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兵變與結束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大軍走到了馬嵬驛,一路狼狽逃亡的將士們是又累又餓。
大家本來都在安生的享受長安的好日子,結果呢?
河北造反了?
又累又餓的將士們就聚在一起,討論是誰讓大家過不好的?
是誰讓大唐戰敗的?
是誰讓聖人皇帝變得昏庸的?
是他,楊國忠!
奸臣當道,以姊妹美色糊弄了帝王,是他們,是楊家,害了大唐!
憤怒的將士們派出使者去找太子李亨,訴說苦怨,請求誅殺奸臣!
太子李亨性格軟弱,缺乏主見。麵對三軍憤怒的請求,他未能果斷迴應,顯得猶豫不決。
就在此時,二十餘名吐蕃使節攔住楊國忠的馬匹,訴說他們饑餓難耐,希望得到食物。
然而,楊國忠尚未迴答,士卒們便高唿:“楊國忠勾結胡人謀反!”
有人立刻射出箭矢,擊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
楊國忠驚慌失措,匆忙逃離現場,但最終還是被士兵追上並殺害。
他的屍體也遭到肢解,頭顱被掛在長矛上,放置在西門外以作警示。
接著,士兵們又殺死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禦史大夫魏方進見狀,指責道:“你們膽大包天,竟敢謀害宰相!”
然而,這句話卻引來了更多士兵的憤怒,他們將魏方進一並殺害。
韋見素聽到外麵的騷亂聲後,跑出驛站查看情況,結果被亂兵用鞭子抽打,頭部受傷流血不止。
眾人喊道:“不要傷了韋相公。”
韋見素才免於一死。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見外麵的喧嘩之聲,就問是什麽事,左右侍從迴答說是楊國忠謀反。
李隆基邁著沉重的步伐緩緩走出驛門,他的目光掃過眼前的軍士,眼中滿是憂慮和無奈。
他輕聲安慰著這些士兵,試圖緩解緊張的氣氛,並命令他們撤離。
然而,士兵們卻不為所動,堅定地站在原地,似乎在等待什麽。
李隆基心中一沉,他意識到事情可能比想象中的更為嚴重。
於是,他轉身讓高力士去詢問士兵們的意圖。
高力士快步走到士兵中間,與他們交談起來。
不久後,他迴到玄宗身邊,轉達了士兵們的要求。
原來,他們認為楊貴妃作為楊國忠的妹妹,不應再侍奉皇帝。
他們希望唐玄宗能夠割舍這段感情,將楊貴妃處死以平息眾怒。
李隆基聽到這個請求,臉色變得蒼白。他沉默了片刻,然後堅決地表示這是自己的家事,應由他來處理。說完,他轉身走進驛站,手中拄著拐杖,側身站立,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量。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京兆司錄參軍韋諤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僵持的局麵。他大步走上前,跪在玄宗麵前,語氣急切地說:“現在眾怒難犯,局勢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刻。生死隻在須臾之間,請陛下盡快做出決斷!”他不停地叩頭,以至於額頭鮮血直流,染紅了地麵。
玄宗看著韋諤,眼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他緩緩開口道:“楊貴妃居住在深宮內院,從不與外界接觸,她怎麽會知道楊國忠謀反之事呢?”
這時,高力士也忍不住插話道:“楊貴妃確實無罪,但將士們已殺了楊國忠,如果楊貴妃仍在陛下身邊侍奉,他們怎能心安?請陛下深思熟慮,隻有將士們安心,陛下才能安全啊。”
唐玄宗聽後,這才讓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內,用繩子將其勒死。
隨後,高力士將楊貴妃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院中,召集陳玄禮等將領進入驛站查看。
陳玄禮等人脫下盔甲,跪地磕頭請罪。
內心十分苦澀、痛失美人的李隆基最終還是不敢發泄出來,他無奈的安慰眾將士軍心。】
“殺得好!殺得好啊!國衰有義士挺身而出,不懼生死,力勸君父,為國解憂,當嘉賞之!”
二鳳直接欣喜的稱讚出聲道,對禁軍冒犯的行為給予了自己充分的肯定。
“禍國妖女和誤國奸臣身死,朕看的是真舒心啊!”
