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宇文泰,大家了解最多的關於他的標簽可能是關隴集團肇基者、北周宇文氏王朝奠基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優秀的鮮卑族名人、高歡的一生之敵、和劉徹、李世民一樣昵稱是動物、長得沒高歡帥、腹黑男、摳門等標簽。】
“朕!”劉徹無言以對,自從天幕說了後世對他起的昵稱後,他是又愛又恨。
愛的是後人沒有忘記他,他的名字和功績哪怕朝代更迭、曆史變換,過了千百年依然被人所銘記、崇敬。
恨的是:喂!你們這群後人能不能尊重一下祖宗啊!不提朕是一個皇帝,朕還是你們的老祖宗啊!哪有叫自己祖宗是豬豬的?!
“此人被貼上的標簽如此之多,看來要比天幕剛才盤點的上個人水平要高很多啊!”
熱衷於軍事的專業人士衛青兩眼放光,他可是知道天幕剛才說了此人改革的製度影響了後世幾百年,間接成就了隋唐的輝煌。
大唐的武功不可謂不是曆朝之最,衛青很是期待,這對大漢而言,能帶來什麽改變。
——————
“?”
黑人問號臉的宇文黑獺不解,誇人就使勁誇得了,高歡的一生之敵這個名稱他也很喜歡,可為什麽要提他的小字呢?
雖然咱的字裏麵這個動物也是傳說中的神獸吧,山海經裏說是白虎後代。
但有點不尊重人啊!
“長得帥有用嗎?高歡長得再帥他能打得過我?”
知道自己後來愈敗愈戰,愈戰愈勝的宇文泰心態極好,高歡你還能活幾年?你的天賦還能用幾年?
再過幾年,這個天下還是我宇文氏的天下!
【三國時期,至少有三個人提出了三個版本的“隆中對”,除了諸葛亮之外,沮授、魯肅都向各自的主公提出過隆中對,隻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采納。
最後,諸葛亮的隆中對定天下,使得天下三分,諸葛亮的成名也是從隆中對開始的。
想當初,諸葛丞相在東吳舌戰群儒可沒少被那些江東名士拿“隆中對”來取笑山野村夫。
事實證明,後人對三國最大的印象就是虎踞北方名將如雲、謀士如雨,扞衛後漢尊嚴,征伐異族,富庶卻世家林立內鬥不休的曹魏。是為曹魏有曹魏的風骨。
匡扶漢室、救濟生民,理想主義者的最後歸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炎漢三興而終生不止的努力,以一州之地北伐七州的曹魏雖敗而其理想品質讓厚讚數千年的季漢。是為蜀漢有蜀漢的浪漫。
孫吳?嗬嗬,一群江東鼠輩罷了。
是為東吳有東吳的鼠輩。】
“好啊,曹魏有自己的風骨!”
曹操撫掌而笑,近些年來,他也聽到了些風聲,外麵有人在說什麽建安風骨,還評了幾個才子。
哈哈,後人居然將風骨一詞用在了我曹魏的身上。
“扞衛後漢尊嚴?”曹操有些唏噓道:
“想當年,孤在洛陽求學時,與那袁本初等友人於太學讀書,便曾立誌為大漢一征西將軍、效仿班定遠舊事啊!”
————
“便是因為如此,諸君,我們豈可懈怠,讓後人徒增失望和惋惜?”劉備眼眶發紅,縱然是過了這麽多年,無論是看多久,隻要還是見到後人對他季漢的惋惜,他還是忍不住眼眶發酸,為之感動。
“司馬氏一家太不會治國了,徒讓我漢民又多悲傷!”諸葛亮也是不喜,就算你司馬氏最後贏取了天下,難道就不能讓百姓過上一天好日子嗎?
這很難嗎?
大漢的先祖們已經摸著石頭過河了,案例就放在書籍裏,休養生息很難嗎?
“為了大漢,也是為了天下蒼生!”
張飛笑道:“我們有自己的理想和浪漫,那曹賊雖然可憎,但也是一代梟雄,也讓後人敬佩!”
“這大舅哥倒是難受了!哈哈哈哈,不但是後人給他們的評詞少且可憐,還一直罵鼠輩!”
“江東鼠輩,哈哈哈哈!”
堂內眾人也是跟著笑了起來,還得是翼德將軍,總能粗中有細的抓住重點!
