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歸義軍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漠戈壁,月牙鳴沙,漢唐雄風席卷著西域,絲路駝鈴飄蕩在邊關。
敦煌城外東南50裏處,鳴沙山東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曆經一千六百多年的滄桑。
洞窟中,琳琅滿目的藝術瑰寶仿佛在傾訴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技藝的出神入化,還有隱藏在背後的,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這樣一幅長達8米的珍貴壁畫,展現一位將軍出巡的盛景:
畫中有百餘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軍樂和歌舞為主的儀仗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
八名騎兵頭戴氈帽,腰係革帶,擊鼓吹角;隨後是高舉牙旗的騎兵和演奏琵樂器的樂隊;緊接著是舞伎兩隊,一隊身著漢裝,一隊穿吐蕃服飾,翩翩起舞。
壁畫的中心人物則身穿紅袍,騎白馬,正要縱馬過橋,前有將士護衛,後有仆從相隨。
壁畫中的這位主角,名叫張議潮。
這幅畫,正是表現其率唐歸義軍抗擊吐蕃,收複河西十一州的雄壯氣勢,亦是對他一生波瀾壯闊、殫精竭慮的最佳詮釋。】張議潮出征圖 “歸義軍?”
“ 遠方前來歸附於中國,即為歸義。”嬴政眯著眼睛,對於下麵要介紹大唐的這支軍隊似乎有些出人意料。
劉邦:“哦?歸義為軍號?莫非是匈奴人歸附而來的嗎?”
“這應該也算正經的唐軍吧?”
大唐。
李世民也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大唐這支軍隊的表現,但他冥冥之中總有一股感覺。
那就是雖然這幅畫看起來確實威風凜凜,當得上盛唐武士之名,但是......
看多了自己的“孝子賢孫”的這麽多次逆天表現,他的直覺告訴自己這次恐怕又得讓他心急如火。
【說到歸義軍的興起,還要追溯到幾乎毀滅唐朝的“安史之亂”。
為了抵抗叛軍的進攻,當時的唐朝朝廷,迫不得已將西域和河西走廊的軍隊全部調入內地。
而這一行為,無異於等於放棄了唐王朝這些經營已久的戰略要地。
對於這些地區一直虎視眈眈的吐蕃自然對唐朝趁火打劫,一時間西域以及河西走廊的大批城市在吐蕃的攻勢下轉瞬易手。
不過吐蕃軍隊依然在沙洲碰到了硬釘子。
沙洲是當時重要的商路要地,雖然唐軍的主力早已撤出,但是憑借著唐王朝在此多年的經營,沙洲依然堅守到河西走廊基本都落入吐蕃之手後,才最終陷落。
當吐蕃攻打沙州時,盡管當時和朝廷的聯係已經中斷,城中軍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刺史周鼎,一邊固守城池,一邊向迴鶻求救。
可是,始終盼不來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諸將,主張焚毀城郭,率眾東逃。
都知兵馬使閻朝,見主將已然意誌消沉,不惜承擔罪名,將周鼎縊殺。
結果,沙州軍民非但沒有責備閻朝,反而支持他自領州事,集結在他旗下,共同抗敵。
在內缺糧草,外無救兵的壞境下,閻朝帶領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長達10年之久。
自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起,廓州、涼州、蘭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繼陷落。
詩人張籍的一首《橫吹曲辭·隴頭》,描寫了涼州陷落時的慘狀: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
漢家處處格鬥死,一朝盡沒隴西地。
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
誰能更使李輕車,收取涼州屬漢家?”
憤慨的張籍在詩中發出唿籲:
難道就有沒有像李廣、李蔡兄弟那樣的名將,來收複涼州,帶領百姓們重迴漢家故土嗎?
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沙州彈盡糧絕,城中軍民處於絕境。
為保他們安全,閻朝與蕃將相約,不得傷害、驅逐百姓,這才出城投降。
頑抗多年的閻朝,投降後被吐蕃人下毒暗殺。
沙州,至此陷落。】沙州就是敦煌 “殺得好!”嬴政道:
“麵對敵人侵略,還沒有打就要棄城棄民的主官留有何用?”
