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惺惺相惜的兩大帝國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史書記載的也很清楚,大秦,也就是羅馬來的並非使者,而是賈人。
這裏也很值得考究,但最合理的答案隻有一個,為了絲綢,隻有這百倍利潤才能讓商人有了無視風險不辭勞苦的信念。
從羅馬到交州,這名商人走從紅海出發,繞過印度到寶石之國錫蘭停靠。從錫蘭向東,過馬六甲海峽後沿中南半島東部一路北上,最終就到達了交州。
這條航線在當時可以說九死一生。
由此更可見路途之艱辛,利益之巨大。
隻不過很可惜的是,這位商人始終沒有去過蜀國,而且根據考究,他來到華夏的時間,就是諸葛亮打通蜀身古道的那一年,也就是說,華夏再次主動掌握了絲綢西去的出口路線。】
曹操:“大耳賊居然掌控了絲路的另一條線?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孤派兵擊烏桓、鮮卑、羌戎圖什麽?又是勞師遠征、又是派兵駐守、設立長史府,這大耳賊居然隻靠收複西南夷就做到了?”
劉備在腦海裏思考了一下剛才天幕放出的亞歐版圖,在空中伸手自己比劃了幾下,道:“這個大秦商人倒是個好漢子,如此遙遠,起碼有六七萬裏,且來路艱辛九死一生。”
“憲和倒覺得,未來有朝一日能替主公出使大秦打通來迴絲路。”簡雍請命道。
“簡憲和?就你聽到馬蹄聲都能嚇得先躲一邊去的膽子?你行嗎你?”張飛說的自然是當年四人在涿縣的事情。
“張益達,我真是受夠你了!!我要和你......我要和你單挑!”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糗事又被張飛拿出來笑,簡雍氣得麵紅耳熱。
“好了,三弟,怎麽和憲和說話的?”劉備拉住氣頭上的簡雍,然後訓斥了一頓張飛後,迴頭問向孔明,道:
“孔明怎麽看這大秦商人?”
“海路來迴七萬裏,即使是走博望侯張騫的路線,也要五萬裏,路途遙遠且經數國,隻能說是財帛動人心。”
大明
洪武時期
本就一直被提點的老朱,剛才就下決心要收複西域,現在又得知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的暴利,這讓他不得不真的重視這條商路了。
“韓國公如何看這絲路之事?”
老朱現在是心裏憋著一肚子氣,剛拿下了胡惟庸,還沒論罪,但他的政策已經被後人點名多次了。
一想到這群士人欺自己出身布衣,公然結黨,欺罔聖聽,建議自己海禁的種種,老朱隻覺得都該殺,這群欺瞞聖駕的賊都該殺!
難怪要朕海禁,是想自己把握著絲路的利益吧?
朕怎麽說我大明為何稅收不如前宋,原來還少了絲路這條商路。
李善長低著頭支支吾吾,滿頭大汗,半天都不能給出一個狡辯。
【另外,在曆史上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趣事,也就是我們剛才的話題。
便是講的是大漢與羅馬的唯一一次正式交流。
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的大漢與羅馬,彼此雙方肯定是十分好奇的。
這些我們在古籍上也能經常看到歐洲人對華夏的追捧。
公元97年,甘英奉西域大都護班超之命出使羅馬,但受到了安息的阻撓。
史書上雖然記載的簡略,我們卻可以依然從中得窺一斑。大概講的意思是,安息人將甘英引到海邊開始滿嘴編胡話:
哎呀,不說哥們,我給你說實話。我們這裏要是去羅馬的話,順風得航行三個月,要是逆風就了不得了,至少也得兩年。
這一路遙遠,海路迷茫。我們每次去羅馬啊,船上需要放足夠三年吃的糧食才敢走!
你看看這多危險啊!您可是天國的使節,怎能讓您如此犯險呢?
而且這海啊還能惑人心智讓你思念故鄉,情不自禁投水而死!
