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細說開元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此之外,李隆基上位後,搞了各種各樣的水利設施,改革農業種植方法、發明推廣新的農業生產工具,例如去曲轅犁、翻車、筒車等,這些都使農業生產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史書記載,當時的糧食產量是250億公斤,人均要700斤,而我們現在人均是1000斤左右,而開元的數據我們在1970年才達到。
也就是說自開元盛世結束後,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在一千年後才重新達到並且超過。】
李世民此刻聽到這個數據更是激動的站了起來,這是什麽概念,人人吃飽飯的時代啊!
“這就是我大唐盛世啊!”
【開元盛世時期,全國的大小糧倉星羅棋布,這要比很多網上隋吹的數據多很多的。
糧食豐收了,人們都吃的上飯了,就會解放生產力,去從事手工業、商業......
自然而然的,唐朝在其他方麵也得到了巨大的進步。
特別是在當時江南地區,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的發達。
當時的米價十分的便宜,一鬥米才十幾文,甚至才幾 文。
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拿各個時期來對比一下。
明朝前期糧價約為一鬥30文左右,這是粗米。
明朝白米總體平均為一鬥60文左右。
明朝中後期約為一鬥80文左右。
北宋時期,糧價最高達到了800文,平均在75文左右
清朝康熙年間,糧價平均在60文左右,最低時一鬥約10文,康熙末期一鬥100文。
到了雍正時期一鬥米約200文。
乾隆時期一鬥米約350文左右。
而到了後來的嘉慶和道光年間,清朝的米價進一步上漲,達到了一鬥米就到了700文左右。
至於後來的同治光緒時期,米價達到了三串三百錢。】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想到了大明年年攀升的糧價,盡管他依然在控製著糧價的上升,又與百姓休養生息,可糧價卻依然不聽他的使喚在攀升著。
“開元果真富裕不假啊!”老朱感慨道。
趙大雖然不怎麽通悉算學,但也能從這個直觀的數據上得出,他大宋前比不過唐朝,後比不過明朝。
壞了,我大宋不會除了打不贏戰爭,還養不活百姓吧?
一想到後世將大宋稱為大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現在再來看大宋的平均糧價,真是兩眼一黑啊。
將來史書上究竟會怎樣寫他趙宋?
趙大第一次對自己的兒子產生了濃厚的質疑。
【開元時期呢,版圖也比較遼闊,雖然說大唐版圖的巔峰時期是在高宗,玄宗的開元天寶是低於高宗的。
但是若論實際控製區域,玄宗時期是要高於高宗時期的。
而開元時期,隴右道西部,也就是安西都護府,直接將占據了整個帕米爾高原,鹹海在當時是華夏的內陸湖。
與波斯、大食這些文明古國、傳統勢力直接接壤,與羅馬僅一個大食所隔。
而安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將貝加爾湖,也就是當時的瀚海劃為了內陸湖。
當年西漢宣帝時期蘇武牧羊的地方,成為了大唐帝國的養馬場。
向南,南沙群島等皆是帝國的海域範圍。換一種不太靠譜的說法,也就是可以開玩笑的說我們現在在南海一帶的勢力範圍是繼承於大唐的。
向東,帝國重設安東、朝鮮、黑水等多個都護府,漢時朝鮮四郡再次重迴帝國的手中。
雖然瀚海在當時又叫做北海,但根據史書的記載,唐朝人明顯是到達過亞歐大陸的最北方,去到過北冰洋的。
隻不過對於我們現在而言,擁有著豐富資源的鮮卑利亞地區(怕和諧,就用歐洲譯的原稱),也就是華夏古代常說的嶺北行省一帶,在唐朝隻是寒風凜冽,無法耕種,難以住人的苦寒地區。
如果唐朝能再往北邊走一走,就到達了地球的北極區域,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冰川與極光現象了。
當然,我們隻是知道古人的腳步去過北冰洋,不能排除是否有人真的從大陸最北邊乘船到達北極洲。】
“李唐的疆域居然如此的遼闊,都能去往世界的極點了!”李斯感慨天幕上後世的李唐疆域之遼闊。
天幕放出了整塊亞歐大陸的輪廓,並跟著講解,不斷推移著詳細的大唐疆域細節。
後麵的猜測更是一路將地圖推移到了北冰洋一帶。
“陛下,這堪輿圖對我大秦百利而無一害啊!”蒙恬注意到了天幕給的地圖精細無比,山川河流走勢細節皆有。
這簡直就是行軍圖啊!
難怪叫河西走廊,原來如此。
難怪將巴蜀叫做四川盆地,難怪將關中稱為關中平原......
