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人固有一死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 作者:唯唯而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來無論是多偉大的朝代和皇帝,也無法逃脫掉外戚、宦官、權臣這些致命的大問題啊!”扶蘇出言感慨道。
在他心目中,能夠驅除匈奴人還中夏一個朗朗乾坤的漢武大帝還是很威風的。
嬴政聽後倒是輕笑道:“漢武帝是個人物,他手下的衛青和霍去病也是真正的大英雄,有古之神將的風範。”
“這種將軍一朝能得一個就很不錯了。他一次性得到了兩個這樣的將軍還不知足。”
“居然還在妄想複刻一次外戚出名臣的事情,真是太異想天開了啊!”
漢朝
劉恆蹙眉,也有點看不懂劉徹的操作了。
他可以理解劉徹娶衛子夫如開盲盒般獲得了衛霍的名將,但是這種事情就是純運氣的,怎麽能篤信此道呢?尤其你還是皇帝。
一個外戚有沒有本事難道要用國運來賭嗎?這就是兒戲啊!
“這天幕之人也沒說錯什麽啊!李陵兵敗投降不是戰所致的敗,而是大漢的原因,讓他沒有接收到及時的支援。”
“而這個李廣利完全就是戰敗了,一點功都沒有。”
但是劉恆也不是不能理解劉徹大怒的原因。
作為皇帝而言,所需要的不是你的能力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忠心!
【但此時漢武帝的內心早已經有了決斷,他雖然問了司馬遷,但對方不管迴答了什麽都不會影響到皇帝最後的處置。
反而司馬遷幫李陵脫罪的言論還將自己拉下了水。
入獄後,司馬遷在監牢裏一待就是一年。
他在《報任安書》中這樣描寫他的牢獄生活:“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
這個時候,長安城裏還流傳出了一個謠言,說的是李陵正在幫匈奴操練兵馬。
漢武帝聽到這個傳言後更生氣了,之前還隻是給李陵定罪,現在好了。
劉徹一怒之下直接就把李陵一家全都給殺了。
司馬遷也因為此事被判了死刑,不過,皇帝還是給司馬遷留了兩條後路的。
按照漢朝的法律,想要免除死刑還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繳納五十萬贖金,二就是執行“腐刑”,也就是常說的“宮刑”。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算不上什麽大問題。
但對於司馬遷來說五十萬相當於什麽概念呢?要知道司馬遷的年薪是600石,差不多就是要司馬遷不吃不喝打十幾年工才交得起這個贖金。
而且我們之前也說過,司馬遷是真正的書香世家,家裏的錢都用在了子孫的讀書和購買書籍上了。
雖然曆代先人的社會地位都挺高,賺的也絕非普通百姓可以比的,但司馬家的家境其實並不富裕多少。
所以,第一條路就這樣被堵死了。
現在擺在他麵前的就隻剩下兩條路了,要麽死,要麽“殘”!
司馬遷原本是想一死了之的,這種刑罰對於他這樣一個身居中央官職的士人,尤其還是個讀書多年的文化人而言,才是更要命的。
這時,父親臨終前的話再次浮現在司馬遷的腦海中。
正如司馬遷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寫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再一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兩代人苦心準備的史學巨著才剛開始。
他想明白了,他要活著,哪怕是屈辱的活著,也要將自己未竟的事業——《史記》給寫完!
就靠著這股信念,他忍辱負重,拋開個人身體折磨和精神壓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寫作之中。】
“善!”孟子不吝讚道:“天幕之人乃真君子也!”
“這就是吾常說的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啊!他能有如此大毅力堅持下來也要完成自己的史學巨著,就憑這股信念,天底下還有什麽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東漢
孔明悠悠道:“武帝時期,論賦莫若於司馬相如,論文莫若於太史公!”
“但天幕此前所盤點過的曹子建,作賦能力更是青出於藍,但論文敘史,恐怕中夏幾千年來也沒人能勝太史公了!”
劉備道:“太史公之成就可謂我大漢第一人,縱然是世宗皇帝當然也不得不承認其才高。”
“世宗沒有追究太史公‘實錄’的犯諱,又給了其巨著應得的地位!”
隻不過,給予司馬遷最公道的評價的漢帝不是劉徹,而是東漢的明帝。
司馬遷寫的是很好,也將本朝的曆史公正的寫下來了,但是一些地方還是讓皇帝們不高興的,但人家問心無愧,你也不好說他。
要不然非讓他改寫的看著好看?那不和崔武子差不多了?
所以,直到漢明帝時期,才下詔定了司馬遷和他的《史記》的地位。
【這時的司馬遷已經五十歲了,出獄後的他不但沒有被貶,反而還被提拔為了中書令,負責幫助皇帝起草詔書。
隻因漢武帝非常看重司馬遷他本人的才華。】
劉啟舒了一口氣,緊繃的心弦這會算是鬆弛了些。
當他看到司馬遷說出:“人固有一死......”這番話的時候,就知道天幕之前所讚譽的“史聖人”不是帶有水分的吹噓之言。
這是一個注定要成就一家之言的人,他也一定會在史學奠定自己的地位。
史學可不是普通的文學,不但考究文筆的質量,它最重要的還是所帶著的傳承屬性。
自己這個渾兒子,要是真把這種無所欲無所求,一心撲在史學巨著身上的人給哢嚓了,這可比他“好大喜功和窮兵黷武”嚴重多了。
再窮兵黷武,那也是做出來成績的,總比隋煬帝強!而且還憑此混了個千古一帝的名號。
大興土木?我千古一帝還不能晚年享受享受了?
