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捐軀赴國難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植自幼就和兄長曹丕在父親的督促下學習弓馬騎射,稍微長大一些後,曹操就開始帶著哥倆一起征戰四方了。
在這裏咱不得不提一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辦法,而真金不怕火煉,或者說百煉成鋼。
相比於三國時期蜀國的劉禪以及隻點了權謀其他一竅不通的孫權,曹操的幾個兒子則優秀的很多。
如果說是比另外兩國之君優秀的話,那就優秀的不止一個層麵了。
司馬家雖然有司馬八達和三馬食曹的典故存在,體現了司馬懿兄弟八人以及司馬懿父子三人的本事和才幹。
但曆史上著名的文學三曹也是如北宋的三蘇一般在文學界有著極高的地位。
而這三曹便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後世真理與我漢儒經學之理不同,這是一條全新的經世之學啊!”孔明率先發現了其中後世的官方學問,這和儒家治世的學問有所不同。
或者說漢代儒家追求的平天下和治家,較之先秦有了改變。
而後世的這個官方學說則是明顯的功利學!
諸葛亮明白,唯有亂世之中,這種功利學才能得到推廣和極大的運用,和平之世怕是會樹敵太多。
事實也是如此,功利學最早的實踐者王安石,被噴了不知道多少年。
直到後來王陽明再次將功利學推到了極致,知行合一從此便力壓道學成為了真正的顯學,老王的名聲也才逐漸好轉起來。
劉備:“我的兒子也得像曹阿瞞的兒子一樣,不能成為不知民間疾苦和祖宗江山來之不易的蟲豸啊!”
張飛道:“大哥,交給我吧!明天俺就帶著阿鬥那小子上軍營去!”
關羽白了自家三弟一眼,阿鬥才幾歲啊,讓你弄軍營裏,現在阿鬥可是由孫夫人和吳夫人在帶著,你怕是想嚐嚐人家江東虎女的厲害了。
許都
曹操:“丕兒啊!你可是和你弟弟一起長大學藝的,隨為父征戰四方,咱這家業可是你倆兄弟見證的啊!”
“父親!”曹丕頭都大了,“您不是說相信我嗎?”
曹老板心底嘿嘿一笑,習慣了唄,習慣經常嚇嚇你小子了。
“我曹氏一門果然是虎父無犬子啊!”
【由於自小也隨著父兄在戰場上奔波,因此長大後的曹植也會自豪地說自己是生於亂世,長在軍營裏的孩子。
曹植十分聰明,從小就記憶力驚人,在這一點和他那個被譽為神童的早夭弟弟曹衝一樣。
曹植十歲時就“言出為論,下筆成章”。而且他的文章引經據典,言語犀利,以至於曹操看過之後都以為他是找人代筆寫的。
16歲那年,曹植跟隨父親東征烏桓,這次也就是張遼上武廟最關鍵的一環,雖然張文遠晚年八百戰十萬大勝之很出名,但是我們評價一個文武官員的成績並不是看內戰的,而是看對外的戰績。
這也是為何有很多的將領在亂世中分明能力不俗,卻鮮少被人提及和沒能進武廟和曆代帝王廟的從祀之列的原因。
東征烏桓的時候,當時意氣風發的曹操在途經北碣石山的時候,揮筆寫下了氣勢磅礴的《觀滄海》以表達自己欲進取天下的雄心!
沒錯,就是那個當初大家在上中學的時候,必背一篇詩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
而曹植也因感慨將士們作戰英勇無畏寫下了著名的《白馬篇》,其中最出名的一句大家肯定耳熟能詳: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曹植在文才方麵已經絲毫不遜色於自己的父親了。】
“父子二人都是文學上的大家啊!”
嬴政稱讚道:“好一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僅此一句便將兵士們為國征戰的精神描寫的正大偉光!此句無論何時,都可用在為國征戰的軍隊身上,永遠也不過時啊!”