這怎麽會是假的呢?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麽傳的。
但是由於安息224年就徹底滅亡了,這塊地方後來也幾經戰亂,史書啥的一本都沒,所以沒人知道當年怎麽騙的。
以上隻是主播的個人猜測。
而我們現代學者研究,一般認為甘英看到的是波斯灣出海口,也就是在紮格羅斯山脈和莫克蘭海岸山脈中間。
往西北方兩千公裏就到了羅馬,屬於擦身而過。
而且,甘英也沒有地圖,他不知道安息其實海路、陸路都和羅馬接壤,屬於鄰居。】
大秦
嬴政:果然是蠻夷小國,居然欺瞞大國使者,雕蟲小技,隻圖自己利益。滅亡的好啊,這種滿嘴胡話的國家就該消失在青史之中。
劉肇:安息是吧?朕揍貴霜的時候你在旁邊是沒感受到有多疼啊,居然敢欺瞞大漢的使節。
班超:你別說,這次我還真知道了。
甘英:......感覺自己被冒犯了,好丟人啊,後人看到我這段曆史該不會嘲笑我吧。
大唐
甘露殿內的君臣卻想到,如果漢朝和羅馬真的交往相識,該會怎樣?
尉遲敬德冷笑道:“班定遠開辟西域都護府,暢通了博望侯的絲路,這個安息蠻夷之國,卻竊據華夏與羅馬的上路,來往財寶關稅豈不是皆被他們可以隨意掠奪?”
“如此無信之國,哎,想必是在懼怕東西方兩個大國聯絡而無自己容身之處吧。”房玄齡想到了曆史上齊楚交戰,卻殃及池魚滅國的徐蔡二國。
這個安息恐怕也是如此,夾雜在兩個大國之間,兩邊欺瞞從中獲利,這何嚐不是小國的生存之道呢?
【雖然漢朝對羅馬帝國的探索最終是因為謊言而無疾而終,但遙遠的西邊,絲路的終點,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也對大漢非常的感興趣,這在後漢書上是有記載的。
公元166年,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從日南而來,獻了象牙、犀角、玳瑁等,兩國建交。
但是對於送來的禮品,漢朝的史官們的評價是這樣的:就這?就這?
這些禮物在當時是漢朝周邊藩屬國的特產,你堂堂羅馬,就送這?所以當時大臣們懷疑這群使者是假的。
但大漢的懷疑也很合理,畢竟古代商人假冒使節的案例比比皆是,宋朝時的大食商人經常冒充使節去打秋風。
而大宋的皇帝和朝廷,本就因為懦弱的軍勢而缺乏漢唐自信和民族張揚力,對此深信不疑。
卻不知他們所謂的萬國來朝是被他國的商人一直從中詐取利益。
而那些國家真正的使節去的地方是北邊契丹的遼朝、女真的金朝、蒙古的元朝。
契丹皇族自以劉漢血統,所以一直自詡為華夏正統,對南邊宋朝向來是看不上的。
說上兩句好話就能被賞賜一堆東西,簡直一本萬利。
但從現在學者的研究考證來看,這群來自遙遠的極西之地的使者多半可能還是真的。】
大秦
嬴政一臉煩躁,怎麽聽了半天,這漢朝人把那極西之地的羅馬國給稱為大秦?
這是什麽意思?
寡人的大秦什麽時候成了蠻夷之地了?
真是好不生禮貌啊!
大漢
劉徹看到天幕上羅馬的皇帝居然真的派遣了使節不遠萬裏前往大漢,這可真是文明之邦啊,他感慨道:“這大秦是我大漢的朋友之國啊,比那無信之國的安息要強很多的。或許我大漢現在就能與之取得聯係。”
三國時期
劉備嘖嘖稱奇,“沒想到這羅馬也算是歸為一隅大國,沒想到使節禮物居然如此......”本來他想說寒酸的,但轉念一想,人家羅馬畢竟也是大漢的朋友,帶著實意而來,況且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熟讀經史的諸葛亮,此時卻是竟失聲道:“那史書中所記載的使團居然是真的?”
