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長平之戰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通過主播剛才的敘述,或許大家可體會到秦軍的戰鬥素養何其之高。
但是這也隻是紙上談兵,我們接下來就看看秦國打得最為艱難的一次戰役——長平之戰。
此役,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於趙括紙上談兵和白起坑殺降軍。】長平之戰示意圖,藍色為秦軍 【若單就戰術來看,這是秦軍一次完美的大規模兵團作戰。
指揮此役的白起,幾乎手握當時秦國的所有兵力。在最後階段,秦軍數十萬人打出了一次完美的配合。
長平之戰的決戰時期,秦軍的戰術很明確:以少量輕裝步兵引誘趙國主力出戰,以裝備勁弩的步兵主力在正麵與之交鋒。
與此同時,以數萬輕步兵、騎兵在兩翼展開對趙軍分割包圍,並阻斷其後方糧道。
從結果上看,每一部的秦軍都完美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搶奪韓王山的奇兵和橫亙在故關前的輕騎兵,完美地阻斷了趙軍主力與後方的聯絡。
在後方陣地的趙軍後勤部隊麵對秦軍的封鎖,亦不敢輕易出戰。
最終,彈盡糧絕的趙軍剩餘主力選擇了投降。】
“哼!秦軍嗜殺,屠我趙軍無辜將士!”趙王遷咬牙切齒的罵道:
“不講武德的秦軍也配上榜?我大趙早晚會再殺迴來的,到時天下人就會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郭開道:“大王英明!待到日後大王必率我大趙虎狼之師攻破鹹陽,擒那秦王政!”
“說得好!愛卿,寡人命你訓我大趙新兵,來年再與秦國開戰!”
“啊?”
郭開一臉為難。
心說陛下你怎麽能恩將仇報呢!
【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占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秦軍東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時候,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
趙國與韓國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範雎。
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采納了範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周赧王五十六年一月下令罷兵。
白起得知此事後與範雎產生矛盾,二人原本就有仇隙,史學界研究認為是範睢擔心白起此戰之後功高而壓了自己。
而秦昭襄王在此戰後也因為白起功高震主產生了猜忌,這才有了後麵秦國的一係列敗筆。
於是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時機的情況下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已全軍覆沒,秦亦傷亡過半。
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民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
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
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帷幄。
因此長平之戰更能反映出秦軍的真實水平如何!
雖然在事後,白起的所作所為令人不恥。
但是在此役中,秦軍在臨時組建如此大規模兵團的情況下,依舊表現出這般執行力與戰鬥力不得不歎令人讚歎。
這支部隊,這樣的訓練,放之曆朝曆代都難以有人與之匹敵。
隻不過,強梁者不得善終。
在以統一為大業的情況下,秦國奉行這種體製還能行得通。
不過,在統一之後,繁重的兵役和高壓的訓練便會拖垮渴望和平依舊的百姓。商鞅在變法之時便說過,“國強而不戰 , 毒輸於內 ”。
當四海歸一後,秦始皇依舊大規模用兵,這讓本就疲敝的天下難以承受。
是故,在他過世後,各地烽火四起。
一個開創統一大業的王朝,在短短十餘年內便歸於塵土。】
“父皇,天幕......”
正要開口的扶蘇還沒有來得及施法,嬴政就給他揮手壓下去打斷了。
“我大秦如今百廢俱興,是該好好休息了。”
開玩笑,朕看了那麽久的天幕,難道還要一個勁的頭鐵嗎?
漢朝有漢朝的鐵血和浪漫,有他們的封狼居胥。
唐朝也有唐朝的盛世繁華,還有文人武士的極致巔峰。
不管宋朝也好,後來的明朝清朝也罷。
人家都有自己的巔峰與輝煌時刻,而我大秦,最巔峰的隻有一統的時候。
為什麽?
因為命短。
知道了這個道理的嬴政自然不會再以九五獨尊的霸道挾持天下。
朕也很羨慕那些朝代啊!
......
“秦朝一統天下而國內疲敝不知收斂,這就是秦朝的取禍之道!”
“縱然秦朝有著再強大的軍隊,最後也隻能在不甘中滅亡。”
朱元璋道:“而我大明不同,即使北元依然妄稱中夏正統,但我大明既然已經把他們趕出了關內,就不會急於一時。”
“大明現在也很窮困啊,天下好不容易太平下來,都想過一段安生日子。”
“我大明有精兵強將,征伐北元並不著急。”
老朱的偶像是唐太宗,因此他北征蒙古取帝號的路也和李世民的思路很像。
一邊建設國內民生工程,一邊籌備北伐大業。
當北伐的籌備完畢也不極大影響國內的情況時,這才是明軍出征的時候。
“再強的軍隊,也無法為它嚴酷的律法所提供保護。”
“咱大明就不一樣了,隻針對貪官!”