【時間往後走兩百年,經過三家歸晉,司馬氏篡位而一統天下,九品中正製到達頂峰,世家林立,寒門庶民無立錐之地,宗王奪權、軍閥割據、霸府叢生,五胡亂華,漢民幾乎亡族,晉室南渡,五胡內鬥,鮮卑拓跋氏起於雲中,而後來到了統一北方的北魏。
北魏雖然統一了北方,麵對不可調和的民族和集團矛盾,孝文帝實行了著名的“孝文帝變法”,這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帶有民族融合製度的改革,一個為後世無數王朝提供模版的改革。
孝文帝成功了,也失敗了。
成功在他的改革讓北魏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北方實力逐漸恢複。
北魏政權逐漸封建化、係統化,走上正軌,鮮卑貴族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製度,也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麵、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從而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這三點是最大的成功,但也有不少的隱患。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
但從另一方麵,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
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一度因改革而強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後僅30餘年便迅速地分崩離析,走向滅亡了。
一般而言,人們認為孝文帝改革的負麵影響有四點:
忽視了鮮卑舊貴族的訴求。
理想化的移植了漢製的門閥製度於鮮卑族,導致北魏也陷入了和南朝一樣的門閥不休的情況,這使得尚無文化積澱的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這嚴重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衝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好事變成了壞事。
改革的思想內容和指導思想是恢複禮樂,這被後世學者認為是“迂腐的儒化”、“消極的漢化”,學來的主要是漢文化的糟粕、漢人的繁縟腐朽。要知道,孔夫子提了一生的恢複禮樂,列國也沒有采取。
後來的大漢等王朝也沒有采取。
並不是說孔夫子的禮樂不好,而是不合時代了,時代在進步,禮樂也該進步。
還是那句話,恢複古製的舉動永遠都是在逆曆史潮流。
最重要的自然還是,洛陽貴族和大同貴族的心裏落差、實際落差埋了雷。
大家都是打天下同出一族的鮮卑人,憑什麽你們跟著皇帝去了中原享受生活去了,我們隻能在大同吃風沙、鎮守邊疆?
你們換上了嶄新美麗的中原服飾,有著禮樂助興的酒宴、有著美麗的中原女子在身旁,住著豪華的、新建的房子。
而我們隻能在邊鎮過著吃一頓餓一頓,軍餉遲發甚至被克扣的日子,憑什麽?
進了洛陽城就不認窮親戚了?
於是鮮卑舊貴族在孝文帝去世後三十多年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反,席卷北魏長達數十年之久,直接讓蒸蒸日上的北魏王朝一朝落到穀底,最後亡國被取代。
其實,這個點還是我們說的,孝文帝帶著人去了洛陽後,大修宮室、強占良田,新貴族們享受著以前漢人大地主、世家們的生活,奢靡的生活讓他們失去了鬥誌,而學來的門閥製度又讓他們陷入了和南朝一樣的局麵,誰還顧得上苦守邊疆的窮親戚?
由於遷都洛陽按照改革中的學習禮樂,結果造成了財政上的巨大虧空,這個虧空一直到北魏滅亡都未能解決。
可能當時馮太後隻教會了孝文帝禮樂的好處,沒有跟他講漢文化裏那些落後的糟粕吧!
最後,北魏的皇帝們也因此失去了對朝政的把控,從六鎮起義開始,北魏就進入了權臣時期,北方地區也有諸侯割據的跡象,到後來的河陰之變,拓跋皇族徹底成了傀儡。】
“朕!”劉徹無言以對,自從天幕說了後世對他起的昵稱後,他是又愛又恨。
愛的是後人沒有忘記他,他的名字和功績哪怕朝代更迭、曆史變換,過了千百年依然被人所銘記、崇敬。
恨的是:喂!你們這群後人能不能尊重一下祖宗啊!不提朕是一個皇帝,朕還是你們的老祖宗啊!哪有叫自己祖宗是豬豬的?!
“此人被貼上的標簽如此之多,看來要比天幕剛才盤點的上個人水平要高很多啊!”
熱衷於軍事的專業人士衛青兩眼放光,他可是知道天幕剛才說了此人改革的製度影響了後世幾百年,間接成就了隋唐的輝煌。
大唐的武功不可謂不是曆朝之最,衛青很是期待,這對大漢而言,能帶來什麽改變。
——————
“?”
黑人問號臉的宇文黑獺不解,誇人就使勁誇得了,高歡的一生之敵這個名稱他也很喜歡,可為什麽要提他的小字呢?
雖然咱的字裏麵這個動物也是傳說中的神獸吧,山海經裏說是白虎後代。
但有點不尊重人啊!
“長得帥有用嗎?高歡長得再帥他能打得過我?”
知道自己後來愈敗愈戰,愈戰愈勝的宇文泰心態極好,高歡你還能活幾年?你的天賦還能用幾年?
再過幾年,這個天下還是我宇文氏的天下!
【三國時期,至少有三個人提出了三個版本的“隆中對”,除了諸葛亮之外,沮授、魯肅都向各自的主公提出過隆中對,隻不過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采納。
最後,諸葛亮的隆中對定天下,使得天下三分,諸葛亮的成名也是從隆中對開始的。
想當初,諸葛丞相在東吳舌戰群儒可沒少被那些江東名士拿“隆中對”來取笑山野村夫。
事實證明,後人對三國最大的印象就是虎踞北方名將如雲、謀士如雨,扞衛後漢尊嚴,征伐異族,富庶卻世家林立內鬥不休的曹魏。是為曹魏有曹魏的風骨。
匡扶漢室、救濟生民,理想主義者的最後歸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炎漢三興而終生不止的努力,以一州之地北伐七州的曹魏雖敗而其理想品質讓厚讚數千年的季漢。是為蜀漢有蜀漢的浪漫。
孫吳?嗬嗬,一群江東鼠輩罷了。
是為東吳有東吳的鼠輩。】
“好啊,曹魏有自己的風骨!”