【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呢,我們可以先從時間來對照,而時間上是完全對的上的,從甘英出使羅馬到羅馬使團奔赴大漢,這期間羅馬處於“五賢帝”時期的安東尼王朝。
根據大漢的史書記載安敦略,如果刨除口音等差異的話,是和安東尼王朝相符合的。
其次,在馬可執政期間,安息發動了對羅馬附屬國的戰爭,從而導致了羅馬和安息的全麵戰爭的爆發。
但由於安息是蓄謀已久,所以羅馬在戰爭初期並沒討到好處,可以說是十分慘敗,邊境軍幾乎全滅!
當時無論是羅馬的皇帝還是國家需求,羅馬都迫切的需要一位盟友。
而能入羅馬皇帝眼中的,自然隻有那認識一百餘年卻從未見麵、神交已久的強大的富庶的大漢帝國。
而當時和大漢挨著的貴霜,他們和安息是同盟關係,自然二者出於種種原因是都不會讓羅馬與大漢取得聯絡的。
直到公元165年,羅馬從海路出發,選擇繞過路上阻攔的安息和貴霜,曆經兩年,終於踏上了大漢的國土日南郡。
而在漢土上,羅馬自然是沒有再受任何阻攔,直接被一路護送到了洛陽收到了皇帝劉誌的接見。
漢朝時南方開發較低,生存著大量的野生動物,所以羅馬當時送上來的禮物對於大漢而言,並不是什麽稀缺物品,所以大漢的君臣懷疑使團的真實性也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哥們,你這東西我這邊隨處可見,你該不會就是偷獵我大漢的東西的吧?那麽強大的帝國怎麽會送上這麽‘寒酸’的東西呢?
其實,這也不怪羅馬的禮物寒酸。
當時執政的皇帝馬可不但是皇帝,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領袖,他同時更是一個哲學家。
這位皇帝有一句非常出名的名言,那就是“快樂的生活不需要物質的襯托。”
所以,我們借羅馬使臣之嘴可以吐槽道:日月之土的大漢皇帝啊!不是我們窮酸和瞧不起您!是我們的皇帝根本沒批那麽多的經費啊!
也許在這位羅馬皇帝的眼中,兩國交往也如朋友交往一樣,不需要用物質來襯托彼此的友誼。】
嬴政:這個羅馬皇帝還真是一位明誠之君啊!如此視金錢如糞土的皇帝,我諸夏也隻有那些曆史上的賢君能與之對比了。
劉邦:這位異國皇帝倒是與乃公一樣挺像的,生活態度都是如此一樣的想得開,想必我們這樣淡泊以明誌的清高之人是很難被後人所理解吧?隻是希望朕的後人,那個叫劉誌的皇帝別是個見利起意之人啊!
而三國時期的眾人卻臉色一變。
延熹九年,對於他們而言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年份了。
那是黨錮之禍的開始,那是大漢徹底走向衰敗的開始,那是諸葛亮“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的開始。
【而後來羅馬打贏了戰爭,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巨大的傷疤。然而馬可逝去,羅馬的五賢帝時期結束,羅馬進入了三十僭主時期,幾乎是和大漢同時的節奏。
因為在遙遠的東邊,此時的大漢也有人喊出了“蒼天已死”的口號。
東西方兩大帝國的交流也就不了了之,這次唯一的正式交流成為了絕唱。
兩大帝國幾乎於同一時間走向了內憂外患的節點。
直到貞觀十七年,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再次和大唐取得了聯絡,雙方就彼此的藝術、哲學、文學、繪畫、數學等多領域展開了交流。
