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漫漫河西路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歸義軍信使所傳遞的消息,僅能令長安稍感欣喜,朝廷亦不過如此,僅能給予你些許表麵的鼓勵。
畢竟,河西的二州雖已光複,但這二州距離長安還隔著很多被外族占領的地方,對於當時的大唐朝廷來說,確實是難為死他們了。
因此呢,唐宣宗簡直就是要啥沒啥,既沒兵馬,又沒糧草,更沒錢財,能給的也就隻有口頭上的表揚啦!
信使們步履匆匆地來了,又行色匆匆地走了,未在長安稍作逗留。
他們最後滿懷眷戀地望了一眼這座往昔極度繁榮、仿若夜明珠般璀璨的大都市,便毅然決然地背負著朝廷賜予的“榮譽”,便再次地踏上了歸途。
他們要迴到沙州去,隻因那裏有望眼欲穿盼著他們的河西軍民!】
對於唐朝那時候的朝廷行為,杜如晦道:
“這也正常,當時的大唐應該早就步入到了舉步維艱的境界了,隻是光複了瓜沙二州,對於朝廷而言,除開糧草兵馬用度外,就實行有效統治也是鞭長莫及啊!”
長孫無忌這個“馬屁應聲蟲”此時也是站出來,哼道:
“這也不是他們近百年不能再次收複河西的理由!”
“小太宗!”李世民:“朕要是像他這樣,都被自己給氣死了。”
“就這般本事也好意思稱小太宗?貞觀政要裏的朕就是這樣治國的嗎?”
“孽障!”
【再說張議潮送走信使後,遲遲等不到朝廷共同打擊吐蕃,光複河西的消息。
雖然朝廷不看好他,但張儀潮偏偏最爭氣!
他開始立足沙州,整頓軍隊,發展生產,很快沙州的軍力就壯大起來。
接著他又以沙州為根據地,趁著吐蕃軍被打蒙之際,率領精銳部隊繼續進攻河西其它被吐蕃占領的城市。
在河西民眾的積極支持下,收複國土的戰爭順利進展,先是收複了甘州和肅州,第二年又收複了伊州。
851年起,張議潮指揮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繼續橫掃從這片土地,原本屬於唐朝的河西廣大地區。
沙州、瓜州、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廓州、岷州等十一州相繼光複。
張議潮再次派遣使者以其兄張議潭為代表等人前往長安向朝廷告捷,並獻上已經收複的十一個州郡的地圖和戶籍冊。
河西徹底光複的喜訊再次轟動了長安,歡欣鼓舞的民眾湧上街頭,夾道迎接這支風塵仆仆的信使隊伍。
唐宣宗也是情不自禁地讚歎:“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
他下詔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統領十一州。
至此,除涼州外,陷落吐蕃近百年的河西重新迴歸唐朝。
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張義潮組織了一支訓練有素,勇敢善戰的7000人精銳部隊。
其中有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兵士,甚至有一批蕃漢僧兵。
在他的侄子張淮深等猛將率領下,開始征討被吐蕃強占近百年的涼州,要拔除這個橫亙在河西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釘子。
經過長達3年的血戰,861年3月終於全殲近萬名吐蕃守軍,攻克最後的失地重鎮涼州。
至此,淪陷百餘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全部收複,河西走廊恢複暢通。
當時有人讚揚張議潮:“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張議潮率河西諸州來歸,唐朝無暇接手,遂將河西托付給他,給了歸義軍高度的行政自由。
張議潮身兼數職,繼續推行耕戰政策,大力發展生產,穩定河西局勢。
同時,他重建唐製,傳播漢人文化,終於使:
“百年左衽,複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張議潮繼續擴大戰果,率領由漢、吐蕃、迴鶻、黨項、羌等各民族士兵組成的數萬騎兵揮師西進,遠征吐蕃占領下的西域大唐故地。
歸義軍所向披靡,一路收複了新疆高昌、輪台等地。
成為唐朝軍隊進入西域故地距離最遠、戰果最大的一次遠征。
866年10月,在張議潮親自指揮的青海廓州戰役中,全殲3萬吐蕃軍,並且生擒了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尚恐熱。
將這個雙手沾滿河西各族人民鮮血,生性兇殘以吃人而聞名的賊酋梟首示眾。
吐蕃王朝這個中國曆史上的強勁對手由此土崩瓦解。
據敦煌出土的《張氏勳德記》記載,當時人們對張議潮的功績給予了崇高的評價:
“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四方獷犴,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駃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張議潮為收複河西立下汗馬功勞,又為鞏固邊防鞠躬盡瘁,或許,僅是為了那顆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
歸義軍這樣一個高度獨立的政權出現,是朝廷所不願看到的,尤其是,此時河西已盡數收複,穩定發展。
歸義軍與朝廷,表麵君臣,實則屢生齟齬。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張議潮當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張議潭在長安去世。
噩耗傳來,69歲高齡的張議潮千裏迢迢趕往長安。
現代學者認為,張議潮此舉是為替代其兄,作為歸義軍的新人質,以示對朝廷的忠誠。
所謂“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
無論是何原因,晚年的張議潮終於迴到了讓他魂牽夢繞的長安。
張議潮入朝後,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為右神武統軍,晉升為司徒,並賜宣陽坊宅第,給予優厚禮遇。
五年後,年逾古稀的張議潮卒於長安。
後來又追贈了太保。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願。
這也讓我們後人稱讚他為“盛唐最後的武士!”