但是這也隻是紙上談兵,我們接下來就看看秦國打得最為艱難的一次戰役——長平之戰。
此役,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於趙括紙上談兵和白起坑殺降軍。】長平之戰示意圖,藍色為秦軍 【若單就戰術來看,這是秦軍一次完美的大規模兵團作戰。
指揮此役的白起,幾乎手握當時秦國的所有兵力。在最後階段,秦軍數十萬人打出了一次完美的配合。
長平之戰的決戰時期,秦軍的戰術很明確:以少量輕裝步兵引誘趙國主力出戰,以裝備勁弩的步兵主力在正麵與之交鋒。
與此同時,以數萬輕步兵、騎兵在兩翼展開對趙軍分割包圍,並阻斷其後方糧道。
從結果上看,每一部的秦軍都完美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搶奪韓王山的奇兵和橫亙在故關前的輕騎兵,完美地阻斷了趙軍主力與後方的聯絡。
在後方陣地的趙軍後勤部隊麵對秦軍的封鎖,亦不敢輕易出戰。
最終,彈盡糧絕的趙軍剩餘主力選擇了投降。】
“哼!秦軍嗜殺,屠我趙軍無辜將士!”趙王遷咬牙切齒的罵道:
“不講武德的秦軍也配上榜?我大趙早晚會再殺迴來的,到時天下人就會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郭開道:“大王英明!待到日後大王必率我大趙虎狼之師攻破鹹陽,擒那秦王政!”
“說得好!愛卿,寡人命你訓我大趙新兵,來年再與秦國開戰!”
“啊?”
郭開一臉為難。
心說陛下你怎麽能恩將仇報呢!
【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占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秦軍東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時候,韓國、趙國都異常恐懼。
趙國與韓國合謀,派使者攜帶重金赴秦,遊說範雎。
範雎被趙國使者說服,便向秦王建議接受議和,秦王采納了範雎的意見,允許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達成和議,於周赧王五十六年一月下令罷兵。
白起得知此事後與範雎產生矛盾,二人原本就有仇隙,史學界研究認為是範睢擔心白起此戰之後功高而壓了自己。
而秦昭襄王在此戰後也因為白起功高震主產生了猜忌,這才有了後麵秦國的一係列敗筆。
於是秦昭襄王沒聽白起的建議,在失去時機的情況下攻打邯鄲,結果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戰敗。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已全軍覆沒,秦亦傷亡過半。
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民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
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
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帷幄。
因此長平之戰更能反映出秦軍的真實水平如何!
雖然在事後,白起的所作所為令人不恥。
但是在此役中,秦軍在臨時組建如此大規模兵團的情況下,依舊表現出這般執行力與戰鬥力不得不歎令人讚歎。
這支部隊,這樣的訓練,放之曆朝曆代都難以有人與之匹敵。
隻不過,強梁者不得善終。
在以統一為大業的情況下,秦國奉行這種體製還能行得通。
不過,在統一之後,繁重的兵役和高壓的訓練便會拖垮渴望和平依舊的百姓。商鞅在變法之時便說過,“國強而不戰 , 毒輸於內 ”。
當四海歸一後,秦始皇依舊大規模用兵,這讓本就疲敝的天下難以承受。
是故,在他過世後,各地烽火四起。
一個開創統一大業的王朝,在短短十餘年內便歸於塵土。】
“父皇,天幕......”
正要開口的扶蘇還沒有來得及施法,嬴政就給他揮手壓下去打斷了。
“我大秦如今百廢俱興,是該好好休息了。”
開玩笑,朕看了那麽久的天幕,難道還要一個勁的頭鐵嗎?
漢朝有漢朝的鐵血和浪漫,有他們的封狼居胥。
唐朝也有唐朝的盛世繁華,還有文人武士的極致巔峰。
不管宋朝也好,後來的明朝清朝也罷。
人家都有自己的巔峰與輝煌時刻,而我大秦,最巔峰的隻有一統的時候。
為什麽?
因為命短。
知道了這個道理的嬴政自然不會再以九五獨尊的霸道挾持天下。
朕也很羨慕那些朝代啊!
......
“秦朝一統天下而國內疲敝不知收斂,這就是秦朝的取禍之道!”
“縱然秦朝有著再強大的軍隊,最後也隻能在不甘中滅亡。”
朱元璋道:“而我大明不同,即使北元依然妄稱中夏正統,但我大明既然已經把他們趕出了關內,就不會急於一時。”
“大明現在也很窮困啊,天下好不容易太平下來,都想過一段安生日子。”
“我大明有精兵強將,征伐北元並不著急。”
老朱的偶像是唐太宗,因此他北征蒙古取帝號的路也和李世民的思路很像。
一邊建設國內民生工程,一邊籌備北伐大業。
當北伐的籌備完畢也不極大影響國內的情況時,這才是明軍出征的時候。
“再強的軍隊,也無法為它嚴酷的律法所提供保護。”
“咱大明就不一樣了,隻針對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