唐太宗及其後繼者也常維持這段友誼,彼此互贈了很多禮物。
然而,當大食帝國崛起的時候,拜占庭遭遇了東侵的危險。
當時幸運的是,波斯亡國後,亡國公主和太子帶領臣民逃亡大唐,希望得到大唐的幫助複國。
而羅馬卻被攔斷了交通與信息。
最終,我們都知道,大唐收留了波斯亡國皇室,並沒有出兵拯救自己的朋友和自願複國後臣屬的波斯。
因為,安史之亂爆發了,大唐也陷入了自顧不暇的曆史節點。
此後中亞地區被大食人、突厥人、蒙古人連番阻斷,羅馬也和華夏失去了聯係。
直到公元十五世紀中期,也就是明朝景泰時期,最後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於崛起的奧斯曼帝國手中。
拜占庭的皇帝想了很多辦法,他們甚至寄希望於讓自己的皇子公主如古籍中的波斯王室一樣逃亡華夏,讓公主嫁給大明的天子,可惜,這最終是一場妄想,持續了一千八百年的羅馬帝國就此落幕。
我們現代人還經常討論的一個有趣事情就是,倘若大明當時派寶船接濟了羅馬皇室,娶了羅馬公主為妃,那麽華夏天然就對歐洲有了法理權。
畢竟歐洲正統是羅馬,那些邦國們坐視羅馬滅亡於外族之手,卻在羅馬滅亡後一個個爭搶正統地位、皇帝冠冕、自詡羅馬孝子賢孫。
可惜曆史也沒有如果,不然歐洲諸國搶來搶去的天命正統的法理權落到了華夏手中,豈不是好笑?(注:曆史科普,有些非來源於正史。)】
嬴政:這世界居然真有千年之帝國乎?!!!
嬴政心唿,這不就是邦周鳳凰......額呸,羅馬天命墜落,諸侯奮起而爭嗎?這劇本我熟啊!
劉邦:邦周八百載本以為已經天下無敵了,這羅馬居然有一千八百之久的國祚!
劉徹:羅馬不愧是能和朕的大漢惺惺相惜的古老帝國,能延綿一千多年,他們的製度定然有可取之處,他們的皇帝應該也是如我大漢一樣的英明神武。
劉肇:奇怪?怎麽跑題了?這天幕不是在講朕的永元之隆嗎?
劉誌:???這還真是羅馬的使者???天幕這樣解釋,好像我們大漢君臣很功利似的。
楊堅:什麽??一千八百年國祚???朕的大隋才多久啊,都怪逆子不孝啊!
李世民:未來朕也會和這個羅馬交好嗎?一個與中華交好的大帝國,可惜,後世子孫沒能幫上他們,我大唐也在那時走到了轉折點啊!
李隆基:朕怎麽知道這以後羅馬遇到的危機啊,別亂噴,謝謝。
大明
洪武年間
“也就是說,這個羅馬現在不到五十年就要滅國了?”朱標算了下日子。
“老四的子孫不知道珍惜如此機會啊!雖然咱不知道那現在歐洲的實力幾何?但看後世能揍垮那滿人王朝,現在的羅馬又是一個千年的帝國,嘶,標兒,咱有意派人現在出使羅馬,為你再娶上一側妃。”朱元璋越想越覺得可以,娶一個末代公主,對一片傳承久遠的文明地區有了形式上的法理權,這擱誰誰不爽啊?
老朱現在想想就想笑,誕下個一兒半女,撫養成人後,直接點兵點將送到極西之地,那裏也算是開化地區,不會虧了咱老朱家的孩子,而且,又能封賞藩王到關外,不影響大明內政,可行啊。
老朱真是越想越行,嘿嘿直笑,忍不住現在就拉著殿內眾臣商議個章程出來。
永樂年間,朱棣驚奇的發現,那羅馬滅國距離也不過二三十年了。
老朱順著天幕胡侃的而順藤摸瓜的浮想思路,自然也讓朱棣想到了。
而且大明的寶船已經開到過那紅海出海口過了,再讓鄭和帶領大明將士直抵紅海,沿途國家個個交往,重續千古友誼,豈不是萬國來朝盛況更盛?
這個天幕給地圖給的真好了,鄭和之前行駛過的路線大概琢磨下就能找到基本位置,將天幕這海陸地圖此繪下來,下次鄭和行駛更有了方向了。
“如此文明古國陷落於蠻夷之手?豈不悲哉?朕貴為華夏天子、大明皇帝,有意收留這羅馬的流亡公主啊!”