好詩是容易寫出來的,可是能寫出來金句的的好詩確實不多。
【兒子的文采出眾,做父親的自然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此後,曹操但凡出征都一定會帶上曹植。
南到赤壁,東至東海,西到玉門,北至塞外,曹植幾乎參加了曹操時期的所有大戰,曹植也在此積累下了豐富的行軍和用兵經驗。這可比正經的曹操世子曹丕參與的戰爭都要多。
也難怪曹丕會被曹操嚇出病來英年早逝。
不過,咱們不妨猜測一下曹操的用意,也許是借此機會曆練自己兒子的本事,但相較於立嫡立長的前提,在嫡長子曹昂戰死後,二子曹丕便成了名義上的嫡長子,而且人家還做的挺不錯的。
在曹操二十五個子嗣之中,先後出現於曹操視野裏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曹昂、曹衝、曹丕、曹植。
最能當得太子者人選至少有二位,劉夫人所生丁夫人所養的長子曹昂和妾室環夫人所生曹衝。
丁夫人是曹操母親丁氏的族女,也是曹操的正室,無所出,所以曹昂便由嫡母養大。
在丁夫人和曹昂相繼去世後,卞夫人便成了正室,而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以及著名的曹氏宗將“黃須兒”曹彰,都是卞夫人所出。
故而,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後,曹操還曾打算傳位其庶弟曹衝。
曹衝是個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
且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慎犯了過失的設法解免,“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為此,曹衝深得曹操的寵愛,但曹衝十三歲患病夭折。
在他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說:
“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
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
“如若曹衝仍然健在,將沒有我的太子之位。”
曹衝死後,有實質意義競爭儲嗣候選人的隻有曹丕、曹植二人了。
不久,曹丕同母弟曹植以風流文采而嶄露頭角,深受曹操喜愛。
於是就發生了曹丕、曹植兄弟間的立嗣之爭。
也正是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狐疑不決,才會讓曹氏兄弟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而這樣也難免會影響曹家下屬。
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兩個集團。
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他們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
曹氏集團,或許說大魏以及後來繼承了大魏政治財產的晉朝內鬥不休,官僚互相傾軋的現象可能就是出自於此。
比方說,大家可以明顯的看到,支持曹植一方的那些人我們可能名字都不熟悉,除了楊修這個大才子。
而曹丕集團就熟悉多了,首先就是謀臣典例的賈詡賈文和,還有大魏百官之首、提出“九品中正製”的潁川代表陳群,以及晉宣帝、曹魏後期權臣司馬懿等。
這又怎麽不是一場贏家通吃的政治遊戲呢?
曹丕集團的勝利也代表著潁川集團的投資再次獲得了迴報,從此一百多年,在九品中正製的加持下,潁川集團徹底崛起為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
雖然擁護曹植的楊修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劃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占優勢,有幾次機會能當上太子。
但因為曹植行為任性,平時不注意節製自己,而且還醉酒擅闖司馬門,終為曹操所不悅。
畢竟曹丕集團,三個人都是真正的大佬,賈詡、陳群、司馬懿之名那可真是炳耀青史啊!】
在這裏咱不得不提一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辦法,而真金不怕火煉,或者說百煉成鋼。
相比於三國時期蜀國的劉禪以及隻點了權謀其他一竅不通的孫權,曹操的幾個兒子則優秀的很多。
如果說是比另外兩國之君優秀的話,那就優秀的不止一個層麵了。
司馬家雖然有司馬八達和三馬食曹的典故存在,體現了司馬懿兄弟八人以及司馬懿父子三人的本事和才幹。
但曆史上著名的文學三曹也是如北宋的三蘇一般在文學界有著極高的地位。
而這三曹便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後世真理與我漢儒經學之理不同,這是一條全新的經世之學啊!”孔明率先發現了其中後世的官方學問,這和儒家治世的學問有所不同。
或者說漢代儒家追求的平天下和治家,較之先秦有了改變。
而後世的這個官方學說則是明顯的功利學!
諸葛亮明白,唯有亂世之中,這種功利學才能得到推廣和極大的運用,和平之世怕是會樹敵太多。
事實也是如此,功利學最早的實踐者王安石,被噴了不知道多少年。
直到後來王陽明再次將功利學推到了極致,知行合一從此便力壓道學成為了真正的顯學,老王的名聲也才逐漸好轉起來。
劉備:“我的兒子也得像曹阿瞞的兒子一樣,不能成為不知民間疾苦和祖宗江山來之不易的蟲豸啊!”
張飛道:“大哥,交給我吧!明天俺就帶著阿鬥那小子上軍營去!”
關羽白了自家三弟一眼,阿鬥才幾歲啊,讓你弄軍營裏,現在阿鬥可是由孫夫人和吳夫人在帶著,你怕是想嚐嚐人家江東虎女的厲害了。
許都
曹操:“丕兒啊!你可是和你弟弟一起長大學藝的,隨為父征戰四方,咱這家業可是你倆兄弟見證的啊!”
“父親!”曹丕頭都大了,“您不是說相信我嗎?”
曹老板心底嘿嘿一笑,習慣了唄,習慣經常嚇嚇你小子了。
“我曹氏一門果然是虎父無犬子啊!”