幸好早在天幕最早講絲綢之路的時候,這些聰明的皇帝大臣們,就已經開始備好宮廷畫師和書記官,全部抄錄了。
嬴政心裏感慨:朕的大秦與李唐一比,還沒有他們的一半疆域多啊。
李唐的巨大盛況,並沒有擊垮嬴政的心態,相反他更燃起了一股昂揚的鬥誌。
朕滅六國之後,好久沒有這樣的心態了。
人一忙起來,就感覺自己身體沒毛病,平時痛的也不痛了......
劉徹道:“朕現在不得不承認,唐朝在很多方麵是超過我大漢的。”
雖然大漢的疆域也不小,但劉徹知道朝廷實際控製的區域並不多。
“仲卿,有了這天幕的堪輿圖,我大漢再出征匈奴豈不更占上風?”
衛青答道:“有了這天幕的堪輿圖,大漢行軍自然事半功倍。”
衛青也很好奇,這天幕上後世是怎樣畫的地圖啊?居然如此精細詳明,莫非是飛到天上看的?
想到天幕這種神奇的東西,衛青覺得飛到天上也不是不可能了。
大唐貞觀
“大家可是在開心大唐盛世?”杜如晦微笑道。
“自然。”
殿內群臣歡聲笑語,大唐的盛世越被誇讚,他們就笑得越開心。
唯有一人笑不出來。
閻立本:我手快酸死了......
朱標此時也是皺著眉頭,道:“後世是不是有些太在意這些戰事開拓疆域了?”
太子爺現在覺得,後人是不是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
打仗是要死人的。
糧草籌備、物資消耗、國力、撫恤、人員等等,這些都是要承擔在百姓的身上的。
【大唐整體的戰略中心是放在北邊和西邊的,大唐的將軍們也多是在此建功立業。
相對來說東北、西南、嶺南以南都是比較收縮的,像安東都護府,原本是設立在平壤,後來就撤迴到了遼東一帶。
而安西都護府幾次外遷,最遠跑到了今伊朗一帶。
經濟發展,主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人口的增長。
唐中宗時期,人口大概在六百多萬戶。
到了李隆基後,玄宗幹了十來年,人口就已經到了七百多萬戶了。
僅僅十餘年間,大唐人口增加了百萬戶。
到了玄宗統治的後期,大唐的人口是一千三百多萬戶,也就是約七千多萬人口,比玄宗剛登基的時候淨增長了一半。
這七千多萬人口,到底是什麽概念呢?
按照當時史書的記載,我們推斷當時全世界人口約兩億左右。
非洲,主要是北非,當時有大概三百餘萬人,地中海一帶,羅馬帝國和他的一堆“孝子賢孫”大概在五千多萬人。
像是非洲南邊、南北美洲,這些搞不清楚、且當時處在原始社會時期,不好統計。
僅計算當時世界文明開化的地區,全世界兩億人口,大唐七千多萬,全國有三百多個州、一千五百多個縣。
這個數據其實和我們現在差不多,我們現在也是一千多個縣和三百多個市。
毫無疑問,當時的大唐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就是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科技最繁榮的所在。
老是在說這些官方的數據,大家可能聽著比較晦澀難懂,我們不妨拿民間的一個數據來表達。
四川的樂山大佛。
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吧?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全稱為“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
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
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也就是玄宗剛登基時候開始修建的,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曆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是怎麽修建的呢?
當時呢有一個和尚,叫海通,他呢,就許了一個宏願。
我要建一座大佛,不能跟人家一樣,我要鑿山建造!
於是呢,海通和尚就開始四處化緣籌集善款。
最後呢耗了九十年的時間,樂山大佛最終建成。
如此龐大的工程,所消耗的民力、物力,其中可想而知。
而這全靠海通的化緣善款得來的建設資金。
可以說,開元盛世實至名歸了。
這是一個讓所有老百姓都能吃的上肉、吃飽飯的時代,這是一個藏富於民的時代。
這是一個人們不再因為饑餓問題困擾,從而解放了大量的生產力,將各個領域發展繁榮的時代。
這是一個民族自信極其巔峰的時代,唐人的身份是世界上最高等級的種族,無論走到何處,你的一句“大唐而來”,瞬間就能被引成上賓,甚至成為當地國王貴族的座上客。
無論你在大唐是什麽樣的身份,在外麵,你就是受人尊重仰望的“唐人”。
這是一個無數唐朝詩人歌頌的時代: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雙闕龍相對,千官雁一行!
恭已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昭昭有唐,天俾萬國。”
......