朱棣看著自己的好聖孫笑道。
這裏也很值得考究,但最合理的答案隻有一個,為了絲綢,隻有這百倍利潤才能讓商人有了無視風險不辭勞苦的信念。
從羅馬到交州,這名商人走從紅海出發,繞過印度到寶石之國錫蘭停靠。從錫蘭向東,過馬六甲海峽後沿中南半島東部一路北上,最終就到達了交州。
這條航線在當時可以說九死一生。
由此更可見路途之艱辛,利益之巨大。
隻不過很可惜的是,這位商人始終沒有去過蜀國,而且根據考究,他來到華夏的時間,就是諸葛亮打通蜀身古道的那一年,也就是說,華夏再次主動掌握了絲綢西去的出口路線。】
曹操:“大耳賊居然掌控了絲路的另一條線?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孤派兵擊烏桓、鮮卑、羌戎圖什麽?又是勞師遠征、又是派兵駐守、設立長史府,這大耳賊居然隻靠收複西南夷就做到了?”
劉備在腦海裏思考了一下剛才天幕放出的亞歐版圖,在空中伸手自己比劃了幾下,道:“這個大秦商人倒是個好漢子,如此遙遠,起碼有六七萬裏,且來路艱辛九死一生。”
“憲和倒覺得,未來有朝一日能替主公出使大秦打通來迴絲路。”簡雍請命道。
“簡憲和?就你聽到馬蹄聲都能嚇得先躲一邊去的膽子?你行嗎你?”張飛說的自然是當年四人在涿縣的事情。
“張益達,我真是受夠你了!!我要和你......我要和你單挑!”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糗事又被張飛拿出來笑,簡雍氣得麵紅耳熱。
“好了,三弟,怎麽和憲和說話的?”劉備拉住氣頭上的簡雍,然後訓斥了一頓張飛後,迴頭問向孔明,道:
“孔明怎麽看這大秦商人?”
“海路來迴七萬裏,即使是走博望侯張騫的路線,也要五萬裏,路途遙遠且經數國,隻能說是財帛動人心。”
大明
洪武時期
本就一直被提點的老朱,剛才就下決心要收複西域,現在又得知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的暴利,這讓他不得不真的重視這條商路了。
“韓國公如何看這絲路之事?”
老朱現在是心裏憋著一肚子氣,剛拿下了胡惟庸,還沒論罪,但他的政策已經被後人點名多次了。
一想到這群士人欺自己出身布衣,公然結黨,欺罔聖聽,建議自己海禁的種種,老朱隻覺得都該殺,這群欺瞞聖駕的賊都該殺!
難怪要朕海禁,是想自己把握著絲路的利益吧?
朕怎麽說我大明為何稅收不如前宋,原來還少了絲路這條商路。
李善長低著頭支支吾吾,滿頭大汗,半天都不能給出一個狡辯。
【另外,在曆史上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趣事,也就是我們剛才的話題。
便是講的是大漢與羅馬的唯一一次正式交流。
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的大漢與羅馬,彼此雙方肯定是十分好奇的。
這些我們在古籍上也能經常看到歐洲人對華夏的追捧。
公元97年,甘英奉西域大都護班超之命出使羅馬,但受到了安息的阻撓。
史書上雖然記載的簡略,我們卻可以依然從中得窺一斑。大概講的意思是,安息人將甘英引到海邊開始滿嘴編胡話:
哎呀,不說哥們,我給你說實話。我們這裏要是去羅馬的話,順風得航行三個月,要是逆風就了不得了,至少也得兩年。
這一路遙遠,海路迷茫。我們每次去羅馬啊,船上需要放足夠三年吃的糧食才敢走!
你看看這多危險啊!您可是天國的使節,怎能讓您如此犯險呢?
而且這海啊還能惑人心智讓你思念故鄉,情不自禁投水而死!
