
武後是高宗的妻子,是親密的政治夥伴,是權力的來源者,是改變她人生的人。
高宗自幼喪母,與妹妹李明達一起長大,在那深宮中,也許對於失去母親的孩子而言,彼此便是唯一的嗬護。
可最親愛的妹妹也在十二歲時因病去世,且史書記載這對兄妹頗多。
隨著年歲漸長,李治慢慢長大,有時外出離開立政殿,每次晉陽公主都要送到虔化門,在宮門前哭著送別,祈禱哥哥不要離開太久。
當李治十四歲時開始參政,看到穿著朝服的哥哥,晉陽公主以為三哥哥要像太子哥哥與魏王哥哥一樣,較長時間離開自己,不能與自己和父皇同住在立政殿了。
小姑娘更是拉著李治的衣袖,哭著道:“晉王哥哥也要像哥哥們那樣離開明達了嗎?以後不能再留在明達和父皇身邊了嗎?”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治才沒有成年後出府,被太宗依然留在了宮內。
失去了母親的孩子,又失去了一起長大陪伴的妹妹,李治那柔懦與謹小慎微性格的養成便有理有據了。
所以這本書裏,會將高宗夫妻二人的感情寫成這樣:互相陪伴的伴侶、互相扶持的夥伴。)
“我兒,將來你可不能學那唐太宗一樣,把自己的好東西送給敵人啊!”楊堅逗著皇後懷裏的楊世民道。
獨孤伽羅瞥了一眼老頭子,有些無奈道:“你這人,真是的!皇兒現在還小呢!哪裏聽得懂你說的是什麽?”
楊堅哈哈大笑。
大唐
“小小吐蕃,安敢欺我大唐兵鋒不利乎?”李隆基額頭青筋暴起。
僅僅十五年,那吐蕃居然就敢趁他大唐危難之間,兵發隴右,屠我唐民!
士可忍,孰不可忍!
“高力士!將安西都護府的兵力、財政等一應情況呈報上來!”
咱大唐現在可是開元盛世!
既然大唐對爾等仁義換不來平等的友誼,那麽也該讓你們知道,聖人可汗的大唐天子,為什麽被稱為可汗了!
【說到唐朝,我們就不得不提唐朝的盛世武功。
若論武功,在華夏曆史上能與唐朝相對比的隻有漢朝和元朝。
唐朝的武功強盛到什麽程度呢?
我們可以舉例一個唐朝貞觀年間發生的事情。】
一聽到貞觀年間,甘露殿裏的君臣坐直了身子。
李世民更是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天幕上。
【貞觀二十一年,大唐朝廷派遣六品官員朝議郎王玄策出使天竺國。
天竺國,是佛教的發源地,佛祖釋迦摩尼的祖國。
這是王玄策作為大唐的使者第三次出使天竺。
當時天竺國內存在著四個王國,早在貞觀十五年,中天竺國就派遣使者前來大唐朝貢天可汗。
多年間,天竺四國已與大唐形成了較為親密的藩貢體係。
並且,天竺是大唐作為遏製吐蕃南下擴張和西向出中亞的重要布局。
這本來就是很尋常的一次出訪。
畢竟大唐的國力放在那,天下誰不知亞洲洲長、七世紀地表最強男性生物、天可汗、貞觀上將李世民的名頭?
四天竺國見到上使到來,也是歡喜迎接,並且派遣自己的使者,帶著大量的財物準備隨王玄策一起迴到長安朝貢。
誰曾想,返迴途中發生了意外。
恰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被淹死了,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
這位國王可不簡單啊,他是天竺戒日王朝的開創者,被稱為戒日王。
當初玄奘法師往天竺求取真經的時候,為玄奘法師舉行佛法大會的就是這位國王。
而發起天竺諸國與大唐友好關係的也是他。
可以說,戒日王是大唐友好的合作夥伴、天竺地區的扛把子。
戒日王朝在當時是天竺最強大的國家,巔峰時期占據了天竺國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於位於天竺中部,所以戒日王朝又被稱為中天竺。
不得不說,王玄策這次很倒黴。
戒日王朝公元606年建國,647年戒日王身死國除。
而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就是647年。
更倒黴的是戒日王淹死後,他並沒有留下什麽子嗣。
於是國內叛亂四起,阿三們都想爭一下王位。
而其中便有一位阿三大臣腦子抽筋了,對大唐的使團發起了襲擊。
王玄策的使團算上他一共才31人,30人的騎兵很快被敵人大量的圍剿而落敗。
敵人也趁機劫掠了諸國所進獻給天可汗的財物。
不過,不幸中的萬幸就是,王玄策被擒獲後又逃離了出來。
逃到了吐蕃境內的王玄策算是安全了。
但是這一路走來,王玄策也越想越氣啊!
入他娘的,咱大唐什麽時候受過這種鳥氣啊?
道教有句老話說得好啊:正所謂忍一時越想越虧,退一步越想越氣。
於是王玄策決定他要複仇,狠狠的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