“這個姓閻的官員有擔當啊!如此才能配得上是大唐之風範!”
......
李世民清楚的記得,前來內地平叛的多支勤王軍正是安西邊軍。
哥舒翰、高仙芝、王思禮、郭子儀、李嗣業等等率領自己的部隊往長安奔去,他們有的甚至永遠留在了長安。
“又是一段被安史之亂所影響到的大唐曆史嗎?”
李世民示意宮人將他的軟榻換成胡床,長孫皇後心疼的上前想要幫皇帝舒緩下頭部。
此時殿內的群臣們,甚至就連禮官都沒有說話。
他們也有著一股感覺,光是這個開頭,就能想到後麵天幕要講什麽幺蛾子了。
天幕還真的對他大唐“不薄”啊!
每次誇完之後都會留個大驚喜,讓人的小心髒一跳一頓的。
所以,陛下待會估計風疾又要犯了......
【17年後,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一個注定將改變這個地區命運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張議潮。
張氏家族是沙州豪門,世代為州將,張議潮之父張謙逸更是官運亨通,官至工部尚書。
張議潮所生活的張氏家族還是幸運的,作為吐蕃入主河湟之地後要拉攏的對象,日子還算過得去。
然而,作為一個成長在“淪陷區”的官二代,張議潮感受不到家族帶來的榮耀。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幾天膏粱錦繡,目之所及,盡是國仇家恨。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提一下,為何張議潮對吐蕃有如此的仇恨。
781年,抗擊吐蕃多年的重鎮沙州淪陷,河西走廊全部丟失了。
從此大唐王朝開始了百年河湟之恥,唐朝遺民變成真正的亡國奴,被奴隸社會的吐蕃王朝所奴役。
青壯年淪為他們的奴婢,種田放牧。
“羸老者鹹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
在兇殘的統治下民不聊生,還要忍受吐蕃軍隊不斷的大肆劫掠侵擾。
昔日富強繁華的河西大地,已然成了人間地獄。
村鎮成為廢墟,良田變為荒野。
60年過去了,淪陷區的人民始終思念迴歸唐朝。
當唐朝使者赴西域途經河西時,看到城邑依舊,可是已經變成了吐蕃的領地。
百姓見到唐朝使者,夾道相迎,高唿:“皇帝還記得陷落吐蕃的人民嗎?”
這些唐朝遺民的後代口音都有了變化,但是服裝沒改。
而在張議潮出生後的第九年,安西都護府所在的龜茲城陷落,安西白發軍全部以身殉國。
安史之亂,唐朝抽調安西軍前往內地平叛,大量的安西精銳被抽走,當然也留下了部分士兵留守,一是在告訴西域諸國,大唐仍在,離開是暫時的,這片土地上的皇依然是大唐,大唐留在這的秩序不能亂。
二是威懾諸國,龜茲城是安西都護府駐所,西域最繁華的城池之一,也是在告訴他們,安西的大部隊平叛完會迴來。
結局,我們自然都是知道的,那些前往內地的安西軍沒有再迴來。
而留守在龜茲城的唐軍從青壯年熬到了滿城白發,他們也沒有等到朝廷的輪換,也沒有領到任何軍餉,整整堅守了龜茲幾十年!
在此期間,龜茲城受到了來自吐蕃等西域諸國無數次的攻打,但是這群“白發軍”都堅持過來了。
幾十年的風霜,和朝廷斷聯沒有任何支援的歲月裏,他們沒有人叫怨叫苦。
哪怕城中再也從不出來一個完整的人,一個黑發的人,也沒有一人投降。
正是在張儀潮出生後的第九年,龜茲城陷落,白發軍被砍掉雙足,貶為奴隸。
吐蕃人欣喜若狂,將這份戰報大肆宣揚:河西走廊再無唐人矣!