【如果說安史之亂改變了唐朝的國運,而馬嵬驛兵變則徹底改變了唐玄宗的人生。
安史之亂將大唐盛世從夢中驚醒,將昏庸腐敗的統治階級的紙醉金迷生活給狠狠的打碎,更將這位自尊心極強的皇帝給深深的傷害到了。
而馬嵬驛兵變則如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隆基再也沒有了一點雄心壯誌,他整個人都灰敗了起來。
最後,於同年七月,逃往了成都的李隆基同意了群臣的請求。
禪位給在並州統籌總領天下兵馬平叛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
雖然比不上太宗、高宗,甚至比不上早年李隆基的李亨,卻在這一刻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毫無疑問,唐肅宗算是很厲害的了,國家大亂,老爹昏招迭出,他能站出來穩定軍心,民心,領導平叛,已經比一般帝王強了。
最起碼,他是肅宗裏麵最強的一個,最起碼比趙宋的高宗趙構強。
這便足夠了。】
“‘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執心決斷曰肅。’肅,一曰清,一曰整。看來,這場安史之亂是在這位肅宗陛下手中結束了啊!”杜如晦咀嚼了下李亨的廟號,解釋道。
“能及早結束便是最好了,不然連綿的叛亂,說到底還是損害我大唐的利益啊!”李世民也是感慨道。
他現在也不求子孫個個英明神武了,就像天幕說的那樣,能夠不給國家添亂,安定好社稷就行了。
什麽雄心壯誌、開疆拓土。
拜托,別毀了祖宗基業就行。
現在李世民看這群子孫後代頗有富一代看富二代創業的眼神。
開元年間
執掌乾坤多年的李隆基此時麵色晦暗,一雙深沉的眼睛不知是在思考著什麽。
高力士有心想為皇帝勸解一番,但此時也不知該說什麽。
難道說,太子即位是受命於危難之際,而且還挽迴了大唐國柱,是為大唐好?
這麽說,不要命了嘛!
這不是在給大皇帝心口上撒鹽嘛。
要是真敢把這番話說出去,他覺得自己受到的恩寵恐怕不夠被刀子砍的。
這再怎麽說,也算是皇帝的家事啊!
良久過後,李隆基像是如釋重負般唿出一口濁氣。
“都出去吧!讓朕一個人待會。”
高力士領命遣著宮人一同退下。
他低眉後撤,如果此時他能抬頭去偷看一眼,就會發現,此時的唐明皇李隆基,宛如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失魂落魄......
大家本來都在安生的享受長安的好日子,結果呢?
河北造反了?
又累又餓的將士們就聚在一起,討論是誰讓大家過不好的?
是誰讓大唐戰敗的?
是誰讓聖人皇帝變得昏庸的?
是他,楊國忠!
奸臣當道,以姊妹美色糊弄了帝王,是他們,是楊家,害了大唐!
憤怒的將士們派出使者去找太子李亨,訴說苦怨,請求誅殺奸臣!
太子李亨性格軟弱,缺乏主見。麵對三軍憤怒的請求,他未能果斷迴應,顯得猶豫不決。
就在此時,二十餘名吐蕃使節攔住楊國忠的馬匹,訴說他們饑餓難耐,希望得到食物。
然而,楊國忠尚未迴答,士卒們便高唿:“楊國忠勾結胡人謀反!”
有人立刻射出箭矢,擊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
楊國忠驚慌失措,匆忙逃離現場,但最終還是被士兵追上並殺害。
他的屍體也遭到肢解,頭顱被掛在長矛上,放置在西門外以作警示。
接著,士兵們又殺死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以及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禦史大夫魏方進見狀,指責道:“你們膽大包天,竟敢謀害宰相!”