但你要是因寵信近臣不聽忠言而妄殺忠良和仁者,那你可就不是簡單的暴君了,這叫做獨夫!
在他心目中,能夠驅除匈奴人還中夏一個朗朗乾坤的漢武大帝還是很威風的。
嬴政聽後倒是輕笑道:“漢武帝是個人物,他手下的衛青和霍去病也是真正的大英雄,有古之神將的風範。”
“這種將軍一朝能得一個就很不錯了。他一次性得到了兩個這樣的將軍還不知足。”
“居然還在妄想複刻一次外戚出名臣的事情,真是太異想天開了啊!”
漢朝
劉恆蹙眉,也有點看不懂劉徹的操作了。
他可以理解劉徹娶衛子夫如開盲盒般獲得了衛霍的名將,但是這種事情就是純運氣的,怎麽能篤信此道呢?尤其你還是皇帝。
一個外戚有沒有本事難道要用國運來賭嗎?這就是兒戲啊!
“這天幕之人也沒說錯什麽啊!李陵兵敗投降不是戰所致的敗,而是大漢的原因,讓他沒有接收到及時的支援。”
“而這個李廣利完全就是戰敗了,一點功都沒有。”
但是劉恆也不是不能理解劉徹大怒的原因。
作為皇帝而言,所需要的不是你的能力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忠心!
【但此時漢武帝的內心早已經有了決斷,他雖然問了司馬遷,但對方不管迴答了什麽都不會影響到皇帝最後的處置。
反而司馬遷幫李陵脫罪的言論還將自己拉下了水。
入獄後,司馬遷在監牢裏一待就是一年。
他在《報任安書》中這樣描寫他的牢獄生活:“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
這個時候,長安城裏還流傳出了一個謠言,說的是李陵正在幫匈奴操練兵馬。
漢武帝聽到這個傳言後更生氣了,之前還隻是給李陵定罪,現在好了。
劉徹一怒之下直接就把李陵一家全都給殺了。
司馬遷也因為此事被判了死刑,不過,皇帝還是給司馬遷留了兩條後路的。
按照漢朝的法律,想要免除死刑還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繳納五十萬贖金,二就是執行“腐刑”,也就是常說的“宮刑”。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能花錢解決的問題都算不上什麽大問題。
但對於司馬遷來說五十萬相當於什麽概念呢?要知道司馬遷的年薪是600石,差不多就是要司馬遷不吃不喝打十幾年工才交得起這個贖金。
而且我們之前也說過,司馬遷是真正的書香世家,家裏的錢都用在了子孫的讀書和購買書籍上了。
雖然曆代先人的社會地位都挺高,賺的也絕非普通百姓可以比的,但司馬家的家境其實並不富裕多少。
所以,第一條路就這樣被堵死了。
現在擺在他麵前的就隻剩下兩條路了,要麽死,要麽“殘”!
司馬遷原本是想一死了之的,這種刑罰對於他這樣一個身居中央官職的士人,尤其還是個讀書多年的文化人而言,才是更要命的。
這時,父親臨終前的話再次浮現在司馬遷的腦海中。
正如司馬遷在自己的作品中所寫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再一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兩代人苦心準備的史學巨著才剛開始。
他想明白了,他要活著,哪怕是屈辱的活著,也要將自己未竟的事業——《史記》給寫完!
就靠著這股信念,他忍辱負重,拋開個人身體折磨和精神壓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寫作之中。】
“善!”孟子不吝讚道:“天幕之人乃真君子也!”
“這就是吾常說的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啊!他能有如此大毅力堅持下來也要完成自己的史學巨著,就憑這股信念,天底下還有什麽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東漢
孔明悠悠道:“武帝時期,論賦莫若於司馬相如,論文莫若於太史公!”
“但天幕此前所盤點過的曹子建,作賦能力更是青出於藍,但論文敘史,恐怕中夏幾千年來也沒人能勝太史公了!”
劉備道:“太史公之成就可謂我大漢第一人,縱然是世宗皇帝當然也不得不承認其才高。”
“世宗沒有追究太史公‘實錄’的犯諱,又給了其巨著應得的地位!”
隻不過,給予司馬遷最公道的評價的漢帝不是劉徹,而是東漢的明帝。
司馬遷寫的是很好,也將本朝的曆史公正的寫下來了,但是一些地方還是讓皇帝們不高興的,但人家問心無愧,你也不好說他。
要不然非讓他改寫的看著好看?那不和崔武子差不多了?
所以,直到漢明帝時期,才下詔定了司馬遷和他的《史記》的地位。
【這時的司馬遷已經五十歲了,出獄後的他不但沒有被貶,反而還被提拔為了中書令,負責幫助皇帝起草詔書。
隻因漢武帝非常看重司馬遷他本人的才華。】
劉啟舒了一口氣,緊繃的心弦這會算是鬆弛了些。
當他看到司馬遷說出:“人固有一死......”這番話的時候,就知道天幕之前所讚譽的“史聖人”不是帶有水分的吹噓之言。
這是一個注定要成就一家之言的人,他也一定會在史學奠定自己的地位。
史學可不是普通的文學,不但考究文筆的質量,它最重要的還是所帶著的傳承屬性。
自己這個渾兒子,要是真把這種無所欲無所求,一心撲在史學巨著身上的人給哢嚓了,這可比他“好大喜功和窮兵黷武”嚴重多了。
再窮兵黷武,那也是做出來成績的,總比隋煬帝強!而且還憑此混了個千古一帝的名號。
大興土木?我千古一帝還不能晚年享受享受了?
但你要是因寵信近臣不聽忠言而妄殺忠良和仁者,那你可就不是簡單的暴君了,這叫做獨夫!