龜茲與沙州並不遠,因此我們猜測年幼的張議潮應當是聽著白發軍的傳說長大的。
也許就是堅韌不拔的白發軍讓張議潮領略了盛唐武士的風采,我們不得而知。
年幼的張議潮平日學習兵法,苦練劍術,崇拜孫武,懷念故國大唐,在吐蕃對河湟唐人殺戮的時候、在最後一支唐軍被砍足砍手貶為奴隸的時候,張議潮在沙州的家裏苦練著本領。
仇恨沒有蒙蔽他的雙眼。
這個少年他在忍耐,他在等一個機會!】
“這支唐軍的結局無論如何,都不會遜色太多。”
嬴政敬佩這個少年人,他知道張儀潮必定是要做大事的人,唐軍有這樣的靈魂人物帶領,一定可以驅除胡虜!
“白發軍!白發軍!”
“唐朝到底有什麽樣的魅力,可以讓這麽多的人為之赴湯蹈火啊!”
“這是一股真正的有信仰的軍隊,他們的信仰超越了時空,朕在大秦都被他們的忠肝義膽所折服!”
劉徹看到唐朝的子民在天幕中受到了各種的奴役、淩虐,更是悲憤的向著蒼天唿喝王師何在。
這位唯我獨尊的霸道皇帝動情了:“張議潮會做到李廣將軍一樣的事情的,去守衛我漢家兒女。”
衛青道:“漢人能打敗匈奴人,也如張議潮般懷有仇恨勤練本事。漢人能夠做到,我相信張議潮也能帶領唐人做到!”
劉詢:“僅僅是觀白發軍故事,都能感受到盛唐遺澤,頗有我朝強漢氣象啊!”
“唐人孤忠白發軍,不輸漢家好兒郎!”
曹操:“真乃是一群義士也!待我曹某親點大軍為爾等忠義大士報仇雪恨!”
曹操忽然想到,雖然自家的文遠將軍是因為八百人破十萬吳軍而名聲大噪,被人戲稱“退休前被抬到了武廟裏”。
但他卻清楚的記得,後人稱讚最多的便是張遼征烏桓之功。
“殺胡人之功甚於國內內鬥之功。文遠啊!”
張遼應到,有些好奇的抬頭看向曹老板。
他看著天幕中的白發軍的故事也深深地被折服和感動,也不得不佩服盛唐武士之風姿。
但,老板剛才誇完歸義軍現在提我幹什麽?
“孤可是記得你征烏桓為我立下大功!”
“丞相,臣身為漢家兒郎,保家衛國乃是臣的本分。”
“好!孤沒有看錯你!孤今後想讓你鎮我河西,為我漢家在張臂掖,你可願意!”
張遼自無拒絕之理,“臣願往。”
安西軍的事跡更是讓劉備動情至極:“白發軍!滿城皆是白發軍!這到底是一群怎樣忠義的國士啊!”
“唐朝能有這樣的一群忠士,豈能沒有複興之氣!”
......
“啊!!!”
李世民凝視著天幕演繹的視頻一切,他的雙眼布滿血絲,他的胡須和頭發都根根豎起,仿佛一頭被激怒的雄獅。
朝廷到底在幹什麽?讓百姓居然屈辱成了這般模樣?
這和漢末涼州被羌人侵占而淪喪百年有何區別?
朕痛心啊!
區區一個外藩,竟敢如此欺淩我大唐子民!
長孫皇後被李二的動靜嚇了一跳,看到皇帝的狀態,她舍身撲了上前,緊緊的抱著李世民,撫聲道:
“陛下您還年輕,注定是要成為千古一帝的!這些對您天威的挑釁,最後都會成為您的功績!”
“吐蕃現如今不過一小國矣!我大唐天軍一至,即可滅他國亡其種!更可將吐蕃賊酋祭我太廟以告天下!”