然而,這句話卻引來了更多士兵的憤怒,他們將魏方進一並殺害。
韋見素聽到外麵的騷亂聲後,跑出驛站查看情況,結果被亂兵用鞭子抽打,頭部受傷流血不止。
眾人喊道:“不要傷了韋相公。”
韋見素才免於一死。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見外麵的喧嘩之聲,就問是什麽事,左右侍從迴答說是楊國忠謀反。
李隆基邁著沉重的步伐緩緩走出驛門,他的目光掃過眼前的軍士,眼中滿是憂慮和無奈。
他輕聲安慰著這些士兵,試圖緩解緊張的氣氛,並命令他們撤離。
然而,士兵們卻不為所動,堅定地站在原地,似乎在等待什麽。
李隆基心中一沉,他意識到事情可能比想象中的更為嚴重。
於是,他轉身讓高力士去詢問士兵們的意圖。
高力士快步走到士兵中間,與他們交談起來。
不久後,他迴到玄宗身邊,轉達了士兵們的要求。
原來,他們認為楊貴妃作為楊國忠的妹妹,不應再侍奉皇帝。
他們希望唐玄宗能夠割舍這段感情,將楊貴妃處死以平息眾怒。
李隆基聽到這個請求,臉色變得蒼白。他沉默了片刻,然後堅決地表示這是自己的家事,應由他來處理。說完,他轉身走進驛站,手中拄著拐杖,側身站立,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量。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京兆司錄參軍韋諤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僵持的局麵。他大步走上前,跪在玄宗麵前,語氣急切地說:“現在眾怒難犯,局勢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刻。生死隻在須臾之間,請陛下盡快做出決斷!”他不停地叩頭,以至於額頭鮮血直流,染紅了地麵。
玄宗看著韋諤,眼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他緩緩開口道:“楊貴妃居住在深宮內院,從不與外界接觸,她怎麽會知道楊國忠謀反之事呢?”
這時,高力士也忍不住插話道:“楊貴妃確實無罪,但將士們已殺了楊國忠,如果楊貴妃仍在陛下身邊侍奉,他們怎能心安?請陛下深思熟慮,隻有將士們安心,陛下才能安全啊。”
唐玄宗聽後,這才讓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內,用繩子將其勒死。
隨後,高力士將楊貴妃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院中,召集陳玄禮等將領進入驛站查看。
陳玄禮等人脫下盔甲,跪地磕頭請罪。
內心十分苦澀、痛失美人的李隆基最終還是不敢發泄出來,他無奈的安慰眾將士軍心。】
“殺得好!殺得好啊!國衰有義士挺身而出,不懼生死,力勸君父,為國解憂,當嘉賞之!”
二鳳直接欣喜的稱讚出聲道,對禁軍冒犯的行為給予了自己充分的肯定。
“禍國妖女和誤國奸臣身死,朕看的是真舒心啊!”
【如果說安史之亂改變了唐朝的國運,而馬嵬驛兵變則徹底改變了唐玄宗的人生。
安史之亂將大唐盛世從夢中驚醒,將昏庸腐敗的統治階級的紙醉金迷生活給狠狠的打碎,更將這位自尊心極強的皇帝給深深的傷害到了。
而馬嵬驛兵變則如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隆基再也沒有了一點雄心壯誌,他整個人都灰敗了起來。
最後,於同年七月,逃往了成都的李隆基同意了群臣的請求。
禪位給在並州統籌總領天下兵馬平叛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
雖然比不上太宗、高宗,甚至比不上早年李隆基的李亨,卻在這一刻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毫無疑問,唐肅宗算是很厲害的了,國家大亂,老爹昏招迭出,他能站出來穩定軍心,民心,領導平叛,已經比一般帝王強了。
最起碼,他是肅宗裏麵最強的一個,最起碼比趙宋的高宗趙構強。
這便足夠了。】
“‘威德克就曰肅,正己攝下曰肅,執心決斷曰肅。’肅,一曰清,一曰整。看來,這場安史之亂是在這位肅宗陛下手中結束了啊!”杜如晦咀嚼了下李亨的廟號,解釋道。
“能及早結束便是最好了,不然連綿的叛亂,說到底還是損害我大唐的利益啊!”李世民也是感慨道。
他現在也不求子孫個個英明神武了,就像天幕說的那樣,能夠不給國家添亂,安定好社稷就行了。
什麽雄心壯誌、開疆拓土。
拜托,別毀了祖宗基業就行。
現在李世民看這群子孫後代頗有富一代看富二代創業的眼神。
開元年間
執掌乾坤多年的李隆基此時麵色晦暗,一雙深沉的眼睛不知是在思考著什麽。
高力士有心想為皇帝勸解一番,但此時也不知該說什麽。
難道說,太子即位是受命於危難之際,而且還挽迴了大唐國柱,是為大唐好?
這麽說,不要命了嘛!
這不是在給大皇帝心口上撒鹽嘛。
要是真敢把這番話說出去,他覺得自己受到的恩寵恐怕不夠被刀子砍的。
這再怎麽說,也算是皇帝的家事啊!
良久過後,李隆基像是如釋重負般唿出一口濁氣。
“都出去吧!讓朕一個人待會。”
高力士領命遣著宮人一同退下。
他低眉後撤,如果此時他能抬頭去偷看一眼,就會發現,此時的唐明皇李隆基,宛如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