這怎麽會是假的呢?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麽傳的。
但是由於安息224年就徹底滅亡了,這塊地方後來也幾經戰亂,史書啥的一本都沒,所以沒人知道當年怎麽騙的。
以上隻是主播的個人猜測。
而我們現代學者研究,一般認為甘英看到的是波斯灣出海口,也就是在紮格羅斯山脈和莫克蘭海岸山脈中間。
往西北方兩千公裏就到了羅馬,屬於擦身而過。
而且,甘英也沒有地圖,他不知道安息其實海路、陸路都和羅馬接壤,屬於鄰居。】
大秦
嬴政:果然是蠻夷小國,居然欺瞞大國使者,雕蟲小技,隻圖自己利益。滅亡的好啊,這種滿嘴胡話的國家就該消失在青史之中。
劉肇:安息是吧?朕揍貴霜的時候你在旁邊是沒感受到有多疼啊,居然敢欺瞞大漢的使節。
班超:你別說,這次我還真知道了。
甘英:......感覺自己被冒犯了,好丟人啊,後人看到我這段曆史該不會嘲笑我吧。
大唐
甘露殿內的君臣卻想到,如果漢朝和羅馬真的交往相識,該會怎樣?
尉遲敬德冷笑道:“班定遠開辟西域都護府,暢通了博望侯的絲路,這個安息蠻夷之國,卻竊據華夏與羅馬的上路,來往財寶關稅豈不是皆被他們可以隨意掠奪?”
“如此無信之國,哎,想必是在懼怕東西方兩個大國聯絡而無自己容身之處吧。”房玄齡想到了曆史上齊楚交戰,卻殃及池魚滅國的徐蔡二國。
這個安息恐怕也是如此,夾雜在兩個大國之間,兩邊欺瞞從中獲利,這何嚐不是小國的生存之道呢?
【雖然漢朝對羅馬帝國的探索最終是因為謊言而無疾而終,但遙遠的西邊,絲路的終點,羅馬帝國的皇帝同時也對大漢非常的感興趣,這在後漢書上是有記載的。
公元166年,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從日南而來,獻了象牙、犀角、玳瑁等,兩國建交。
但是對於送來的禮品,漢朝的史官們的評價是這樣的:就這?就這?
這些禮物在當時是漢朝周邊藩屬國的特產,你堂堂羅馬,就送這?所以當時大臣們懷疑這群使者是假的。
但大漢的懷疑也很合理,畢竟古代商人假冒使節的案例比比皆是,宋朝時的大食商人經常冒充使節去打秋風。
而大宋的皇帝和朝廷,本就因為懦弱的軍勢而缺乏漢唐自信和民族張揚力,對此深信不疑。
卻不知他們所謂的萬國來朝是被他國的商人一直從中詐取利益。
而那些國家真正的使節去的地方是北邊契丹的遼朝、女真的金朝、蒙古的元朝。
契丹皇族自以劉漢血統,所以一直自詡為華夏正統,對南邊宋朝向來是看不上的。
說上兩句好話就能被賞賜一堆東西,簡直一本萬利。
但從現在學者的研究考證來看,這群來自遙遠的極西之地的使者多半可能還是真的。】
大秦
嬴政一臉煩躁,怎麽聽了半天,這漢朝人把那極西之地的羅馬國給稱為大秦?
這是什麽意思?
寡人的大秦什麽時候成了蠻夷之地了?
真是好不生禮貌啊!
大漢
劉徹看到天幕上羅馬的皇帝居然真的派遣了使節不遠萬裏前往大漢,這可真是文明之邦啊,他感慨道:“這大秦是我大漢的朋友之國啊,比那無信之國的安息要強很多的。或許我大漢現在就能與之取得聯係。”
三國時期
劉備嘖嘖稱奇,“沒想到這羅馬也算是歸為一隅大國,沒想到使節禮物居然如此......”本來他想說寒酸的,但轉念一想,人家羅馬畢竟也是大漢的朋友,帶著實意而來,況且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熟讀經史的諸葛亮,此時卻是竟失聲道:“那史書中所記載的使團居然是真的?”