“陛下何苦因此氣壞了身子?況天幕所講歸義軍仍未正式登場。”
“陛下要相信那張儀潮能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結局。”
李世民覺得自己風疾果然又犯了,聽完皇後的勸言後他的怒火確實消下來不少,情緒也平複了些。
而頭疼的感覺也隨之而來,正當他想要上手按壓時,皇後略顯冰涼的小手已經按了上去。
“陛下,您身上還有大唐千萬的百姓,還有我和幾個孩子呢!莫氣,莫氣。”佳人的溫聲細語伴隨著她手上的力度一樣,像潺潺的溪水流入本來激蕩的波濤中。
李世民有點感動,伸手順勢躺在了皇後的懷裏閉目養神。
皇帝最後還是冷靜了下來,隻是心裏仍對這群“孝子賢孫”抱著氣。
殿內的群臣看到這一幕帝後琴鳴的畫麵,心裏也在同時緩了一口氣。
還好皇後在此啊,及時的勸住了陛下。
“朕深惡那吐蕃之亂,致使我唐民百姓罹此大難。”
“還有就是朕敬佩那孤忠白發軍啊,他們居然能獨守孤城數十載!”
“朕更是在惱我大唐的朝廷,居然在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無動於衷!”
“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麽?”
殿內沉默了片刻後,房玄齡才出聲慨歎道:“我大唐白發軍有當年蘇屬國之氣概啊!”
“安史之亂,還真是遺禍無窮啊!”杜如晦也道:
“想必是這麽多年的禍亂,讓長安到沙州一路閉塞,消息不通才導致的吧?”
更是因如此,白發軍的事跡才會顯得如此的偉大!
長孫皇後嫻熟之手法令李世民疼痛稍緩,他稍稍起身端坐於軟榻之上,陰陽的冷諷地說道:
“朝廷還真是大唐的好朝廷啊!
皇帝也是好樣的!不愧是朕的貞觀之子孫!
居然可以數十載未能收複河西走廊!有本事”
“卻能於安史之亂中率先奔往成都享樂!真乃聖君也!”
他這裏說的是正是唐明皇的故事。
“哦!還送人了一個洛陽呢!”
“真是好一個爺孫三代壞了大唐百年底蘊!”
敦煌城外東南50裏處,鳴沙山東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曆經一千六百多年的滄桑。
洞窟中,琳琅滿目的藝術瑰寶仿佛在傾訴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技藝的出神入化,還有隱藏在背後的,數不盡的傳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這樣一幅長達8米的珍貴壁畫,展現一位將軍出巡的盛景:
畫中有百餘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軍樂和歌舞為主的儀仗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
八名騎兵頭戴氈帽,腰係革帶,擊鼓吹角;隨後是高舉牙旗的騎兵和演奏琵樂器的樂隊;緊接著是舞伎兩隊,一隊身著漢裝,一隊穿吐蕃服飾,翩翩起舞。
壁畫的中心人物則身穿紅袍,騎白馬,正要縱馬過橋,前有將士護衛,後有仆從相隨。
壁畫中的這位主角,名叫張議潮。
這幅畫,正是表現其率唐歸義軍抗擊吐蕃,收複河西十一州的雄壯氣勢,亦是對他一生波瀾壯闊、殫精竭慮的最佳詮釋。】張議潮出征圖 “歸義軍?”
“ 遠方前來歸附於中國,即為歸義。”嬴政眯著眼睛,對於下麵要介紹大唐的這支軍隊似乎有些出人意料。
劉邦:“哦?歸義為軍號?莫非是匈奴人歸附而來的嗎?”
“這應該也算正經的唐軍吧?”
大唐。
李世民也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大唐這支軍隊的表現,但他冥冥之中總有一股感覺。
那就是雖然這幅畫看起來確實威風凜凜,當得上盛唐武士之名,但是......