大唐的盛世由此可見一斑,我們能從史書中,當時的詩作中,各國的記載中,窺見力壓萬國的盛唐究竟有多麽的宏偉壯闊。
而李隆基,毫無疑問是締造了這個盛世的千古半帝!如果他真的早死,那他在大唐的地位隻僅次於唐太宗李世民。
在華夏曆史的地位,將會是僅次於嬴政、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排於曆史前五,成為真正的千古一帝。】
“千古半帝?”嬴政差點笑出聲來,因為他也想到了天幕剛開始播放的意難平視頻。
再一聯想這個由李隆基親手開創出來的盛世,觀其氣象,是毫無疑問的盛世,前麵說的那幾個再怎麽大治和開元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但這個李隆基,自己又親手毀掉了這個無與倫比的盛世。
當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果這個李隆基真的像天幕所說那般,恐怕千古一帝裏,地位還要超過朕了。”嬴政道。
大漢
“朕覺得這些詩詞還是不如我大漢的有氣勢啊!”劉徹道: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為漢土!”
下麵的大臣則是有人在心裏想給小豬陛下說:
陛下,咱沒人家領土大啊!
但大臣們嘴上還是恭喜道:“陛下,看來縱觀華夏曆史,千古一帝也才四位,而我朝陛下更是名列榜中啊!”
“恭喜陛下,成就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這個後人說了那麽久的、那麽閃耀、那麽宏大的稱號,原來數遍史書,也才隻有四個啊。
由此也更見其含金量!
跟著千古一帝幹活,由此可見我們的含金量!
我們的大漢蒸蒸日上!
大唐
貞觀臣子們,看著上座的貞觀上將自從天幕開始講大唐的盛世後,這個嘴啊,都沒有合攏過。
剛開始還是比較矜持的,還有心情讓他們自矜點。
現在陛下是也不裝了,更是嘴角都沒平過。
房玄齡笑眯眯的道:“陛下能成千古一帝那樣的聖君皇帝,於大唐而言是榮耀,於我等而言則是三生有幸啊!”
佛教此時傳入華夏已經五百年了,三教合流後,佛教三世觀、普世觀已經深入人心。
魏征道:“陛下還是莫要忘記君臣舟水之道啊!莫要因此而怠政鬆懈!”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後人如此誇耀大唐的功績,又如此看待朕這個天子,朕又怎能讓後人失望呢?”
“哎,隻是這個小混蛋啊......千古半帝,千古半帝......”
想到李隆基的這個稱唿,李世民也是無奈的歎道。
開元時期
史書記載,當時的糧食產量是250億公斤,人均要700斤,而我們現在人均是1000斤左右,而開元的數據我們在1970年才達到。
也就是說自開元盛世結束後,中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在一千年後才重新達到並且超過。】
李世民此刻聽到這個數據更是激動的站了起來,這是什麽概念,人人吃飽飯的時代啊!
“這就是我大唐盛世啊!”
【開元盛世時期,全國的大小糧倉星羅棋布,這要比很多網上隋吹的數據多很多的。
糧食豐收了,人們都吃的上飯了,就會解放生產力,去從事手工業、商業......
自然而然的,唐朝在其他方麵也得到了巨大的進步。
特別是在當時江南地區,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的發達。
當時的米價十分的便宜,一鬥米才十幾文,甚至才幾 文。
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拿各個時期來對比一下。
明朝前期糧價約為一鬥30文左右,這是粗米。
明朝白米總體平均為一鬥60文左右。
明朝中後期約為一鬥80文左右。
北宋時期,糧價最高達到了800文,平均在75文左右
清朝康熙年間,糧價平均在60文左右,最低時一鬥約10文,康熙末期一鬥100文。
到了雍正時期一鬥米約200文。
乾隆時期一鬥米約350文左右。
而到了後來的嘉慶和道光年間,清朝的米價進一步上漲,達到了一鬥米就到了700文左右。
至於後來的同治光緒時期,米價達到了三串三百錢。】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想到了大明年年攀升的糧價,盡管他依然在控製著糧價的上升,又與百姓休養生息,可糧價卻依然不聽他的使喚在攀升著。
“開元果真富裕不假啊!”老朱感慨道。
趙大雖然不怎麽通悉算學,但也能從這個直觀的數據上得出,他大宋前比不過唐朝,後比不過明朝。
壞了,我大宋不會除了打不贏戰爭,還養不活百姓吧?
一想到後世將大宋稱為大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現在再來看大宋的平均糧價,真是兩眼一黑啊。
將來史書上究竟會怎樣寫他趙宋?