【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呢,我們可以先從時間來對照,而時間上是完全對的上的,從甘英出使羅馬到羅馬使團奔赴大漢,這期間羅馬處於“五賢帝”時期的安東尼王朝。
根據大漢的史書記載安敦略,如果刨除口音等差異的話,是和安東尼王朝相符合的。
其次,在馬可執政期間,安息發動了對羅馬附屬國的戰爭,從而導致了羅馬和安息的全麵戰爭的爆發。
但由於安息是蓄謀已久,所以羅馬在戰爭初期並沒討到好處,可以說是十分慘敗,邊境軍幾乎全滅!
當時無論是羅馬的皇帝還是國家需求,羅馬都迫切的需要一位盟友。
而能入羅馬皇帝眼中的,自然隻有那認識一百餘年卻從未見麵、神交已久的強大的富庶的大漢帝國。
而當時和大漢挨著的貴霜,他們和安息是同盟關係,自然二者出於種種原因是都不會讓羅馬與大漢取得聯絡的。
直到公元165年,羅馬從海路出發,選擇繞過路上阻攔的安息和貴霜,曆經兩年,終於踏上了大漢的國土日南郡。
而在漢土上,羅馬自然是沒有再受任何阻攔,直接被一路護送到了洛陽收到了皇帝劉誌的接見。
漢朝時南方開發較低,生存著大量的野生動物,所以羅馬當時送上來的禮物對於大漢而言,並不是什麽稀缺物品,所以大漢的君臣懷疑使團的真實性也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哥們,你這東西我這邊隨處可見,你該不會就是偷獵我大漢的東西的吧?那麽強大的帝國怎麽會送上這麽‘寒酸’的東西呢?
其實,這也不怪羅馬的禮物寒酸。
當時執政的皇帝馬可不但是皇帝,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領袖,他同時更是一個哲學家。
這位皇帝有一句非常出名的名言,那就是“快樂的生活不需要物質的襯托。”
所以,我們借羅馬使臣之嘴可以吐槽道:日月之土的大漢皇帝啊!不是我們窮酸和瞧不起您!是我們的皇帝根本沒批那麽多的經費啊!
也許在這位羅馬皇帝的眼中,兩國交往也如朋友交往一樣,不需要用物質來襯托彼此的友誼。】
嬴政:這個羅馬皇帝還真是一位明誠之君啊!如此視金錢如糞土的皇帝,我諸夏也隻有那些曆史上的賢君能與之對比了。
劉邦:這位異國皇帝倒是與乃公一樣挺像的,生活態度都是如此一樣的想得開,想必我們這樣淡泊以明誌的清高之人是很難被後人所理解吧?隻是希望朕的後人,那個叫劉誌的皇帝別是個見利起意之人啊!
而三國時期的眾人卻臉色一變。
延熹九年,對於他們而言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年份了。
那是黨錮之禍的開始,那是大漢徹底走向衰敗的開始,那是諸葛亮“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的開始。
【而後來羅馬打贏了戰爭,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巨大的傷疤。然而馬可逝去,羅馬的五賢帝時期結束,羅馬進入了三十僭主時期,幾乎是和大漢同時的節奏。
因為在遙遠的東邊,此時的大漢也有人喊出了“蒼天已死”的口號。
東西方兩大帝國的交流也就不了了之,這次唯一的正式交流成為了絕唱。
兩大帝國幾乎於同一時間走向了內憂外患的節點。
直到貞觀十七年,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再次和大唐取得了聯絡,雙方就彼此的藝術、哲學、文學、繪畫、數學等多領域展開了交流。
唐太宗及其後繼者也常維持這段友誼,彼此互贈了很多禮物。