看多了自己的“孝子賢孫”的這麽多次逆天表現,他的直覺告訴自己這次恐怕又得讓他心急如火。
【說到歸義軍的興起,還要追溯到幾乎毀滅唐朝的“安史之亂”。
為了抵抗叛軍的進攻,當時的唐朝朝廷,迫不得已將西域和河西走廊的軍隊全部調入內地。
而這一行為,無異於等於放棄了唐王朝這些經營已久的戰略要地。
對於這些地區一直虎視眈眈的吐蕃自然對唐朝趁火打劫,一時間西域以及河西走廊的大批城市在吐蕃的攻勢下轉瞬易手。
不過吐蕃軍隊依然在沙洲碰到了硬釘子。
沙洲是當時重要的商路要地,雖然唐軍的主力早已撤出,但是憑借著唐王朝在此多年的經營,沙洲依然堅守到河西走廊基本都落入吐蕃之手後,才最終陷落。
當吐蕃攻打沙州時,盡管當時和朝廷的聯係已經中斷,城中軍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刺史周鼎,一邊固守城池,一邊向迴鶻求救。
可是,始終盼不來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諸將,主張焚毀城郭,率眾東逃。
都知兵馬使閻朝,見主將已然意誌消沉,不惜承擔罪名,將周鼎縊殺。
結果,沙州軍民非但沒有責備閻朝,反而支持他自領州事,集結在他旗下,共同抗敵。
在內缺糧草,外無救兵的壞境下,閻朝帶領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長達10年之久。
自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起,廓州、涼州、蘭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繼陷落。
詩人張籍的一首《橫吹曲辭·隴頭》,描寫了涼州陷落時的慘狀: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
漢家處處格鬥死,一朝盡沒隴西地。
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
誰能更使李輕車,收取涼州屬漢家?”
憤慨的張籍在詩中發出唿籲:
難道就有沒有像李廣、李蔡兄弟那樣的名將,來收複涼州,帶領百姓們重迴漢家故土嗎?
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沙州彈盡糧絕,城中軍民處於絕境。
為保他們安全,閻朝與蕃將相約,不得傷害、驅逐百姓,這才出城投降。
頑抗多年的閻朝,投降後被吐蕃人下毒暗殺。
沙州,至此陷落。】沙州就是敦煌 “殺得好!”嬴政道:
“麵對敵人侵略,還沒有打就要棄城棄民的主官留有何用?”
“這個姓閻的官員有擔當啊!如此才能配得上是大唐之風範!”
......
李世民清楚的記得,前來內地平叛的多支勤王軍正是安西邊軍。
哥舒翰、高仙芝、王思禮、郭子儀、李嗣業等等率領自己的部隊往長安奔去,他們有的甚至永遠留在了長安。
“又是一段被安史之亂所影響到的大唐曆史嗎?”
李世民示意宮人將他的軟榻換成胡床,長孫皇後心疼的上前想要幫皇帝舒緩下頭部。
此時殿內的群臣們,甚至就連禮官都沒有說話。
他們也有著一股感覺,光是這個開頭,就能想到後麵天幕要講什麽幺蛾子了。
天幕還真的對他大唐“不薄”啊!
每次誇完之後都會留個大驚喜,讓人的小心髒一跳一頓的。
所以,陛下待會估計風疾又要犯了......
【17年後,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一個注定將改變這個地區命運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張議潮。
張氏家族是沙州豪門,世代為州將,張議潮之父張謙逸更是官運亨通,官至工部尚書。
張議潮所生活的張氏家族還是幸運的,作為吐蕃入主河湟之地後要拉攏的對象,日子還算過得去。
然而,作為一個成長在“淪陷區”的官二代,張議潮感受不到家族帶來的榮耀。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幾天膏粱錦繡,目之所及,盡是國仇家恨。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提一下,為何張議潮對吐蕃有如此的仇恨。
781年,抗擊吐蕃多年的重鎮沙州淪陷,河西走廊全部丟失了。
從此大唐王朝開始了百年河湟之恥,唐朝遺民變成真正的亡國奴,被奴隸社會的吐蕃王朝所奴役。
青壯年淪為他們的奴婢,種田放牧。
“羸老者鹹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
在兇殘的統治下民不聊生,還要忍受吐蕃軍隊不斷的大肆劫掠侵擾。
昔日富強繁華的河西大地,已然成了人間地獄。
村鎮成為廢墟,良田變為荒野。
60年過去了,淪陷區的人民始終思念迴歸唐朝。
當唐朝使者赴西域途經河西時,看到城邑依舊,可是已經變成了吐蕃的領地。
百姓見到唐朝使者,夾道相迎,高唿:“皇帝還記得陷落吐蕃的人民嗎?”