歸義軍這樣一股力量,也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當年那個滅國無數世間無敵的唐軍究竟有多強!】
嬴政:“歸義軍他們在千裏之外,向唐朝亮出了赤膽忠心,獨自抗敵,一心迴歸。”
“強軍!更是一群英雄!”
劉詢:“起於敵占區,青萍之末而起又一生輾轉為戰,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收迴了河湟之地,真不愧是具有盛唐氣息的武士啊!”
讚賞之意簡直要從劉詢的雙眼中溢出來。
“光複舊地,痛擊舊敵,真乃國之英烈也!”
“朕覺得他的功績完全可以比肩我朝的衛霍啊!”
......
李世民麵色凝重,沉聲道:
“朕若似此‘小太宗’般狹隘,這千古一帝之名號,棄之又何妨!”
“分明是我大唐故土的收複,豈容他人置喙。”
“如此行事,朝廷此舉豈非是在寒了忠義之臣的報國之心?”
李世民覺得憑張議潮的功績,諡號給一個忠武完全是足夠的。
“小太宗,嗬嗬!就你小子幹的這些事兒,叫個小玄宗吧!”
房玄齡此時亦沉聲道:
“晚唐者,指的是唐祚將傾,彼時肯定是內憂外患了。”
“彼時之朝堂,亦有難言之隱。”
雖老房言辭委婉,然李世民豈會不知其中要害。他卻仍然是麵色陰沉,將自身情緒盡數顯露於麵。
於其觀之,此所謂“小太宗”之伎倆,莫非以為高超乎?
人求汝援以合擊外族,汝一無所予,今又欲來爭功奪人?
莫非讀《太宗實錄》,其中之李世民亦如汝之行事?
“小太宗”豈不知真太宗之功業水平乎?
而且,居然最後還要拿這樣的英雄為人質?
李靖如此潑天大功,朕何曾有妒忌猜忌之說?
小太宗嗎?
嗬!
最後,李世民亦忍下心中對不孝子孫之厭惡,唿出一口濁氣。
“不管怎麽說,這個張議潮給了我大唐最後的體麵,他又收複了朝廷丟失百年之地!”
“做得好啊!很好!”
畢竟,河西的二州雖已光複,但這二州距離長安還隔著很多被外族占領的地方,對於當時的大唐朝廷來說,確實是難為死他們了。
因此呢,唐宣宗簡直就是要啥沒啥,既沒兵馬,又沒糧草,更沒錢財,能給的也就隻有口頭上的表揚啦!
信使們步履匆匆地來了,又行色匆匆地走了,未在長安稍作逗留。
他們最後滿懷眷戀地望了一眼這座往昔極度繁榮、仿若夜明珠般璀璨的大都市,便毅然決然地背負著朝廷賜予的“榮譽”,便再次地踏上了歸途。
他們要迴到沙州去,隻因那裏有望眼欲穿盼著他們的河西軍民!】
對於唐朝那時候的朝廷行為,杜如晦道:
“這也正常,當時的大唐應該早就步入到了舉步維艱的境界了,隻是光複了瓜沙二州,對於朝廷而言,除開糧草兵馬用度外,就實行有效統治也是鞭長莫及啊!”
長孫無忌這個“馬屁應聲蟲”此時也是站出來,哼道:
“這也不是他們近百年不能再次收複河西的理由!”
“小太宗!”李世民:“朕要是像他這樣,都被自己給氣死了。”
“就這般本事也好意思稱小太宗?貞觀政要裏的朕就是這樣治國的嗎?”
“孽障!”
【再說張議潮送走信使後,遲遲等不到朝廷共同打擊吐蕃,光複河西的消息。
雖然朝廷不看好他,但張儀潮偏偏最爭氣!