然而,當大食帝國崛起的時候,拜占庭遭遇了東侵的危險。
當時幸運的是,波斯亡國後,亡國公主和太子帶領臣民逃亡大唐,希望得到大唐的幫助複國。
而羅馬卻被攔斷了交通與信息。
最終,我們都知道,大唐收留了波斯亡國皇室,並沒有出兵拯救自己的朋友和自願複國後臣屬的波斯。
因為,安史之亂爆發了,大唐也陷入了自顧不暇的曆史節點。
此後中亞地區被大食人、突厥人、蒙古人連番阻斷,羅馬也和華夏失去了聯係。
直到公元十五世紀中期,也就是明朝景泰時期,最後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於崛起的奧斯曼帝國手中。
拜占庭的皇帝想了很多辦法,他們甚至寄希望於讓自己的皇子公主如古籍中的波斯王室一樣逃亡華夏,讓公主嫁給大明的天子,可惜,這最終是一場妄想,持續了一千八百年的羅馬帝國就此落幕。
我們現代人還經常討論的一個有趣事情就是,倘若大明當時派寶船接濟了羅馬皇室,娶了羅馬公主為妃,那麽華夏天然就對歐洲有了法理權。
畢竟歐洲正統是羅馬,那些邦國們坐視羅馬滅亡於外族之手,卻在羅馬滅亡後一個個爭搶正統地位、皇帝冠冕、自詡羅馬孝子賢孫。
可惜曆史也沒有如果,不然歐洲諸國搶來搶去的天命正統的法理權落到了華夏手中,豈不是好笑?(注:曆史科普,有些非來源於正史。)】
嬴政:這世界居然真有千年之帝國乎?!!!
嬴政心唿,這不就是邦周鳳凰......額呸,羅馬天命墜落,諸侯奮起而爭嗎?這劇本我熟啊!
劉邦:邦周八百載本以為已經天下無敵了,這羅馬居然有一千八百之久的國祚!
劉徹:羅馬不愧是能和朕的大漢惺惺相惜的古老帝國,能延綿一千多年,他們的製度定然有可取之處,他們的皇帝應該也是如我大漢一樣的英明神武。
劉肇:奇怪?怎麽跑題了?這天幕不是在講朕的永元之隆嗎?
劉誌:???這還真是羅馬的使者???天幕這樣解釋,好像我們大漢君臣很功利似的。
楊堅:什麽??一千八百年國祚???朕的大隋才多久啊,都怪逆子不孝啊!
李世民:未來朕也會和這個羅馬交好嗎?一個與中華交好的大帝國,可惜,後世子孫沒能幫上他們,我大唐也在那時走到了轉折點啊!
李隆基:朕怎麽知道這以後羅馬遇到的危機啊,別亂噴,謝謝。
大明
洪武年間
“也就是說,這個羅馬現在不到五十年就要滅國了?”朱標算了下日子。
“老四的子孫不知道珍惜如此機會啊!雖然咱不知道那現在歐洲的實力幾何?但看後世能揍垮那滿人王朝,現在的羅馬又是一個千年的帝國,嘶,標兒,咱有意派人現在出使羅馬,為你再娶上一側妃。”朱元璋越想越覺得可以,娶一個末代公主,對一片傳承久遠的文明地區有了形式上的法理權,這擱誰誰不爽啊?
老朱現在想想就想笑,誕下個一兒半女,撫養成人後,直接點兵點將送到極西之地,那裏也算是開化地區,不會虧了咱老朱家的孩子,而且,又能封賞藩王到關外,不影響大明內政,可行啊。
老朱真是越想越行,嘿嘿直笑,忍不住現在就拉著殿內眾臣商議個章程出來。
永樂年間,朱棣驚奇的發現,那羅馬滅國距離也不過二三十年了。
老朱順著天幕胡侃的而順藤摸瓜的浮想思路,自然也讓朱棣想到了。
而且大明的寶船已經開到過那紅海出海口過了,再讓鄭和帶領大明將士直抵紅海,沿途國家個個交往,重續千古友誼,豈不是萬國來朝盛況更盛?
這個天幕給地圖給的真好了,鄭和之前行駛過的路線大概琢磨下就能找到基本位置,將天幕這海陸地圖此繪下來,下次鄭和行駛更有了方向了。
“如此文明古國陷落於蠻夷之手?豈不悲哉?朕貴為華夏天子、大明皇帝,有意收留這羅馬的流亡公主啊!”
朱棣看著自己的好聖孫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