這些唐朝遺民的後代口音都有了變化,但是服裝沒改。
而在張議潮出生後的第九年,安西都護府所在的龜茲城陷落,安西白發軍全部以身殉國。
安史之亂,唐朝抽調安西軍前往內地平叛,大量的安西精銳被抽走,當然也留下了部分士兵留守,一是在告訴西域諸國,大唐仍在,離開是暫時的,這片土地上的皇依然是大唐,大唐留在這的秩序不能亂。
二是威懾諸國,龜茲城是安西都護府駐所,西域最繁華的城池之一,也是在告訴他們,安西的大部隊平叛完會迴來。
結局,我們自然都是知道的,那些前往內地的安西軍沒有再迴來。
而留守在龜茲城的唐軍從青壯年熬到了滿城白發,他們也沒有等到朝廷的輪換,也沒有領到任何軍餉,整整堅守了龜茲幾十年!
在此期間,龜茲城受到了來自吐蕃等西域諸國無數次的攻打,但是這群“白發軍”都堅持過來了。
幾十年的風霜,和朝廷斷聯沒有任何支援的歲月裏,他們沒有人叫怨叫苦。
哪怕城中再也從不出來一個完整的人,一個黑發的人,也沒有一人投降。
正是在張儀潮出生後的第九年,龜茲城陷落,白發軍被砍掉雙足,貶為奴隸。
吐蕃人欣喜若狂,將這份戰報大肆宣揚:河西走廊再無唐人矣!
龜茲與沙州並不遠,因此我們猜測年幼的張議潮應當是聽著白發軍的傳說長大的。
也許就是堅韌不拔的白發軍讓張議潮領略了盛唐武士的風采,我們不得而知。
年幼的張議潮平日學習兵法,苦練劍術,崇拜孫武,懷念故國大唐,在吐蕃對河湟唐人殺戮的時候、在最後一支唐軍被砍足砍手貶為奴隸的時候,張議潮在沙州的家裏苦練著本領。
仇恨沒有蒙蔽他的雙眼。
這個少年他在忍耐,他在等一個機會!】
“這支唐軍的結局無論如何,都不會遜色太多。”
嬴政敬佩這個少年人,他知道張儀潮必定是要做大事的人,唐軍有這樣的靈魂人物帶領,一定可以驅除胡虜!
“白發軍!白發軍!”
“唐朝到底有什麽樣的魅力,可以讓這麽多的人為之赴湯蹈火啊!”
“這是一股真正的有信仰的軍隊,他們的信仰超越了時空,朕在大秦都被他們的忠肝義膽所折服!”
劉徹看到唐朝的子民在天幕中受到了各種的奴役、淩虐,更是悲憤的向著蒼天唿喝王師何在。
這位唯我獨尊的霸道皇帝動情了:“張議潮會做到李廣將軍一樣的事情的,去守衛我漢家兒女。”
衛青道:“漢人能打敗匈奴人,也如張議潮般懷有仇恨勤練本事。漢人能夠做到,我相信張議潮也能帶領唐人做到!”
劉詢:“僅僅是觀白發軍故事,都能感受到盛唐遺澤,頗有我朝強漢氣象啊!”
“唐人孤忠白發軍,不輸漢家好兒郎!”
曹操:“真乃是一群義士也!待我曹某親點大軍為爾等忠義大士報仇雪恨!”
曹操忽然想到,雖然自家的文遠將軍是因為八百人破十萬吳軍而名聲大噪,被人戲稱“退休前被抬到了武廟裏”。
但他卻清楚的記得,後人稱讚最多的便是張遼征烏桓之功。
“殺胡人之功甚於國內內鬥之功。文遠啊!”