他開始立足沙州,整頓軍隊,發展生產,很快沙州的軍力就壯大起來。
接著他又以沙州為根據地,趁著吐蕃軍被打蒙之際,率領精銳部隊繼續進攻河西其它被吐蕃占領的城市。
在河西民眾的積極支持下,收複國土的戰爭順利進展,先是收複了甘州和肅州,第二年又收複了伊州。
851年起,張議潮指揮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繼續橫掃從這片土地,原本屬於唐朝的河西廣大地區。
沙州、瓜州、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廓州、岷州等十一州相繼光複。
張議潮再次派遣使者以其兄張議潭為代表等人前往長安向朝廷告捷,並獻上已經收複的十一個州郡的地圖和戶籍冊。
河西徹底光複的喜訊再次轟動了長安,歡欣鼓舞的民眾湧上街頭,夾道迎接這支風塵仆仆的信使隊伍。
唐宣宗也是情不自禁地讚歎:“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
他下詔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統領十一州。
至此,除涼州外,陷落吐蕃近百年的河西重新迴歸唐朝。
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張義潮組織了一支訓練有素,勇敢善戰的7000人精銳部隊。
其中有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兵士,甚至有一批蕃漢僧兵。
在他的侄子張淮深等猛將率領下,開始征討被吐蕃強占近百年的涼州,要拔除這個橫亙在河西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釘子。
經過長達3年的血戰,861年3月終於全殲近萬名吐蕃守軍,攻克最後的失地重鎮涼州。
至此,淪陷百餘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全部收複,河西走廊恢複暢通。
當時有人讚揚張議潮:“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張議潮率河西諸州來歸,唐朝無暇接手,遂將河西托付給他,給了歸義軍高度的行政自由。
張議潮身兼數職,繼續推行耕戰政策,大力發展生產,穩定河西局勢。
同時,他重建唐製,傳播漢人文化,終於使:
“百年左衽,複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張議潮繼續擴大戰果,率領由漢、吐蕃、迴鶻、黨項、羌等各民族士兵組成的數萬騎兵揮師西進,遠征吐蕃占領下的西域大唐故地。
歸義軍所向披靡,一路收複了新疆高昌、輪台等地。
成為唐朝軍隊進入西域故地距離最遠、戰果最大的一次遠征。
866年10月,在張議潮親自指揮的青海廓州戰役中,全殲3萬吐蕃軍,並且生擒了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尚恐熱。
將這個雙手沾滿河西各族人民鮮血,生性兇殘以吃人而聞名的賊酋梟首示眾。
吐蕃王朝這個中國曆史上的強勁對手由此土崩瓦解。
據敦煌出土的《張氏勳德記》記載,當時人們對張議潮的功績給予了崇高的評價:
“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四方獷犴,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駃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張議潮為收複河西立下汗馬功勞,又為鞏固邊防鞠躬盡瘁,或許,僅是為了那顆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
歸義軍這樣一個高度獨立的政權出現,是朝廷所不願看到的,尤其是,此時河西已盡數收複,穩定發展。
歸義軍與朝廷,表麵君臣,實則屢生齟齬。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張議潮當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張議潭在長安去世。
噩耗傳來,69歲高齡的張議潮千裏迢迢趕往長安。
現代學者認為,張議潮此舉是為替代其兄,作為歸義軍的新人質,以示對朝廷的忠誠。
所謂“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
無論是何原因,晚年的張議潮終於迴到了讓他魂牽夢繞的長安。
張議潮入朝後,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為右神武統軍,晉升為司徒,並賜宣陽坊宅第,給予優厚禮遇。
五年後,年逾古稀的張議潮卒於長安。
後來又追贈了太保。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願。
這也讓我們後人稱讚他為“盛唐最後的武士!”
歸義軍這樣一股力量,也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當年那個滅國無數世間無敵的唐軍究竟有多強!】
嬴政:“歸義軍他們在千裏之外,向唐朝亮出了赤膽忠心,獨自抗敵,一心迴歸。”
“強軍!更是一群英雄!”
劉詢:“起於敵占區,青萍之末而起又一生輾轉為戰,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收迴了河湟之地,真不愧是具有盛唐氣息的武士啊!”
讚賞之意簡直要從劉詢的雙眼中溢出來。
“光複舊地,痛擊舊敵,真乃國之英烈也!”
“朕覺得他的功績完全可以比肩我朝的衛霍啊!”
......
李世民麵色凝重,沉聲道:
“朕若似此‘小太宗’般狹隘,這千古一帝之名號,棄之又何妨!”
“分明是我大唐故土的收複,豈容他人置喙。”
“如此行事,朝廷此舉豈非是在寒了忠義之臣的報國之心?”
李世民覺得憑張議潮的功績,諡號給一個忠武完全是足夠的。
“小太宗,嗬嗬!就你小子幹的這些事兒,叫個小玄宗吧!”
房玄齡此時亦沉聲道:
“晚唐者,指的是唐祚將傾,彼時肯定是內憂外患了。”
“彼時之朝堂,亦有難言之隱。”
雖老房言辭委婉,然李世民豈會不知其中要害。他卻仍然是麵色陰沉,將自身情緒盡數顯露於麵。
於其觀之,此所謂“小太宗”之伎倆,莫非以為高超乎?
人求汝援以合擊外族,汝一無所予,今又欲來爭功奪人?
莫非讀《太宗實錄》,其中之李世民亦如汝之行事?
“小太宗”豈不知真太宗之功業水平乎?
而且,居然最後還要拿這樣的英雄為人質?
李靖如此潑天大功,朕何曾有妒忌猜忌之說?
小太宗嗎?
嗬!
最後,李世民亦忍下心中對不孝子孫之厭惡,唿出一口濁氣。
“不管怎麽說,這個張議潮給了我大唐最後的體麵,他又收複了朝廷丟失百年之地!”
“做得好啊!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