趙大第一次對自己的兒子產生了濃厚的質疑。
【開元時期呢,版圖也比較遼闊,雖然說大唐版圖的巔峰時期是在高宗,玄宗的開元天寶是低於高宗的。
但是若論實際控製區域,玄宗時期是要高於高宗時期的。
而開元時期,隴右道西部,也就是安西都護府,直接將占據了整個帕米爾高原,鹹海在當時是華夏的內陸湖。
與波斯、大食這些文明古國、傳統勢力直接接壤,與羅馬僅一個大食所隔。
而安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將貝加爾湖,也就是當時的瀚海劃為了內陸湖。
當年西漢宣帝時期蘇武牧羊的地方,成為了大唐帝國的養馬場。
向南,南沙群島等皆是帝國的海域範圍。換一種不太靠譜的說法,也就是可以開玩笑的說我們現在在南海一帶的勢力範圍是繼承於大唐的。
向東,帝國重設安東、朝鮮、黑水等多個都護府,漢時朝鮮四郡再次重迴帝國的手中。
雖然瀚海在當時又叫做北海,但根據史書的記載,唐朝人明顯是到達過亞歐大陸的最北方,去到過北冰洋的。
隻不過對於我們現在而言,擁有著豐富資源的鮮卑利亞地區(怕和諧,就用歐洲譯的原稱),也就是華夏古代常說的嶺北行省一帶,在唐朝隻是寒風凜冽,無法耕種,難以住人的苦寒地區。
如果唐朝能再往北邊走一走,就到達了地球的北極區域,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冰川與極光現象了。
當然,我們隻是知道古人的腳步去過北冰洋,不能排除是否有人真的從大陸最北邊乘船到達北極洲。】
“李唐的疆域居然如此的遼闊,都能去往世界的極點了!”李斯感慨天幕上後世的李唐疆域之遼闊。
天幕放出了整塊亞歐大陸的輪廓,並跟著講解,不斷推移著詳細的大唐疆域細節。
後麵的猜測更是一路將地圖推移到了北冰洋一帶。
“陛下,這堪輿圖對我大秦百利而無一害啊!”蒙恬注意到了天幕給的地圖精細無比,山川河流走勢細節皆有。
這簡直就是行軍圖啊!
難怪叫河西走廊,原來如此。
難怪將巴蜀叫做四川盆地,難怪將關中稱為關中平原......
幸好早在天幕最早講絲綢之路的時候,這些聰明的皇帝大臣們,就已經開始備好宮廷畫師和書記官,全部抄錄了。
嬴政心裏感慨:朕的大秦與李唐一比,還沒有他們的一半疆域多啊。
李唐的巨大盛況,並沒有擊垮嬴政的心態,相反他更燃起了一股昂揚的鬥誌。
朕滅六國之後,好久沒有這樣的心態了。
人一忙起來,就感覺自己身體沒毛病,平時痛的也不痛了......
劉徹道:“朕現在不得不承認,唐朝在很多方麵是超過我大漢的。”
雖然大漢的疆域也不小,但劉徹知道朝廷實際控製的區域並不多。
“仲卿,有了這天幕的堪輿圖,我大漢再出征匈奴豈不更占上風?”
衛青答道:“有了這天幕的堪輿圖,大漢行軍自然事半功倍。”
衛青也很好奇,這天幕上後世是怎樣畫的地圖啊?居然如此精細詳明,莫非是飛到天上看的?
想到天幕這種神奇的東西,衛青覺得飛到天上也不是不可能了。
大唐貞觀
“大家可是在開心大唐盛世?”杜如晦微笑道。
“自然。”
殿內群臣歡聲笑語,大唐的盛世越被誇讚,他們就笑得越開心。
唯有一人笑不出來。
閻立本:我手快酸死了......
朱標此時也是皺著眉頭,道:“後世是不是有些太在意這些戰事開拓疆域了?”
太子爺現在覺得,後人是不是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
打仗是要死人的。
糧草籌備、物資消耗、國力、撫恤、人員等等,這些都是要承擔在百姓的身上的。
【大唐整體的戰略中心是放在北邊和西邊的,大唐的將軍們也多是在此建功立業。
相對來說東北、西南、嶺南以南都是比較收縮的,像安東都護府,原本是設立在平壤,後來就撤迴到了遼東一帶。
而安西都護府幾次外遷,最遠跑到了今伊朗一帶。
經濟發展,主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人口的增長。
唐中宗時期,人口大概在六百多萬戶。
到了李隆基後,玄宗幹了十來年,人口就已經到了七百多萬戶了。
僅僅十餘年間,大唐人口增加了百萬戶。
到了玄宗統治的後期,大唐的人口是一千三百多萬戶,也就是約七千多萬人口,比玄宗剛登基的時候淨增長了一半。
這七千多萬人口,到底是什麽概念呢?