【由於自小也隨著父兄在戰場上奔波,因此長大後的曹植也會自豪地說自己是生於亂世,長在軍營裏的孩子。
曹植十分聰明,從小就記憶力驚人,在這一點和他那個被譽為神童的早夭弟弟曹衝一樣。
曹植十歲時就“言出為論,下筆成章”。而且他的文章引經據典,言語犀利,以至於曹操看過之後都以為他是找人代筆寫的。
16歲那年,曹植跟隨父親東征烏桓,這次也就是張遼上武廟最關鍵的一環,雖然張文遠晚年八百戰十萬大勝之很出名,但是我們評價一個文武官員的成績並不是看內戰的,而是看對外的戰績。
這也是為何有很多的將領在亂世中分明能力不俗,卻鮮少被人提及和沒能進武廟和曆代帝王廟的從祀之列的原因。
東征烏桓的時候,當時意氣風發的曹操在途經北碣石山的時候,揮筆寫下了氣勢磅礴的《觀滄海》以表達自己欲進取天下的雄心!
沒錯,就是那個當初大家在上中學的時候,必背一篇詩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
而曹植也因感慨將士們作戰英勇無畏寫下了著名的《白馬篇》,其中最出名的一句大家肯定耳熟能詳: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曹植在文才方麵已經絲毫不遜色於自己的父親了。】
“父子二人都是文學上的大家啊!”
嬴政稱讚道:“好一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僅此一句便將兵士們為國征戰的精神描寫的正大偉光!此句無論何時,都可用在為國征戰的軍隊身上,永遠也不過時啊!”
好詩是容易寫出來的,可是能寫出來金句的的好詩確實不多。
【兒子的文采出眾,做父親的自然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此後,曹操但凡出征都一定會帶上曹植。
南到赤壁,東至東海,西到玉門,北至塞外,曹植幾乎參加了曹操時期的所有大戰,曹植也在此積累下了豐富的行軍和用兵經驗。這可比正經的曹操世子曹丕參與的戰爭都要多。
也難怪曹丕會被曹操嚇出病來英年早逝。
不過,咱們不妨猜測一下曹操的用意,也許是借此機會曆練自己兒子的本事,但相較於立嫡立長的前提,在嫡長子曹昂戰死後,二子曹丕便成了名義上的嫡長子,而且人家還做的挺不錯的。
在曹操二十五個子嗣之中,先後出現於曹操視野裏的儲嗣候選人有四位:曹昂、曹衝、曹丕、曹植。
最能當得太子者人選至少有二位,劉夫人所生丁夫人所養的長子曹昂和妾室環夫人所生曹衝。
丁夫人是曹操母親丁氏的族女,也是曹操的正室,無所出,所以曹昂便由嫡母養大。
在丁夫人和曹昂相繼去世後,卞夫人便成了正室,而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以及著名的曹氏宗將“黃須兒”曹彰,都是卞夫人所出。
故而,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後,曹操還曾打算傳位其庶弟曹衝。
曹衝是個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
且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慎犯了過失的設法解免,“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為此,曹衝深得曹操的寵愛,但曹衝十三歲患病夭折。
在他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說:
“曹衝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
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
“如若曹衝仍然健在,將沒有我的太子之位。”
曹衝死後,有實質意義競爭儲嗣候選人的隻有曹丕、曹植二人了。
不久,曹丕同母弟曹植以風流文采而嶄露頭角,深受曹操喜愛。
於是就發生了曹丕、曹植兄弟間的立嗣之爭。
也正是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狐疑不決,才會讓曹氏兄弟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而這樣也難免會影響曹家下屬。
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護曹丕和擁護曹植的兩個集團。
擁護曹丕的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曹植的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他們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
曹氏集團,或許說大魏以及後來繼承了大魏政治財產的晉朝內鬥不休,官僚互相傾軋的現象可能就是出自於此。
比方說,大家可以明顯的看到,支持曹植一方的那些人我們可能名字都不熟悉,除了楊修這個大才子。
而曹丕集團就熟悉多了,首先就是謀臣典例的賈詡賈文和,還有大魏百官之首、提出“九品中正製”的潁川代表陳群,以及晉宣帝、曹魏後期權臣司馬懿等。
這又怎麽不是一場贏家通吃的政治遊戲呢?
曹丕集團的勝利也代表著潁川集團的投資再次獲得了迴報,從此一百多年,在九品中正製的加持下,潁川集團徹底崛起為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
雖然擁護曹植的楊修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劃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占優勢,有幾次機會能當上太子。
但因為曹植行為任性,平時不注意節製自己,而且還醉酒擅闖司馬門,終為曹操所不悅。
畢竟曹丕集團,三個人都是真正的大佬,賈詡、陳群、司馬懿之名那可真是炳耀青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