曹操撫掌而笑,近些年來,他也聽到了些風聲,外麵有人在說什麽建安風骨,還評了幾個才子。
哈哈,後人居然將風骨一詞用在了我曹魏的身上。
“扞衛後漢尊嚴?”曹操有些唏噓道:
“想當年,孤在洛陽求學時,與那袁本初等友人於太學讀書,便曾立誌為大漢一征西將軍、效仿班定遠舊事啊!”
————
“便是因為如此,諸君,我們豈可懈怠,讓後人徒增失望和惋惜?”劉備眼眶發紅,縱然是過了這麽多年,無論是看多久,隻要還是見到後人對他季漢的惋惜,他還是忍不住眼眶發酸,為之感動。
“司馬氏一家太不會治國了,徒讓我漢民又多悲傷!”諸葛亮也是不喜,就算你司馬氏最後贏取了天下,難道就不能讓百姓過上一天好日子嗎?
這很難嗎?
大漢的先祖們已經摸著石頭過河了,案例就放在書籍裏,休養生息很難嗎?
“為了大漢,也是為了天下蒼生!”
張飛笑道:“我們有自己的理想和浪漫,那曹賊雖然可憎,但也是一代梟雄,也讓後人敬佩!”
“這大舅哥倒是難受了!哈哈哈哈,不但是後人給他們的評詞少且可憐,還一直罵鼠輩!”
“江東鼠輩,哈哈哈哈!”
堂內眾人也是跟著笑了起來,還得是翼德將軍,總能粗中有細的抓住重點!
【時間往後走兩百年,經過三家歸晉,司馬氏篡位而一統天下,九品中正製到達頂峰,世家林立,寒門庶民無立錐之地,宗王奪權、軍閥割據、霸府叢生,五胡亂華,漢民幾乎亡族,晉室南渡,五胡內鬥,鮮卑拓跋氏起於雲中,而後來到了統一北方的北魏。
北魏雖然統一了北方,麵對不可調和的民族和集團矛盾,孝文帝實行了著名的“孝文帝變法”,這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帶有民族融合製度的改革,一個為後世無數王朝提供模版的改革。
孝文帝成功了,也失敗了。
成功在他的改革讓北魏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北方實力逐漸恢複。
北魏政權逐漸封建化、係統化,走上正軌,鮮卑貴族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製度,也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麵、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從而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這三點是最大的成功,但也有不少的隱患。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
但從另一方麵,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
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一度因改革而強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後僅30餘年便迅速地分崩離析,走向滅亡了。
一般而言,人們認為孝文帝改革的負麵影響有四點:
忽視了鮮卑舊貴族的訴求。
理想化的移植了漢製的門閥製度於鮮卑族,導致北魏也陷入了和南朝一樣的門閥不休的情況,這使得尚無文化積澱的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這嚴重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衝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好事變成了壞事。
改革的思想內容和指導思想是恢複禮樂,這被後世學者認為是“迂腐的儒化”、“消極的漢化”,學來的主要是漢文化的糟粕、漢人的繁縟腐朽。要知道,孔夫子提了一生的恢複禮樂,列國也沒有采取。
後來的大漢等王朝也沒有采取。
並不是說孔夫子的禮樂不好,而是不合時代了,時代在進步,禮樂也該進步。
還是那句話,恢複古製的舉動永遠都是在逆曆史潮流。
最重要的自然還是,洛陽貴族和大同貴族的心裏落差、實際落差埋了雷。
大家都是打天下同出一族的鮮卑人,憑什麽你們跟著皇帝去了中原享受生活去了,我們隻能在大同吃風沙、鎮守邊疆?
你們換上了嶄新美麗的中原服飾,有著禮樂助興的酒宴、有著美麗的中原女子在身旁,住著豪華的、新建的房子。
而我們隻能在邊鎮過著吃一頓餓一頓,軍餉遲發甚至被克扣的日子,憑什麽?
進了洛陽城就不認窮親戚了?
於是鮮卑舊貴族在孝文帝去世後三十多年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反,席卷北魏長達數十年之久,直接讓蒸蒸日上的北魏王朝一朝落到穀底,最後亡國被取代。
其實,這個點還是我們說的,孝文帝帶著人去了洛陽後,大修宮室、強占良田,新貴族們享受著以前漢人大地主、世家們的生活,奢靡的生活讓他們失去了鬥誌,而學來的門閥製度又讓他們陷入了和南朝一樣的局麵,誰還顧得上苦守邊疆的窮親戚?
由於遷都洛陽按照改革中的學習禮樂,結果造成了財政上的巨大虧空,這個虧空一直到北魏滅亡都未能解決。
可能當時馮太後隻教會了孝文帝禮樂的好處,沒有跟他講漢文化裏那些落後的糟粕吧!
最後,北魏的皇帝們也因此失去了對朝政的把控,從六鎮起義開始,北魏就進入了權臣時期,北方地區也有諸侯割據的跡象,到後來的河陰之變,拓跋皇族徹底成了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