按照當時史書的記載,我們推斷當時全世界人口約兩億左右。
非洲,主要是北非,當時有大概三百餘萬人,地中海一帶,羅馬帝國和他的一堆“孝子賢孫”大概在五千多萬人。
像是非洲南邊、南北美洲,這些搞不清楚、且當時處在原始社會時期,不好統計。
僅計算當時世界文明開化的地區,全世界兩億人口,大唐七千多萬,全國有三百多個州、一千五百多個縣。
這個數據其實和我們現在差不多,我們現在也是一千多個縣和三百多個市。
毫無疑問,當時的大唐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就是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科技最繁榮的所在。
老是在說這些官方的數據,大家可能聽著比較晦澀難懂,我們不妨拿民間的一個數據來表達。
四川的樂山大佛。
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吧?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全稱為“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
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
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也就是玄宗剛登基時候開始修建的,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曆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是怎麽修建的呢?
當時呢有一個和尚,叫海通,他呢,就許了一個宏願。
我要建一座大佛,不能跟人家一樣,我要鑿山建造!
於是呢,海通和尚就開始四處化緣籌集善款。
最後呢耗了九十年的時間,樂山大佛最終建成。
如此龐大的工程,所消耗的民力、物力,其中可想而知。
而這全靠海通的化緣善款得來的建設資金。
可以說,開元盛世實至名歸了。
這是一個讓所有老百姓都能吃的上肉、吃飽飯的時代,這是一個藏富於民的時代。
這是一個人們不再因為饑餓問題困擾,從而解放了大量的生產力,將各個領域發展繁榮的時代。
這是一個民族自信極其巔峰的時代,唐人的身份是世界上最高等級的種族,無論走到何處,你的一句“大唐而來”,瞬間就能被引成上賓,甚至成為當地國王貴族的座上客。
無論你在大唐是什麽樣的身份,在外麵,你就是受人尊重仰望的“唐人”。
這是一個無數唐朝詩人歌頌的時代: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雙闕龍相對,千官雁一行!
恭已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昭昭有唐,天俾萬國。”
......
大唐的盛世由此可見一斑,我們能從史書中,當時的詩作中,各國的記載中,窺見力壓萬國的盛唐究竟有多麽的宏偉壯闊。
而李隆基,毫無疑問是締造了這個盛世的千古半帝!如果他真的早死,那他在大唐的地位隻僅次於唐太宗李世民。
在華夏曆史的地位,將會是僅次於嬴政、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排於曆史前五,成為真正的千古一帝。】
“千古半帝?”嬴政差點笑出聲來,因為他也想到了天幕剛開始播放的意難平視頻。
再一聯想這個由李隆基親手開創出來的盛世,觀其氣象,是毫無疑問的盛世,前麵說的那幾個再怎麽大治和開元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但這個李隆基,自己又親手毀掉了這個無與倫比的盛世。
當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果這個李隆基真的像天幕所說那般,恐怕千古一帝裏,地位還要超過朕了。”嬴政道。
大漢
“朕覺得這些詩詞還是不如我大漢的有氣勢啊!”劉徹道: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為漢土!”
下麵的大臣則是有人在心裏想給小豬陛下說:
陛下,咱沒人家領土大啊!
但大臣們嘴上還是恭喜道:“陛下,看來縱觀華夏曆史,千古一帝也才四位,而我朝陛下更是名列榜中啊!”
“恭喜陛下,成就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這個後人說了那麽久的、那麽閃耀、那麽宏大的稱號,原來數遍史書,也才隻有四個啊。
由此也更見其含金量!
跟著千古一帝幹活,由此可見我們的含金量!
我們的大漢蒸蒸日上!
大唐
貞觀臣子們,看著上座的貞觀上將自從天幕開始講大唐的盛世後,這個嘴啊,都沒有合攏過。
剛開始還是比較矜持的,還有心情讓他們自矜點。
現在陛下是也不裝了,更是嘴角都沒平過。
房玄齡笑眯眯的道:“陛下能成千古一帝那樣的聖君皇帝,於大唐而言是榮耀,於我等而言則是三生有幸啊!”
佛教此時傳入華夏已經五百年了,三教合流後,佛教三世觀、普世觀已經深入人心。
魏征道:“陛下還是莫要忘記君臣舟水之道啊!莫要因此而怠政鬆懈!”
李世民擺了擺手,道:“後人如此誇耀大唐的功績,又如此看待朕這個天子,朕又怎能讓後人失望呢?”
“哎,隻是這個小混蛋啊......千古半帝,千古半帝......”
想到李隆基的這個稱唿,李世民也是無奈的歎道。
開元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