張遼應到,有些好奇的抬頭看向曹老板。
他看著天幕中的白發軍的故事也深深地被折服和感動,也不得不佩服盛唐武士之風姿。
但,老板剛才誇完歸義軍現在提我幹什麽?
“孤可是記得你征烏桓為我立下大功!”
“丞相,臣身為漢家兒郎,保家衛國乃是臣的本分。”
“好!孤沒有看錯你!孤今後想讓你鎮我河西,為我漢家在張臂掖,你可願意!”
張遼自無拒絕之理,“臣願往。”
安西軍的事跡更是讓劉備動情至極:“白發軍!滿城皆是白發軍!這到底是一群怎樣忠義的國士啊!”
“唐朝能有這樣的一群忠士,豈能沒有複興之氣!”
......
“啊!!!”
李世民凝視著天幕演繹的視頻一切,他的雙眼布滿血絲,他的胡須和頭發都根根豎起,仿佛一頭被激怒的雄獅。
朝廷到底在幹什麽?讓百姓居然屈辱成了這般模樣?
這和漢末涼州被羌人侵占而淪喪百年有何區別?
朕痛心啊!
區區一個外藩,竟敢如此欺淩我大唐子民!
長孫皇後被李二的動靜嚇了一跳,看到皇帝的狀態,她舍身撲了上前,緊緊的抱著李世民,撫聲道:
“陛下您還年輕,注定是要成為千古一帝的!這些對您天威的挑釁,最後都會成為您的功績!”
“吐蕃現如今不過一小國矣!我大唐天軍一至,即可滅他國亡其種!更可將吐蕃賊酋祭我太廟以告天下!”
“陛下何苦因此氣壞了身子?況天幕所講歸義軍仍未正式登場。”
“陛下要相信那張儀潮能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結局。”
李世民覺得自己風疾果然又犯了,聽完皇後的勸言後他的怒火確實消下來不少,情緒也平複了些。
而頭疼的感覺也隨之而來,正當他想要上手按壓時,皇後略顯冰涼的小手已經按了上去。
“陛下,您身上還有大唐千萬的百姓,還有我和幾個孩子呢!莫氣,莫氣。”佳人的溫聲細語伴隨著她手上的力度一樣,像潺潺的溪水流入本來激蕩的波濤中。
李世民有點感動,伸手順勢躺在了皇後的懷裏閉目養神。
皇帝最後還是冷靜了下來,隻是心裏仍對這群“孝子賢孫”抱著氣。
殿內的群臣看到這一幕帝後琴鳴的畫麵,心裏也在同時緩了一口氣。
還好皇後在此啊,及時的勸住了陛下。
“朕深惡那吐蕃之亂,致使我唐民百姓罹此大難。”
“還有就是朕敬佩那孤忠白發軍啊,他們居然能獨守孤城數十載!”
“朕更是在惱我大唐的朝廷,居然在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無動於衷!”
“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麽?”
殿內沉默了片刻後,房玄齡才出聲慨歎道:“我大唐白發軍有當年蘇屬國之氣概啊!”
“安史之亂,還真是遺禍無窮啊!”杜如晦也道:
“想必是這麽多年的禍亂,讓長安到沙州一路閉塞,消息不通才導致的吧?”
更是因如此,白發軍的事跡才會顯得如此的偉大!
長孫皇後嫻熟之手法令李世民疼痛稍緩,他稍稍起身端坐於軟榻之上,陰陽的冷諷地說道:
“朝廷還真是大唐的好朝廷啊!
皇帝也是好樣的!不愧是朕的貞觀之子孫!
居然可以數十載未能收複河西走廊!有本事”
“卻能於安史之亂中率先奔往成都享樂!真乃聖君也!”
他這裏說的是正是唐明皇的故事。
“哦!還送人了一個洛陽呢!”
“真是好一個爺孫三代壞了大唐百年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